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docx
- 文档编号:427082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5.24KB
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docx
《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
2012年建材工业运行情况报告
建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2012年克服了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回落。
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建材工业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层次推进。
一、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回落
1、增长速度回落。
2012年末建材工业全年销售额4.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
其主要产品产量增速有所回落。
2012年水泥产量22.1亿吨,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回落5.5个百分点;水泥销量约21.3亿吨,比上年增长4.4%,销量增速低于产量增速,全年水泥产销率96.4%,是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
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平板玻璃7.1亿重量箱,同比下降3.2%,为1990年以来22年中平板玻璃产量的首次下降。
2、经济效益下降。
2012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847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水泥制造业689亿元,比上年下降35.5%;平板玻璃制造业13.1亿元,比上年下降57.3%;技术和其他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105.9亿元,比上年下降17.9%。
建材工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销售不畅,价格下滑。
2012年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
3、经济运行筑底趋稳
建材工业增长速度在2011年第四季度已经显露高位回落征兆,2012年初在波动中大幅度回落。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扼止稳定了
注:
1.本文建材工业:
包括非金属矿采选业中的7个行业小类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个行业小类。
2.企业统计范围:
规模以下和全社会统计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和历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年报以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调查估算。
3.数据来源:
产品产量、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出口数据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根据海关总署数据加工整理,建材企业生产者价格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调查。
投资增速下滑趋势。
新世纪以来,建材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企业已经崛起,低能耗加工制品业的兴起,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地区分布结构调整,建材工业内部已产生一定抗击风险能力。
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趋稳和建材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改善的积极因素,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在2012年8月份以后筑底趋稳。
图表4-1-1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按可比价格月同比增长率(测算)
图表4-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季度同比增长率(剔除投资价格因素)
二、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层次发展
2003~2012年是建材工业生产历史上稳定增长持续时间最长、发展最快的阶段(见图表4-2-1)。
更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建材产业结构开始发生积极、重大变化,不仅促进了这一时期建材工业的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将对今后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1.建材投资“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同时年增长率降至2000年以后历史最低点。
2012年建材工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回落14.4个百分点;剔除投资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6.3%,实际增速比上年回落7.5个百分点。
2011年建材工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远高于全社会及工业部门投资增速,2012年则低于全社会及工业部门投资的增长幅度。
图表4-2-1建材工业销售额年增长率
(按可比价格计算)
图表4-2-2建材工业历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建材工业的发展基础是十分薄弱的。
建国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夕,建材工业累计基本建设投资67亿元,仅占同期工业部门基建投资总额的3.2%。
1978年国家投资形成的4640家全民所有制建材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8亿元,占当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4%。
2003~2012年是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累计完成投资4.4万亿元。
2012年建材工业一年完成的投资就相当于2002年前累计投资的3.5倍。
2011和2012两年,建材投资都已经占工业部门投资总额的7%以上,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奠定了这一时期建材工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以后,建材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能力扩张为特征的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投资向低能耗制品加工新兴行业倾斜。
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投资下降,平板玻璃、玻璃纤维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2011年超越水泥成为建材工业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之后,2012年完成投资1851亿元,增速仍然达到22.1%。
主要是新型墙体材料的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投资,以及建筑用石、石灰、土砂石等行业投资增速虽然高位回落,但仍都高于建材行业平均增速。
轻质建材、技术玻璃、石棉云母和石墨滑石等行业由于产品技术升级推动,投资增速则继续攀升。
建材传统产业工业化和产品结构升级进程继续推进,投资“助力”建材传统产业的工业化进程和结构转型升级。
2.企业规模结构优化
在各工业部门中,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庞大而且产值产量在行业中占重要地位,建材工业是十分突出和独有的。
建材企业单位数量在历史上曾经达到22万家,当时建材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只有220万元,平均销售规模不足200万元。
1998年以后国家统计局按企业规模划分统计范围,1998年全社会建材企业已经减少到18.9家,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建材企业只有1.3万家,17.6万家规模以下建材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建材工业57%。
建材工业经过2003年以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壮大,2011年国家统计局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起点标准提高到2000万元,2012年建材规模以上企业仍然达到2.4万家,平均资产规模1.2亿元,平均销售规模1.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在建材工业比重已经提高到86%。
2003~2012年建材工业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建材产业结构的优化,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产的快速增长。
图表4-2-3建材工业企业规模结构
图表4-2-4建材工业所有制结构
3.各种经济类型建材企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4000多家全民所有制建材企业销售额在两种经济类型中占50%。
1998年,4224家国有企业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建材企业23%,而在如同汪洋大海般的19.1万家建材企业中,国有企业销售额只占9.8%。
2003~2012年建材工业的快速增长,伴随着企业改制和各所有制企业的成长,企业活力增强奠定了建材工业在初步确立的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基础。
建材工业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私人、国有、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三足鼎立”的所有制格局(见图表4-2-4)。
⑴国有控股企业
2007年国有建材控股企业数量减少到1251家,之后稳定在1200家上下,销售额在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中占10%,在全部建材企业中占9%(见图表4-2-4)。
应该指出的是,如今的国有控股企业已不同于原先的国有企业,在大型建材企业集团中,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和谐发展。
国有控股企业主要分布在水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与技术玻璃、土砂石开采、玻璃纤维制品和增强塑料、轻质建材、砖瓦及建筑砌块等行业。
2012年国有控股水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销售额分别占建材国有控股企业的64.5%、13.8%。
而在国有资本最为集中的水泥制造业中,2012年私人控股企业销售额占58.3%,国有控股占27.8%,港澳台和外商控股占9%,所谓水泥行业“国进民退”现象根本不存在。
⑵私人控股企业
近十多年来规模以上建材工业所有制变更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私营企业从2000多家增加到2万多家。
2012年2.4万家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2.1万家,销售额占66.2%,若加上主要是私营和个体经济的规模以下企业,私营经济成份占全部建材企业80%(见图表4-2-4)。
⑶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
1998~2007年1000家左右的港澳台和外商控股建材企业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建材企业15%左右,约占全部建材企业10%。
金融危机以后由于建材私人和国有控股成份比重的上升,2012年港澳台和外商控股建材企业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建材企业8.5%,占全部建材企业7.3%(见图表4-2-4)。
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主要分布在水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建筑与技术玻璃、建筑用石、玻璃纤维制品和增强塑料、轻质建材、防水建筑材料等行业。
4.行业结构向低能耗加工制品业优化
1988年水泥制造业销售额超过砖瓦制造业,建材工业具备了近代工业特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水泥、砖瓦、平板玻璃、石灰、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六大行业销售额占建材工业总量70%。
伴随着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建材工业能源消耗也迅速增加。
2002年六大行业销售额占建材工业总量58%,能耗却占90%。
2003年以后建材工业的迅速发展,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的下降,建材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低能耗制品加工业的兴起。
图表4-2-5建材工业行业结构
砖瓦、平板玻璃、石灰三个行业销售额占建材工业比重在2003年以前已经开始下降。
水泥制造业销售额占建材工业比重在2003年达到28.1%的高峰以后下降,2012年水泥制造业销售额占建材工业总量21.3%。
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两个行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2012年销售额占建材工业总量比重已分别下降到9.3%、2.7%。
2012年,六大行业销售额占建材工业比重已经下降到47.1%。
2003年以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土砂石开采、轻质建材、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行业的迅猛发展,拓展延伸了建材产品产业链,摊薄降低了建材工业综合能耗。
2012年建材工业中低能耗、制品加工业销售比重已经上升到42%(见图表4-2-5)。
5.先进生产工艺比重提升
传统落后生产工艺不可能维系2003~2012年建材工业的高速增长。
建材主要行业低能耗低排放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支撑了建材工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建材主要行业工艺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
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纱等建材主要产品中先进生产工艺比重在这一时期分别达到或接近90%(见图表4-2-6)。
水泥生产工艺结构的提升在2000年以后最为显著。
2002年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水泥熟料产量占全部水泥熟料产量的比重只有16.3%。
水泥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在2003年以后的迅猛发展,水泥生产中的立窑等其它生产工艺水泥熟料产量在2004、2005两年中连续下降,2007年至今更是持续下降。
2012年在全国13.4亿吨水泥熟料产量中,新型干法工艺生产的水泥熟料产量12.1亿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比重达到90.6%,比2002年提升74.3个百分点(见图表4-2-6)。
图表4-2-6建材主要行业
先进生产工艺产量比重
图表4-2-7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地区分布
平板玻璃生产中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早在本世纪初已经达到70%。
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特别是落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促进了平板玻璃产业工艺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由于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和浮法工艺的发展,平板玻璃生产中的浮法玻璃生产工艺产量比重达到89.1%,比2002年提升13.2个百分点(见图表4-2-6)。
目前平板玻璃行业再次面临产能严重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全国平板玻璃和浮法玻璃产量下降,而浮法玻璃产量比重又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浮法玻璃生产能力比重已经超过90%。
中国玻璃纤维纱产量的迅速增长是伴随着池窑生产工艺的发展相向而行的。
2002年玻璃纤维纱生产中池窑工艺产量已经达到54.2%,2011年达到87.4%,比2002年提升30.9个百分点(见图表4-2-6)。
目前玻璃纤维纱池窑工艺生产能力比重已经超过90%,金融危机以后,大型玻璃纤维企业集团发展重心已经转向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致力于提高产品品种质量。
6.地区分布重心西移
在2003~2012年的增长周期中,建材工业已经出现地区分布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建材工业的率先发展,打破了原先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建材工业地区分布格局,2004年东部地区建材工业销售额占全国建材工业比重达到70.3%的顶峰(见图表4-2-7)。
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加快,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超越东部地区。
2012年东部地区建材工业销售额占全国建材工业比重已经下降到51.9%(见图表4-2-7)。
东部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水泥产量比重在2004年达到55.5%以后,2012年已经下降到39.3%。
2012年中部地区建材工业完成投资重新超过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建材工业2012年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419亿元,增长18.7%,增速比东部地区建材工业高6.7个百分点。
2012年东部地区建材工业投资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投资完成额最大的前5个行业分别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水泥、砖瓦及建筑砌块、平板玻璃,5个行业完成投资占投资总额50%,其他如建筑陶、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制品等行业都占相当比重;中部地区建材工业中投资完成额最大的前5个行业则分别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砖瓦及建筑砌块、建筑用石、水泥、石灰石石膏开采与石灰石膏制造,5个行业完成投资占投资总额55%。
中部地区建材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与东部地区趋同。
2012年西部地区建材工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其中水泥投资下降,其后四个投资较大行业分别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砖瓦及建筑砌块、建筑用石、石灰石石膏开采与石灰石膏制造。
西部地区建材投资也在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低能耗制品加工业倾斜。
三、建材工业进入产业转型升级新发展阶段
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回落到7.8%,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标志着国民经济一个发展的周期的结束。
随着国民经济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建材工业也将进入生产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的新发展阶段。
1.推动建材工业平稳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⑴投资因素仍是拉动建材工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5万亿元,剔除投资价格因素的年实际增长率达到18.9%,比2011年回升3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在20%以上。
2012年中央“稳增长”措施已见成效,2013年建材工业年增长率预期将保持在1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预期在15%左右。
从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行业构成来看,投资对象依然“偏重”。
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制造业占34.3%,房地产占25.3%,采矿业占3.6%,交通、水利、环保、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占20.8%。
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4%,再加上每年有近万亿元的农村农户建房投资,“偏重”的投资行业结构仍将拉动建筑业及建筑材料的需求。
⑵居民直接消费、下游产业发展对建材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影响
上世纪商业企业建材产品批发额约占建材工业销售额四分之一,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占建材工业销售额比重不足3%。
目前全国商业建材批发企业近10万家,年建材产品批发额近2万亿元,约占建材生产企业销售额45%;限额以上商业建材批发企业3000多家,年建材产品批发额近万亿元。
商业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年零售额约8000亿元,占建材生产企业销售额15%。
201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1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远远高于建材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消费拉动日益成为建材部分行业以及整个建材工业稳定增长的促进因素。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升级,如新能源、新材料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建筑业建筑构件的工厂化生产,也促进了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混凝土水泥制品等行业和整个建材工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而促进了建材产业结构调整。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下游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建材部分行业以及整个建材工业稳定健康发展的积极促进因素。
⑶出口结构调整带动建材部分行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08年金融危机前,建材制品出口比重已经超过80%,出口占建材销售额比重达到8%。
金融危机以后,建材出口地区和对象的多元化,出口产品品种结构、出口产品质量和价值量的提升。
我国建材及非矿出口离岸价格扭转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滑趋势,2012年大幅度超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历史最高水平。
建材及非矿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品种质量和价格提升稳定了出口额的增长。
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出口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出口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需求也促进了建材工业产业升级和稳定增长。
由于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市场的不景气,金融危机以后建材出口占建材销售额比重回落到5%以内,但对玻璃纤维、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建筑技术玻璃等行业,出口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已经开始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也将带动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2.产业结构调整远未完成,并成为制约建材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建材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长足进展。
然而2012年建材工业和其中水泥、平板玻璃行业经济效益的下滑,集中暴露了建材能源资源和投资驱动依赖型产业属性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远未到位。
⑴建材部分产业工业现代化尚未完成
企业规模偏小,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庞大,仍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困扰建材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规模以下建材企业仍有16万家左右,年销售额约6000亿元,占全社会建材工业总量15%左右。
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作为建材第三大产业,全行业企业数量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000多家,全社会每年8000亿块左右的砖产量,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只有3000多亿块。
规模以下企业资产和销售都占行业半数。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作为建材第二大产业,全行业企业数量4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5000多家,规模以下企业资产和销售都占行业15%。
其他如建筑用石、石灰、土砂石开采等行业,规模以下企业数量都有数万之众,资产和销售占行业20~30%。
这些产业数量庞大的规模以下企业,反映了这些产业工业现代化尚未完成。
而这些产业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取决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决于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建筑部件工厂化生产进程。
今后这些产业还将是建材工业的投资重点,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影响着建材工业整体产业结构调整。
⑵能源资源依赖产业属性没有根本改变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砖瓦和石灰六大行业销售额在建材工业总量中的比重近年来虽然大幅度下降,但仍然占建材全行业总量接近半数。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轻质建材、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行业近年来虽然快速发展,受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局限,远远没有达到与国际水平同等的程度。
技术玻璃行业的销售规模虽然已经超过平板玻璃制造业,但我国平板玻璃原片的加工率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销售规模低于水泥制造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业销售规模不如玻璃纤维及制品业。
建材能源资源依赖型产业属性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建材初级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之路仍然十分艰巨。
⑶建材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
2012年建材工业和其中水泥、平板玻璃行业盈利水平的下降,直接原因是水泥、平板玻璃产品价格的下跌,而价格下跌的表面原因是需求的不足和总量过剩。
实质上,2012年建材主要产品价格的下跌和行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反映的是长期以来建材工业主要依赖数量增长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反映出建材产业结构中多方面的不合理性,反映出建材企业整体技术、管理水平的不到位。
水泥生产中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比重虽然已经超过90%,然而在目前运营的1500多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能力比重不足20%,80%以上生产线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
2012年60家年生产规模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总量66.6%,其中25家年生产规模在1000万吨以上企业(集团)产量比重已经达到56.7%。
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部分水泥经济区域大中型企业集团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力已经达到80%以上。
然而没有技术和管理含量的产业集中度是没有用的,我国水泥企业之间,包括在大型企业集团之间,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因此形成的单位产品能耗、生产成本存在巨大差距,这是水泥行业屡屡发生价格战的根本原因。
根治水泥市场的无序竞争,根本途径还在于提升水泥企业的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
平板玻璃生产中浮法工艺比重虽然已经接近90%,然而在目前运营的230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中,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以及产品质量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生产能力比重不足10%,90%以上生产线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以及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
2012年23家年生产规模超过1000万重量箱的企业(集团)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总量75.8%,其中8家年生产规模在3000万重量箱以上企业(集团)产量比重已经达到46%。
然而多数平板玻璃企业仍在致力于初级产品产能数量的扩张,忽视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产业链的延伸。
2012年年产品销售额能超过10亿元的建筑技术玻璃企业集团只有26家,占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销售额的38.2%,6家企业集团年产品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仅占行业20.5%,年产品销售额逾百亿元的只有一家,建筑技术玻璃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管理整体水平并不高。
在建筑卫生陶瓷企业中,173家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和企业集团销售份额占行业总量39.4%,其中35家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市场份额只有16.5%,超过百亿元的只有一家。
玻璃纤维及制品生产企业中,12家企业(集团)玻璃纤维纱产量占全国总量84.5%,其中前三家产量就占68.5%,玻璃纤维原纱生产集中度不可谓不高。
可是在玻璃纤维及制品企业中,年销售额能超过5亿元的企业(集团)只有16家,占行业总量23.1%,年销售额能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仅占行业总量18.1%。
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制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实际上并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也不高。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早在两年前已经提出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2012年又提出二代“水泥新型干法”和“浮法玻璃”生产技术新概念,旨在力促我国水泥、平板玻璃生产技术水平引领和走在世界前列。
在建材大型企业集团中,也有先进企业已经从规模数量扩张转向致力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然而对于多数建材企业,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紧迫感并没有成为全行业的忧患意识。
近年来建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但投资的技术含量并没有提升。
2012年建材工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万亿元,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4602亿元,占完成投资比重40.9%,这个比重甚至低于建材工业“十五”末期46.2%的水平。
在我国原材料工业中,建材与钢铁、有色行业原先业已存在的技术装备水平差距不是缩小而是继续扩大。
加快推进转变建材工业传统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制品和新兴产业,走提升技术、管理水平之路,已经成为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唯一选择和关键所在。
执笔人: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核稿人: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周学文刘耀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材工业 经济 运行 情况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