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docx
- 文档编号:427668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76KB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docx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
1.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
“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这反映出( )
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
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
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
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
解析:
选A 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
2.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解析:
选B 固定粮食税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体现改良的特点,故A项错误;在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项正确;无论在内战时期还是内战后,苏俄(联)都有不同程度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改良无关,故C项错误;取消实物配给制能够推动商品贸易的繁荣,而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故D项错误。
3.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D.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解析:
选D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2年”可以得出此时苏共(布)在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以此为标志,推行新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
加入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时期,实行实物配给制是在1918~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削减农业税是1956年上台的赫鲁晓夫实行的政策,故A、B、C三项错误。
4.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
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
解析:
选A 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5.1925年,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
据估计,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连同他们的家属在1926年大约有230万人,仅占全国居民的1.6%。
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苏联( )
A.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私有制 B.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C.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解析:
选D 材料中“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表明苏联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故D项正确。
6.戈尔巴乔夫曾指出:
“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解析:
选B 材料“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表明工业的发展是靠牺牲农业,故B项正确。
7.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选C 通过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获取资金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
8.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
“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的弊端,“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说明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正确。
9.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解析:
选B 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
10.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解析:
选A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的根本原因即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
11.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说明二战后苏联尝试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
12.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
“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 )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解析:
选B 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
13.1921年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计划体制脱离了国情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解析:
选C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地主和富农无关,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开始于1925年,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实行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故C项正确;集体农庄开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
14.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
“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
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解析:
选D 根据“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
A、B、C三项均只是内容,而非本质;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故D项正确。
15.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说:
“我们退却已经一年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重新配置力量。
”这一论断( )
A.符合苏俄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B.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制约
C.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做准备
D.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列宁坚持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国情的正确决策,故A项正确。
16.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
D.斯大林体制建立
解析:
选C 据材料“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力量,故C项正确。
17.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
解析:
选C 余粮收集制是1918~1921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应当属于“凯歌年代”,故A项错误;固定的粮食税是1921~1928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因为其恢复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被称为“退却年代”,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1927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由于该政策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将农民财产收归集体所有,所以被称为“剥夺年代”,故C项正确;大规模开垦荒地应该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18.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
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
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
他说:
“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
”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 )
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
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解析:
选D 材料强调苏联以高昂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甚至不惜杀戮、饥荒和大批人口迁移,说明其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
19.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
这些做法( )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
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解析:
选D 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20.下表是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
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 )
年份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4.0%
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
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
解析:
选C 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
21.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
“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这一时期是( )
A.新经济政策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
解析:
选C 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
22.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
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解析:
选C 1990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了“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故C项正确。
23.苏共在不同时期提出过不同的奋斗目标,斯大林提出在苏联建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并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并写入宪法;戈尔巴乔夫则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国运昌盛”。
结合苏联历史可知( )
A.苏共社会主义建设从始至终都存在“左”倾错误
B.苏共的社会基础在自己描绘的蓝图中日益削弱
C.苏共的奋斗目标基本符合苏联的国情
D.斯大林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奋斗目标
解析:
选B 由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在逐步削弱,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
……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
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
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10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背景;结合两国各自的国内环境以及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特点。
第
(2)问,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二段话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影响;抓住材料二第三段话分析苏联“二五”计划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中国特点:
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苏联特点:
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5.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说: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2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有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明确观点,没有观点不得分,在选取观点的过程中,一定要寻找便于论证的角度;第二,论据必须充分,且与观点保持统一,能够充分说明观点的正确性,所列举的论据层次和逻辑要清晰。
答案:
观点
论证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的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所有交流媒介受到严格的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了苏联的做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必修 专题 训练 精品 斯大林 模式 苏联 社会主义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