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x
- 文档编号:428872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611.35KB
苏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x
《苏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苏教版四年级2015年秋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
1、教学内容:
1、统计表
2、条形统计图
3、求平均数
4、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
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5、课时安排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6课时
2、运动与身体变化1课时
课题
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P41例1、“练一练”和P44“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调查记录的整理,学会填写统计表,认识一格可以表示多少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经历观察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懂得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
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
请大家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
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
说一说
二、学习新知
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呈现例1的统计表
引导:
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2、呈现例1条形统计图。
引导讨论:
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
提问:
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表示数据?
追问:
这幅条形统计图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汇报交流。
追问:
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小结方法。
3、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
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看出来?
4、认识特点。
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互相说一说。
5、回顾、反思。
谈话: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识了什么?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示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学生填表。
交流统计表的数据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
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描图。
交流条形统计图的数据
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的数据的?
交流:
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1“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2)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教师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的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4)引导:
根据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2.完成P44练习七第1题。
读题。
提问:
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
纵轴上1格表示多少?
讨论题中的问题。
各小组按要求开展调查活动。
组织交流:
说说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交流:
第1题统计的什么内容,你了解了哪些数据?
这一星期用水量哪天最多,哪天最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P36~P37T1~T4
课题
分段整理数据【2】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P43例2、“练一练”和P44“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都有校服,想想你们的校服是什么时候做的?
2、我们在做校服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3、瞧,这是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记录单。
(出示书42页例2身高记录单)
学生口答:
测量身高、胸围等。
二、教学新课
1、提问:
从记录单中你知道了什么?
2、为方便厂家生产校服,我们把校服分为大、中、小三号,(出示图片:
小号身高130—139厘米,中号身高140—149厘米,大号身高150—159厘米)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
1、你们认为用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组长作好分工,看哪组整理得既快又好。
谈话:
我们能把“正”字记录单送给厂家吗?
还要做什么?
(板书:
制作统计表)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3、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
说明:
还要填写统计表名和制表日期。
提问:
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谈话:
这就是分析数据(板书:
分析数据)
4、回想一下:
刚才我们是如何来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
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
生答:
学生总数和每个学生的身高。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分段进行整理,并发表意见。
学生分组合作,汇报统计结果。
学生回答后打开书填写统计表。
学生回答:
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整理分段的数据有无错误。
生答:
每种型号的服装做多少套?
一共做多少套?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回答:
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统计表;分析数据。
三、组织练习
谈话:
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1、要求学生做P43“练一练”
(1)了解题意。
(2)小组活动
分小组调查、整理数据。
(3)全班统计
(4)分析数据
提问;你是怎样分段整理数据的?
对分析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分段整理。
完成统计表。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全班共同交流统计的结果。
四、课堂作业
1、要求学生做P44“练习七”第2题。
2、补充习题P38~P39T1~T3
五、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谈。
课题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3】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P46“练习七”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教学准备
统计图(表),课前调查我国在第24—30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我们这两节课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还根据问题需要进行分段统计,用统计表表示结果。
今天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
通过练习,要能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一步学会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还要学会自己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完成统计。
二、图表练习
1.P45“练习七”第3题。
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我国四条主要河流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一组数据。
出示题中的统计图,提问:
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什么?
横轴上1格表示多少千米?
为什么横轴上刻度的最大值要定为7000?
说说用统计图表示题中的数据有什么好处。
2.P45“练习七”第4题。
了解题目要求。
说说是怎样收集到这些数据的,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展示、交流学生作业。
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P46“练习七”第5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每个同学单脚站立的时间。
说说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并展示记录的数据。
说说怎样对小组里同学单脚站立的持续时间进行整理,可以分几段进行整理。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并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
观察表中数据,分别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对不同小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
学生说一说
学生绘制表示其他三条河流长度的直条。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学生说一说:
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完成P40~P41“补充习题”第1~3题
课题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4】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P48“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继续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断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
2、感受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教学难点
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统计图(表)、1元硬币、滴管、一块干抹布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
2、我们已经学习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又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节课就按上面的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学生回答: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二、调查统计
1、P46“练习七”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学期阅读了几本课外书,再讨论如果要了解班级同学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可以怎样做。
明确:
为了方便收集数据可以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出示题中的调查表,让学生说说调查表中有哪几个项目,可以怎样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填写统计表
展示和交流。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P47“练习七”第7题。
了解题目要求。
出示调查表,让学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结果,
(1)
(2)
(3)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书上的统计表。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并对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作出评价,提出一些改变不良习惯、注意用眼卫生的建议。
学生说一说阅读课外书的阅读情况。
学生自己收集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让学生说说准备从哪些方面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怎样根据要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表。
学生独立收集数据
组织交流,让学生展示调查得到的数据,着重说说是怎样用调查表收集数据的,怎样整理和汇总数据的。
三、“动手做”
通过示范向学生说明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估一估像这样往1元的硬币上滴水,最多可以滴多少滴。
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组织交流,比较每次实验的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
(如每次实验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最多能滴的滴数都差不多。
)
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实验结果,选择哪个数比较合适。
学生动手操作做用一个滴管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
四、学习“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说说每幅图表示的是什么,分别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可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有特色的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统计和活动,你了解了些什么?
通过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课题
平均数【5】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9~P51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映;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两幅统计图(见例3)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
媒体出示:
P49例3的情景图:
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
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比赛开始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男生,女生的套圈情况屏幕出示P49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A:
各1人,每人套中个数不同
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李小刚,第一个出场的女生是吴燕。
仔细观察直条,你知道了什么?
B:
两组人数相同,每组中每人套中个数不同
第2,3个出场的男生是张明,王宇,女生分别是刘晓娟,史敏敏,比较男生,女生的比赛成绩,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你是怎样比的?
C:
两组人数不同,每组中每人套中个数也不同
第4个出场的男生是陈晓杰,第4,5个出场的女生分别是小红,小芳(完整条形图)比赛结束。
提问:
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你想怎样比较?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3种情况:
揭题:
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字的总体水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
1.单独出示第一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说明:
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我们叫它“移多补少”。
(2)看图说一说: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
这里的“7”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吗?
2.单独出示第一组女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来“匀一匀”。
让学生观察图中数据,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课件演示。
(2)看图说一说: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
这里的“6”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个吗?
3.同时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统计图。
(1)启发:
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7+9+5=21(个)
10+4+7+3=24(个)
21÷3=7(个)
24÷4=6(个)
(2)让学生对照算式解释自己的算法。
揭示求平均数的第二种方法:
“求和平分”。
(3)结合统计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和平分”的算理。
(4)解决问题:
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
学生回答:
比个人成绩,套同样多的圈,谁套中的朵谁就准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男生,女生人数相同,可以比男生女生套中的总数
全班讨论,你是怎样判断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这里的“7”并不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它是把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男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这里的“6”也不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个,它是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女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三、变式练习
1.做P50“练一练”
(1)出示图:
3个笔筒,分别有6、7、5支笔。
口答:
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平均数的?
(可以“移多补少”,也可以“求和平分”。
)
(2)变一变:
出示7个笔筒,分别有1、3、7、6、4、9、5支笔。
继续口答:
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
现在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
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
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
2.做P51“练习八”第1题。
(1)出示图:
小丽有3根丝带。
估一估: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根据估计结果依次判断: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有可能是24厘米吗?
有可能是14厘米吗?
(使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究竟是多少呢?
(2)变一变:
如果如果第1根丝带的长度增加3厘米,平均长度还会是18厘米吗?
会怎样变化?
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验证。
再变一变:
如果第2根丝带的长度减少6厘米,平均长度又会怎样变化?
现在你又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即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
(3)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
动笔算一算。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
四、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的平均数:
根据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提出一组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一个小组6为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高?
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矮?
2.P51第3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3.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高,这样理解对吗?
4.全班体重最重的同学是46千克,体重最轻的同学是28千克,请你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说一说你估计的理由。
5、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在小河里游泳会有危险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
说说你的收获?
六、课堂作业
1、P51“练习八”第2、4题
2、P44~P45第1~7题。
【板书设计】【1】平均数
6+9+7+6=28(个)28÷4=7(个)
10+4+7+5+4=30(个)30÷5=6(个)
【教学反思】【1】
课题
平均数练习课【6】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P53“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记录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引导:
我们这两节课学习了平均数,你能举一个平均数的例子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哪位同学来举个平均数的例子?
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
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小结:
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有两种方法。
移多补少、先总后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P52“练习八”第5题。
学生举例
学生交流回答: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移多补少、先总后分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P52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回答第
(1)题,明确:
平均每个小组植树的棵树在6棵和10棵之间。
再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并通过计算检验。
组织交流,让学生具体说说估计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2、P52练习八第7题。
引导学生讨论:
题中的5个橘子是怎样得到的?
任意取出5个橘子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可以根据任意取出的5个橘子质量的平均数,来推算一箱橘子的质量?
反馈交流。
说说算出的一箱橘子的质量表示什么,它与这箱橘子的实际质量有什么关系。
3、P53练习八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
甲、乙、丙三人在这6场比赛中各上场多少场,怎样比较三人在6场比赛中的表现。
4、P53练习八第9题。
先读一读第53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比赛时是怎样计算选手成绩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出示题目,找出7位评委评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按规则算出吴萌诗歌朗诵比赛的最终得分。
反馈交流。
算一算,如果不用这一方法计算,吴萌的平均成绩应该是多少分。
说说两次计算的成绩相差多少,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练习八第10题。
先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算出平均数,再和小组里的同学比一比,看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组织交流。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求出平均数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题中是怎样估计一箱橘子的质量的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学生分别口算出三人每场比赛得分的平均数。
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学生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算一算平均分
学生回答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平均数的内容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1、“补充习题”P46~P47第1~5题
【板书设计】【2】求平均数练习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两种方法:
移多补少、先总后分
课题
●运动与身体变化【7】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P55综合与实践“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四年级 第四 单元 统计表 条形 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