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阅卷分析语文 1.docx
- 文档编号:4327531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5.37MB
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阅卷分析语文 1.docx
《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阅卷分析语文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阅卷分析语文 1.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阅卷分析语文1
2017-2018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阅卷分析20180504
第8题第1小题刘俊林宝应中学
抽样均分:
1.8分,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其表而影曲者,吾未之闻也,先生孝友可以施于政,尊行可以加人。
(4分)
2.参考答案:
3.命题方向: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4.问题分析:
(1)机械利用语境,误解语意。
由于要求翻译语句前有“优伶杂剧,至不敢入境”这一内容,许多学生在翻译“直其表而影曲者”一句时,简单联系前文,翻译成“表演戏曲”等等,而不联系人物的身份及具体内容来准确把握原文意思。
(2)不重视直译,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解释字词。
如“直其表而影曲者”中许多同学把“表”“影”等字随便乱译或随意漏译。
另有极个别学生居然把“影”翻译成“电影”“影视”,连基本常识都不考虑。
当然,本题中的“表”参考答案解释为“外表”“外形”似有不妥之处。
这里的“表”理解为“木表”“标杆”似乎更好些。
正因为“表”在古代有“木表”“标杆”意,故又引申为“榜样”。
若译成“木表”“标杆”,后面的“影”字译为“影子”就好理解了。
如将“表”翻译成“外表”“外形”,后面的内容自然就会想到“内心”——这是许多学生对“影”字处理感觉困难的重要原因。
(3)不懂基本文化常识,导致乱译。
如“孝友”在古代专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而考生很少有翻译正确的。
(4)语句表达极不通顺,胡乱搭配,甚至生造词语。
如下文“孝顺、友善可以在政策上施行”“尊贵的品行增添在别人身上”等等。
5.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耐心细读文本,在真正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再作答。
(2)引导学生回归答题规范,如直译与意译结合、表达规范等。
(3)引导学生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避免因不懂常识而误译。
(4)帮助学生形成答题“复查”意识,翻译后要再代入原文复查,看是否符合文意,是否语句通顺,然后对不当处加以修改或修饰。
第8
(2)题郑宝友安宜高中
抽样均分:
1.5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吾闻君子之事亲也,可以无所不至,独称其亲之善,则不敢溢词以邻于诬。
(5分)
2.参考答案:
我听说郭雨山侍奉父亲时,可以说无微不至,只是称赞他父亲的美好时,就不敢用接近于虚妄的过分言辞。
评分点:
“事”、“溢”、“邻”、“诬”,语句通顺,各1分。
补充:
事:
侍奉、服侍、照料等;溢:
过分、过度、夸大等;邻:
邻近、接近、近似于等;诬:
虚妄、不真实、欺骗、虚假等。
“君子”可不译,也可译为“郭璧斋的儿子”。
“亲”可译为“父母”“双亲”。
“无所不至”可译为“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
“溢词”可译为“溢美之词”或“过度赞美”“过分褒扬”等
3.命题方向:
本题是文言文阅读中关于句子翻译的题目。
考查的是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的掌握程度。
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落实。
4.问题分析:
(1)由于文本较难,不少学生未弄清“君子”所指,不能联系上下文语境,以致语句表达逻辑混乱。
(2)关键字词落实不到位。
不能联系上下文语境,不注意语句的前后搭配,语句不通顺的大有人在。
(3)书写潦草,随意涂画,卷面不整洁仍然存在。
5.教学建议:
(1)进一步强化翻译的语境意识。
遇到较难语句时,一定要联系语境,理清陈述对象和表达目的,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
(2)重点实词、虚词要强化积累,要强化训练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断实词含义的能力。
(3)引导学生翻译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第9题分析人房丽丽安宜高中
抽样均分:
1.9分,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郭璧斋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
(4分)
2.参考答案:
外和中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悉心育人;重视德能;达观世务(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
)
3.命题方向:
本题是文言文阅读中关于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题目。
突出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信息概括能力。
4.问题分析:
(1)审题不准。
答成“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等,未能扣住问题中的关键词“为人处世”。
(2)概括不力。
①信息不全。
②概括冗长、不准确。
如“厌恶昏庸的人”“关爱他人”;③不懂句意,乱贴标签。
如“淡泊名利”。
示例:
(2)格式不整。
①不标序号。
②信息重复,分点太多
示例①不标序号。
示例②信息重复,分点太多
5、满分答案。
示例答案也是不到位的,赋4分宽松了。
(之前典型的满分答案截图未及时发送邮箱,关机被清理了。
本题阅卷结束后又重调了几份,都不完美,这几份都不便于放在参考答案后)
示例1:
④是不准确的;③“关爱后辈”与“悉心育人”还是有出入的。
⑤把2点合并书写,不规范。
示例2:
第②给了2分,“品格高尚”与“重视德能”也有出入。
6.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耐心细读文本,加大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面,丰富文言底蕴。
(2)引导学生学会分层概括,善于从文本中圈画关键信息,将有用信息“为我所用”,然后“倚船下篙”,整合信息。
(3)引导学生增强规范答题的意识。
标注序号、合理分点、清晰卷面等“规定动作”必须切实落实到位。
第10题仪征中学刘佳
1、整体情况:
该题为诗歌鉴赏第一题,分值4分。
考察学生对于诗句的概括,属于常见常规题型,该题均分为0.58分,学生得分很低。
2、原题再现:
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4分)
参考答案:
颔联写想象中离别后友人改变的容颜,颈联写想象中友人的艰险旅途。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概括的内容要体现诗句描写的特征;只翻译或脱离内容答情感等,不得分。
答到“虚写”、“分别后”也正确,要答出“友人”,明确对象,不能笼统作答。
答到“年老”“衰老”“衰老的外貌”“路途艰辛危险”“变幻的天气”也算正确。
3、学生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以翻译诗句代替内容概括。
这是绝大部分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问题,题目要求“概括”,却仅仅把诗句翻译一遍,有的诗句的翻译还不准确。
(2)以情感代替内容概括。
部分学生不答颔联、颈联的内容,而答成了作者情感。
有写“感叹时光易逝”的,也有写“对友人担忧”。
(3)内容概括题与手法赏析题混为一谈。
有学生写“视听结合”、“心理描写”等,也有写表达的情感,都答成了手法赏析题,也都不能得分。
(4)审题不清,盲目作答。
题目要我们概括的是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可有的学生竟然写的是首联和尾联,连题目都没有读清楚就盲目作答。
(5)字迹潦草、卷面不整。
有的学生卷面实在太乱,字迹无法辨认。
这样的面子工程需要做好!
第11题
1、整体情况:
该题为诗歌鉴赏第二题,分值6分。
考察学生对于抒情方式的掌握情况,属于常见常规题型。
这道题指向性非常明确,直接告诉我们从抒情方式的角度作答即可。
该题均分为2.1分,得分不理想。
2、原题再现: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
(6分)
参考答案:
《送人游蜀》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通过想象锦城的美好春景,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和路途遥远、艰险而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直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分别而忧伤。
评分建议:
每点3分,手法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直接点明诗句或者有对诗句的理解都正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只写表达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得分。
即使写,前面也必须交代表达怎样的情感。
3、学生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抒情方式概念不清。
很多学生竟然连抒情方式都不知道,有答“想象”、“虚写”的,可有答修辞方法的,答案五花八门。
(2)审题不清、两诗答反。
一部分学生讲两首诗歌的尾联抒情方式答反了,有可能是审题不清,但更多的可能是真的不会。
(3)只答情感,不提手法。
题目明确问两首诗歌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有的学生点明了情感,就是没有提到手法,抒情方式的区别更是没有写明。
(4)基础薄弱,诗句失误。
有的学生在答案中未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的诗句。
有的学生倒是写了诗句,可是这么简单的诗句,竟然写错了。
说明学生的基础其实还是不扎实的。
(5)不分诗作,条理不清。
有的学生答题不规范,两首诗没有分别分析尾联抒情方式的区别,而是混为一谈,有投机之嫌。
教学建议:
1.强化复习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力争做到知识点的全面和判断的准确。
2.引导学生耐心细读诗歌,强化读懂意识,并概括诗句内容。
3.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规范答题的意识,强化解题规范训练。
第12题(高邮市三垛中学徐其芳)
抽样均分:
6.5分,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小题1分)
2.参考答案:
⑴匪我愆期
⑵敏于事而慎于言
⑶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⑷扪参历井仰胁息
⑸君子不齿
⑹伛偻提携
⑺弓如霹雳弦惊
⑻寄意寒星荃不察
3.命题方向:
考查学生对考纲要求的初高中背诵篇目以及课外名言名句的识记能力
4.问题分析:
⑴课内名篇名句背诵不牢,以致答不出或张冠李戴
⑵课外名句积累不够,2处课外名句均未答出
⑶错别字很多,源于对字词理解不够,如:
“伛偻”“寄意”“仰”“坳堂”“寒星”
5.教学建议:
⑴夯实基础,加大课内名篇名句背诵的抽查力度,拓展课外名句的积累;
⑵对易错字要常检查,及时纠错;
⑶强调卷面书写的清洁、工整。
第13题(江都中学王雪娟)
抽样均分:
2.69分,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述“美丽”和“痛苦”的内涵。
2.参考答案:
①美丽:
天气晴好,歌声嘹亮宏阔,团队精诚合作(2分);②痛苦:
生活贫穷困苦,拉纤艰难辛苦,家庭遭遇不幸,赵青云内心的矛盾自责(2分)。
3.命题方向:
本题是小说阅读中的提炼概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环境、人物、情节等重要信息的理解和提炼。
4.评分细则:
(1)错误要点。
如“此人美丽”“纤夫姿态美丽”“景色优美”,“歌声甜蜜”“他们情意相通的甜蜜”等,不得分。
(2)表达牵强或啰嗦,可以酌情减分。
(3)这题因“美丽”和“痛苦”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各自只要从不同的角度答出两点,即可。
5.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
少数学生依然不能准确判断题目指向,把此题同作用题甚至表达效果题混为一谈。
示例①
示例②
(2)思路混乱。
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可仍有少数学生在答题时东一榔头西一棒,错乱答题。
示例
(3)得分点意识不强。
不少学生在答题时只能回答出两点,并没有充分考虑题型及题目位置,也没能充分解读文本,找齐四点相关信息。
示例
(4)重复啰嗦。
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没有能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提炼概括,所以,呈现的答案内容拖沓,甚至直接导致答题区域空间紧张。
示例
(5)习惯不佳。
这次阅卷中,发现了不少学生答错区域,当然,还有不少学生自己字迹潦草、文面糟糕。
示例①
示例②
6.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
在二轮复习中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2)强化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
提炼概括题作为阅读中最常见的题型,也能够考查出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概括能力,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可以打通不同文本,进行同一题型的集中强化。
(3)引导学生增强规范答题的意识。
标注序号、合理分点、清晰卷面等“规定动作”必须切实落实到位。
(4)加强规范书写意识。
在二轮复习阶段,更要提醒学生端正书写的态度,避免连笔,注意字的大小,间距,强调书写的工整,卷面的清晰。
第14题(江都丁沟赫丹丹)
抽样均分:
2.45分,最高分6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文章第9段写老女人传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6分)
2.参考答案:
(1)写老女人传告死讯与上文写妻子病重和赵青云预见有重大不幸相照应;
(2)引出下文对赵青云内心悲痛而隐忍坚强的叙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渲染了小说的悲凉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3.命题方向:
本题是考查情节的作用。
4.评分细则:
(1)承接上文妻子病重和赵青云的不幸预感,两点任意一点,得2分;
(2)启下赵青云的悲痛坚强心理叙写和推动情节,各得1分;
(3)渲染悲凉氛围和悲剧色彩任意一点,得2分;
(4)仅仅答出“承上启下”,或“照应上文”,或“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贴标签式的术语,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不得分。
5.问题分析:
(1)答非所问。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作用,学生却答成描写手法。
(2)答题不规范,不分点,层次不清。
(3)强帖标签,没有结合文本分析。
(4)文章理解有偏差,如下面的例子,“表现他唱歌时声音轻柔美丽动听”,这不是文章要重点表达的东西,这只是赵在听到妻子死讯后故作坚强,突出的是一种悲壮感。
6.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树立规范答题的意识,分点分层,字体工整,卷面整洁,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读文本,不强帖标签,答案要具体。
第15题(江都大桥李冬芹)
抽样均分:
2.2分,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4分)
2.参考答案:
第一处:
纤夫们声音洪大,脚步齐整,力量惊人。
第二处:
赵青云丧妻后内心的痛苦、精神的崩溃。
(每点2分)
3.答案细则补充:
第一处:
(1)答到“纤夫的声音宏大(响亮、震撼)”和“脚步齐整(坚定、有力)”,得1分;
(2)答到“力量惊人(雄浑)”或“气魄惊人(气势浩大),”得1分;
(3)只空洞写“力量大”,得1分;
(4)答成“激情澎湃”“艰辛悲壮”“辛劳顽强”“勇敢执着”“坚定信念”“自信欣喜”等品质或精神,不得分。
第二处:
(1)只空洞写“痛苦”“悲伤”“精神崩溃”“崩塌”,得1分;
(2)答到赵青云丧妻,得1分;
(3)答成“无助”“愧疚”“呆滞”“不知所措”“绝望”,不得分。
4.命题方向:
本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题目。
突出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信息概括能力。
5.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
问题是分别表现什么内容。
是对“好像整个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的理解,而有学生答成赏析手法,答成结构上的作用。
(2)不分条设点。
两句话是一样,但内涵是不一样的,题目清楚地写着“分别表现”。
(3)拔高内涵。
文本理解的就是“震动”的原因。
第一处是声音洪亮、步伐整齐和力量惊人,不关涉纤夫的形象。
(4)答案啰嗦,语言过于形象。
6.教学建议:
(1)加强现代文阅读的审题能力,做到看到题干,明白答题角度。
(2)加强答案的概括能力,答题语言凝练。
(3)加强短时间内迅速读懂文本的能力,圈点勾划,整体再读。
第16题(江都育才中学任卫波)
抽样均分:
2.4分,最高分6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6分)
2.参考答案:
(1)突出纤夫们的艰辛﹑坚毅﹑默契
(2)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3)揭示了旧时底层百姓生活的悲苦(4)贯穿全篇,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3.命题方向:
探究小说中场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4.评分细则:
注意每小点应从不同的角度答题,只从一个角度重复答,答对得2分。
(1)人物角度:
①“艰辛、坚毅、顽强、拼搏、坚韧、勇敢无畏”答到任意一点,得1分;
②若答表达了作者对纤夫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也得1分,且与前面不重复赋分;
③“默契、团结、合作”答到任意一点得1分。
(2)主旨角度:
①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得2分(很少答道)。
建议:
若答体现人与自然抗争的悲壮美(力量美)(抗争精神)也可得2分。
②揭示了旧时底层百姓生活的悲苦,得2分。
建议:
若答对底层百姓艰辛生活(悲惨命运)的同情(怜悯)也可得2分。
(3)结构角度:
贯穿全篇,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得2分。
具体赋分:
贯穿全文,得1分,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完整)、文章一体化等答到任意一点,得1分。
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表述,不得分。
5.问题分析:
(1)把探究小说的表达效果等同于探究小说的意蕴。
(2)把探究小说的表达效果等同于对小说艺术手法的鉴赏。
(3)小说主旨理解有误。
(4)答案简单粗糙,类似贴标签。
(5)答案表述不够规范。
6.教学建议:
(1)对于探究小说表达效果的题目,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来组织答案,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心中有数。
(2)让学生弄清楚表达效果和意蕴、作用、手法的区别,不能“张冠李戴”。
(3)组织答案要注意规范,避免重复,避免空洞地“贴标签”。
(4)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展现下层百姓痛苦的小说作品在江苏高考中从未出现过,建议接下来适当关注此类作品,不能把对汪曾祺、师陀作品解读套用到此类作品中。
第17题(高邮中学吴卫东)
抽样均分:
3.5分,最高分6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
(6分)
2.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中国建筑更加注重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观点;其次,举例分析这种对映是如何运用;最后,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满分答案:
(1)
(2)
(3)
(4)
评分建议:
(1)按答案操作,每点2分,分值大体分布0分,2分,4分,6分。
(2)如果只
是写成提出观点,阐述观点,总结全文,答案为0分。
(3)如果没有序次语,仅有序号1,2,3,尽管与答案相符最多3分。
(4)其中第2点,学生如写出“用庙宇、宫殿或宅第”为例分折亦可,或“具体论述”亦可,或没有“举例分析”,只要论述观点正确亦可。
(5)特别提醒,学生答案只要大意与参考答案相符,也符合答题规范,表述句式虽有不同,意思对也应给足分。
3.命题方向: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突出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4.问题分析:
(1)概括不准。
这是最大的问题。
(2)缺少序次语连接。
(3)划分层次不对
(4)语言表达不简洁,卷面不工整。
(5)0分题
5.教学建议:
考前还有30多天,论述类文本复习要突出重点。
这里的重点主要有:
(1)试卷上的论述类试题训练和裸读论述类训练相结合。
前者要注意精选,限时练;后者可以从《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上选一些精美的文章,师生共同阅读、
交流,并进行分析。
(2)信息整合和句式重组训练相结合。
教师可以提供比较规矩的答案,和学生明确这些答案在文中的依据,研究这些答案是如何进行句式转化和重组的,和学生强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案就在文中,但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就能得分,一定要学会提炼、归纳、句式转换、重组。
比如,
文章第6自然段:
比笔直的中轴线原则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孤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
这在中国式屋顶的构造上看得最为清楚。
中国的每一座庙宇、宫殿或宅第,在本质上总是由柱子的直线和屋顶的曲线组合对比而成。
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和往下的斜绒组合对比而成的。
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
书法先生教导我们说,要有一条主线,不管是横是直是斜,我们一定要使这条主线与它周围的曲线相对比。
如,答案第三个要点:
最后,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这里是提炼、归纳,用“强调”这个词,就是用的“动词+宾语”的句式。
当然了,学生如有其它表述,也是可以的,但有一点必须强调,不能照抄、照搬原文。
特别提醒,教师可以再给学生渗透一下如何去概括层意或者段落大意。
(3)段落思路、几个段落的思路和全文的论述思路训练相结合。
比如,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国家宝藏:
让文物暖起来秀出来》中的第18题: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⑦节的论述层次。
(6分),这个题目就是几个段落的思路。
需要提醒学生,思路一般是三个层次,最多四个层次,特别要注意主体层次的概括。
(4)答案要精练、规范。
比如,思路题,必须要有序次语标志层级,最好还要加带圈的阿拉伯数字,另外,论证方法一般不要写进答案。
第18题(高邮市第二中学颜玉霞)
1、总分:
6分。
最高分:
6分,最低分:
0分。
均分:
1.035,难度系数:
0.17.
2、原题:
从文中看,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对中国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答案:
①中国书法中的主笔特征促成了中国建筑中“轴线”原则的产生;②中国书法中主线与曲线相对比的特征影响了中国建筑中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特征的形成;
③中国书法中的曲线原则影响了中国建筑中倾斜的屋顶特征的形成。
3、题目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答案中必须要具体概括出“中国书法”“线条”的什么特点,影响了“中国建筑”“线条和形态”的什么特征。
但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显然没有读懂题干的要求。
相对而言,第三点学生答到的比较多。
4、学生错误答案分析:
(1)审题不清,不能很好地具体地概括出“中国书法”“线条”和“中国建筑”“线条和形态”的特点,答案很笼统。
(2)基本不考虑“中国书法”的“线”的特点。
(3)或者两个对象都不出现。
(4)问答不匹配
(5)点写得太多,不懂得归纳
5、建议:
(1)后期几十天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意识
(2)答案基本从文中归纳概括,但学生在阅读文本是很粗心、很浮躁。
重视文本阅读。
第19题(高邮市临泽中学李娟)
抽样均分:
2.0分,最高分6分,最低分0分。
1.原题再现:
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6分)
2.参考答案:
(1)建筑应该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
(2)建筑应该没有雕刻的痕迹。
(3)建筑最高境界是建筑、自然、艺术高度融合。
(每点1分)
3.命题方向:
本题是文章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题目。
突出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信息概括能力。
4.较好的答案范例
5.问题分析:
(1)概括不力。
根据画线语句我们可以得知本句论述的对象应该是“建筑”,不应该是其他,再根据这句总体可以得知应该强调“建筑、自然、艺术高度的融合称为最好的建筑”,然后再将句子划分两成:
最好的建筑怎样才能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怎样达到不知道艺术在哪里开始。
不少考生层次不清,要点不全,概括冗长。
示例①信息不全。
(4分)
示例②信息重复。
(4分)
示例②信息不准确。
(2分)
2、主题对象不对,审题不清。
(0分)
5.教学建议:
1.很多同学仅仅是选择文本中的句段进行毫无保留的摘抄,概括题不仅仅是筛选相关内容,还需要对所筛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概括等
2.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分点作答,但部分同学只是形式上分点,即伪分点,三点内容重复讲一个意思,得分不高。
3.大部分同学文本掌握能力欠缺,略知其一或只见一斑,本题答案分布在文本的各个角落,需要学生用心阅读,分析,才能得到4分以上这样较高的分数,事实上这样的答卷少之又少。
第20题作文
审题与立意扬大附中陈中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追求好的名声是一种负担。
一、审题
材料的第一句话“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自民间俗语。
意思是大雁飞去留下鸣声,人生在世要留下名声。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说明:
前一小句承接俗话,很多人将追求好名声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必然价值取向【例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阅卷分析语文 第二 学期 第三次 调研 测试 阅卷 分析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