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规范.docx
- 文档编号:4287623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22KB
中药煎煮规范.docx
《中药煎煮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煎煮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煎煮规范
SZJGXX—201X
中药饮片煎煮规范
1范围
本标准对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企业中药煎药室(以下称煎药室)的管理进行了规范,对煎药室的设施与设备要求、人员资质要求、一般中药饮片与特殊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等作了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中药煎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
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
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
SZJG37.1-2011中药处方与中药调剂规范第1部分中药处方
SZJG37.2-2011中药处方与中药调剂规范第2部分中药调剂
SZJG/T38.1-2011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第1部分中药饮片SZJG/T38.2-2011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第2部分中药方剂3术语和定义
3.1
中药饮片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ecoctionpieces
中药材经过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3.2
解表方superficies-resolvingformula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3.3
泻下方formulaforpurgation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3.4
和解方reconcilingformula
凡以和解药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3.5
清热方heat-clearingformula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3.6
祛暑方formulaforanti-summer-heat
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3.7
温里方warmingtheinteriorformula
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3.8
补益方supplementing[andboosting]formula
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3.9
固涩方astrigentformula
凡以收敛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
3.10
安神方sedativeortranquilizingformula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证的方剂。
3.11
开窍方formulaforresuscitation
以芳香开窍药为主要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
3.12
理气方carminativeformula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症的方剂。
3.13
理血方blood-regulatingformula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症的方剂。
3.14
治风方formulaforwinddisorder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的作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
3.15
治燥方formulaforanti-dryness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
3.16
祛湿方desiccatingformula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3.17
祛痰方phlegm-expellingformula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3.18
消食方digestiveformula
凡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消积化滞作用,以治食积停滞的方剂。
3.19
驱虫方anti-helminthicformula
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
3.20
涌吐方emeticformula
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剂。
4人员资质要求
4.1煎药室应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中药师具体负责煎药室的业务指导、质量监督及组织管理工作。
4.2煎药人员应经过中药煎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中药煎药工作。
煎药工作人员应有计划地接受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岗位培训。
4.3煎药人员应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传染病、皮肤病等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体表有伤口未愈合者及其他有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者不得从事煎药工作。
5设施与设备要求
5.1设施要求
5.1.1煎药室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应避免对煎药造成污染。
5.1.2煎药室的房屋和面积应根据本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煎药量合理配置。
煎药室分为中药煎煮区和中药收发区,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其台账
——中药煎煮区:
应设有准备、清洗、煎煮、药渣储存等功能区域。
当1台机时应不少于10M2,每增加1台机时应增加不少于5M2,5台煎药机以上时应不少于5M2/台。
——中药收发区:
应设有接收或代理顾客工作台、收存顾客中药柜、待发出中药储藏柜等功能,应不少于10M2。
5.1.3煎药室应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设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消防等设施,各种管道、灯具、风口以及其它设施应避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
5.2设备要求
5.2.1煎药室应配备完善的煎药设备设施,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储药设施、冷藏设施以及量杯(筒)、过滤装置、计时器、贮药容器、药瓶架等。
5.2.2煎药工作台面应平整、洁净。
煎药容器应当以陶瓷、不锈钢、铜等材料制作的器皿为宜,禁用铁制等易腐蚀器皿。
5.2.3储药容器应当做到防尘、防霉、防虫、防鼠、防污染。
用前应当严格消毒,用后应当及时清洗。
5.2.4煎药室可配备相应的煎药机和包装机,其操作规程和保养应符合规定,详见附录A。
6煎药操作方法
6.1一般中药饮片煎煮方法
6.1.1煎药时应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待煎药物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但吸水性强的药物相对缩短,15分钟即可;较难吸水的则要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并不断翻转,促进其吸水。
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
若煎药机煎煮浸泡加水量可根据待煎药剂数,加入相应水量。
加水量参考附录A。
6.1.2每剂药一般应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
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
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10—20分钟。
药剂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
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
搅拌药料的用具应当以陶瓷、不锈钢、铜等材料制作的棍棒为宜,搅拌完一药料后应当清洗再搅拌下一药料。
6.1.3煎药量应当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
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剂按两份等量分装,或遵医嘱。
6.2特殊中药饮片煎煮方法
6.2.1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特殊要求应当按照要求或医嘱操作。
——先煎:
一般情况下,应煮沸20-30分钟后,再投入其它药料(已先行浸泡)同煎。
——后下:
应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分钟。
——另煎:
应切成小薄片,煎煮约2小时,取汁;另炖药应当切成薄片,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水(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炖2-3小时,取汁。
此类药物的原处方如系复方,则所煎(炖)得的药汁还应当与方中其它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再行分装。
某些特殊药物可根据药性特点具体确定煎(炖)药时间(用水适量)。
——溶化(烊化):
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量并去渣后,将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药,同时不断搅拌,待需溶化的药溶解即可。
——包煎:
应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包煎袋材质应符合药用要求(对人体无害)并有滤过功能。
——煎汤代水:
应将该类药物先煎15-25分钟后,去渣、过滤、取汁,再与方中其它药料同煎。
6.2.2对于久煎、冲服、泡服等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应按相应的规范操作。
先煎药、后下药、另煎或另炖药、包煎药、煎汤代水药在煎煮前均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6.2.3各类特殊中药饮片参见附录B。
6.3煎药质量、技术的基本要求
药渣煎透度应做到“三无”(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合格率应达到100%。
药汁浓度应做到汁浓味厚,合格率≧95%。
住院病人对中药汤剂质量满意度≧95%。
6.4煎药注意事项
6.4.1实行煎药卡(或复写的原始处方)全程跟踪制。
领药、(小包装饮片)拆包、洗药、泡药、煎药、装药、送药等各道工序均应认真核对药物与煎药卡(或复写的原始处方)是否相符;操作过程中,煎药卡(或复写的原始处方)应作为标签放在该药物的醒目位置。
6.4.2煎药时应当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
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药用。
6.4.3应注意特殊药物的投下时间和煎煮方法。
6.4.4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当使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容器区分和标示。
6.4.5煎药的药液应有服用方法标签。
6.4.6完成一位病人的煎药工作后,应对煎药容器进行清洗,才能进行下一位病人的煎药工作,以防止交叉感染。
煎药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场,重复使用的装药容器应及时清洗并高温消毒,严防污染。
清场、消毒情况应有明显的状态标志。
包装药液的材料应当符合药品包装材料国家标准。
6.4.7使用煎药机煎煮中药,煎药机的煎药功能应当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
应在常压状态煎煮药物,煎药温度一般不超过100℃。
煎出的药液量应与方剂的剂量相符,分装剂量应当均匀。
6.4.8药渣应保存24小时备查。
6.4.9煎药过程应记录于《代煎中药取药、煎药、送药记录表》中,格式参考附录C。
7各类方剂中中药饮片煎煮方法
7.1各类特殊方中中药饮片煎煮方法
7.1.1解表方
7.1.1.1煎法
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7.1.1.2服法
宜温服,服后饮适量热开水,覆衣被取微微汗出以解散表邪,治愈表证。
解表方发汗,以周身微汗为度,汗后应脉静身凉,不可过汗造成伤阴或亡阳。
7.1.2泻下方
7.1.2.1煎法
大黄为泻下方中主药,宜后下。
7.1.3补益方
7.1.3.1煎法
一般宜适当慢火久煎,务使药力尽出。
7.1.3.2服法
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若急症则不受此限制。
7.1.4开窍方
7.1.4.1煎法
开窍剂大多为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7.1.4.2服法
本类方剂多制成丸散剂或注射剂,丸散剂在使用时宜温开水化服或鼻饲。
7.1.5理气方
7.1.5.1煎法
由于理气药多属芳香辛燥之品,不宜久煎。
7.1.6祛湿方
7.1.6.1煎法
水煎煮,祛湿剂中的芳香温燥之品不宜久煎。
7.1.6.2服法
多宜温服;湿邪在外在上者,可热服从表微汗以解。
7.2各类中药饮片代表方煎煮方法
各类中药饮片代表方煎煮方法参见附录D。
8煎药室的管理与工作制度
8.1医疗机构煎药室的管理
8.1.1煎药室应由药剂部门统一管理。
药剂部门应有专人负责煎药室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8.1.2药剂部门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SOP),工作制度、操作程序应当装订成册并张挂在煎药室适宜位置,并严格执行。
煎药人员在领药、煎药、装药、送药、发药时应当认真核对处方(或煎药凭证)有关内容,建立收发记录,内容真实、记录完整。
每方(剂)煎药应当有一份反映煎药各个环节的操作记录。
记录应保持整洁,内容真实、数据完整。
8.1.3急煎药物应在2小时内完成,并建立中药急煎制度并规范急煎记录。
8.1.4煎药设备设施、容器使用前应确保清洁,应有清洁规程和每日清洁记录。
用于清扫、清洗和消毒的设备、用具应放置在专用场所妥善保管。
煎药室应当定期消毒。
洗涤剂、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并符合GB14930.1和GB14930.2等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不得对设备和药物产生腐蚀和污染。
8.1.5传染病病人的盛药器具原则上应当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后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对重复使用的盛药器具应当加强管理,固定专人使用,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8.1.6应加强煎药的质量控制、监测工作。
药剂科负责人应当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对煎药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征求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意见,并建立质量控制、监测档案。
8.2医疗机构煎药室的工作制度
8.2.1煎药室在药剂部门领导下,负责住院和门诊病人的中药煎药工作。
8.2.2煎药室应配备一名中药师(士)负责煎药业务指导及管理工作。
煎药工作人员须经基础专业知识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发予《上岗证》方可从事煎药工作。
同时应建立业务指导考核制度。
药剂科负责人每半年要对煎药人员的业务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
煎药人员和指导人员的考核成绩应达到“良好”以上。
实行优者奖,劣者罚。
8.2.3煎药人员到药房领取中药剂时,应核对病人姓名、科别、地址、床号、日期、剂数,确认无误后在领药登记本上签收。
8.2.4煎药应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医嘱,按规定浸泡后,根据中药性能选择火候、时间进行煎煮,药汁量要符合要求。
8.2.5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兑服、烊化等特殊要求的煎煮,要按医嘱执行,确保煎药质量。
8.2.6煎药卡从领药时起,必须紧随药袋、浸泡容器、煎煮容器和盛药容器转移,每个工序都有操作人员签名。
中药煎煮好后应按医嘱要求包装。
8.2.7对于非一次性真空包装的中药药液,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的盛药容器应严格分开,必须经过彻底清洗干净和高温消毒方可再用,严防污染。
8.2.8煎药人员应衣帽整齐,佩戴胸卡,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上下班时做好交接班工作。
8.2.9内服药与外用药应用不同颜色煎药卡,用不同形状容器严格区分。
8.2.10汤药送抵病房或药房,应请护士或收药人核对后在送药登记本上签收。
8.2.11急煎药按中药急煎制度执行,新入院和急重病人的药剂,应即领、即煎、即送,不得延误时间。
8.2.12加强煎药的质量控制,定期抽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分析原因并报药剂部门。
8.2.13注意安全,做好防火、防毒、防盗措施,下班前关好门、窗、水、电。
8.2.14其他人员非公事不得进入煎药室。
8.3药品零售企业煎药室的管理和工作制度
药品零售企业煎药室的管理和工作制度参照执行。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包装机、煎药机操作规程和保养
A.1包装机操作规程和保养
A.1.1预热
接通电源,确认设备不漏电,按电源开关加热压膜铁块,待有音乐声且恒温指示灯已亮,表示达到工作温度。
A.1.2清洗
用热开水冲洗贮液桶及进出药液管道后,将抽出机药液输入贮液桶,通过刻度计算包装数,若药量不符应重新调节重煎(药液卡随药液转挂往包装机)。
A.1.3包装
按不设定包装数量开关、药液流出开关和包装机操作开关,进行包装,如发现封口不劳,药量不足,袋内有气泡等情况,应随时调整,重新包装。
A.1.3.1包装准备工作
在首锅药煎煮同时,打开包装机电源开关,进入包装前预加热状态,此时两个小显示灯为红色状态。
预温完成后,此时小灯转为绿色,进入包装待机状态。
A.1.3.2压出药液
当指示温度达到120度,继续加热20分钟,停止加热,检查是否关闭装液锅下面的排液阀门,确认关闭后,打开煎药锅向上排液阀门,并用压力板把药锅内的药液压出。
A.1.3.3包装
排出首袋废弃液(150毫升左右)后,开启自动排淮与转动开关,进行自动包装,所包装袋数为2R(R为剂数)。
A.1.3.4冲洗
打开排液阀,排掉剩余药渣,并注入一定量清水冲洗,反复2-3次。
A.1.3.5装袋
将包装好的药包,根据标签检查核对,确认无误后,对号入袋。
A.1.4保养
A.1.4.1每天开机前,用机油在六根包装转动轴两旁部位喷少量润滑,并把封合光滑面润滑。
A.1.4.2每天煎药完毕关机后,用微湿的抹布把封合面及周围擦拭干部。
把装液玻璃锅内三个小滤管御下,冲洗干净,刷洗锅内壁和锅底,确保干净,再把小滤管重新装上。
A.1.4.3定期(一周一次)御下排液管,把管道内壁药垢用长条薄片刮下后,冲洗干净;同时用手捏(轻力)箱内橡胶管,使内壁药垢脱落。
然后装上排液管,注入一定量水在锅内,煎掉包装袋下面封合部分,打开冲洗开头,把管内药垢排出,每次少量水,反复数次,直至排出水液干净为止。
A.2煎药机操作规程和保养
A.2.1冷水浸泡药材,浸泡加水量可参考:
根据待煎药剂数,加入相应水量。
一般情况下,加水量(成人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Q=2R.200+R.W(注:
Q为总加水量,R为剂数,W为常量值,其值为170毫升)儿童量加水公式:
Q=2R.150+R.K(K=100,单位为毫升),挂上煎药卡(浸润时间20-30分钟)。
A.2.2用电笔测试,确认设备不漏电。
A.2.3将定时器旋至零处,接通电源,再经测试,确认设备不漏电。
A.2.4关闭进水口及药液出口。
A.2.5将已浸润药材连同浸液置锅内摊匀,随即挂煎药卡。
A.2.6关盖,锁牢,关闭排气阀。
A.2.7设置煎煮温度(120℃)
A.2.8设定煎煮时间(约60分钟)开始加热,达到预定温度后,观察压力表,指针应在1-1.2之间。
保温保持20-30分钟(期间将压渣板旋松,旋紧2次以上,以起搅拌作用)煎煮时间,完成后将定时键旋至零。
A.2.9压出渣出液,将压渣板旋紧。
A.2.10打开药阀,利用炉内压力将药液压进包装机贮药罐,对照刻度,检查药液量,如不足量酌加水重煎至要求量。
A.2.11打开压力表旁排气阀,确认炉内无压力后,逆时针旋松压渣板,松锁,开盖。
A.2.12清理药渣,用常水冲洗药锅,接着再用开水冲一次,以保证下一锅煎煮质量。
A.2.13每天煎药完毕后,先向锅内注水浸泡,使其冷却,然后取出中心滤锅,分别把滤锅和煎药锅内外壁刷洗干净,注入一定量(2000毫升左右)水。
A.2.14在无煎药情况下,应关闭电源,并注入一定量水。
A.2.15煎药机在无药液或水情况下,切不可加热干烧,避免损坏机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煎煮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