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
- 文档编号:4326640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0.12KB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八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部分五年高考荟萃
2009年高考题
1(09•天津综历史10)19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
2(09•福建综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答案A
3(09•江苏历史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答案
4(09•上海历史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09•广东历史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6(09•海南历史22)19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化B强调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提噶人民群众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化事业
答案D
7(09•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过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画②画家吸引了传统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②③D③④
答案B
8(09•东基本能力29)近代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东,还我青岛。
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是()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
答案D
9(09•东基本能力40题第
(1)小题)《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
A五四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10(09•东基本能力40题第(3)小题)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国歌使你悲使你感奋,使你知道对祖国的责任②国歌的拍号2/4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第二小节有两拍
③国歌是一首旋律轻松,舒缓的歌曲④国歌是一首音调高昂、气势豪迈的歌曲
A①②④ 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11(09•辽宁宁夏综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
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发展教育、科学、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答案
(1)历史背景:
“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
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历史作用:
“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保障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12(09•四川综39题第
(2)小题)
材料二“二呀那二郎,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x藏!
……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
开发那福,人民那享安康。
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
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抢。
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变牧场。
”(《歌唱二郎》)
(2)材料二是20世纪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
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
(2)作用:
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x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13(09•江苏历史22)近代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00—2008年高考题
1(08•全国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
解析1949年建立新中国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故A、B两项说法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4年建立的。
2(08•江苏)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注意从连环画的注释中抓住时间是“193年”这一关键信息,其次从连环画的正中抓住“老孙归社”这一信息理解。
结合193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信息,可知“老孙归社”是指老孙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3(08•海南)从19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解析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19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国家急需专门人才。
4(08•广东)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1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就是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07•宁夏)从19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副产品紧缺,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分析出其作用。
6(07•东)下图是19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化
A①③④B①②③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图片可获得的信息为:
五种少数民族的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平等、团结等内涵。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由图片体现不出。
7(07•上海)196年1月2日下午,上海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经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完成的,上海是工商业城市,由此判断出正确答案。
8(07•广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答案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3年由周恩提出的,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的封锁之下。
9(07•广东科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答案D
解析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中美建交前;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亚非国家建交;中日两国建交是在1972年。
10(06•上海)下表反映了190年和19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190年(%)194年(%)
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842921914
富农、地主144879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人民公社化运动D“包产到户”的实施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看,190年时被富农地主占有的土地到194年大部分转移到了贫农中农手中,这也就意味着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废除了。
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11(06•江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答案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
190年上半年,中央在统一财经政策以后,又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
这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2(06•上海)19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
“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190年除夕”用排除法。
A项是1949年春,项是190年10月,D项是193年开始的。
因此应选B项。
也可根据教材知识采用直选法。
13(06•广东)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49~19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答案
解析元旦社论一般应包括对上一年经历的回顾和新一年前景的展望。
因此,把备选项中的语汇与1949—192各年元旦前后的史实相对应就可确定这些语汇属于哪一年的元旦社论。
A项为190年,对应全国刚刚解放后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B项为1949年,对应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项为192年,对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准备开展的计划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项为191年,对应抗美援朝战争。
14(0•上海)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能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A是清末预备立宪时制定的,B是辛亥革命时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是19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
1(0•江苏)192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立了()
A生产资料公有制B人民公社体制
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全面掌握。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确立了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故项正确。
19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人民公社体制是在198年后出现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0•广东)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
“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
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分析。
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
一方面资本家正常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支持资本家的正常生产,实行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从材料备选项看:
②与题干不符,因为当时资本家仍然存在;①③④与题干当时的历史背景吻合,即已开始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但改造尚未完成。
17(0•江苏)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基本历史现象的能力。
“一五”计划完成于197年,19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中共“八大”召开于196年秋,194年秋召开的一届人大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07•北京)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
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表。
理论基本主张实践过程结果
孙中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马列主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反对北洋军阀,争取民主共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06•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
户
雇户贫户中户富户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3年37430407
材料二19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
”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
《农村政策选编》
(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
解析第
(1)问,材料一反映出农村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动是地主和富农消失了,而雇农和贫农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结合时间分析,发生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到192年底,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第
(2)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村仍然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
这样,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材料二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即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对商品粮和其他工业原料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工业品对农村广大市场的需要,这成为193年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19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人民公社体制。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它必须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超前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因此说它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对我国建国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即可;基本的启示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三年联考汇编
2009年联考题
题组一
1(09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一次月考)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到,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
这首歌曲最可能流行于哪一时期()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八 人民 民主 政权 巩固 社会主义 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