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古代史基础班讲义.docx
- 文档编号:428362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79KB
考研中国古代史基础班讲义.docx
《考研中国古代史基础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国古代史基础班讲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中国古代史基础班讲义
统考考研
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
基础班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与参考资料
翦伯赞主编:
《中国史纲要》(上、下)(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绍侯主编:
《中国古代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晁福林主编:
《中国古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帆主编:
《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宁欣主编: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2~8册),中华书局,1963年。
《通典》、《文献通考》、正史《百官志》、《职官志》。
陈苏镇主编:
《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二、使用方法
(一)教材的使用方法
1.先易后难。
以上四种教材可以分为两类,前三种为一类,采用纯断代的叙述方式;《中国古代简史》为另一类,采用断代史与专题史相结合叙述方式。
两类教材各有优劣点。
前者以断代史为序,分朝代叙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了解各朝代的历史特征,对各朝代建立起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缺点是对各问题的了解比较肤浅、静态,难以做到以发展的眼光深入理解、剖析相关的问题。
考研的特点之一正是打破朝代的限制,将某一问题贯穿几个朝代进行考察。
例如07年史料题最为典型。
后者将断代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给我们最大帮助的是专题史部分。
它经常将几个朝代的重大问题集中讨论,可以使我们对长时段内的某一专题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掌握这一问题的发展规律,加深对历史发展特点的认识。
但没有较为广博的断代史知识做背景,对专题史的认识必定是片面的,也不可能深入。
因为任何一个专题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专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某一领域的变动,也会对其他领域造成影响。
因此,缺少对某一个朝代的整体认识,就不会对这一朝代的任何专题乃至跨断代的专题有真正的了解。
况且,考研试题主要以考察某一断代的知识为主。
因此,重视专题史,绝不意味着放弃断代史,恰恰相反,在两者的关系中,断代史为经,专题史为纬。
要取得最佳效果,最好将两类教材结合起来复习。
学习历史的正常路径是先熟悉断代史,而后才可以进入专题史的学习。
所以,使用两类教材要有先有后,即对第一类教材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再来阅读张著。
这样既可以了解张著所讲述的历史问题,也可以将以第一类著作中散乱但重大的历史问题贯串起来考虑,从而对中国古代史形成立体的认识。
这样复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一部为主,兼顾其他。
作为基本用书,最主要的为《中国古代史》、《中国史纲要》,两书均以断代史为方法编著,前者繁复,后者简洁,可以一部为主,不足的知识以另外一部补足。
举例而言,11年史料题是关于陈平“有田三十亩”而“家贫”及张负孙女六次嫁人的描述。
虽然第一个问题并未在教材中直接出现,但《史纲要》上册第84页详细描述了农民有田百亩仍然比较贫困的情况,可以视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张负孙女六嫁则在朱著第246页有简单叙述。
两者结合起来,该史料涉及的相当一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仅看一部教材是无法收到这样的效果的。
3.适当剪裁。
对每部教材进行瘦身,特别是朱著,不必面面俱到,其中许多与考试关系不大的节次可以略读,与考试无关的则不必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瘦身”是指对这些教材中的知识比较熟悉以后,并非一开始就进行剪裁。
另外,对每部教材中涉及的有特色的史料或故事,要予以留意,许多部分有可能涉及史料题。
(二)《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的使用方法(两重视一轻视)
历年辅导班均以此书作为解决史料题的基本用书。
之所以推荐这本参考资料,是因为重要的史料,该书已经基本包括。
11年统考的史料题即出自该书第二册第186页。
1.重视反映重要历史问题的史料。
通观四年考题,史料题一般不会涉及小问题,如“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宋代尚书”、“摊丁入亩”。
因此,在阅读史料时,应以重大问题为主。
以东汉为例,与教材相对应,应关注如下条目中的史料:
“度田”、“皇帝集权和尚书权重”、“田庄”、“党锢”等。
其他各朝也大体相仿。
2.重视概念性的史料。
分析考题,可以看出,对概念的理解是考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性史料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部分,所考五个史料题,只有11年例外,其余四个史料题均是如此。
又如上举“皇帝集权和尚书权重”也是一例。
当然,也有涉及经济问题的概念,对此不可忽略,如上举“度田”,又如“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今年对包含概念的史料也不应忽略。
3.轻视过程性的史料。
考研一般不会关注对事件过程进行描述的史料,以西汉为例,“匈奴与汉的和战”、“吴楚七国之乱”、“赤眉、绿林起义”等史料难以蕴藏考试点,可以略读或不读。
阅读史料时,要注意比较重要的职官的叙述,其中有关中央及地方重要职官制度变迁的论述尤其值得注意(《通典》、《文献通考》以及《百官志》中一般是关于每种官的总论或序言);兵制以及经济方面的有关内容也要予以留意。
(三)《中国古代史读本》的使用方法
研究历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记住一些零碎的知识,而是根据具体知识探讨历史发展规律,要求考生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宏观眼光,史料题、论述题所占分值极重,均可以视为对考生这一能力的考查。
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仅靠教材是不够的,更主要来自于对经典论著的阅读,学习其解读史料,研究历史的思路与方法,是取得优秀成绩的一个途径。
同时,经典论著中经常涉及一些典型的史料,这对考生备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同时,阅读经典论著,对参加名校复试有很大帮助。
所以,如果行有余力,应该看一些学术专著,《中国古代史读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但是,阅读《读本》或其他经典论著,必须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而不应本末倒置。
第二部分分章节详解
这一部分所列标题主要以12年大纲纲目为标准,同时与强化班纲目尽量保持一致,以便考生可以将大纲与基础班、强化班的内容结合起来复习,取得最佳复习效果。
一、史前时代
(一)框架
本部分内容主要以原始人使用工具、生活方式为线索,将原始人按发展阶段划分为旧石器、新石器两个时代,再加上古史传说中的人物,构成本本章的主要框架。
大纲结构取之于《史纲要》,建议大家复习本章以此书为标准。
(二)复习方法
主要抓住每个阶段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与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相结合。
概括而言,旧石器时代重点为各种原始人,新石器时代则是各种文化遗存,古史传说重在区分人物及其事迹。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旧石器时代:
距今上百万年,以打制石器为主,主要有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距今一万年开始,从狩猎采集进入到锄农业和畜牧业,磨制石制广泛使用,发明陶器,主要文化遗址有仰韶、龙山等文化,同时要注意各个文化的地域和主要特点。
古史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人物及事迹。
2.难点:
旧石器、新石器两个时代的区别,以及各文化不同特点。
3.常考点:
本章并非考试重点,考研仅12年有所涉及。
主要适合选择填空,部分内容可出名词。
易考知识为各种原始人、文化遗址及古史传说人物的事迹。
(四)习题
1.填空:
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
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时代发明陶器。
()人已能用火。
()作八卦。
2.名词:
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禅让制
二、夏商西周
(一)框架
夏、商、周的渊源及互相替代为本章主要线索。
西周制度和社会结构是西周历史的主要框架。
(二)复习方法
区别夏、商、周的主要开创者及制度的逐渐演变,夏、商的复习要与考古内容相结合,西周的复习主要注意几种重要的制度。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夏、商、西周的开国、中兴、末代君主及重要大臣;几个战役;殷墟(甲骨文)与铭器金文;西周的几种重要制度及特点。
2.难点:
商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几种重要的青铜器铭文。
3.常考点:
已考内容:
四个选择填空。
常考点:
开国君臣、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西周制度。
这部分内容除西周以外,不会有大题。
(四)真题与习题
1.填空:
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
A.晋国B.宋国C.楚国D.郑国。
记载武王伐商的青铜器(利簋);辅佐商汤灭夏者;古史传说人物被周族奉为始祖者。
2.名词:
二里头文化;盘庚迁殷;内外服制度;井田制;共和行政;宣王中兴。
3.大题: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春秋战国
(一)框架
三条线索构成:
第一,由分裂走向统一;第二,改革的逐渐深化;第三,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动。
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本章的主要知识框架。
(二)复习方法
以发展变化作为理解本章的主要线索,无论经济、制度还是改革,都要从变化的角度理解,将春秋、战国的变化区别开来,同时分门别类,将不同时代但属于同一专题的变化贯穿在一起复习,还需要将不同专题但属于同一时代的变化组合在一起,以加深对某一时期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赋税制度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重要改革(管仲、李悝、商鞅);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四家)代表性观点;著名战役与盟会
2.难点:
赋税制度的变化;著名战役的区分;诸子不同观点。
3.常考点:
过去几年的统考,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考题很少,所以一定要予以重视,应列为今年的复习重点。
已考内容:
两个选择填空。
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出名词解释,同时要注意春秋特别是战国的变法,赋税制度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出大题。
(四)真题与习题
1.填空:
稷下学宫的首领;“救邢存卫”者;三家分晋的时间;春秋时期最先提出尊王攘夷者。
2.名词:
胡服骑射;马陵之战;《法经》;葵丘之会;弭兵盟会;合纵连横。
3.大题: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
四、秦汉
(一)框架
秦代以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为主要内容。
汉代在汉武帝以前以政治史为其主要内容,武帝以后以制度史为主要内容。
就线索而言,该部分以由下几条线索构成:
第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秦汉与内部分裂势力的政治斗争及与外部少数民族的战争。
第二,专制集权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秦开创、武帝加强、光武帝强化的措施。
第三,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地主豪强由弱到强,最终发展为东汉末年的豪强大族,而小农则由汉初的基本稳定到中期以后的破产,东汉后期最终沦落为依附民的过程。
(二)复习方法
分政治、经济、制度三大块。
政治方面,将秦汉与分裂势力或潜在的分裂势力作斗争,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作为复习线索;经济方面以社会阶层的变动为线索;制度方面以中央集权的加强为主要线索。
对于秦汉历史的连续和断裂,从治国方针考察,即从秦法家治国到汉初黄老无为,再到武帝儒家有为,最终到昭宣儒法结合的无为。
同时应将治国方针的演变与制度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考察。
另外,思想方面则以今文经、古文经的斗争为主要线索加以贯穿。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时代的各项政策;王莽改制;东汉豪强地主势力与田庄的发展;秦汉治国方针的比较;文景之治;清议与党锢;两汉与匈奴、西域的关系;董仲舒与儒学;经今古文之争(含谶纬)
2.难点: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今古文之争。
3.常考点:
已考内容:
两填空,两名解,一史料(11小农及社会风俗问题),二简答(10王国问题、12赋税制度)。
已考内容较多,但由于该部分内容比较丰富,可考点仍有很多,要予以关注。
易考点:
秦政治制度、汉武帝时代的各项制度、王莽改制;东汉初年的专制制度、光武度田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治国方针、经今古文、清议与党锢。
(四)真题与习题
1.填空:
出土了大批帛书的墓葬遗址;发动黄巾起义的民间教派。
2.名词:
推恩令;告缗;五均六莞;光武度田;清议;党锢;算赋口赋;昭宣中兴;征辟。
3.大题:
秦汉之际治国方针的演变;解决诸侯王国的措施;汉代小农;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王莽改制;董仲舒儒学;经今古文之争。
五、魏晋南北朝
(一)框架
这段历史政权繁多、头绪纷杂,不易掌握。
不同于其他断代,这一部分知识框架主要由下列几部分构成:
第一,民族问题,是这段历史的主旋律。
第二,士族问题(包括寒人),任何问题均与士族有关。
第三,地方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开发问题,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该章大部分内容均可归入上述三个问题之中。
(二)复习方法
政权更替频繁,要掌握这些政权,要按时代,按空间划分。
先分清南北,北方政权为十六国、北朝,南方政权为东晋、南朝。
然后分清对立情况,如十六国与东晋对立,北朝与南朝对立。
在此基础上,再按阶段划分南北政权。
北方以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成汉(注意唯一在南方的十六国政权)、前后赵、前凉、冉魏、前燕、代国、前秦为第一阶段,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西燕、大夏、北魏初期为后一阶段;北朝则由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对立,两者又分别演化为北齐、北周对立,然后是北周灭北齐,隋代周,灭南方陈,统一全国。
南朝则依次表现为宋、齐、梁、陈的更替。
民族问题是北方政权的核心,这既表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也表现在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上。
政权的特点、更替及任何一种改革都牵涉到民族问题,所以,复习北方政权要以民族问题作为贯穿线索。
士族则是贯穿南北政权的线索,而且无论分裂政权、还是统一政权,其举措均与此问题相关。
所以,要把士族问题作为理解此段历史的一把钥匙。
与北方无关,此时南方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南方经济的开发,这一问题在复习时应将孙吴与东晋、南朝联系在一起考察。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曹魏几种比较重要的制度(屯田、士家、租调、赐租牛客户);孙吴世袭领兵与复客制(注意此时江南大族的发展);西晋户调式(含占田、户调、荫客等)与八王之乱;十六国国名、建立者、起始年代;东晋侨州郡县与土断;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北朝均田制与府兵制;东晋南朝士族的兴衰与寒人的兴起;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重要著作。
2.难点:
十六国北朝的政权名称、建立者;民族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3.常考点:
已考内容:
五选择,两名词(08夷陵之战、10北府兵),一史料(08九品中正),二简答(09玄学、12赋税制度),合计88分,在中国古代史总分中所占比重几近1/5。
正常情况下,似乎不应再考,但仍不应放弃这一部分内容,毕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未曾考查过。
主要考点:
曹魏的制度;西晋户调式;孝文帝改革;北朝均田制与府兵制;士族的兴衰;南方经济的发展。
(四)真题与习题
1.填空:
《三国志》注者;结束十六国割据者;建立政权最多的民族;南朝扶持佛教的皇帝;“王与马,共天下”一语中的“王”。
2.名词:
夷陵之战;士家制;九品混通;北府兵;占田荫客制;徙戎论;典签;六条诏书;
3.大题:
九品中正制;西晋占田制;士族的兴衰;南方经济的发展;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与府兵制;魏晋玄学。
六、隋唐五代
(一)框架
前期以制度建设为主,后期以改革为主,同时辅以内部政治斗争。
另外,作为空前的大一统国家,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亦构成本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继承南朝以来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到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继续成为唐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一直延续到十国和两宋。
(二)复习方法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复习时有意识地将此期历史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期历史主要注意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在隋唐时代的变化。
后期历史则要注意四个线索,即:
经济改革;藩镇割据;内部政争;南方经济的发展,这几个问题有时互有关系,这是复习时要予以留意的。
民族关系方面,复习时要注意与两汉的比较,而对外交流方面要注意与宋元以后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隋朝的赋役制度(含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两税法;隋唐均田制与府兵制(含租庸调制、手实与计账);三省六部制与宰相制;法律制度;选举制度;贞观之治;武则天与唐玄宗;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与突厥、吐蕃的关系;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六朝联系);佛教宗派与四宗教(祆、景、摩尼、伊斯兰);周世宗改革。
重要文化人物、著作。
2.难点:
宰相制;与突厥的关系;南方经济的发展
3.常考点:
已考内容:
三选择(07南衙北司之争、10“水运仪象台”的研制者、12官方颁布的儒家经书),一史料(07明与唐宋科举制区别),二简答(07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2赋税制度)。
可见,这尽管是公认的重要断代,但考查过的内容并不多,既不如与其并称的秦汉,更远逊于被忽略的魏晋南北朝,也少于其后的宋、清。
其实,这一部分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今年要作为重点断代看待。
主要考点:
隋朝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均田制与府兵制;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与突欮、吐蕃的关系;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改革;宗教;文化中的史学、地理学著作。
(四)真题与习题
1.填空:
唐朝后期属于南衙北司之争的事件(甘露之变);中国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研制者(一行);唐代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书是:
A.经典释文B.四书集注C.五经正义D.十三经注疏
2.名词:
律令格式;杂色入流;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北门学士;河朔三镇;长庆会盟;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怛(音达)逻斯之战;《通典》;《唐六典》;《史通》;《元和郡县图志》。
3.大题:
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魏以来均田制的发展变化;西魏至唐府兵制的发展变化;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两税法改革。
七、宋、辽、西夏、金、元
(一)框架
这部分内容与魏晋南北朝有相似性,即政权较多,南北对立。
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构成北方辽、西夏、金、元历史的主体,北宋以加强中央集权及改革为主要内容;南宋则以军事史及南方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
元代作为空前绝后的统一帝国,与非洲、欧洲的交往独具特色。
要注意,宋代理学的发展从文化上构成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果从整体上讲,此段历史实际以分裂与统一为主题。
(二)复习方法
北方少数族政权以各种制度为主要复习对象,注意区分不同政权的制度,同时要注意与两宋的关系。
北宋历史亦以制度为主,注意北宋制度以“分”为主要特点,即强化内部控制,集权于皇帝,通过各个环节如中央、地方各部门的分权达到目的。
南宋经济的发展主要与六朝以来相联系,厘清南宋与少数族政权的多边关系。
元代作为由少数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注意其民族政策。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已考,重要性降低);辽胡汉分治体制;金猛安谋克制度(与八旗制度对比);王安石变法;北宋晚期党争及南宋与辽、金、元的和战(主要为名解);宋代理学;澎湖巡检司;元民族政策;元代中外交流特点(与明清联系)。
2.难点:
宋、辽、西夏、金、元之间的和战导致的各个战争、协议。
北宋几次小改革以及两宋党争。
南宋经济的发展(已考)
3.常考点:
已考内容:
宋、辽、西夏、金所考内容有三选择,两名解(07圩田、10青苗法),二史料(07科举、09职官制度),一论述(11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几个方面分析南宋经济发展状况)。
元代所考较多,有两选择,一名解(11宣政院),一简答(08行省)。
从内容上分析,两宋可考大题的地方不多,特别是南宋,基本上是一部军事战争史,但名词解释颇多。
辽、西夏、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未曾考过,其中辽更为重要,要引起注意。
考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变法;辽胡汉分治体制;金猛安谋克制度;战争与和议;理学;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几大科技。
(四)真题与习题
1.填空:
宋仁宗时期政治改革的主持者;“苏湖”的地域;金完颜亮首都燕京的名称;最早官修农书;派驻路府州县的监临官;派驻路府州县的监临官(达鲁花赤)。
2.名词:
圩田;陈桥兵变;青苗法;三司使(计相);支移折变;猛安谋克;八字军;海上之盟;绍兴和议;永熙北征;宣政院;鹅湖之会;《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3.大题:
辽朝胡汉分治制度;元民族政策;宋代理学;元代行省;元代对外交流。
八、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一)框架
本部分内容主要由中央集权强化、赋税制度由税人转为税地、经济领域的新现象以及百姓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主要内容。
同时,由于世界已联为一体,中外交流也成为本部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最重要的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疆域的最终奠定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是本部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二)复习方法
这部分内容为中国古代史的终结,也是中国历史发生转折的关键阶段。
复习时,要有意识地与此前进行对比。
复习政治制度,将其与以前比较,认识到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经济制度要认识到,自两税法以来的赋税制度变革至此完成,即由税人为主转向税地为主,由此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经济的发展则要认识到,此时的重点不在于量的变化,而在于质的变化,即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一些新因素,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关系方面,此时面对的是欧洲文化的渗透,由此引发了中西文化上的冲突。
统一国家的发展方面,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为疆域的奠定及多民族国家的真正形成,这是清朝的最大贡献。
(三)重点、难点、常考点
1.重点: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部分内容明代以废相及内阁制的形成最为重要,清代以军机处最为重要,考虑09年考查过“南书房”,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重点性较明代为轻);清代疆域的奠定与民族政策(联系明代的奴儿干都司);明代卫所与清代八旗;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出大题的可能性较小);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由于10年有“摊丁入亩”,此题重要性下降,但仍须了解。
地丁银亦属此类。
另有明代的黄册与鱼鳞图册要注意);经济领域的新现象;传教士来华与西学东渐(一般重点);明清学术思潮的演变(含心学、明末三大家及清乾嘉学派);重要文化人物及著作。
内阁首辅之争、宦官干政以及东林党重在掌握知识点,出大题可能性较小。
2.难点:
赋税制度的变化;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国家疆域的奠定。
3.常考点:
已考内容:
六填空(07三法司、08编纂《崇祯历书》的传教士、09《明儒学案》的作者、10明朝两个年号的皇帝、11以考证辨伪动摇宋明理学基础的清代学者、12),三名解(07金瓶掣(che)签、08“三饷”加派、09南书房),二史料(07科举、10摊丁入亩),一论述(12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但是从未考过简答,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简答题。
另外,从内容上说,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史八章中内容最多的一部分,而且适合出题之处也比较多。
总之,该部分应视为重点。
考点: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清代疆域的奠定与民族政策;一条鞭法;卫所与八旗;郑和下西洋;黄册与鱼鳞图册;明代宦官专政;内阁之争;西方传教士传教;心学;明代科技;乾嘉学派。
(四)真题与习题
1.填空:
三法司;编纂《崇祯历书》的传教士;《明儒学案》的作者;有两个年号的皇帝(英宗);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赋税化的赋役改革是:
A.两税法B.一条鞭法C.募役法D.摊丁入亩;以考证辨伪动摇宋明理学基础的清代学者;乾隆时领导天地会在台湾发动起义的是:
A.林爽文B.王聪儿C.林清D.蔡牵。
2.名词:
胡惟庸案;土木堡之变;东林党;三饷;萨尔浒之战;金瓶掣(che)签;南书房;博学鸿儒科;《古今图书集成》;《农政全书》;《廿二史考异》;《文史通义》。
3.大题:
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清代疆域的奠定;清代的民族政策;摊丁入亩;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明代的心学。
※关于重点的几点说明
第一,从内容上说,上述重点不仅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每部分断代史的基础,意即无论是否为统考内容,均需掌握。
第二,以上重点仅为提纲携领式划分,并非涵盖所有重点,这与时间有关,同时也与我们以上的划分目的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中国 古代史 基础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