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如老师讲课稿.docx
- 文档编号:4310679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70KB
郝少如老师讲课稿.docx
《郝少如老师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郝少如老师讲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郝少如老师讲课稿
郝少如老师讲课稿
八零年第四季度徐汇体协卞锦棋
太极拳从无极开始,无极是思想准备,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阴阳即是太极。
阴阳是交换相济的,一个身体半身是虚的,半身是实的。
例如:
虚实各有五十斤,虚的是气,实的是劲,虚的五十斤气交给实的,则实的就成为了一百斤劲。
这样讲虚的半边岂不是空无所有了呢?
不是,而是与此同时实的半边也有五十斤劲交给虚的,虚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气。
一站立即意识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长,当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样再加上一个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则在八个头的中心,这是八面支撑的起源。
虚实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隅,就是说有了八个头,自身放在八个头的中心点,并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又要正中,不偏不倚,这八个头是长短相等的。
中心是以腰为中心计算的。
如果是正方向的改为斜方向时,并不是把正向搬运到斜向,而是从正改斜时身体不要转动,只要意动即可,以斜改正时也是如此。
在八个头中以一条线为主,其它七条为辅,一条放长,七条同时放长,前进(放)时一起跟上,后退(收)时由一条和七条同时收聚在一起。
这样就没有前冲俯,后倒仰之弊。
此拳有理论又有实质,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为主,是以理论和实践为主,理解出来之后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艺术性,艺术全靠动脑筋,以上这些也可以不用它,单纯活动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如用于对抗技击,知已知彼才能胜。
有力无艺术不一定能胜,无力有艺术不一定败,艺术不同于技术,技术有设计图。
应付人要灵活,要旋转自如。
太极是双方面的,从不单讲一方。
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对性。
如果为主的一条线放长,则其它七条线也相应放长,这是一致性的。
如以左懒扎衣为例,在一头向东南方前进时,要一同跟上七个头,向西南方时也同样跟上七个头,亦即在一个开大时,七个也开大。
退后是收,是以后背为主,带头收。
任何一条离腰远了都不对,八面支撑缺一不可,很多东西从阴阳中产生。
再说后退是收,要以后腿为主,又如向东南进一丈,东南要听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九尺,这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也叫做前进后退都不顶不丢。
八面支撑有四正四斜八个方向,四正不可占据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据四正,各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体搬来搬去。
比如,从正面打向斜角时。
正面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为主,为出发点,八条线只有一条线为主,其余七条线为辅。
一条放长时,其它七条也相应放长。
放长是“开”是“呼”;如一条线收短,则其它七条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
但是辅线的七条不可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里(命门为主)。
本期重点讲八面支撑,下期打算谈谈”空”与”松”的关系。
现在讲讲刚与柔,空与松的关系。
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为主动。
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即精神“骨”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
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
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
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
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时也就飘起来了。
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
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
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
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的上升。
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
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沉下五寸则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
刚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
刚和柔是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又如静如山岳,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
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痴”。
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贯气。
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少不了柔,柔中不能缺刚。
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楚,它是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骨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肉,腾挪可以帮助空松,刚柔又要混在一道。
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主要的,拳却是次要的。
以前是先学拳后理论,现在是理论和拳一起来教。
下一讲要谈谈身法,谈谈怎样三虚包一实。
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
可以先练前八法,如:
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
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
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有左右两胸。
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口不可弯曲,均勿含心。
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
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
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
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形于手指。
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棚劲,有敏感性。
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
顶劲:
不仰脸,不低头。
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令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
吊裆也要有外形帮助,吊裆:
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
吊裆,要由两臀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
护肫如不恰当,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
护肫是在两肋骨下边软裆处不能瘪掉,要保护它,犹如一个口袋中间瘪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沉丹田。
一定要教口袋上下相通无阻。
腾挪和闪战也是刚柔结合,松肩结合,是内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刚四寸,刚柔不分,似动不动,这就是腾挪。
要周围一寸,处处都是一寸,是精神中产生,也是阴中产生,如从精神上衡量,即实腿同肱部通过松肩结合成一体。
闪战者,即方向也。
实股是阴,阴可向任何一面滚,即是闪战,亦即一个圆体随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气来。
左胸同右臀连系在一起,也是八个合一来应用,不可一个一个地分开来用。
以前所讲的一个一个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
所以要把几讲搓合在一起。
开头练拳是预备式,两脚跨度不过胯,成小八字形,分虚实后,实腿为阴,虚腿为阳。
启、承、开、合的启,即松肩落手,收臀。
承的右手为阴,按一记抄起,同时迈左脚向左斜角开放。
合势的两手先近身,然后下放,再张大两手画弧合拢,合后的手型是竖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过肩。
提手上势的左手向前上方张开,右手要划大圆圈,意识射向远前方,汇成一个焦点。
白鹅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为横,左手下推为竖。
气沉丹田,可以譬喻潜水艇潜在水下,外不露形。
内动为内形,又称身法。
加上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间运化等,就是所有各个兵种我都有了,只是用时须要灵活,不可硬强强地为好。
太极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边,这就是靠摆法,即我的脚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圆桌那样,都是四只脚摆平,而成双重,要求两只脚放在一根桩子上,也就是只以实腿为主,虚实分清了,实腿犹如一根桩子,一根桩子在三虚(两手和一条虚腿)之内,实腿是一根桩子,它叫做精神,另两手和一条虚腿叫做神气,神气要活,要随屈就伸,动若江河。
叫精神的这条实腿要静,要静如山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随便乱动,实腿是深入地下的,而头顶又是升腾空际的,两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动脑筋用思想)。
以上几点可概括为三虚包一实。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
此外八条线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时要顾到后面,也要顾到左右两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靠。
略谈一招一式,如白鹅亮翅的手法,两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竖,右手一横,在这两膊中就包括着刚柔、空松,并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数寸间,包涵着掤、捋、挤、按等用法。
又如下势的退步,在收前脚的同时,也附带有刚(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两者同时进行,不可有先后、参差。
此外,拳可以不放在身上,所有动作,全在心静中产生。
心不静则不专心,拳便散乱,一散乱便身不由主。
欲要自身有主,必须保持八条线都存在,一举动就要照顾周围四面八方。
因此,打拳不能离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
启:
启是启、承、开、合一个节序的开端。
启就是起势,也就是拳的开头。
一起势即要有聚,聚就是各个身法的组合搓和成一个整体,不可那先那后。
但聚是有些“尚气”的,这不妨事,因为它同时在心静和腹部发大(气沉丹田),一起进行。
这样一静一松,就成为“空”(关节脱开),一空便和“尚气”相抵消。
因此,可以使气沉丹田即存在着聚。
聚,包括身聚神聚。
要做到聚,切不可散。
在练拳运动中,还要刚不离柔,柔不离刚。
刚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开,统一,再分开。
刚是先动,同时必须保持柔的跟动。
打拳时不可时起时伏,时升时降,像波浪形,必须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线,还要保持空,松。
一开始练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两膊两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
搂膝打掌,后腿不可蹬直,两上膊不可伸直,为了符合“动宜曲蓄而有余”的要求。
做身法,总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没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确还存在着意念这个东西。
比如身前要竖起一根直线,从头到脚在垂直线中产生横的一寸一根,和两寸间距的一根根前伸线,从上到下,都是同一个尺寸,上中下都是一个样,犹如身前竖着有刺的屏风。
又如,眼视前面远方目标时,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着这个目标发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这是属于虚的一面。
那么实的一面又是什么呢?
实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势法。
内形又叫内因,外形就是动作,内外相合,就是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极原理了。
再就“开合”来说,合是收,开是放。
1.要合中有开,即外形在合时,有放松,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丢,这就是合中寓开。
2.开中有合,就是手脚开大,意念放远而放松,内中有含蓄,就是开中寓合。
3.开中寓开,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松沉气,就是开中寓开。
4.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拢时,内中再紧凑含蓄,便是合之再合。
不论怎样,都是意在外,神在内,主要在蓄劲。
劲发于脚跟,形于手指,最终气沉丹田为根本,用意非用力。
合:
合势是手脚八条线的缩短,不可一条腿落后而拔长,因为拔长便聚不圆了。
如要八条线不知用哪条线,搭手不晓得他的刚还是柔,是不行的。
这一讲同前三讲为四合一,成为一个整体。
练拳可以先练慢,后练快。
慢可以细细体会,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灵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乱,首先要求形整。
如形缺,可以意补,而意缺可以神补,达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后劲整,在劲整的基础上揣摩和用法上的变换活动。
固然,拳的设计和它的理论,要在外形上表现出来,但又要把身体练好,艺术提高,还在分形和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际在即能派实际用场也。
每人要用一把尺量一量,自已和老师讲的话相差多少?
缺多少必须赶上多少。
若说身体难做好,并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练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不行。
所以然,即本身的反应合不合规矩。
因此说入门须口授,功夫来自勤学多练,你不来问我,我无法帮你。
因此,学者还需要多问,以教拳的来说,要因人施教,根据各人的程度及接受能力而定。
这一讲的内容,涉及到推手方面,由于没有系统的准备,只能拉杂一些。
太极拳近似唱戏,动静本有韵律。
唱戏要字重、腔轻,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来,刚收回又发出去,绵绵内涵。
练拳时,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轻重缓急要适度。
不散、不滞、不偏,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异曲同工。
触手挨臂,沾衣运动为转寰,处处用心窥来意,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
静以待动,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劲力,欲要消化他的劲力,可变换方向角度。
你的动作就是我的动作,我的动作不是你的动作,仍是我的动作,以我为主。
进、退、推、引都宜以阴手,即在下面或后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阴推阳,阳手会于应自动推进。
所以只要多注意阴手,以阴手为主,盘手时宜近,不宜远。
推手时,能否只用思想,对角走空间路线去打对方的焦点?
不可以,何以叫节节贯串,即首先节节贯串自已的身体和对方联接起来,也通过他身体的节节贯串联系于自已,才能达到他的焦点。
不过,我和他的节节贯串之前,我的脑筋早已经动到他的某一处的一个焦点上,这个焦点,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标,这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内形上的一气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到了丹田就急于要打。
不管走上中下哪一路,在运动着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来一下引、蓄、发同步进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结合,进来和出去又要结合,回来为了出去,引不是为了聚,舍己在形,从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
我可以顺势打对方,这便是随曲就伸,是灵活运用的。
还有一个比方,引是肉,发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离(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在推手中,整个两膊同手都具有刀、枪、剑、戟,任凭你用哪一种兵器,或者两种一起用。
每种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么情况,用什么兵器,先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么兵器,哪个熟练就先用哪个。
再谈谈发劲的根源,即如何行气运劲。
拳书上说,劲起于脚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运劲,运劲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气,尾闾管住脚腿,大椎管住两膊及手,又可说行气在手,运劲在腿,腿肺要有数,然而运用腿脚又叫用意。
呼是开,开是沉,呼的形状在手,是所谓形于手指。
其实,呼的根源却是在腿,在脚,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础上开出去的,因此,神气的活龙活现,就是精神在实腿的劲道十足的反映,是实腿的支持和运送,神气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实腿)隐蔽在内是用不完的。
因此,滔滔不绝的根源是实腿。
行气是由于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发劲的根源,呼是因为有沉,沉是为了呼,呼是开,沉是合,这叫开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开,两者相辅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离,这个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两膊,下支撑八面。
开是在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实脚上反射出来的。
因此,实脚要不怕紧张吃力。
至于怎样起动对方的脚跟,使他向我倾近?
首先要彼此之间的尾闾对换一下位置。
就是把他的尾闾放在我的尾根后面,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
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帮助,概括地讲,便是上面引进来,下面攻进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
此时的尾进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这就叫做上下相随,在外形上并不觉得抢坐他的位置。
大椎行气定手,尾闾运劲定脚。
可以先运劲后运气,最好是行气运劲相结合,这才是上下相随。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时进行,引的时候要用粘,不顶不丢紧紧依随,引时要有计划,要引五寸的决不让引六寸。
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头的,好象目前是一个大人挽着四个小孩(两膊两腿)走路,走到哪里小孩总是牵在大人的手里。
一起势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不要那个局部先摆好,再动其他部分,局部先动不好。
起势前是无极,到举动时才分太极,才分阴阳,才做虚实。
一句话,就是一动就有了各种身法的组织相配合。
最主要的是,吊裆管好腿,拔背管好手。
但要注意,吊裆时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气就行不到腿脚。
与对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统一,亦即周身一家。
此外,肩胯要灵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裆不能太过。
引到身前,实际就是引到命门,这是从内形上讲,如从外形上讲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体点讲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
引,还要无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
还有,虽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来位置,并没有丢掉,这就是退中有进,此乃引是为了发,形回意仍在,这叫无中生有。
此外,在引回时我的意识放得越远越好。
推手时要路子多,反应要灵敏,无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实践,实践能叫你知道所以然。
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规定办事。
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
还要在平时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
推手有个脱壳问题,什么叫脱壳,就是不要专注意我自已,或者专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长放远,把他不当作整个人,而是我只晓得把我前面的东西掷到远前方的目标上去。
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
这样就可能把他放得远,而飘得起来。
不过,要在放意之前,先要决定好要他几节。
如果要用他的三节,则我的三节先要对准他的三节(这叫曲中求直),之后方可放意,说时迟那时快决无断续迟疑余地,方能奏效。
盘手时在未分手之前,可说无所谓,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拳经:
挨何处心用在何处)。
及到分手发放的开始,已决定好打他的目标(这时早已有计划),至于用什么势法打,就要连分带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来路停留犹豫(这也叫一气鼓铸),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这是不行的,肯定无效的。
在落膛后,下部不可再有移动,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时已经竖胯插好,便不可再有丝毫晃动,此时尾尖为插地一般(注意尾根放松),这样发劲才能得力。
在发劲出手时,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实腿虚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
收时臀部和脚跟有相吸碰头之意,同时膝关节相反张开(决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
“蓄劲如张弓”,也应该如抽丝,但发劲决不可如抽丝,要如放箭之速,如锤击之重,我觉得这种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离形,形不离意)。
“舍已从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动权在我,两人对照叫他依靠我,我决不依靠他(八面支撑立身中正),我是独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着倒了,所以自已决不可失去中正,重心。
不可失去中定。
在推手运动中,我的两膊两手在同时运动同时连接当中,阴手用意要多要浓,亦即阴手比较得力。
另外,两膊两腿都有如刀口刀背之分,肘底部和膝前部均属刀口,反之为刀背。
两膝关节在引蓄时是一同曲直的,虚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从胯淌到膝,这样,下部的桩步稳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丢掉,而是放柔放轻,意识仍然存在。
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终要用整体,不可用局部,并且要沾粘丝毫不离。
打什么路线,犹如写字下笔一样,笔头触纸就有计划,有模式,有体裁,怎么写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扬、顿、挫了。
打(发放)只可用意,用气势打,不可用形打。
用形是尚气,“尚气者无力”,你越是硬梆梆、雄纠纠,越是无用。
你的两手代表神气,是柔的,他便无从知你。
而你真正的实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仓库。
胸中运化又比如是来复线,来复线比方是步枪管内壁的螺旋槽,子弹是顺转出口的。
枪头指着目标,我把他的人,当着子弹登上我的膛,此时发劲,如扣板机,把子弹顺丝螺旋发出枪口(但不可反丝螺旋)。
手指又象描准器,把枪口对准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为止。
切不可时而这样转,时而那样动,犹豫不决,或者半途停止,这便事倍功半,甚至无效。
不过,如把他的子弹落到我的膛里,还不可马上转出枪口。
如果转的话,枪口内壁是直的,转不出去,这时便要叫他落空。
(退一退撞针)再把子弹旋转出去。
手指指示方向后,发放时要边发边转,一直转到底,转到他走为止,至于转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为好。
因为,小转比较隐蔽,对方不易察觉,只因我外形并不明显,而是内在胸中运化和腰间运化,把他转出去的。
换言之,即内形旋转为螺丝,越转越深,此时我有转的根源,而他却丝毫不知道。
这些都是由于内动外不动,外不动就是外形不乱动,只是用胸中和腰间的配合运动,实际是以思想活动为主,所以使他不知道。
他听不到我的动静,便不加阻挡而通过。
因此在发放的一刹那,在接触处不要顶他,他如正面顶来,可改用使外层路线来搓他。
如果我的肱部在下,就用肘意接触地面,如我肱在上,便用上层皮表象被提悬起来一样地来敷搓他。
假如他还不走,再改路线,此乃不顶不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术。
牵动他被我所动,首先是自己各个组织配合得非常默契,特别是腰腿的功率运用得好。
此外,如果我的胸中能够运化自如,他就听凭我的主宰,因主动权在于我。
一经接触,我的步法,身法,手法都有了思想准备,可不用形来顶撞他,必须用如压缩气之力来压倒他的目标,这样外形不象进攻,实际我己进去,这也是要他不知道我的进去,要求自己越沉(气)得好,就可叫他越跑得远。
“他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
他触我何处,我便向何处发去,可以得手。
打太极拳不能离开思想,拳书上说“思想在先”,还有一说,心发命令就是思想,胸来执行是胸的运动受命于思想。
胸的运动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应,互相配合。
所谓“全在胸中腰间运化”,都由思想指挥。
由此可见思想对太极拳的重要性,思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
比如,练习太极拳的起势之前,并不是太极,而是无极,不可以把身法预先做做好,然后再动拳脚。
而应该是在运动开始时全身一齐运动,才叫“一动无有不动”。
也就是把内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个组织一致行动,合为一个整体。
但在起势之前,可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叫思想在先。
练拳如是,推手亦复如此。
如对手挨触我到哪里,我的思想就用到哪里。
书云“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始终用意而不顶不丢,总是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对方突然袭击。
时时注意运用按、蓄、发进行还击或主动出击。
凡此种种,都叫做“思想在先”。
还有练拳时要常问问我的手和脚是不是听我的思想指挥和控制,如果孜孜练拳却又无意无识,拳和意脱节,这不是练太极拳,只能叫做练拳。
谈谈命门:
“命门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
换句话讲,使身有主的源头就在命门。
还有常说的意上升,劲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门,命门可称它为腰。
如果以腰为主宰,就要先把腰竖起来,要竖在当中,要八面不靠,方可八面支撑。
如果不把命门(或称腰眼)放在中间,两人一搭手我先输了。
因为腰为车轴,轴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败。
至于命门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和脊背形成直径圆圈的中间。
所谓命门跟着走不可落后不可靠边缘等都是指腰要放在圆圈的中心,其实是用意为先而后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
因此,支撑八面也在有腰。
又如“劲由内换”,首先要换腰,腰能换得好,便能势势有中定,也必然处处有轻灵。
(命门是督脉中一个重要穴位,针灸须选准穴位。
武式太极拳所指的是命门区域,不在一个焦点上,上面所指的命门,可以理解为腰的中间)。
略谈意上升,意上升是劲下沉的必然结果,因为上升中存在着蓄,在蓄的当中就有下沉,有沉便产生压缩之力,从而使意上升,有压缩才能有爆发。
由此理解,蓄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开两头,单纯升是飘浮,单纯沉便是偏塌。
偏塌只有呆滞,没有爆发,推起手来放不出。
此外,再谈圆裆和扯胯。
我们在自然站立时,本身就有了圆裆,只要在走架和推手运动中,不把裆底故意拆开或扭来扭去,摇摆不定,其中既有了圆裆又有了吊裆。
对立身中正来说不能不注意此者,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圆裆。
练拳讲究圆裆,是为了有宽面,也是为了裆步平稳。
圆裆不是把两胯拆开放大距离,而是要求尾闾居中,并加以放松,便达到圆裆目的。
如果没有圆裆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将后胯搬到前头,或者搬到两胯齐头,这样两膝和一尾的三只角不能相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郝少如 老师 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