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原卷版.docx
- 文档编号:428965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5.41KB
专题14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原卷版.docx
《专题14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4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原卷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4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原卷版
母题十四:
记叙文阅读
【母题来源】2019年中考湖南湘潭卷
【母题原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白湖荡
余飞鱼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
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
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
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
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
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
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
“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他牺牲了。
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
棒子忙问:
“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他喃喃地道:
“怎么会?
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
“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
“我们要报仇。
”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
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
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
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营长介绍给棒子。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
骑兵营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
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
逗得骑兵营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信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
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
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
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
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扑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
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随着战斗的结束,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信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枪杀了小王叔叔。
然后,自己扮成通信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作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
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
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
因此,发出鸟鸣,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
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赏析文中加粗的句子。
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
(2)按时间顺序,把小说情节归纳完整。
(不超过50字)
①棒子得知通信员小王叔叔被小鬼子杀害,下决心为他报仇。
②新来的通信员张叔叔告诉棒子,新四军骑兵营准备和湖东二团会合,端掉鬼子碉堡,希望棒子带路,棒子同意。
③
(3)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棒子有哪些性格特征。
【试题解析】
(1)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
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使劲地点头”是动作描写,“傻乎乎”是神态描写,结合下文故事情节“随着战斗的结束,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信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可知,棒子其实早已识破他们的身份,将计就计,故意装“傻”,为下文给他们带路,活捉日军间谍作铺垫。
(2)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
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本题围绕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
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扑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
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概括即可。
(3)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其作用通常有: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要能根据具体环境进行分析。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
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是自然环境描写,以声衬静,棒子安稳沉着应付敌人,这里的“静”与下文“枪声响起”形成对比,反映出棒子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敢。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棒子非常喜欢通信员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可他的头刚刚挨着马背,还不能骑。
陌生的通信员张叔叔解释说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更快。
张叔叔希望棒子给新四军骑兵营带路,会合湖东二团一起打鬼子。
这时,心细的棒子发现骑兵营的马都高过自己的脑袭,将计就计,让湖东二团歼灭了假扮新四军的日军,活捉了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与保家卫国的精神。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核的是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等,具体讲主要考核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文意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具体问题的探究。
【考试方向】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测试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在命题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②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份额最大。
由于中考语文将逐步过渡到最终只考读写,因而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而中考现代文阅读又一向以记叙文为主要考查文体,所以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河山”。
③选文课内课外并举,课外选文逐渐加大。
甲卷的阅读题选文目前还是一段课内一段课外,乙卷则多是取自课外。
总体上看,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是势在必行。
因为,一方面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也是实行“一纲多本”后保证公平竞争所必需的。
④选择题主观题并行,主观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选择题在考查的覆盖面、阅卷的客观性上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题型优势,但它忽略对过程的考查,忽视对语言表述的考查等弱点正日益暴露出来。
鉴于此,前些年重选择题轻主观题的倾向正在得到纠正,目前主观题正呈现上升的势头。
⑤知识点分布趋于均衡合理。
一篇(段)文章,考些什么,主要受《考试说明》的限制,同时也受文章本身的限制,因此阅读题知识点的分布是一个不容易解决好的问题。
早期阅读题多考一些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至于平时教学下大力气的诸如内容、结构层次分析等却很少涉及。
这几年不同了,已经从考局部转向整体把握,呈现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全面考查的局面,考点分布比较合理,过去比较忽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分析一类的题也得到加强。
另外,并列几个文段的比较式命题已开始频频出现,使测试的综合性、思辨性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得分要点】
1.选择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归纳中心意思,形式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分别列出几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在准确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从语言的表达中分辨出正确选项或错误选项。
由于这类试题既要求理解文章本身,还要求理解题中选项的正误,所以在中考试题中是重点。
2.填空题:
这类题型适用范围很广,如填写记叙要素、人称、顺序、文章的线索、环境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表达方式等。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由于填空题只要求填写词语、短句,所以语言表述要求准确简明。
解答这类试题要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答题。
另外,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也多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3.标示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如横线、曲线、括号等,在文章中标示出词语、语句。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标示时要注意按要求准确地标示。
4.简答题:
这类题型常用于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刻含意,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以及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作用,归纳段意、层意和中心意思等。
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所以,它在中考中是重点,也是难点。
回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的一般作用,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可以采用正反比较法、替换法等从不同角度回答。
还要掌握归纳段意、层意、中心意思的方法。
语言表述要通顺简明。
5.回答题:
这类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这类试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观点,大多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意见。
这类试题具有综合性,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在中考中是难点。
【母题一】阅读《母爱的重量》,按要求回答问题。
母爱的重量
凸凹
周末早起,总有愁绪萦怀,隐约感到应该干点什么才是。
对,去看望母亲。
母亲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又有腿疾,却一直坚强地独立而居。
几种药物都是我买的,而社保卡有限制,“贪”一下也没几粒药丸,就索性自费。
其实是我舍不得时间,索性一次备下一两个月的用量,我便可以安心于创作。
如果像那些无所用心者,每周都出现在办理社保的窗口,也自然可以省去过多的花费。
但钱与时间相比,我自然选择后者。
到了母亲的住处,居室的门竟锁着。
想到母亲灶间的煤气可能快用完了,就径直到了配房里的灶间。
虽然从入冬到现在已过数月,但煤气罐的重量还是很沉,母亲真是用得节俭。
我所居的小区通了天然气之后,我就把煤气本给了母亲。
指标内的煤气一罐才43元,她居然也这么节省,让我心酸。
不久母亲回来了。
我大叫一声“妈”,她答应得脆亮,同时亮的还有她的目光。
50岁的儿子还像小时候那样叫她,她心中受用。
她说,我去村西头的小店,吃了两根油条、一碗老豆腐。
我说,您血脂高,少吃油腻的为好。
她说,你妈就好这口,谁管它好不好。
她突然想起了什么,戳着手中的木杖,急迫地朝灶间拽去。
她的腿疾在膝盖,关节劳损,不能直行,“拽”是快速的动作。
她掀开锅盖,说了一声“完了”,就朝我傻笑。
母亲每当做错了什么事情,就是这个表情。
原来,她知道我爱吃田间的苦苣,就拖着病腿剜了一些回来。
她也推断我今天会来,就上火焯它一下,好让我省去此环节,带回去直接凉拌。
但她忘了马上捞出来,菜就一直浸在热水里,软了。
我打趣道,软就软了,省得费牙。
她说,吃野菜就得用牙,有咬劲才有味道,看来,你妈真是老得没用了。
我说,没用也是妈,您站在那儿就有用,让我感到,自己虽然足够老,但依旧年少,因为父母是儿女的尺子。
她说,我儿子就是会说话,总是哄妈高兴。
我一直以为,孝顺的前提是“顺”,不仅要供奉钱物,更要供奉好心情。
进了她的房间,我扶她坐下,问她腿上的浮肿消了没有。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消了。
她长期服用降压药,有药物反应,中医叮嘱,要时常服一点五苓胶囊,祛湿化瘀。
服用之后,果然见效,浮肿渐渐地消了。
她回答得果断,我便心中生疑,蹲下身去,挽起她的裤腿——脚腕亮而腴,一摁一陷,实实在在地肿着。
我说,您是不是停药了?
她答非所问,说,只是腿肿,既不碍吃喝,又死不了人。
我说,您老真不听话,几粒药也花不了几个钱。
她马上接上话茬儿说,还没几个钱呢,小小的一盒药就好几十块,腿不肿,我心肿。
我说,怎么就心肿?
你儿子堂堂的一个处级干部,国家公务员,每月工资好几千块,能把药店里的药柜子整个给您搬过来。
你就吹吧,她说,人就怕算细账——我孙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你要给他买房子、车子,还不都得要票子?
你是属兔的,即便是肥兔子,也拔不下几把毛来,除非你去吃夜草、取身外之财。
这种事你甭说是去干,就是想一想,我也都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我说,您老放心,我是个文化人,明白事理,不会发生您所担心的事。
这可不见得,她说,有的时候,越是明白人,越会做糊涂事,比如你二舅。
他那时当着村里的支书,一直大公无私,但那年水灾之后,上边送来成车成车的救济物资,堆在场院,像座小山。
以为毛多不显秃、不易被察觉,你舅顺手就往家里多拿了几捆布匹——他家里孩子多,都露着腚呢。
不期就被人发现了,举报到上边,被铐走了。
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贪心的人,是一时糊涂,就为他求情——批评教育一下就成了,切莫铐人。
上边说,盗窃救济物资不同平常,要严办。
你看,“好处”这种东西身上就有“邪劲儿”,会让人身不由己。
我说,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我待的单位,是清水衙门,没多少油水,即便是想“湿”,也湿不了。
她说,你这又错了,为什么?
你看,咱们村前这条马路,常有拉煤的车经过。
车稍一咯噔,就会掉下来一些煤渣,虽然不起眼儿,但只要你长年地捡,也能捡出成吨的煤。
你再看,东头占地拆迁,拆剩下一些碎砖烂瓦,大家都以为是弃物,可我一点一点地捡回来,也堆成了一大垛,也盖起了一间厨房,这你是知道的。
我的意思是说,再零碎的东西,也怕捡,捡多了也成气候;再寡淡的油水,也怕刮,刮多了,也肥。
妈知道你是个本性清正的人,但就怕你身后有用度,一有用度,本钱不够,就会自生邪心,所以,咱们必须算计着花钱。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母爱的模样——母爱,总是垂下身来的姿态,是忘我的呵护。
那么儿女呢?
要想无愧地承受这大爱,就要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因为爱是有重量的!
看一眼母亲,由于齿稀而唇瘪,由于衰老而发白,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
我情不自禁地把她抱进怀里,眼泪也止不住地滚落下来。
母亲眼里也有了泪光。
她毕竟多病,无奈于生活,承受不起这过于温柔的情感了。
面对这样的母亲,我暗暗对自己说:
对她最大的孝顺,便是更加清正地做人。
1.文中作者对孝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______的方法,刻画了一位_______的母亲形象和一个_______的儿子形象。
3.通读全文,请分析横线处“腿不肿,我心肿”的含义。
4.通过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以“母爱的重量”为文章的题目?
5.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中的两个“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到来的惊喜,表现了深深的爱子之情。
B.“情不自禁地把她抱进怀里”一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看到母亲苍老的外貌而触发的伤感及对母亲爱子之情的理解,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
C.文章主要写了母亲的三件事,即母亲勤俭持家不舍得用煤气;母亲为“我”焯苦苣菜;母亲不舍得吃药。
D.本文写“我”在周末去看望独居多病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让“我”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决心清正做人回报母亲。
6.《时间都去哪儿了》以真挚而平实的情感,唱出母爱(父爱)的伟大,引爆观众的共鸣与泪点。
请你根据节选歌词形式和风格,在横线处仿写一节,描述文中母亲的经历。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柴米油盐半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母题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家缝纫店
李汀
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挡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
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②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
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
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
“随便看哈。
”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
③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好的布围裙。
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
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
”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④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
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
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
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
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
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嘣”一声断了。
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
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
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⑤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
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
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
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⑥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
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
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
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
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⑦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
我赶紧骑车去找。
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
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
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⑧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
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⑨回到家里,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青草、泥土味、田野”,意在表现小店的自然清新、干净纯粹。
B.文章第②段对老妇人进行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C.文章第⑦段写城市专门腾出一条街,表现出城市想通过小店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D.文章结尾写到“我”退休的愿望,“幸福味道”正是对和善认真的社会风气的赞扬。
2.第④段回忆母亲做千层底布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第③段中的语句。
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
”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1)赏析画线的句子。
(2)赏析加点的词语。
4.小店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5.文章标题“老家缝纫店”中的“老家”二字有什么内涵?
请简要分析。
【母题三】阅读下面小小说,回答问题
刨树
赵文辉
①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
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堆到墙根处。
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
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
②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
“刨树的?
”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
男人又问:
“没找着活儿?
”一个汉子答:
“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
”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
“去家里暖和暖和?
”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
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
③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
男人赶紧解释:
“刨树的,来咱家暖和暖和。
”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
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
嚎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④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
“得去寻活儿了。
”一个汉子说。
另一个汉子接话:
“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
”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
“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
⑤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
听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
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
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
“刨吧。
”却又说:
“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
”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
“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
⑥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
他俩对男人说:
“刨树还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
”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
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
⑦媳妇也开始做饭。
⑧男人凑过来,问:
“啥饭?
”
⑨“大米。
”“啥菜?
”“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
”
⑩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
“不割点肉?
”
⑪媳妇瞪他一眼:
“才吃过两天,割啥肉?
”
⑫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
“割点肉吧?
”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
男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
“割几斤?
”媳妇说:
“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
”
⑬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
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
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
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
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⑭一个汉子说:
“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
”媳妇赶紧说:
“都是你大哥的主意。
”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
“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
“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
”汉子接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4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原卷版 专题 14 记叙文 阅读 中考 语文 原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