内蒙古赤峰市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329367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9.26KB
内蒙古赤峰市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内蒙古赤峰市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赤峰二中2018级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6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文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在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
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
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体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能获得审美超越。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活动是由个体的经验,而形成的更主要的社会性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D.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B.渗透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具有丰厚的审美蕴涵。
。
C.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D.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具体性特定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改变,而以审美体验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统一等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改变,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
幼好学,博贯经史。
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
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
”兄甚奇之。
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
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
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
镐曰:
“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
”普言于上,即罢其礼。
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
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
又问:
“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
”镐曰:
“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
”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
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
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
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
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
三年,迁镐工部侍郎。
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
六年冬,卒,年七十六。
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
“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
”覆之,一无差误。
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
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
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
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
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注:
谪见,古代迷信认为异常的天象是上天对人的谴责﹐出现灾变的征候谓之“谪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成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大中祥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春秋》”是“五经”之一,全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
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
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点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
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
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
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
水面之上。
8.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6分)
9.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一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世态变迁的怅惘。
(3)《使至塞上》一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整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名句是,。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 ,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湖桥绝唱
李培俊
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时而擂鼓一样嘣嘣跳得一下比一下快,时而又扑腾扑腾慢了下来。
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家伙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
老伴儿说:
“你就不能在家消消停停地歇一会儿?
唱了几十年了还没唱够?
”“天成唱戏会有唱够的时候?
”天成说,“你不知道,那个演秦琼的角儿把秦二哥唱成四不像了。
”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家伙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
正在地里锄庄稼,锣鼓家伙一敲,锄头往庄稼地里一扔,就往戏台上跑;正吃饭哩,听见弦子拉过门儿,把饭碗往桌上一放拔腿就走。
土地承包那年,生产队分割财物,那些唱戏的行头分不下去,给谁谁不要。
天成就和队长商量,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
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你就守着那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儿过日子吧!
让它们给你拉犁拉耙吧!
”
天成生就唱花脸的料,他演的秦琼秦叔宝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
扮相好,唱腔好,做功也近乎专业水平,叫板上场,往往都是碰头彩,掌声叫好声压过了锣鼓大钹。
可是近二年,天成已经风光不再。
村里人都觉得,生活中天成和戏里的天成不一样了,现在的天成和过去的天成也不一样了。
以前的天成,戏里戏外都是肯为乡亲们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
刚当支书没多久,就领人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开山凿石,脚面砸肿也不离开施工现场。
接着,他又组织村民在东岗山平整出一个千亩果园,栽种苹果、梨枣、山楂,分给各家经营管理。
嘟噜成串的果子,把大家的腰包撑得满满当当。
坏就坏在天成建了自家的果品加工厂。
那一年,水果不好卖了,各家的水果都是卖一半扔一半,入了冬天,湖桥村还弥漫在水果腐烂的酸甜之中。
大家就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坑了一村的老少爷们儿。
起初,还有人为天成说话,劝那些怨天尤人的人家:
支书也没长前后眼,能前算八百年后算八百年?
毕竟,他让湖桥富了这些年了。
也就是这时候,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大家卖不掉的苹果、梨枣、山楂加工成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赚了一笔又一笔。
于是,人们便怀疑天成,领人修公路也好,建这个千亩园也罢,其实是为他自家的果品加工厂铺垫,是为自家挣钱夯基础。
人们再见天成,便没有多少好气,连面子上那点招呼也敷衍不出来。
村里唱戏,招呼也不给天成打,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成却不请自到。
他去的时候正是半下午,冬天的阳光软绵绵的,天成的脸上便像镀了一层金子,黄黄的。
有义就说:
“支书,你还来唱戏?
你的戏已经唱得很有水平了,跟真的一样,我看就算了吧。
”
天成岂没听出话里的另一层意思?
也知道船在哪湾着。
但他不在乎,浅浅一笑,把正上妆的“秦琼”拨拉到一边,说:
“还是我来吧。
”
天成到底没能把这出戏唱完。
虽然,天成扮相依然利利索索,虽然,天成唱得字正腔圆,可就是没人喝彩,锣鼓家伙敲得少气无力。
梆子专往牙上敲,老也跟不上趟。
对打的时候,演敬德的有义使的双鞭,劈头盖脸便往头上罩。
虽不至于伤了天成,但那份重量,要挡开它们却也颇费气力。
就是这时,天成一头栽在戏台上。
天成的丧事办得冷冷清清,大部分人家躲得远远的,实在碍不过平时情面的几户人家,在灵堂草草焚上几张纸,掉头走了。
打墓时,村主任福海出了东家进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把人叫不到地里。
这个说要去丈人家走亲戚,那个说要约朋友喝酒。
福海火了,颤抖着敲响了那口弃置多年的铜钟。
人到齐后,福海扯起嗓子就骂:
“你们这些人,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嗯?
天成支书可是为咱湖桥累死的呀!
”
“说他是为挣钱累死的还差不多!
”有义嘟囔一句。
“你说啥?
”福海伸手给了有义一巴掌,“放你娘的屁!
你知不知道?
天成支书这个果品加工厂是给咱村里办的!
他怕看不准,办瞎了,带累乡亲,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现在销路打开了,赚钱了,年前把厂子转到了村委名下,这两年赚的二百多万元,一分不少都在村里账上存着……”
人们如梦初醒,知道冤枉了他们的支书,便哭着,在天成灵前跪出黑压压一片。
正月十五,湖桥村又唱了一出戏,是铁妮主演的《大破天门阵》。
他们是专门唱给天成支书看的。
一大早,福海让人把罗圈儿椅绑上两根抬杆,垫上棉垫,又在上面铺了一块红绸布,然后,把写有天成名字的牌位恭恭敬敬安放妥当,抬到戏台下正中间。
左边是村主任福海,右边是天成支书的老伴儿,后面是湖桥村三千口的村民。
铁妮虽已有七个月的身孕,用生布缠了腰身,扮相依然娇俏可人,一招一式,把那个穆家大小姐演得惟妙惟肖。
戏演过半,铁妮的眉头突然皱成疙瘩,接着蹲下身捂住肚子,再接着,戏台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
声音高亢、洪亮,搅得戏台上下骚动不安。
村里人都说:
这孩子是天成支书托生的,他不想离开湖桥的老少爷们儿呀!
于是,铁妮生下的孩子就取名叫天成。
这名字是全村人起的。
但不知道这个天成长大了会不会也像天成支书那样喜欢唱戏。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天成支书为村里人做了很多事,却无人理解他;他去唱戏,村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最终他倒在了戏台上,这场戏成了他的绝唱。
B.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独立成段,颇具匠心。
不仅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为下文天成死在舞台上做了铺垫。
C.天成是个铁杆戏迷,以致他玩物丧志,在生产队分割财物时,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
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
D.市场萧条的时候,村民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水果卖一半扔一半,对天成有些猜疑,等到天成建成果品加工场后,猜疑便变成了深深的埋怨。
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既讴歌了天成这一类人的崇高精神,也警醒像村民一样的人看问题不要浮于表面,对人不要一味猜忌。
(2)小说在刻画天成支书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分别是什么?
这样的处理有何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样的看法?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开国部长梁希:
共和国绿色事业的先行者
宋凤英
1949年9月21日,梁希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被任命为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
这是梁希没有想到的。
他一生淡泊名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多次以高官相诱,他坚决拒绝。
而共产党任命他为林垦部部长时,梁希说:
“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
”新中国的林业建设,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身为林垦部部长,梁希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
对于中国林业的现状和家底,他心中有一本非常清楚的账。
他知道,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森林的遭遇只有摧残,没有抚育;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按照当时的估算,我们面对的是40多亿亩的荒山荒地,是年年有不同程度的种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仅存的只占国土面积5%的残破林相。
梁希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
新中国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梁希和李范五等商量,决定首先抓3件事:
一是搭架子,组建林垦部机关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林业机构;二是摸清情况,查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三是打好基础,为林业事业的大发展做准备。
为了办好这几件事,梁希常常是亲自动手,细查、细问、细算,并和周围同志反复研究。
梁希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用300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进行实地考察,其中花时间最多、下工夫最大的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的考察。
1950年9月,梁希率领6名林业科技人员,赴渭水和小陇山林区调查。
为了弄清在小陇山林区东岔河右岸修筑一条森林铁路进行采伐是否科学合理,梁希在考察完渭水后又赶赴小陇山。
小陇山在渭水南岸,那里的森林起着保土作用,流出的水透明见底。
如果大规模采伐,可能会导致河水变浊。
林区道路十分难行,梁希先乘牛车,后又换骑小毛驴,行走20公里才到伐木现场。
他在现场连续考察好几天,早出晚归,进行调查,最后做出决定:
停建即将开工的为运输木材而修的窄轨铁路,设立育林实验站,把秦岭林场在小陇山的业务范围扩充到护林造林,伐木为副业,调东北枕木支援大西北。
梁希离开小陇山时为伐木场负责人题写了两句唐诗:
“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
梁希从事教学30多年,讲授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化学、木材学和木材防腐学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业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为新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梁希在30多年的教学实验中,编写了许多讲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花了一生心血编写成的《林产制造化学》,这是一本60多万字的教科书。
遗憾的是,他生前未能见到该书的出版,直到他去世后,1983年才由他的学生们将原稿加以整理出版。
该书内容充实,体例严密,立论精辟,是一本价值很高的林业科学巨著,对当前中国林产化学生产的发展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业得到了发展,林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凸现出来。
梁希身为林业部部长,深感培养新中国林业技术干部的重要性,立即与林业部几位领导商议,提出了尽快发展林业教育,解决干部缺乏问题的意见。
1952年,在梁希的建议下,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林业部配合教育部,对农林高等院校做了调整,分别在北京、哈尔滨、南京成立了3所独立的林学院,并在13个农学院扩大了森林系,增加了招生名额。
从此,林业界形成了“办学热”。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梁希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部长长达9年,他十分尊重和信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
不但对中央的林业方针政策能诚恳地提出建议,对中央在政治方面的政策也能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
1983年12月15日,梁希百年诞辰前夕,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林业部、中国林学会、中国农学会在北京联合举行纪念大会,回顾了梁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高度赞扬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我国林业界的一代师表,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摘编自《党史纵览》)
相关链接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留下的东西有:
一张病假条、一支派克钢笔、一个用了一半的笔记本、一个半旧的牛皮公文包、一架老花镜、一叠厚厚的诗稿。
他的秘书周惠明含着泪水,把那些遗物交给组织,而诗稿则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悄悄保存起来。
(李青松《记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部长梁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希一生淡泊名利,所以他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并被任命为林垦部部长。
B.梁希上任伊始,首先抓了建立健全林业机构等三件事,这表明梁希在林业建设工作方面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又善于掌握要害。
C.通过实地考察,梁希判定在小陇山林区修筑一条森林铁路进行采伐是不科学的,并要求秦岭林场在小陇山的一切业务就是护林造林。
D.梁希所编写和讲授的《林产制造化学》讲义,是一部内容充实,体例严密,立论精辟的林产化学著作,最能代表他的教育成就。
E.梁希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林业部部长长达9年,这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我国林业界、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2)为什么说梁希是“共和国绿色事业的先行者”?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
(3)“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梁希离开小陇山时所题写的这两句诗化用了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
它们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这里引用“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薇”有何作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赤峰市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内蒙古 赤峰市 学年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