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有哪些?.doc
- 文档编号:432228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159KB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有哪些?.doc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有哪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有哪些?.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有哪些?
摘要: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风险大、风险难以控制,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并非在于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而是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了较强的管控,以较低风险的形式对较高风险的企业和市场业务进行了开拓,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仍然贯穿于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的始终,因此充分了解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于未然,有助于避免大面积风险的爆发,控制不良贷款,将风险降到最低。
本文主要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运营风险进行分析讨论,以兹参考。
一、认识供应链金融
当前国内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的背景下,金融端已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特别是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乃至“创造”强国迈进,“产融结合、脱虚向实”推进之下,更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
供应链金融作为应“产业发展需求”而生的金融服务形式,不管对于国际发展战略与进程,还是国内转型战略与进程,供应链金融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服务,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生态圈的建立和繁荣也是供应链金融的非常重要的使命。
因此,供应链金融有望成为金融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基于不同的参与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视角:
●一是来自物流服务商,可以理解为为商品流通的整个过程提供运输保管和金融监管服务,是将金融业务与商品物流相结合,相互协作、共担风险的过程;
●二是来自核心企业,可以理解为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生态圈中,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可得性以及成本控制进行优化的过程;
●三是来自金融机构,可以理解为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及物流企业看作一个利益共同体,基于交易过程,结合动产抵质押,对供应链中的不同节点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相较于传统的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服务完成了从满足单一客户个别贸易环节的融资需求,向为整个供应链提供综合服务方案的转变,在充分掌握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基础上,紧紧围绕业务操作流程设计和寻求资金安全保证,利用核心企业的雄厚实力和信用向其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
因此,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点最为典型的是连续性、封闭性和自偿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信贷准入评价的基础是基于整个供应链,如核心企业行业地位情况、财务实力如何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管理供应链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基于核心企业提供的信息对其他供应链成员进行准入评价,如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历史、信用状况等。
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业务关系,供应链金融在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实际上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业务下资金发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通过技术控制措施,资金用途限定在与核心企业相关的采购、生产、流通和销售活动当中,专款专用,封闭运营,既方便了银行对于企业经营行为的动态监测,也有效降低了贷款资金的偿还风险。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中的贸易活动为基础。
通过放款条件的设定引导销售收入直接用来偿还授信,贸易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流是最为直接也是最有保证的还款来源。
银行通过控制货物的所有权、企业应收账款等,同时引入并依托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全面掌握核心企业、供货商、经销商等的物流信息,实现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切实做到资金的有效监控以及安全和回笼。
从企业需求角度来看,根据社科院的估计,中国非金融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规模早于2012年便已超过16万亿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已于今年8月底达到13万亿元的规模。
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需求者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总应收账款规模已超过6万亿元。
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的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风险大、风险难以控制,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并非在于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而是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了较强的管控,以较低风险的形式对较高风险的企业和市场业务进行了开拓,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仍然贯穿于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的始终,因此充分了解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于未然,有助于避免大面积风险的爆发,控制不良贷款,将风险降到最低。
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的宏观层面的风险,二是微观的运营风险。
外部环境主要由供应链金融各主体活动所依赖的经济环境、法律制度以及技术环境等构成,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开展起到指导、保障以及约束作用。
然而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外部的宏观层面的风险一般是外生的变量,无法掌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通常更注重微观上的运营风险的识别。
1.供应链金融的运营风险
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各主体利益的共同点为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其设计及结构上有极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融资企业违约的风险。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多样的参与主体、灵活的融资模式以及复杂的契约关系,造成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营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
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大都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其成为供应链金融在运行期间的风险的核心变量。
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使得其由风险的控制者转变为系统风险的“源泉”。
核心企业通常是行业龙头,资金雄厚,实力和规模较大,核心企业通过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等方式,使得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得以提高,从而获得银行贷款。
由于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物流和资金流的枢纽,银行在贷前及贷后环节通过从核心企业获取的综合信息和供应链成员的交互信息,如交易规模、交易条件、结算方式以及信用记录等,间接掌握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状况等关键性信贷决策依据指标。
同时,由于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和贸易活动的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直接决定了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及存货价值变现能力。
然而,如果核心企业急功近利,仅仅注重一时的效益,利用其优势地位,在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业务谈判中选择尽量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例如压低价格、缩短交货期、延长付款时限、提前预付款时间等,仍将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即便中小企业通过融资令资金紧张情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仍可能会变本加厉进一步挤占其资金。
当中小企业的债务负担不断积累达到较难承受的边缘,将造成整个供应链链条的不稳定,带来了风险。
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其违约的风险较高、信用风险大,原因在于:
首先,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薄弱,能够抵押的优良资产较少,较少有实力雄厚、资信状况好的企业为其提供担保;其次,中小企业一般缺少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不足,盈利能力较差;最后,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够,监管难度和成本高。
然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由于其资金的需求源于对核心企业的应收、预付以及交易需求,其还款的来源是与核心企业交易的现金流,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一般得以锁定。
物流企业的渎职风险。
随着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发展,企业生产和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物流企业,其负责货物运输、储存、监管以及各种手续的办理,成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其利用自身信用及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保障着供应链金融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的资质及信用影响着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如果物流企业出现监管不力、与核心企业出现矛盾或与融资企业合谋诈骗等情况,将严重影响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以及质押货物的安全,大大增加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严重时会直接中断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
物权担保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真实的贸易活动为基础,根据核心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资信评估向融资企业提供资金,通过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大大弱化了对于融资主体的资格审查,降低了授信的门槛。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强化债项评级,重视动产担保物权。
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预防账款等广义动产不仅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的支持性资产而且是贷款的还款来源。
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加剧、质押商品的品牌或质量出现重大负面影响事件等因素,可能导致仓单的价值严重下跌,从而引发质押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或者质押物难以销售处置的风险。
一旦选择不慎,银行就会丧失物权或还款来源,导致较高的信用风险。
操作风险。
相对于传统的资金贷款,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较高,主要在于:
一,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银行需要协调各参与主体,保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安全与通畅。
由于供应链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规模日趋增加,信息传递错误的几率增加;二,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较强,需要根据每项业务量身定做贷款流程,不同业务的单据审核、资金货物的监控等内容均不相同,这无形中增加了操作业务的复杂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的契约设计存在问题或者不完善,不能准确管理和把握相关人员、资产和信息,将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具体包括融资企业为获得贷款而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造假的风险,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工作失误乃至蓄意行为或者与融资企业的内外勾结导致的风险等。
2.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点的识别
整体来看,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对当前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强化,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及其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第三方企业(如物流公司)等,实现对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的整合,有针对性地为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各方创造价值的目的,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根据资产种类的不同,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在又主要可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项融资、动产质押融资三种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上游的中小企业将核心企业给它的赊账凭证转让给金融机构,进而取得融资用以继续自身再生产,若到还款期限中小企业不能还款,则金融机构可凭应收账款向核心企业收款;
预付款项融资模式:
下游的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上缴一定押金并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向金融机构贷款,所获贷款用以向核心企业进货。
而为确保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为了进货,通常会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监管;
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中小企业利用手头上的货物抵押申请贷款,货物存放在第三方监管公司,由第三方监管公司负责货物的监管、货价的评估以及货物的发放等,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监管公司给出的评估结果发放贷款,中小企业用运营所得还贷。
2.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应收帐款融资是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的融资方式,是债权人将其应收帐款转换成银行应收帐款的过程。
商业银行在进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设计时,应该注意审查和识别以下几个风险点:
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
应收账款模式下,融资企业的资信状况由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与传统业务相比变得不是特别重要,但融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关系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性和风险性。
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应重点考察融资企业借款的原因、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绩效、技术情况及产品竞争力、履约记录及能力、核心企业对该企业的依赖程度等;
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
应收账款模式下,核心企业是债务人,是银行贷款得以顺利回收的最为重要的保障,其规模实力以及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风险的大小。
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考察核心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市场份额、企业规模与实力、股东结构、主营业务收益、资产负债情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以及核心企业对于银行的协助能力等。
应收账款的质量。
应收账款模式下,应收账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供应 金融 风险 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