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背景1.docx
- 文档编号:4322907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42
- 大小:212.20KB
规划背景1.docx
《规划背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背景1.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划背景1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1
第二章城乡发展基础条件2
一、现状概况2
二、相关规划概况6
三、发展条件分析7
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分析8
第三章规划总则9
一、指导思想9
二、规划原则9
三、规划依据9
四、规划范围和期限9
第四章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10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及主要矛盾10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10
三、战略目标11
四、发展战略12
五、战略措施13
第五章人口预测与城镇化发展规划15
一、总人口预测15
二、城镇化发展16
第六章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18
一、产业发展现状18
二、产业协调发展19
三、空间一体化布局20
四、旅游业发展规划20
第七章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23
一、城乡居民点的分布现状23
二、居民点体系规划23
三、建设用地控制25
四、城乡空间管治25
第八章重点区域一体化建设导引26
一、县城26
二、壶口镇城乡用一体化建设规划27
三、蟒头山旅游服务基地28
四、云岩小城镇建设28
五、秋林工业园工业园规划导引29
六、青兰高速云岩镇沿线主要城镇规划导引29
七、小康示范村的建设29
第九章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31
一、自然条件与环境现状31
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和目标32
三、城乡生态区划32
四、城乡环境功能分区33
五、城乡环境整治措施33
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34
第十章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35
一、城乡综合交通规划35
二、城乡水资源利用与一体化供水规划37
三、城乡一体化排水工程规划40
四、城乡一体化电力工程规划42
五、城乡一体化电信邮政规划43
六、城乡供热工程规划44
七、城乡燃气工程规划44
八、城乡一体化综合防灾规划44
第十一章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设施布局规划49
一、教育事业49
二、医疗卫生49
三、文化体育49
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50
五、城乡大型市场布局51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52
一、建设期限与规模52
二、居民点建设52
三、产业发展52
四、交通设施建设52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52
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52
七、近期建设项目52
第十三章环境影响评价54
一、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54
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4
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58
四、规划方案综合评述59
第十四章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和措施60
附表62
第一章规划背景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城乡矛盾加剧的时期,尽管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例如,拉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快速城市化,不仅造成了失业增加、城市拥挤、社会紊乱、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城市病”,也导致其农村凋敝,城乡发展失衡等严重后果。
从国内近年来的实践看,如果忽视了城乡协调发展,快速的城市化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乡矛盾逐步显现,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城乡统筹是解决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于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
纲要提出:
到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
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使县域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
启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通过以一体化规划为引领,统筹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综合交通、供水体系、农田保护、村庄分布、生态涵养等方面的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根据《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全面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三年内完成全省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
按照中心突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城乡统筹的原则,编制覆盖全区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协调城镇、产业、土地、交通、水利、农业等专项规划,以城乡统筹的视角对传统规划进行完善与优化,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是对已有规划的整合与协调,又是指导县域城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宜川县县委、县政府抓住宜川县作为全省首批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试点县的有利时机,决定编制宜川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以利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第二章城乡发展基础条件
一、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宜川县地处陕西省中东部,延安市东南部,介于北纬35°42′39〞~36°23′39〞、东经109°41′36〞~110°32′44〞之间,属渭北高原与陕北丘陵沟壑区之间的过渡地区。
县境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吉县、乡宁县为邻,北以雷多河为界与延长县雷池乡毗连,西北以膳马桥为界与延安市官庄乡相接,西以晋师庙梁为界与富县牛武镇接壤,西南以椿树沟为界与黄龙县圪台乡相依,南以八郎山为界与韩城市王峰桥乡相邻。
县域总面积为2983.5平方公里,占延安市域总面积的7.7%。
县政府驻地丹州镇,距延安市区(经富县、甘泉)160公里。
距省会西安市区347公里,东至山西省吉县县城94公里,东南至韩城市区120公里。
境内有国道309、省道渭清路、宜延路、韩宜公路以及在建的青兰高速等交通干线通过,对外交通比较便捷。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宜川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北陆台的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南部,主要由中生代的沉积岩系组成。
宜川县属陕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黄土塬、梁、峁、沟、川和部分山地。
境内塬面破碎,沟壑纵横,川塬相间,梁峁遍布。
县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南、西、北高而东部低的簸箕状地形。
海拔800~16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为100米至300米。
以海拔高度和地形划分,全县大致可分为三个地貌区:
黄土残塬区、梁状丘陵土石山区、峡谷基岩残丘区。
黄土残塬区分布在县川河以北和云岩河流域,其特点是塬面被深沟所切,高低不平,地块零星,面积悬殊。
川道开阔平缓,沿河两岸多为河流冲积土壤,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重要的农耕区。
梁状丘陵土石山区分布在县境西南部,特点是植被良好,且以森林为主,坡沟、沟头丛生灌木。
峡谷基岩残丘区分布在东部黄河沿岸,特点是沟多且深,川面窄小,山多秃顶,沟谷山坡基岩外露,土壤贫瘠,植被稀少,耕地缺乏。
2、气象气候
宜川属暖温带半干旱区,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春季多冷暖交替影响,干旱多风;秋季凉爽多雨,冬长夏短,温差较大。
区域性小气候明显,西南林区凉爽湿润,东部黄河沿岸炎热干燥。
降水期集中是宜川气候的一大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568.6毫米,7~9月为雨季,降水量约4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冬春季易出现干旱。
白天多东到东北风,晚上多南南西到南西西风,风力早、中午较大,3~5月多西北大风和风沙,瞬间最大风力超过12级。
年平均气温9.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3.3℃,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22.4℃,无霜期186天。
平均年>10℃积温在3000~4000℃之间,作物生长有效期为167天,活动积温3397.9℃,最大冻土深度81厘米。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435.6小时,年平均辐射总量119.79千卡/平方厘米·年,年蒸发量为1700毫米左右,为年降水量的3倍多。
易受干旱、寒流、霜冻、大风、冰雹等危害。
3、水文与水文地质
全县入黄一级支流有6条,即云岩河、仕望河、白水川河、猴儿川河、鹿儿川河、如意川河。
除大南川河系自南向北流向外,其余河流均自西向东流向。
各河上游径流较缓,下游较急,且呈深槽状。
植被稀少,两岸岩石外露。
全县所有河流均属雨水补给型。
南川、西川、交里川上游属林区,两岸山坡植被较好,河床较浅。
西川和交里川河支流上游有木头沟水库、刘庄水库、钟楼寺水库。
宜川县地表水年自产径流总量为7300万立方米,境外流入4237万立方米,以75%的保证率计,年径流总产为11537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流2.48万立方米,境内径流量平均深为35毫米,径流分布不均匀。
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变化范围在20~50毫米之间,径流的年内变化和降雨量的年内分配相一致。
大部分径流集中在汛期7~9月份,一般平水年,1月和12月为枯水期,平均流量为0.5~1米3/秒。
5~9月为丰水期,最大的8月流量为10.4米3/秒,径流的年际变化大。
宜川属黄土高塬半干旱水文地质,巨厚的岩石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
受地貌、地质、气候诸因素影响,地下水形成3种不同的情形:
一为北部黄土塬孔隙裂隙水;二是黄土塬下伏基岩裂隙层间水;三是南部低山基岩裂隙层间水。
(三)资源状况
1、水土资源
全县东西长76.36公里,南北宽75.32公里,土地总面积2938.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农耕地16291公顷,林地237263公顷,草地66728公顷。
森林覆盖率59%,以杨树、桦树、栎树为主,木材蓄积量285万立方米,经济林木有苹果、红枣、核桃、柿子、花椒等。
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自北而南并列有汾川河、仕望河、鹿儿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猴儿川河等六条主要河流。
流域总面积5115.5平方公里,河道中下游落差较大,年总径流量17263立方米,水力蕴藏量29560千瓦,可开发5023千瓦,适宜建设水电站。
2、矿产资源
宜川境内显露地层以陆相沉积岩系为主,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等。
2008年,在宜川城南部集义镇和寿峰乡石炭二叠纪成煤区的开发预查工作中,初步探明共有解释煤层60层,可采煤18层,煤层走向为东南浅、西北深,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100亿立方米。
这一发现否定了长期以来宜川矿藏贫乏的定论,为全县今后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铜矿石:
集义镇马树坪、流万头、南庄南沟顶有少量铜矿石;
石灰石:
境内石灰石储量较多,分布较普遍,以英旺乡双庙沟、晋师庙梁、老虎梁顶至秋林乡看花园一带质量较好,藏量较大。
磷矿:
云岩镇史村沟有磷矿,但由于储量少,品位低,均无开采价值。
石油:
宜川区域内石油自1987年经过勘探钻采,已经出油,境内石油蕴藏量较少,主要储油岩层为三迭系上统延长组,其在观亭区域油层分布稳定,横向变化小,向西即龙泉方向油层层数增多,含油带变厚。
河沙:
主要分布在境内黄河沿岸和主要6大河床沿岸。
黄河沙可直接用于建筑材料,其它河道均为粗粒砂,需经过淘筛才能使用。
石材:
在全县各地分布广泛,多处在山、塬底部分,且质体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3、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宜川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给宜川县留下了高山大川,史前遗址、军事遗迹、风物民俗、圣寺灵泉、这些自然造化和人工成就成为优越而丰富的旅游资源。
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是宜川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属全国第二大瀑布,唯一黄色瀑布,被誉为“天下奇观”。
县域内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有:
壶口瀑布、蟒头山、孟门山、壶口化石、牡丹塬等。
县境内人文资源丰富,古城遗址有:
丹阳古城、义州古城、咸宁县古城、云岩古城、清长城、汾川古城、宜川古城、中山堡遗址、平陆堡遗址和如坪堡遗址等;军事遗迹有:
八路军办事处、圪背岭彭德怀总司令指挥所、秋林阎锡山二战区司令部、南坡村与马粪滩等。
独特的地方风物民俗有:
宜川剪纸、宜川刺绣、宜川面花、宜川木雕、宜川秧歌、转九曲、宜川说书、宜川社戏、宜川唢呐、宜川胸鼓、盘古锣鼓、百杆被面旗等。
(四)建制沿革
宜川县位于黄河流域,历史悠久,置县至今已有1470年。
据记载:
宜川县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属西河国地,周为白翟部落,秦汉属上郡。
秦置上郡定阳县,今云岩河古称定水,城建定水之阳而得名。
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增设西河郡,辖县境阴山县,因城建丹水之阴而得名。
西魏置汾州,后改为丹州,辖义川、永安、云岩、永宁、安平等5县;隋时废丹州,唐又复丹州,五代仍为丹州,辖义州、汾州、门山云岩等4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为宜川。
宋南渡后,仍以丹州领宜川,隶延安府。
民国初年属榆林道,废道后直属陕西省。
1935年隶属陕西省第三个行政督察区。
1948年春,彭德怀亲自指挥了宜瓦战役,是年3月3日,宜川县解放,属黄龙分区管辖,1950年5月撤消黄龙分区,归延安地区。
1958年11月黄龙县并入宜川县,1961年,市县行政区划调整,复置黄龙县,至此,宜川县行政区迄今再未变更,现隶属延安市。
(五)经济发展
近年来,宜川县强力推进“城镇辐射、项目带动、果畜富民、旅游强县”经济发展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859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8.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04万元,增长22.3%;第二产业增加值6893万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26701万元,增长13.5%。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1:
10:
39,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8.2%、16.1%、35.7%。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92万元,较上年增长24.9%。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65万元,较上年增长31.4%。
全县财政收入4347万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06万元,比上年增长33.2%。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净增920元,增长3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2元,净增2516元,增长28.6%。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200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含服务业)60197万元,较上年增长66.1%。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2940公顷,粮食产量42936吨,比上年增加2705吨,增产6.7%。
水果产量创历史新高,突破20万吨,达到228190吨,增长82.8%。
规模以上工业较快增长。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2家,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132万元,较上年增长26.3%,生产原油20856吨,较上年增长30.1%。
旅游业平稳发展。
全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门票收入1529万元,旅游综合收入9174万元。
与延安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宜川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其在工业化大发展的的宏观背景下,经济总量在延安市处于靠后的位置。
但是,全县梨果业和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旅游业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人均指标方面,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与其他县(区)并没有较大差距。
2008年延安市13个县(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2008年延安市13个县(区)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六)行政区划与人口
全县辖5镇7乡1个街道办事处,202个村民委员会,608个自然村、638个村民小组。
县政府驻地为丹州镇,城区辖3个社区居委会。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1.68万人,出生率9.65‰,死亡率5.62‰,人口自然增长率4.03‰。
表宜川县域行政村组成情况
乡镇名称
数量
名称
丹州镇
26
南街、西街、北窑、南窑、郭俭、曲里、程落、王湾、三角、高湾、甘义沟、和平沟、党湾、范湾、鸭湾、下阳湾、景阳、西坪塬、茹曲塬、北斗、降头、芦家塔、定阳、槐树塬、五里坪、圪崂
英旺乡
13
英旺、龙泉、观亭、下里源、刘庄、啊道、茹坪、羊道、党山、高里塬、田塬、郝塬、柏塔
交里乡
12
交里、兰河、赤良、段塬、蝉塬、太泉、赵家河、李家塬、南岭、乔庄、合配、岔口、孟长镇、四方
秋林镇
23
秋林、十里坪、左家、合兑、瓦检、桌家、宋家、大子、赵庄、赤塬、显头、甘草、良子伸、北屯里、杏曲、高树、官庄、北崖底、咀上、安川、太平、西庄、南头
牛家佃乡
21
牛家佃、王窑科、下葫芦、上葫芦、小仙头、白浪堡、腰儿村、布里、太多、西塬、袁窑科、崖家寺、化塬、啊石峰、上马、下马、公城、水生、辛家岭、玉石、冯家岭、徐里
云岩镇
22
云岩、二里半、曲州、堡定、永宁、辛户、八零、西迴、高堡、皮头、水苏、纳衣、落东、衣善、南海、云许、史村、太头、孙家坡、孟家塬、刘家桌、谷堆坪、君子
新市河乡
17
后集、前集、瓦子、赵村、长命、兴家塬、上北赤、下北赤、北从、宜世、西良、东良、桑曲、叱干、小叱干、土迴、太塬
阁楼镇
18
西阁楼、东阁楼、殿头、丛垛、蜀旺、平斗、井家、西岭、汾川、儒里、庄头、太木、柴村、白窑科、武家岭、北庄、柏树梁、衣锦
高柏乡
12
高柏、西庄、羊家庄、上熟畔、宁院、佛庄、秀西、郭下、新村、岭玉、月村、北史家庄、曹家庄
壶口乡
9
桑柏、桃曲、丁塬、上岭、昝家山、坪佐、椿曲、亨子、马家
寿峰乡
10
寺里、薛家坪、薛丁庄、寨子、桌里、涧头、贺家河、史家庄、如意、抱泉
集义镇
19
集义、流湾头、坡头、冯家坪、郭东、峪口、阳坪、寺家庄、辿里、南庄、南坡、陈家庄、胡家庄、石磕、麻岔沟、石台寺、崖底、流岔沟、石门沟
(七)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交通设施
宜川县现有5条干线公路,青兰高速正在建设中:
国道309线:
即兰宜公路,东起宜川圪针滩黄河大桥,经宜川、富县、甘肃庆阳、宁夏固原,西达甘肃兰州市永靖县焦家川,全长949.8公里,宜川县境内全长98公里。
与210省道、西包高速路、312国道等公路相通,对促进宜川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省道201线:
即渭清公路,起自渭南经蒲城、白水、纵贯延安市城东部,北达清涧县,是沟通关中和陕北的重要干线公路之一,全长418.7公里,宜川段全长远68.2公里。
宜延线:
从延安起,经三十里铺、南泥湾、临镇、云岩,达宜川县城,全长139.6公里,境内长50.5公里;
宜洛路:
从宜川县城起,经瓦子街达洛川,全长107.5公里,境内长17.9公里。
宜韩路:
从宜川县城起,经集义镇到达韩城市,境内长71.5公里;
全县共有县乡级公路8条,分别为:
云(岩)小(河口)路,境内长45公里;宜(川)寿(峰)路,全长63.4公里;宜(川)鹿(川)路,全长40.7公里;宜(川)壶(口)路,全长54.4公里;宜(川)交(里)路,全长14.1公里;新(市河)阁(楼)路,全长19.4公里;宜(川)高(柏)路,全长65公里;交(里)壶(口)路,全长29.6公里。
2008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513.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85.3公里,等级公路1112.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35.3公里。
2008年,完成货运量23.49万吨,货运周转量1268.45万吨公里,客运量17.0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68.6万人公里。
2、邮政电信
2008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216万元,下降11.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0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810万元。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214户,国际互联网用户(含广电网络)达到2629户,“小灵通”用户4420户。
全县有线电视入网12099户,电视覆盖率99.0%,广播覆盖率89.5%。
(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教育事业继续较快发展。
2008年,全县各类中小学、幼儿园51所,其中中学10所,小学30所,幼儿园11所。
全县在校学生19511人,其中高中5167人,初中5295人,小学7036人,幼儿园2013人。
2008年,全县各类教职工达到1546人。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5%。
2008年,全县卫生机构18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中心卫生院5个,乡镇卫生院7个,卫生所1个,床位279张,专业技术人员408人,其中医生224人,护士98人。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2008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0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837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610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88741人。
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为10494人,其中城市2317人,农村8177人。
(九)分乡镇概况
1、丹州镇为县政府驻地,全镇26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84个村民小组,总农户4460户,15219人。
土地面积282.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1932亩。
地理呈“两沟、三川、四条塬”。
主要以苹果、草畜、大棚和二、三产业为经济支撑。
2008年人均纯收入3920元。
全镇已有21村建成小康村,其中西街、郭俭、南街、降头为市级小康村。
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共有学校21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2所,入学率达99.92%,农技校7所。
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卫生室28个。
村村通车、通电、通邮、通话,镇级道路油路化,村级道路沙石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云岩镇位于宜川县城北直线26.5公里处,素有宜川“北大门”之称,从北魏至宋代,曾是云岩县址。
云岩河傍镇而过,渭清线、延壶路交错过境。
全镇总面积2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54亩,属全国苹果优生区。
云岩系宜川古老而商贸兴隆的城镇之一,已成为延安、延长、宜川县毗邻地区最大的集市贸易点和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场所。
全镇辖22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
总户数3224户,总人口130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5人。
镇区固定人口5039人,其中常住人口1335人,在校学生1904人,流动人口1800人,逢集流量达1.5万多人次。
3、秋林镇位于宜川县城东13公里处,仕望河绕镇奔流,309国道穿境而过,是蟒头山森林公园和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旧址的所在地,是全县果业大镇之一。
全镇辖23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2550户9619人,耕地面积43000亩。
2008年经济总收入6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040元,苹果产业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4、阁楼镇位于宜川县东北部,距县城75公里,总面积106.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2万亩,辖1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1872户7925人。
主导产业为苹果、养殖、劳务输出,此外,以运输、饮食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197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80元,人均纯收入1990元,是黄河沿岸贫困乡镇之一。
阁楼镇历史悠久,自然文化景观繁多,遍布全镇的百年老槐、四座交相辉映的宝塔、汾川古城、柴寸石堡寨风情、大禹妻子周氏故里依锦村等独特潜在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5、集义镇位于宜川县东南部队52公里处,属半稍林区,是宜川通往山西、韩城的南大门。
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辖区19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251户,7597口人,其中农业人口7292人,总耕地面积10935亩,人均1.4亩。
这里属于典型的黄河土石山区,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主导产业以花椒、核桃为主,花椒一项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
该镇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划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