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docx
- 文档编号:429257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46KB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docx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特点及语义分析
常宁市泉峰中学彬
(此文属学生本人所写,如属抄袭,责任自负。
)
论文摘要: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尝试从其类型、特点及语义等方面进行肤浅探究。
宾语前置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文章力求以高中教材中的例句为主体材料,分析、探讨、归纳不同类型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及语义,以求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宾语前置的用法,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特点语义否定句疑问句代词介词宾语代词复指特殊词语
宾语前置作为文言文倒装句的一种最常见句式,对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轻松阅读古典文籍,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依据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特点,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和介词后,受它们的支配;但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宾语却被提前,故而形成倒置。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前置,并非把宾语提到整个句子的最前面,而是把它放到支配它的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
认真学习研究、分析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特点,在不断学习中多加积累,举一反三,就能熟能生巧,形成语感,对于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益处多多。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此主要以湘版新旧高中教材中的文言基本篇目为材料来归纳一下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大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含义的句子。
文言文中,只要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毋、莫”等,就叫否定句。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例如: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离骚》)
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⑤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秋水》)
⑦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例①②③均含否定词“不”;①句中的“自”,②句中的“余”,③句中的“吾”都是代词,分别作动词“信”、“欺”、“知”的宾语,都放到了动词前面,其正常语序应是:
①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②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意思是:
①邹忌不相信自己,又询问他身边的小妾说:
……②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③不了解我也算了吧。
例④⑤句均含否定词“未”,“之”属代词,分别作“闻”和“有”的宾语,因此,都被放到了动词前面。
其正常语序是:
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之。
⑤未有之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
④老百姓不富足而社会可以安定,从古到今不曾听说过这种情况;⑤不曾有过这种事。
例⑥⑦句中均含有否定词“莫”,作宾语的代词分别是“己”、“我”,它们分别被提到动词“若”、“顾”之前,正常语序是:
⑥闻道百,以为莫若己。
⑦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其大意是:
⑥熟悉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⑦多年来我喂养你,你却不肯顾及我。
从对上面的例句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子鱼论战》)
②未绝鼓音。
(《左传•成公二年》)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上三个句子虽然都是否定句,但由于宾语“二毛(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用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
①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④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⑤国胡以相恤?
(《齐桓晋文之事》)
例①句中的疑问代词“安”充当动词谓语“在”的宾语,被提前动词前,正常语序是:
沛公在安?
意思是:
沛公在哪里?
②③句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分别受动词“操”和介词“以”的支配,被提到“操”和“以”的前面,还原为正常语序是:
②大王来操何?
③不然,籍以何至此?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
②大王前来带了什么?
③如果不这样,我项籍凭什么到达这个地步呀?
例④中的代词“奚”作宾语,受动词“适”的支配,正常的语序是:
彼且适奚也?
意思是:
它将到哪里去呀?
例⑤中的“胡”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受介词“以”、的支配,“胡以”即“以胡”,是“用什么”之意;句子的正常语序是:
国以胡相恤?
意思是: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通过分析归纳上述例句可知: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第二,全句是疑问句。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疑问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
吾谁欺?
欺天乎?
(《论语》)前句“吾谁欺?
”是疑问句,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乎?
”,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全句的意思是:
我欺骗谁呢?
欺骗上天吗?
再如:
曰:
“奚冠?
”曰:
“冠素。
”前句是疑问代词“奚”作宾语,置于动词“冠”之前;后句宾语“素”是普通名词,不前置。
全句的意思是:
问道:
“戴什么样的帽子?
”答道:
“戴白色的帽子。
”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
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对于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与前面讲的第二大类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宾语情形基本一致。
例如:
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奚以知其然也?
例①中的“以”是介词,宾语是“何”,“何以”即“以何”的倒装,全句意思是:
你凭什么了解燕王的呢?
例②中的“以”是介词,“奚”作宾语,受“以”的支配,“奚以”即“以奚”,意思是: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在此不再赘叙。
对于述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
其一,有些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被放在介词前面。
例如: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例①中的“东向”即“向东”,“南向”即“向南”;意思是:
项王、项伯向东坐着,亚父向南坐着。
例②中的“东面”即“面东”;全句意为:
顺流向东前进,到达,面向东边望去,见不到水的边际。
其二,有时为了突出强调介词所介引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和“于”的宾语。
例如: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表》)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
③室于怒,市于色。
(《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①中的“是以”即“以是”的倒装,“以”是“因为”之意,“是”是“这”,作介词宾语,为了突出而提前。
正常语序是:
以是区区不能废远。
全句的大意是:
正是因为这些我心实在是不忍远行。
例②中的“秋”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被提到了前面,正常语序是:
以秋为期。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把秋天作为约期。
例③中的介词是“于”,“室”和“市”作介词“于”的宾语,为了突出它们,被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了介宾的倒置;正常语序是:
“于室怒,于市色”,意为:
在家里发怒,在集市上却表现为和颜悦色。
此外,像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等,都是古代汉语这种用法对现在的影响;在理解意思时,按照“以夜继日”“以一言蔽之”的语序更容易把握。
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句子的特点是: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同时,这种句型也常常分析理解为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具体说就是,为了强调宾语,借助“是”、“之”等词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前面。
这时,“是”、“之”便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意义。
例如:
①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③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例①中的“何厌”作动词“有”的宾语,为了强调这个由短语充当的宾语,把它提到动词“有”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有”之间插进“之”,表示复指;这个“之”也可以理解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正常语序就是:
夫晋,有何厌?
全句的意思是:
这个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例②中“句读”是动词“不知”的宾语,“惑”是动词“不解”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了动词前,中间插入“之”,其正常语序为:
不知句读,不解惑。
意思是:
不了解句子停顿,不能解除疑惑。
在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个句子虽然含有否定词“不”,属否定句,但其宾语并非代词充当,而是名词“句读”、“惑”,因此,它并不是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类型;另外,此句与《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形式相近,但句式不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属定语后置,“之”是标志,正常语序是: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例③“无乃尔是过与?
”一句中,“无乃……与?
”是一个固定结构,“尔”作“过”的宾语,“过”作动词用,是“责备”之意;“是”起复指作用,标志宾语前置,并非判断动词,这句话正常语序是:
“无乃过尔与?
”意思是“这恐怕该责备你吧。
”不能翻译为“这不是你的过错吗?
”
当然,使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例如:
①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
②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③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例①中“唯进修是急”就是“急进修”,全句意思是:
只好急忙去进业修德;例②中的“惟兄嫂是依”就是“依兄嫂”,全句意为:
只能依靠兄嫂;例③中的“唯弈秋之为听”就是“听弈秋”,整个句子理解为:
只听弈秋一人的。
这三个句子用了“唯……是……”或“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地位就特别突出。
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过来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五、几个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的分析
其一、“相”字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形成了倒置,可译为“我,你、他(她)”,这在高中教材课文《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突出存在。
例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例①句中的“相”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被放到了动词“遣归”的前边,句子理解为:
你可以告诉你母亲,及时遣送我回去。
②③句中的“相”也作宾语,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和“她”,分别受动词“从许”、“扶将”的支配,但被置于动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两句的意思分别可翻译为:
②我已经失去了恩情和道义,你母亲一定不会答应你;③衷心地去赡养母亲,好好地服侍她。
其二、“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第一人称“我”,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倒置;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充当句子宾语。
例如: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情表》)
②君若既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③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以上三个例句中的“见”都有指代作用,偏指“我”,分别作“背”“录”“丁宁”的宾语,但都被提到了谓语动词的前面;全句可分别理解为:
①我刚刚出生才六个月,慈父就背弃了我(离我而去世);②如果你还记得我,不久盼望你到来;③府吏叮咛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这些句子的“见”均可理解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很显然,这些句子的运用都是受到了古代汉语这种用法的影响。
其三,“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从而出现宾语前置。
例如:
①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
②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例①中“以自佐”即“以佐自”,“自”是宾语,“佐”是谓语动词,宾语被提到了动词前,意思是:
推举贤明的人来辅佐自己。
例②中的“而自令见放为”正常语序是:
而令自见放为;“自”作宾语,受动词“令”的支配,却被提到了动词前,构成宾语前置,全句大意是: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的情操,却使得自己被流放呢?
到了现在,我们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救、自信、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这种宾语前置结构流传至今的影响,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一脉相承。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高中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对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各句语义的粗略分析,当然还有个别特殊的宾语前置的句子,难以归入以上类型,在此不再赘述。
烦请专家指正!
个别文句参考材料来源:
文言文宾语前置例谈(中学文言文学习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宾语 前置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