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新版名解简答整理新版.docx
- 文档编号:4328368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11KB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新版名解简答整理新版.docx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新版名解简答整理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新版名解简答整理新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新版名解简答整理新版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教育教案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
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
广义:
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
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教案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
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
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
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
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
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
二、简答
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与发展: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的经验:
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
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4)平衡化: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是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2.认知发展教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提供活动;创设最佳难度;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气质:
指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
(容易型、困难型、慢活跃型)
(2)家庭:
家庭成员及其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性、忽视型)
(3)学校:
课堂教案: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班集体:
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人格特征;教师:
榜样作用。
(专制的、放任的、民主的)
4.如何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1)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技能训练
(2)丰富课堂教案交往活动(3)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4)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学习:
是指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广义:
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
狭义:
即学生的学习,在各类学校环境中,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任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过程。
2.内隐学习:
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此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
3.外显学习:
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受意识支配的、需要作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4.强化;条件反射中能够增强反映概率的一切手段。
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5.正强化:
积极强化,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并得到了正强化物,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的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
6.负强化:
消极强化,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若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了。
7.惩罚: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若及时使之承受一个厌恶刺激(惩罚物)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
8.消退:
指当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时,呢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9.替代强化:
指观察者在模仿榜样的行为时,是以榜样作出反应时所受的强化作为动力的。
10.自我强化:
指的是人能够自发的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11.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以往多次成败的经验,确认自己对某一特定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即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态度。
二、简答
1.学生学习得特点:
(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被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并以此来促进自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教师素质重要)
(2)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构建意义的自主活动。
要重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培养)
(3)学习内容的间接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习主要是接受前人经验非自己发现经验)
(4)学习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前面学习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后面学习是前面学习的补充和发展。
要考虑学生原有水平,整体设计教案,使学习循序渐进)
(5)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发展智能,形成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发展)
(6)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重视教案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活动,倡导合作学习,交互教案是当前教案改革的重要趋势)
2.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调节着挂插着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决定着观察者在大量的榜样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抽取榜样哪些信息等,影响其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征。
(2)保持过程:
使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
依赖表象系统、语言系统和动作的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息的反应模式。
即观察后的模仿过程。
(4)动机过程:
决定哪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第四章教案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教案: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广义:
指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带有自发性质。
(指教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的人包括教师,还指各种有关教育者,学的人包括学生及各种有关学习者。
狭义:
教案就是指学校教案,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有效教案:
指教师在达成教案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案行为。
三方面理解: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案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案的出发点和关键;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案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案的实质和核心。
3.教案环境:
是指在教案活动中,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切内外环境。
4.教案的物理环境:
指教案赖以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所构成的整体,是教案活动的物质基础。
(教案的自然环境,教案设施,教案时空环境)
5.教案的心理环境:
指在教案过程中,教案主体之间以及教案主体与教案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是教案活动心理背景。
(人际关系,集体气氛,教案氛围,个体心理因素)
二、简答
1.人本主义教育观点:
(1)教师对学生的知觉是有效教案的前提;
(2)全人教育:
指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案目标的教育;(3)学生中心的教案观;(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案的基础。
2.对教案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教案是促进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转化和联系的桥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轻视直接经验的积累的倾向)
(2)教案已掌握知识和发展只能相统一为基本目标(智能的发展依赖与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能的发展水平;知识与智能的辩证关系)
(3)有效教案以调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为前提。
(4)教案过程中主体交互作用水平是影响教案效益的关键
第五章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
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
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成就动机:
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使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自愿努力以赴,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的内在心理历程。
4.学习动机的迁移:
指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中去。
二、简答
1.学习动机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引起动机的内部因素,指有机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个体需要确实是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是作用于行为的内部刺激。
内驱力包括生理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
生理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在要求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释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即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内部动机。
社会内驱力
(1)自我提高内驱力:
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他人尊敬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其目标是赢得某种地位或名次;把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2)附属内驱力:
又称交往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或保持他人认可、赞许、关心、支持或友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
2.学习动机的作用:
答案一:
(1)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
学习动机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其首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2)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
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毅力,而动机水平低的学生缺乏学习活动的稳定性持久性。
(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大量研究证明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但是最佳的激活水平往往因任务及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中等水平的激活是最好的。
答案二:
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使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动机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3.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主观因素:
需要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志向水品和价值观;焦虑程度(中等为宜)
客观因素:
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皮格马利翁效果)
4.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2)设置榜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等,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子女各位,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
(3点)
5.学习动机的激发:
内部: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案;妥善进行惩罚,保护内部动机;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动机的迁移(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决定感)
外部: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设置明确、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
6.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讲义P161)
获得成功经验;或的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合理归因
第六章学习策略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监控。
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被称为学习认知策略,用来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称为学习监控策略。
二、简答
1.学习策略的特点:
(教材P171)
操作性与监控性有机统一;外显性与内显性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有机统一;生成性和指向性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
(教材P178—192)
麦基奇: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监管,努力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其他人的支持
3.学习策略教案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4.学习策略教案训练影响因素:
学生因素:
年龄特征,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教师因素:
运用学习策略的水平,策略教案经验,策略教案方法
第七章知识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
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的迁移:
即学习的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增加学习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2.知识的分类:
根据知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知识,间接经验知识;
根据指示反映事物的层次:
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根据指示反映事物的范围:
一般知识,特殊知识;
根据知识传递的难易:
编码化知识(显性),经验类知识(隐形)
根据知识解决问题的功能:
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描述性知识:
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一班可用言语进行清楚的陈述,也叫陈述性知识。
4.程序性知识:
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实践操作密切,解决的是个体从不会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5.感性知识:
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与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形式。
6.理性知识:
通过思维活动间接获得,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7.下为学习:
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包摄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类属关系,又称类属学习。
8.上位学习:
指学习者在已形成若干观念的基础上学习包摄程度更高的知识,又称总括学习。
9.智慧技能:
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并按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区分为一般智慧技能和特殊智慧技能。
二、简答
1.促使知识转化的方法:
(教材P220)
(1)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心向
(2)采用恰当的教案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或规则
(3)指导学生科学练习,促使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迁移时注意:
(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案,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3)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贯通
3.程序性知识迁移时注意:
(1)智慧技能:
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2)动作技能:
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要准确清晰,加强学生的练习与反馈。
(3)认知策略: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策略训练并制定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的形式;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主观因素:
原有知识的经验背景;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认知结构的特征。
第八章规范学习
一、名词解释
1.规范学习:
指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一方面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显示规范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一方面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规范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
2.纪律:
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
自觉纪律的心理结构包括:
纪律认识、纪律态度、纪律意志、纪律习惯
3.态度: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特点:
对象性、内在性、持久性、概括性;功能:
过滤、调节、价值表现、适应功能)
态度的心理结构:
情感成分、行为意志成分、认知成分P250
4.品德:
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决定着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集中体现在为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
5.品德发展的实质:
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
6.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集体、社会化
内部因素:
道德认识、个性品质、个性心理特征、适应能力
第九章教案设计
简答
教案媒体的合理运用:
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一定程度的传媒冗余度促进信息整合;选择适合学习者思维水平的传媒符码;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第十章教案策略
一、名词解释
1.教案策略:
是将教案思想或模式转化为教案行为的桥梁,它既有观念驱动功能,更有实践操作功能,是影响教师教案质量的重要因素。
广义:
包括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狭义:
教的策略。
2.教案策略制定的依据:
教案目标是决定因素;学习者的状态是基础;教师自身的特征是重要条件;教案环境与情境制约其制定或选择。
二、简答
1.教案监控策略:
(1)主体自控策略:
激发主体动机,提高抱负水平;提高主体的我认知水平;提高元认知监控水平(主体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调节)
(2)课堂互动策略:
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课堂气氛;多想交往与合作;行为塑造与矫正
(3)教案反馈策略:
准确性;针对性;激励性;适时性;多样性;交互性
(4)现场指导策略:
根据不同的教案情境、学生学习的实际状态选择最佳的学与教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案效果。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教案
一、名词解释
1.问题:
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每个问题都包含四个部分:
问题情境、已有知识技能、障碍、方法。
2.问题解决:
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包含四个要点:
问题解决具有目标定向性;具有认知性;具有个人性;解题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算。
3.样例教案:
由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斯韦勒提出的,例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图式形成的一种有效教案策略。
样例一般对问题的详细说明、结局步骤和最终答案三部分构成。
该教案策略实施过程主要三个通用步骤:
引入新主题,示范证明,课堂练习。
该教案策略能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图式的形成,并能节约教案时间。
二、简答
1.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
(1)发现问题,障碍:
大多数人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问题解决者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人们宁愿去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花时间去发现问题;个体存在不愿进行发散思维的倾向。
(2)表征问题
(3)选择恰当的策略
(4)应用策略(5)评价反思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1)知识基础:
如果个体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一句有关的知识才能为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相反组织不当的知识则会阻碍个体正确地解决问题。
(2)思维策略:
是影响个体问题解决效率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有特殊策略,一般策略和核心策略三类。
(3)元认知:
问题解决的途径经常不止一种,需要个体对自己的解题操作进行监控。
元认知监控意识和习惯对灵活解题很关键,解题过程中可以及时调整个人行为。
(4)心向:
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影响。
思维定势:
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以易于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是,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解决就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
由德国心理学界邓克尔提出,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功能固着影响着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问题的解决。
除次之外还有个体的动机强度、态度、情绪、个性、智慧水平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
3.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有出色的分类能力);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愿意花时间分析问题;能很好的监视自己的操作。
4.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讲义P190)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第十二章创造性培养
一、名词解释
1.创造性:
又称为创造力,是个体利用一定的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心理品质。
它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是个体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创造性想象:
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形成独特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创造性思维:
指用超常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
4.创造性认知策略指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二、简答
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创造性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其心理结构具有多维性。
(1)创造性认知品质:
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认知策略
(2)创造型人格品质:
创造型动力特征(创造动机);创造性情意特征(创造性情感、创造性意志);创造性人格特征
(3)创造性适应品质:
指个体在其创造性认知音质和创造型人格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特定年龄阶段所规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应对,对内在创造过程进行调适的创造性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创造的行为习惯、创造策略和创造技法的掌握运用等。
(头脑风暴法{讲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张大 新版 名解简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