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263572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56.82KB
最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docx
《最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
(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引手:
伸手;势:
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
⑴在;想要
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晓雾将歇(hé)
B. 沉鳞竞跃(yào)
C. 参差(cī)披拂
D. 佁(tái)然不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
②四时俱备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
(1)C
(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
A晓雾将歇xiē;B沉鳞竞跃yuè;D佁yǐ然不动。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交辉:
动词,交相辉映;②四时:
名词,四季;③翠蔓: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俶尔:
忽然。
⑶①实:
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
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句意是: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②可:
大约。
许:
上下,左右。
头:
条。
句意是: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甲】:
“清流见底”;【乙】:
“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
清澈、透明、纯净。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交相辉映;②四季;③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忽然。
⑶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清澈、透明、纯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
“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
“隐耀”;“淫雨”,通:
“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③连月不开________
④春和景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
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同“嘱”,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2)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C
(4)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通假字,通“嘱”,嘱托;“大观”,壮丽景象;“景”,日光。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览:
观看,欣赏。
之情:
情感。
得无:
恐怕/是不是。
异:
差别,不同。
故这句话应翻译为: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故这句话应翻译为: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ABD正确。
C错在“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4)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是作者的忧乐观,由此可见作者心忧天下,心系国家,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范仲淹那样博大的胸怀,但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情,不是有句话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
答题时只要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同“嘱”,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⑵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⑶C;
⑷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4.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耕于南阳(亲自)
B.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D. 察纳雅言(文雅的语言)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咨臣以当世之事
C. 先帝知臣谨慎
D. 兴复汉室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
B. 选文第②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出师北伐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C. 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是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
D. 选文有叙事,有议论,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恳切,感人肺腑。
【答案】
(1)D
(2)A
(3)C
【解析】【分析】
(1)D.“察纳雅言”的意思是:
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
“雅言”指正确的言论,并不是指“文雅的语言”。
故答案为D。
(2)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指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
身份低微;鄙:
地处偏远。
与今义不同。
故答案为A。
(3)文章的最后,对“已”承诺“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
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
所以C项中的“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
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
“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
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
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
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
已表明他们的过失。
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
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5.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嫉。
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②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节选自范公俑《过庭录》,有删改)
【注】①负:
凭仗。
②规:
劝诫。
(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
则有去国怀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略无阙处(《三峡》)
C. 乐:
然则何时而乐耶 钟鼓乐之(《关雎》))
D. 斯:
微斯人 斯是陋室(《陋室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愤郁颇见辞色。
(3)语段【甲】中第一,二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述。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3)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4)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解析】【分析】
(1)A项,国都/国家;B项,处在/地方;C项,喜悦,愉快/使……快乐;D项,均是指示代词,“此;这”的意思。
(2)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3)抓住关键句分别进行概括即可。
第一段,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等可知其描绘的是萧条阴冷的景象;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体会其抒发的是凄凉悲伤的情感。
第二段,从“秦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可知其描绘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根据“此乐何极”“心旷神怡”“宠辱借忘”“喜洋洋”等可体会其喜悦的情感。
(4)根据两文的内容和主旨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⑶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⑷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
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造到许多人的嫉妒。
从庆州知州(的位置)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范仲淹和他年龄相仿,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答。
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①郎:
郎官,一种官职。
②甘父:
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乃募能使者________
②径匈奴,匈奴得之________
③传诣单宇________
④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头为饮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月氏遁而怨匈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无与共击之 何陋之有
D.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4)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
【答案】
(1)出使;俘获;到往;离开
(2)A
(3)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
当地人)喜欢他。
(4)骞持汉节不失;(骞)俱亡归汉。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得”“诣”“去”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2)A把。
B表承接;表转折。
C代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