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必背必记.docx
- 文档编号:4277813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3.15KB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必背必记.docx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必背必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必背必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必背必记
2018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经济生活》必背必记
(注意:
标有◎为常考点,尤其是加粗部分)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两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产品质量指的是使用价值;性价比指的是两者的统一)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产生:
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本质:
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和流通手段(现实货币)。
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发行规律:
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
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法:
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压缩国债规模,提高税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通货紧缩:
指经济运行中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解决方法:
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增发国债,降低税率,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考点5——外汇和汇率
外汇的含义: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为汇价:
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有利:
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更多外国商品;可以减少出国留学、旅游的费用;国际购买力增强,有利于进口;可以减轻我国的外债压力;刺激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促进落后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不利:
出口困难,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外汇储备缩水。
◎考点6——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考点7——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曲线图见第7页附表一)
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考点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10——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曲线图见第7页附表一)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1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根本因素: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
居民的收入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地收入,而且受到未来收入预期地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成反比。
其它条件不变,二者成正比。
其他因素:
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等
考点12——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第比重。
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第发展,收入第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中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少,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13——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①从众心理引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考点1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2——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态势和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
考点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考点4——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要自主创新,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性)
◎考点5——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
(3)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就业形式多样化,可以灵活选择。
考点6——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体现在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保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如何维护
自觉履行义务(基础)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重要保证)
劳动者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正确的途径:
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法院起诉)
考点7——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的含义:
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注意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别)
(2)主要业务:
①存款业务。
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
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
◎考点8——投资理财
(1)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一般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2)股票
①含义: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②特点:
股东在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③收益:
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
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3)债券
①含义: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债券的分类:
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4)商业保险
①类别:
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②订保险原则:
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4)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收益性、风险性、流通性、分散性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考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2)按劳分配的作用
1、(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2、(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4、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考点2——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
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考点3——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公平的含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
(2)、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考点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
二者又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考点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
◎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6——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的种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
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考点7——我国财政的作用
◎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民生问题)
◎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如何调控?
)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作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得受供求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出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率,给经济“降温”。
(结构图见第8页附表二)
考点8——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作用
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作用:
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考点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考点2——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作用: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考点3——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必要性: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是遵循市场规则和市场交易原则的需要;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措施:
(1)建立市场规则。
(2)要切实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考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5——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3、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考点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考点7——落实科学发展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考点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图见8页附表三)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考点9——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考点10——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实质:
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影响:
利: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
⑴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⑵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⑶经济全球化也带来经济波动,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3、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1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世贸组织的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的作用:
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考点1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⑷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并以此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但这一原则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附表:
2015年高考《经济生活》有关“价格、经济平稳运行、经济结构”图表
一、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生活 届高三 政治 二轮 复习 必背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