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学习材料.docx
- 文档编号:4322908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130.25KB
LCM学习材料.docx
《LCM学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CM学习材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CM学习材料
LCM的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LCM的基本知识
1.LCM的定义和特性
2.LCM的结构及连接方法
3.LCM的驱动原理
4.LCM显示的采光技术
5.LCM构成的主要元器件
第二章:
LCM制作
1.LCM流程图
2.LCM工艺流程概述
3.LCM产品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
4.LCM简单故障排除
第三章:
LCM生产工艺控制
1.SMT生产工艺控制
2.COB生产工艺控制
3.HS生产工艺控制
4.组装工艺控制及技巧
附件:
1.LCMCOG&TAB主要工序流程图
2.LCMSMT&COB&ASSEMBLY主要工序流程图
3.静电防护培训资料
第一章LCM的基本知识
一、LCM的定义的特性:
液晶显示器件是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集成电路、控制驱动电路和PCB线路板、背光源、结构件装配在一起的组件;通常将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和驱动器做在一块成套出售,这种产品称为液晶显示模块或模块(LCM:
LiquidCrystalDisplayModule)。
二、LCM的结构和连接方法:
1.LCM的装配结构原理:
液晶显示器件是用透明导电玻璃做基板粘合而成,外引线是透明电极,液晶显示器件只有将驱动电路的电场信号施加到ITO导电电极上,才能实现显示器件的显示,因此,LCM的装配结构原理就是将液晶显示器件的导电电极与驱动电路的电场信号连接起来。
2.LCM的外引线连接方法:
液晶显示器件装配中的连接方式有:
导电橡胶连接、金属插肢连接、热胶片连接、直接集成连接。
A.导电橡胶连接:
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传统的普通连接方式。
液晶显示器的外引线是ITO导电膜,不能焊接,但是利用一条导电橡胶条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将LCD和线路板(PCB)连接起来,使用导电橡胶连接时,必须用一结构件将LCD与导电橡胶和PCB板固定在一起,这就是压框的功能,一种压框是用硬塑料注塑而成,另一种压框则是用金属冲压而成。
B.金属插脚连接:
由于人们习惯和信赖焊接式连接,为此,设计了金属插脚的连接方式,将金属插脚固定在LCD外引线上,即可以直接将LCD焊在PCB板上,也可以将LCD插在PCB板的插座上,插脚一般不是由客户安装,而是由LCD生产厂装好的,其安装结构是在LCD外引线上点上银浆点,再将插脚插上。
固化后再在整个插脚步上涂一层绝缘环氧胶,从其结构看插脚方式连接主要适合反版LCD,即适合观看面是窄玻璃,外引线向上的LCD,以免插脚高出LCD上表面,在使用中还应注意:
①.插入插座时应按住插脚端插入插座,且插入方向应垂直,不能摇动着插入,还避免反复插拨,以免插脚与LCD的连接松动。
②.焊接时,应用低熔点焊锡,快速焊好,而且不能反复多次拆焊,以免过热而使插脚与LCD导电膜接触受损。
插脚是由金属冲压成型制成的。
由于插脚由金属冲压而成,插头总有一定的宽度,所以,不能适用任意引线尺寸。
常用的规格尺寸有间距2.54mm,2.25mm,2.00mm,1.80mm和1.50mm等。
C.热压胶片连接又称软膜连接:
这是一种使用方便可靠的最新连接方式。
热压胶片的关键是在导电条之间的热胶,它在一定温度下经压力可以和玻璃、环氧板等各种牢固的粘接在一起。
而且,时间越长,粘接越牢固。
下表是热压胶片的典型性能参数:
3性能
参数
规范条件
导电条电阻
3kΩ或更高<900Ω/□
常规条件
绝缘电阻
1X108
常规条件
绝缘强度
大于AC.250V,1min
电极间隙0.6mm
剥离强度
大于600g/cm
90°剥离,50mm/min
工作温度范围
-20℃~+70℃
240h
储存温度范围
-20℃~+70℃
240h
推荐保管条件
8个月
密闭、阴冷、避光小于25°条件下
这种热压胶片的连接、使用方法是:
将保护膜撕掉,将一端贴在LCD玻璃上,另一端贴在PCB板上,在110~130℃(实际胶面应在180~200℃)条件下加压力30kg/cm²约5s左右即可。
由于片基是柔软的,所以在使用时固定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安装厚度非常薄。
D.直接集成连接:
(COG:
ChipOnGlass)
这里的集成连接,是将LCD与IC电路直接连接在一起。
而连接后的整体仍然还要的PCB板连接在一起。
将LCD外引线集中设计在很小的面积上,将LCD专用的LSI-IC专用芯片粘在其间,用压焊丝将各端点按要求焊在一起,再在上面滴铸一滴封接胶即可。
而IC的输入端则同样也设计在LCD外引线玻璃上,并同样压焊到芯片的输入端点上,此时,这个装有芯片的LCD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LCD模块,只要用热压胶片将其与PCB连在一起就可以了。
这是一种高度集成、微型、薄型的连接方式,在当前微型化仪表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高的使用价值。
三、LCM的驱动原理:
1.液晶显示器件LCD的显示原理:
具有偶极矩的液晶棒状分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其排列状态发生变化,使得通过液晶显示器件的光被调制,从而呈现明与暗或透光与不透光的显示效果。
液晶显示器件中的每个显像素都单独被电场控制,不同的显示像素按照控制信号的“指挥”便可以在显示屏上组成不同的字符、数字及图形。
因此建立显示所需的电场以及控制显示像素的组合就成为液晶显示驱动器和液晶显示控制器的功能。
2.LCD的驱动方式:
液晶的显示是由于在显示像素上施加了电场的缘故,而这个电场则由显示像素前后两个电极上的电位信号合成产生,在显示像素上建立直流电场是非常容易的事,但直流电场将导致液晶材料的化学反应和电极老化,从而迅速降低液晶的显示寿命,因此必须建立交流驱动电场,并且要求这个交流电场中的直流分量越小越好,通常要求直流分量小于50mV。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采用了数字电路驱动,所以这种交流电场是通过脉冲电压信号来建立的。
显示像素上交流电场的强弱用交流电压的有效值表示,当有效值大于液晶的阀值电压时,像素呈显示态;当有效值小于阀值电压时,像素不产生电光效应;当有效值在阀值电压附近时,液晶将呈现较弱的电光效应,此时将会影响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
液晶显示的驱动就是用来调整施加在液晶器件电极上的电位信号的相位、峰值、频率等,建立驱动电场,以实现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效果。
液晶显示的驱动方式有许多种,常用的驱动方法有静态驱动法和动态驱动法。
A.静态驱动法:
静态驱动法是获得最佳显示质量的最基本的方法,它适用于笔段型液晶显示器件驱动。
这类液晶显示器件的电极结构,当多位数字组合时,各位的背电极BP是连在一起的。
静态驱动法的电路中,振荡器的脉冲信号经分频后直接施加在液晶显示器件的背电极BP上;而段电极的脉冲信号是由显示选择信号与时序脉冲通过合成产生。
当某位显示像素被显示选择时,该显示像素上两电极的脉冲电压相位差180°,在显示像素上产生2V的电压脉冲序列,使该显示像素呈现显示特性;当某位显示像素为非显示选择时,该显示像素上两电极的脉冲电压相位相等,在显示像素上合成电压脉冲为0V,从而实现显示的效果。
这就是静态驱动法。
为了提高对比度,适当地调整脉冲的电压即可。
B.动态驱动法:
当液晶显示器件上显示像素众多时(如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为了节省庞大的硬件驱动电路,在液晶显示器件电极的制作与排列上作了加工,实施了矩阵型的结构,即把水平一组显示像素的背电极都连在一起引出,称之为行电极;把纵向一组显示像素的段电极都连起来一起引出,称之为列电极。
在液晶显示器件上每一个显示像素都由其所在的列与行的位置唯一确定。
在驱动方式上相应地采用了类同于CRT的光栅扫描方法。
液晶显示的动态驱动法是循环地给行电极施加选择脉冲,同时所有显示数据的列电极给出相应的选择或非选择的驱动脉冲,从而实现某行所有显示像素的显示功能,这种行扫描是逐行顺序进行的,循环周期很短,使得液晶显示屏上呈现出稳定的显示,人们把液晶显示扫描驱动方式称之为动态驱动方式。
在一帧中每一行的选择时间是均等的。
假设一帧的扫描行数为N,扫描时间为1,那么一行所占有的选择时间为一帧时间的1/N。
在液晶显示的驱动方法中把这个值,即一帧行扫描数的倒数称为液晶显示驱动的占空比(duty),用d表示。
在同等电压下,扫描行数的增多将使液晶显示的占空比下降,从而导致了变电场电压有效值的下降,降低显示质量。
因此随着显示屏的增大,显示行的增多,为了保证显示的质量,就需适度地提高驱动电压或采用双屏电极排布结构以提高电场的电压有效值或提高占空比。
在动态驱动方式下,液晶显示器件某一位置上的显示像素的显示机理是由行选择电压与列显示数据电压合成实现的即要使一位置如(I,J)点显示,就需要在第I列和第J行上同时施加选择电压,以使该点变电场达到最大。
但是此时除(I,J)点外第I列和第J行上的其余各点也都承受了一定的电压,把这些点称为半选择点,若半选择点上的有效电压大于阀值电压时在屏上出现不应有的显示,使对比度下降,这种现象叫“交叉效应”。
在动态驱动法中解决“交叉效应”的方法是平均电压法,即把半选择点和非选择的电压平均化,适度提高非选择点电压来抵消半选择点上的一部分电压,使得半选择点上电压下降,提高显示的对比度。
由于电压平均出现一个量叫偏压比(bias),用b表示。
3.LCD驱动电路的原理:
A.驱动电路原理:
动态驱动法采用的是等频脉冲序列驱动波形,所以在电路上比较容易实现。
在驱动器电路的结构上可分成逻辑电路侧和液晶驱动电路侧。
逻辑电路侧电源与MPU系统的逻辑电源一致,保证了驱动器数据信道和受控信号与控制电路的接口。
逻辑电路侧将完成显示数据的传送及到位后的锁存等,其接口信号有:
显示数据输入口(DI)和输出口(DO)、数据移位元元元元脉冲(CP)、数据锁存脉冲(LP)等数据与控制信号。
液晶驱动侧是动态法的具体实现,当显示数据被锁存进锁存器后,锁存器的输出实现了工作电源的转换。
这些数据进入液晶驱动电路作为选择、非选择信号控制着输出的驱动波形的峰值电压。
而峰值电压将由偏压输入端的电压确定,驱动的波形由交流波形信号输入端调整。
驱动侧具有若干路驱动输出。
该输出量决定了该驱动器的带载能力,所以输出量总是出现在驱动器的名称内。
XX路液晶驱动器。
液晶显示驱动器按用途分为行驱动器和列驱动器。
这两类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
1输入数据的性质不同。
列驱动器的数据为列选择信号。
列驱动器的数据输入方式有如下三种:
1位串行输入方式,2位或4位并行输入方式。
并行输入方式适应大屏幕的列数据传输。
行驱动器只有1位数据即帧信号,用于扫描的选择。
2移位元元元元时钟的不同。
列驱动器移位元元元元时钟的作用是把数据送入相应的位置上,行驱动器的移位元元元元时钟作用是为了实现扫描行的更换。
这种更换必须在新的扫描行上所有的数据就位后锁存时进行,也就是说列驱动器的锁存脉冲正是行驱动器的移位脉冲。
③非选择偏置电压的设置不同。
④输出波形相位的不同。
B.驱动电路组成形式:
无论是行驱动器还是列驱动器,其驱动能力,即负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一般所见的驱动器没有超过80路输出的,所以在大规模点阵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电路中需要多片驱动器的组合。
这种组合的控制时序信号基本是不变的,但数据的传输方式将根据驱动器组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而定。
这种数据的传输主要是针对列显示数据而言,常见到的有两种数据传输方式:
串行数据传输方式和并行数据传输方式。
1串行数据传输方式:
此方式常见于1位串行数据接口的列驱动器的连接方式中。
该方式下各驱动器的移位寄存器以串联形式连接,显示数据将通过该组串联移位寄存器在移位脉冲的作用下传输就位。
2并行数据传输方式:
并行数据传输方式有2位并行传输、4位并行传输,也有10位并行传输,其驱动器必须具有并行接口,在此方式下各驱动器的数据口并联。
每个驱动器都有两个信号,一个是在输入端,一个是在输出端。
上一列驱动器的使能输出接至下一列驱动器的使能输入端。
这两个使能信号的作用是使输入信号有效,启动本驱动器开始接收数据,当驱动器数据接收满额时,驱动停止接收数据并向外部发出一个数据已满的信号,启动下一个列驱动器,使其招收数据。
在第一个列驱动器的输入信号端上将根据驱动器的要求接至高电位或低电位,自动启动或由控制电路提供。
这种方式的原理娄同于多I/O设备的菊花链式优先权排队电路,所以并行数据传输方式也被称为菊花链数据传输方式。
C.分压电路:
在动态驱动方式中,偏置电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所需的偏置电压系数I/b,把液晶驱动电压ULCD均分为不同的电压档次,这就是偏置电路的生成电路(分压电路)的功能。
分压电路归纳起来有两种常用的电路形式:
电阻分压电路和运算放大器分压电路。
1电阻分压电路:
各驱动器的偏置电压由电阻分压电路提供。
电阻值的选择取决于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电压范围及其功耗的要求。
由于液晶显示器件可等效为一个电容,所以由分压电路提供的驱动输出波形将随负载电容的充、放电特性而变形。
为了减小这种变形,就需要减小负载的充、放电时间常数。
减小分压电路的电阻值可实现这个目的,但是功耗将随之上升。
有时为了减小输出驱动波形的变形,不得已只好牺牲功耗要求了。
为了沽小驱动波形变形,还可以在电阻两端并入电容,但效果是有限的。
如果用电阻以减小功耗,大电容改进波形,则会引起驱动器输出电压的下降,这是液晶显示驱动所不允许的。
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驱动器的负载是复杂的,它随显示状态的变化而变,因此分压电阻必须结合所用的液晶显示器件的特性及其对功耗的要求而确定。
一般电阻值在几百至几千奥姆范围内选择,电容则要求小于或等于0.1Uf。
2运算放大器分压电路:
随着液晶显示器件的规模增大,驱动器的负载随显示状态的变化而大幅度地变化,这就把偏置电压生成电路的稳定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而电阻分压电路难以满足这个要求。
运算放大器组成电路的稳定性较为理想。
运算放大器电路应用了运算放大器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的特性,组成了阻抗变换形式的跟随器电路。
液晶显示所需要的偏压仍由运算放大器输入部分的电阻分压产生,但阻值可采用高阻值,如R=10KΩ,VR=20KΩ。
驱动器的偏压输入则由运算放大器低阻抗输出提供,从而使电阻值大大减小,保证了输出驱动波形的质量。
在分压电路中可调电阻VR是用来调整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对比度的。
在初次调试液晶显示控制电路及驱动程序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调节VR,使得显示屏底色(或称背景光)对于未通电时有较明显的变化。
底色不宜过深,过深容易把显示的内容覆盖掉;但也不宜过浅,以至连字符都因显示过浅而看不出来。
D.温度补偿电路:
液晶材料对温度是比较敏感的,不容忽视的是温度对液晶阀值电压的影响,它直接影响着显示对比度。
一般液晶材料都具有负温度系数。
温度的升高将导致阀值电压的下降,使得不显示的位置也变得可见了;相反,温度的下降使阀值电压升高,使得该显示的位置也变得模糊不清了。
因此液晶显示器件在宽温场下使用时,就需要随温度的变化适量的调整偏置电压,使得驱动电压适合于阀值电压的变化。
在偏置电压生成电路中增加补偿电路,可望在温度补偿原理一样,它利用了如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等组件的温度系数在分压电路中的影响(若在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内,这些组件难以补偿),有时需要像热敏电阻一类的热敏来实现电路的温度补偿。
4.LCD控制电路的原理:
液晶显示控制用于点阵型液晶显示驱动的控制,该控制器属于计算机I/O设备接口,受控于MPU,操纵着液晶显示驱动器,以实现在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上的各种显示功能。
它的使用使MOU摆脱了繁琐的显示控制,使得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更加适用于智能化系统中。
控制器的特点可归纳为:
A.具有简捷的MPU接口,控制器对MPU呈现一般并行接口的通用特点。
B.具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控制线路和时序发生器,可完成显示缓冲区的管理功能和实现对各种功能的控制。
C.具备功能齐全的控制指集,可以方便地通过编程实现MPU对控制器本身乃至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功能的控制。
D.具有显示数据的传输能力和时序脉冲信号的发送能力,可直接控制液晶显示驱动器。
在结构上液晶显示控制可分为接口部、控制部和输出部三个组成部分。
⑴界面部:
接口部用来接收MPU发来的指令和数据,并向MPU回馈所需的数据信息。
接口部具两个信道口,一个为指令信道口;另一个为资料信道口。
指令信道口用来接收并暂存MPU发来的指令码,等待控制器内部逻辑电路译码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该信道还连接“忙”(busy)标志寄存器。
标志“忙”表示当前控制器内部的操作状态。
MPU可以通过读出指令信道来取出“忙”标志,用以决定何时对控制器操作。
资料信道口是用来接收和发送显示数据的。
MPU可以通过数据信道口访问显示缓冲区,控制器的指令多带有参量的补充,比如光标地址指针的设置,设置指令后要紧跟两个字节的地址参量的输入。
这类参量也要通过数据信道口传输到相应的参量寄存器中,此时的指令代码犹如寄存器的选择代码,以选通各类参量寄存器。
在接口部除了引出8位数据总线外,还有几条控制信号的输入线,如读写控制信号、片选信号、信道口选择信号、使能信号以及复位信号等,某种型号的控制器都是为了适应某系列MPU而设计接口部及信号线的。
(2)控制部:
液晶显示控制器具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液晶显示控制部就是这种能力的实现电路。
具有独立的时序振荡器和逻辑控制线路,从而实现对显示缓冲区RAM的管理和对字符发生器的设置;实现对液晶显示驱动器的各种时序脉冲信号的产生,并可根据参量寄存器的某些状态将不同显示缓冲区的数据进行某种规律的组合,然后发送出去,以实现各种显示的效果。
任何一种显示器件的显示都需要建立显示的缓冲区,液晶显示器件也不例外。
为了不占用MPU的内存资源,液晶显示控制器具备管理RAM的能力。
由于显示的缓冲区随显示画面的大小变化,所以显示的缓冲区一般都不集成在控制器内部而是以控制器的周边电路形式与控制连接。
因此控制的引脚除了电源功能及某些硬件设置功能外,主要的是对显示缓冲区的管理,一般具有16位地址输出线、8位数据线以及读、写控制输出线等。
显示缓冲区的作用是保存当前的显示数据。
显示屏上的液晶像素点阵在该区都有相对应的单元。
在字符方式下,显示缓冲单元存储着当前显示字符代码,控制器根据代码确定字符发生器地址的高8位,并把该地址的一组字符字模送到显示屏上对应的位置显示。
在此方式下,缓冲区单元(一个字节)对应着显示屏上的一个字符位块(如5x7点阵)。
控制器在具有合成显示功能时,显示缓冲可能划分出字符显示区和图形显示区。
这种划分一般是通过设置指令来设置各区的首地址及长度。
当缓冲区分配完成后,各显示区的性质就确定下来了,而且与显示屏位置的对应关系也就确定下来了。
在同一显示屏的显示画面上,字符显示区和图形显示区的空间大小之比一般为1﹕8(字符为8x8点时)。
控制器内嵌有100多种常用的字符、数字、符号等的字符发生器CGROM。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控制器还应具有管理外部扩展的字符发生器CGRAM和CGROM的能力,用户可充分利用这个区域建立自定义字符的字模库以实现特殊的显示要求。
3驱动部:
驱动部是控制器对液晶显示模块的接口。
它向液晶显示模块中的驱动器提供所需的帧扫描信号,行、列移位脉冲,行、列锁存脉冲,列显示数据信号以及驱动器交流驱动波形信号等输出信号。
驱动部在刷新地址指针的寻址下把显示数据送至显示混合电路,在并/串电路中转换成串行显示数据形式输出。
输出的脉冲时序由时序发生器产生。
液晶显示模块对控制次序的配置是有要求的,控制器并不是适用于各种驱动器,所以液晶显示模块所使用的驱动电路形式限制了控制器,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对控制驱动部的数据输出方式有一定的要求。
4指令集:
控制器具有一套专用指令,用以MPU对其进行操作。
指令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
a.系统工作设置类:
此类指令为系统工作方式的设置、显示缓冲区划分等。
b.显示方式设置类:
此类指令为显示状态、显示方式、显示合成和光标显示设置等。
c.数据操作类:
此类指令有地址指针设置、地址指针变化方向设置以及读、写操作命令等。
四、LCM显示的采光技术
液晶显示器件是被动型显示器件,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调制周围的外界光实现显示的。
外界光是液晶显示的必要条件。
所以,巧妙的解决采光,不仅可以提高液晶显示的质量,而且会大大扩大其应用领域。
一般说来,LCD的采光主要利用周围自然光和设置背光源两大类。
1.自然光采光技术:
利用环境是最省事、最便宜的方法。
大部分的计数、计时、仪表、计算器等计量显示器件都是用周围自然光为光源。
它是靠LCD背面的反射膜将射入的自然光从正面反射出来完成的。
其缺点是,显示清晰度受周围光的影响很大。
为了减少这些影响,在使用中要注意:
①显示窗要尽量突出,不要凹向面板内。
②显示器件应装在机器受光面最多的正面。
较大的机器,应做成扁平状,显示器应装在上面,避免装在侧面。
2.设置背光源的采光技术:
设置背光源则可以取得稳定、清晰的显示,即使有环境光极差的条件下,也能得到清晰的显示。
不过,由于背光源增加了功耗,选用时还需谨慎,不要轻易设置。
⑴.LCD对背光源的要求:
A.对液晶应有较好的透光率;
B.重量轻;
C.要薄而不易损坏;
D.亮度均匀一致的面光源最好;
E.成本低;
F.光色悦目,基色丰富,可以调节亮度;
G.功耗小,供电容易;
⑵.照明光源:
通常用作LCD背光源的照明光源如下表所示:
形状
光源
色调
效率
(1m/W)
寿命
(h)
特点
优点
缺点
点状
小型白炽灯,卤素灯LED
2800K
3000K
红、绿
(700~550nm)
20(20W)
30(1500W)
0.14~1.64
3W
(GaP时)
1000~2000
最简单,小型,低价格,可调光,寿命长,不发热。
长波端分光特性不好,不适用彩色化,单色。
线状
冷阴极荧光灯,热阴极荧光灯
红、绿、蓝(RGB)
70(1~4W)
50~85
(4~2200W)
2000
5000~7000
在可见光区内光谱峰值为复数,可任意选择,适于彩色显示,寿命长,亮度高。
难于调光,发热
面状
扁平荧光灯
7000K
红、绿、白色
3~5W
1~10Mw/cm²
2000
1000~5000
没有亮斑,分光特性好
笨重,装配困难,寿命短
最近,由于膝上机、OA设备及LCTV的发展LCD背光源有了很大发展。
其中,较为实用的是:
①塑料膜型EL;
②三基色扁平荧光灯。
在用于彩色LCD时,为了取得好的色还原,对背景照明的分光光谱分布要求均匀,还需对彩色膜与灯光的匹配进行精心的设计,这就是非曲直背景采光技术。
3.采光技术:
边光式,即在显示器件的侧面,将光源按线型配置,还要在显示器件的背面配置上特殊设计的散射板或反射板等光学板,以使LCD显示时背景光源均匀一致。
背光式,则是在显示器件整个背面配置一个面光源。
这个面光源可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面光源,也可以是一个大量点光源连成一片的点阵光源,当然后一种方式还要配置一片匀光用的散射板。
不同的应用应该选用不同的光源,几种主要的背光源如下:
1白炽灯;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光源,它是靠钨丝通电发热而发光的,所以称为白炽灯。
光源虽然简单,但却可以适用于彩色显示,特别是红、黄、橙色等暖色调显示更为合适。
白炽灯的安装一般多采用背射式及边光式。
白炽灯供电简单,无论是交流还是直流均可以使用。
②LED;
这是一种寿命最长、功耗又小的背光源,它是靠半导体PN结离子注入而发光的,可以显示红、绿、橙三色,还可以进行光色转换。
它也有背光式和边光式两种安装方式。
LED的供电方式与其特性有关。
LED属电流型器件,而且,当电压超大型过其正向压降后电流会呈指数上升。
所以,电路中必须串入一个限流电阻。
用LED作背光源时,一般总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CM 学习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