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308239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6.67KB
云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docx
《云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①
陆游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
野碓②无人夜自舂。
[注]①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宿东林寺。
宦游8年后,1178年宋孝宗召他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次住宿东林寺。
②野碓(duÌ):
此处指田野用水力舂米的水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叙事,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一个云梦泽哪里会芥蒂在胸中。
B.颔联写诗人留宿东林寺,想邀明月一起来听寺里的钟声,表现了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C.颈联中“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僧还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
D.“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
意思是,究竟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起的呢?
2)本诗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
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
“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①
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䴔鶄鸂鶒②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近侍③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才力④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⑤?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
郑八丈,朝廷史官。
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杜甫称郑八丈为南史,是对他的认可。
②䴔鶄(jiāojīng):
水鸟。
鸂鶒(xīchī):
水鸟。
③近侍,即左拾遗。
④才力,一作“文力”。
⑤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
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
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委婉。
C.“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
D.“此身那得更无家”意谓诗人为了国家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显示了献身精神。
E.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2)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重阳①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②。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
②翠微:
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③云峤:
耸入云霄的高山。
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
“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遭际坎坷,一生中两次遭贬。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贬往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省茂名市)经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与两位友人话别时所写。
②沧洲:
滨海之地,古代常指隐士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明明是遭受贬谪,却说是“承优诏”,这是正话反说,抒发诗人胸中不平之气。
B.诗人感慨自己徒然通晓世间万事而不受赏识,只能学那醉饮狂歌的古人浇愁遣愤。
C.颔联写江月明朗,胡雁飞过,淮南叶落山多,渲染雄浑壮阔之景反衬内心忧郁之情。
D.尾联写友人与自己都已老态龙钟,还殷勤叮嘱自己留意风波险恶,让自己惭愧感动。
2)“寄身且喜沧洲近”中的“喜”如何理解,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①。
(注)①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喻指远大的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
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
气势宏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D.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
2)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赏析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8.阅读下列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①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鹌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②,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③。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任江西安抚使,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
②甚:
为什么。
云山:
田园。
③衣冠人:
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
终究,毕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开门见山,照应题目,借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来委婉吐露情感。
B.上片末尾三句运用借代,以惊弦、骇浪代指词人所处的风波迭起的险恶宦途。
C.下片主要是词人对带湖新居园林景观的设想,水木花草体现了词人的志趣追求。
D.上下两片虽情趣迥别,风貌各异,但皆以“新居将成”一线贯之,有浑成之致。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合全词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脣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
平生事,此时凝睇③,谁会凭栏意!
(注)①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
②如缀:
一只接一只连缀在一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缘情写景,“雨恨云愁”一句便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现。
B.这首词在体裁形式上属于“小令”,语言风格清新自然,不事雕饰。
C.词人用雨、云、佳丽、孤烟、征鸿等意象描绘了清丽的江南雨景图。
D.“谁会凭栏意”与“无人会,登临意”异曲同工,都感怀知音难觅。
2)结合词的下片,对“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一句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请分析词上阕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分析“海棠红近绿阑干”的写景艺术。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6分)
1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小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听觉意象,在本词中渲染了愁苦凄凉的意绪。
B.“老天涯”,写出了诗人浪迹天涯时间之久,流露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落飘洒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说明下片描绘的是夜晚所见之景。
E.“雕”“马”“黄沙”等都是边塞特有的物象。
这一句再现了风雪狂沙肆虐的边塞之景。
2)这首词感情丰富,说出词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结合全词简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③?
整整④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
②椒盘:
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
③彩胜:
即幡胜。
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
④整整:
词人家中婢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14.阅读李白《越女词(其三)》,回答问题。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耶溪: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1)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
试作简析。
2)“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
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15.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①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②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此诗是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卜居,择地居住。
②鸂鶒(xīchì):
水鸟名,俗称紫鸳鸯。
1)诗中的“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17.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
指洛阳。
悬知:
预测,推想。
朝陵使:
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
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E.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用芭蕉与丁香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夏别宋之悌①
李 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
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
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
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
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
B.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悲凉凄切,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特别是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C.尾联是说作者一生从不流泪,现在却因为朋友的离去而泣涕不止。
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D.这首诗的感情跳跃性很大,前三联飘洒有想,基调豪迈;尾联顿折,感情沉郁。
这就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2)“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攀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②白羽:
羽书,又名羽檄,古代紧急军事公文,插有鸟羽,表示要迅速传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立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分析。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五十九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①边。
(注释)①华池:
此处指王母的瑶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托物言志,以荷花自喻,表达人生的感慨和理想。
B.荷花生于幽泉之侧,分外明艳动人,暗示了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俗的才华。
C.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D.诗歌的末两句,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用人不问实际才干,只看门第的愤慨。
2)“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一句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春雨
陈与义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注)陈与义:
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既表现早春季节春寒料峭的特点,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B.国事纷乱动荡,自己一事无成,诗人对国家及个人的状况忧思不已。
C.本诗“春景”“雨景”蕴含的情感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截然相反。
D.本诗描绘了从雨到晴的各种景象,寄托诗人的复杂情绪,语言含蕴。
2)赏析诗歌第二联的表达效果。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①紫塞:
原指长城,其土紫色。
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②青春:
此指春天。
③大臣书: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
此联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
B.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写出了宴饮的欢乐。
C.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
D.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感情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回压抑的感受。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4.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汴河①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②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①汴河,即通济渠。
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和淮河。
隋亡后被称为“汴河”。
②皮日休(约838年-约883年):
晚唐诗人。
由于唐末政治腐败,晚年参加黄巢起义。
③水殿龙舟:
高四层、三层的大船。
1)本诗是怀古咏史诗,咏了隋炀帝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二事。
2)颈联和尾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试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摩时过夏ロ,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
怎堪
1)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写別后之景。
B.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C.诗歌运用典故,把杨少府与贾谊相比,背定了友人的オ华。
D.词中内容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身:
献身于国君。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和谐静谧、恬静优美的氛围。
B.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此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2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題.
桃夭
桃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
之子③于归④,宜⑤其室家⑥。
桃之夭夭,有蕡⑦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⑧。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子衿
青青子衿⑨,悠悠⑩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⑾不嗣音⑿?
青青子佩⒀,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⒁,在城阙⒂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夭夭:
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灼灼:
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③之子:
这位姑娘。
④于归:
姑娘出嫁。
⑤宜:
和顺、亲善。
⑥室:
谓夫妻所居。
家:
谓一门之内。
⑦有蕡(fén):
指桃实木大而多。
⑧蓁(zhēn)蓁:
叶子茂密的样子。
⑨衿:
衣领。
⑩悠悠:
忧思不断的样子。
⑾宁(nìng):
岂,难道。
⑿嗣(yí)音:
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⒀佩:
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⒁挑(tiāo)兮达(tà)兮:
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⒂城阙:
城门两边的观楼。
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名校 上学 语文 40 诗歌 鉴赏 题狂刷 集锦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