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426265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67KB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散文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常见问法:
①探究“……”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②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③本文以“……”为题,有何好处?
④请问本文标题能否改为“……”?
技巧点拨:
1、理解标题含义。
理解标题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
如,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善抓点题句。
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③分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④分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作用。
分析标题的作用,要按标题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
①概括文章内容;
②是行文线索,全文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也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标题新颖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⑤一语双关,暗示文章主题;
⑥直接揭示文章主旨。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最大的事情
(江苏连云港,18分)
刘亮程
①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
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②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
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
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
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
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
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③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
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
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④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
下下一年还不来。
⑤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
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
再也没有了。
⑥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⑦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
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⑧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
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
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
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
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锹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来。
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⑨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⑩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
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
然后房顶塌下来。
⑪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
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⑫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
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
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
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⑬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的。
⑭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工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二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膜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⑮除了时间。
⑯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⑰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⑱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3分)
2.文章第③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
(2分)
3.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4分)
4.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3分)
★5.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1.
内容上:
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
结构上: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结构,分析文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段在全文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解析。
文中的段落一般是承上启下,要注意相关内容的匹配。
2.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中关键句的内涵。
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全文内容。
“一切”是对所有事物的概括,从全文看主要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
3.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题干中提供了赏析的角度:
描写和修辞。
先判断出画线句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然后联系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4.
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
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
③对自然的悲悯和同情;
④对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
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答时,要联系全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分析出作者的态度和主张。
5.
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题目的内涵。
题目中的“最大的事情”其实就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此题与上一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8】好感
(辽宁沈阳,20分)
朱鸿
①常听老人说,人生喜忧参半,但我的人生却因收藏“好感”而时时充满快乐。
②多年前,我乘公交车,没有零钱买票,遂把一百元人民币呈给售票员。
售票员皱眉,不高兴。
当然不高兴,因为我只有两站路,而且找钱几乎会用尽她所有的零钱。
售票员的不高兴让我紧张,恐她退我一百元,请我下车。
正在焦虑之时,我邻座一位先生伸手递给售票员一元钱,说:
“我两站,他也两站,一元钱就不用找了。
”售票员转阴为晴,退了我的钱。
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
我谢了邻座的先生,下车告别之际又谢谢他。
他四十岁的样子,湖北仙桃人,在西安工作,住丈八路潘家庄。
好感不期而得,我收藏了。
③还有一次,我匆匆上课,出了小区才发现因为换衣服忘了带钱,但如果返回取钱,我就会迟到。
我呼住一辆三轮车,司机让我上车。
我站着未动,对他说:
“我坐过你的车。
”司机说:
“好像坐过。
”“我今天还要坐你的车。
”“没有问题,请上来吧。
”我说:
“今天我忘了带钱,你能不能拉我?
”司机一愣,然后微笑着对我说:
“忘了带钱也拉你,请上来吧。
”我说:
“谢谢你!
我肯定会付你钱的。
”于是坐了他的车,嘱他拉我至长安路。
到站我又谢谢他,就跨桥进校上课了。
④之后有数月我没有碰到这个司机,遂觉亏欠。
从明德门至长安路一程五元,然而这司机就是靠一程五元的累积维持生计的。
夏天的黄昏,我在路上走着,忽见他驾着三轮车迎面驶来,赶紧喊他。
他停下来,等我上车。
我说:
“我一直在寻你。
”他说:
“寻我?
干什么?
”我说:
“春天我坐你的车到长安路,没有付钱,今天付给你。
”我掏出五十元,当作付他十倍的车钱,并说:
“谢谢你,你那天没有拒绝我。
不要找了!
”他诧异地说:
“不行,不行!
”我说:
“行,行!
”就走了。
这种好感来而往之,是循环的,我也收藏了。
⑤三十年来,我总会想起一位陌生的兄长,并久享他所赠我的好感。
那是1984年,我刚刚从大学毕业。
我想吃一顿羊肉泡馍,便进馆子排队买票。
不料一步一步挪到柜台,才知道钱不够。
难免羞愧,便打算抽身放弃。
这时候有一个青年越过两人,挤到柜台前说:
“我给他补够。
”就数了九毛钱给了服务员。
我心里滚烫,并以目光致谢,他声色平静地回应了我,悄然返回自己的位置,继续排队。
我注意到他旁边站着的女朋友,一直向他微笑。
这是一个敦实的小伙子,肤色略黑,充盈着一种可以信赖的英气。
他所赠的好感我已经收藏了多年,早就增值了。
⑥陌生兄长的赠予在我心中悄然生根。
一次,适逢一个妇女刷卡乘车,她连刷三次也未反应,又没有两元的零钱可以投箱,司机便转方向盘准备把车开向路边,喊她下车。
当此之际,我想起了多年前为我补够钱让我吃了一顿羊肉泡馍的那位陌生的兄长……于是我走过去,替她刷了卡,那一刻我对自己很是满意,因为我将好感赠予了别人。
⑦从此以后,在公交车上,但凡碰到老者或残疾者,我便会给他们让座;在路上,碰到匍匐在地的乞丐,我也会给他盒子里放一点零钱;在街上,碰到弱者受欺,我更会仗义为弱势而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好感可以任凭创造,可以常有。
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4分)
段落
②
③—④
⑤
概括内容
我乘公交车没零钱,邻座先生帮我付车费
A
B
A:
B: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3分)
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请分析选文第⑤段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滚烫:
平静:
5.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第⑤段中“增值”的内涵。
(举一例即可)(2分)
★6.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3分)
参考答案:
1.
A.司机拉载没带钱的“我”,“我”后来遇到他,为表谢意,付了他十倍车钱
B.“我”买羊肉泡馍钱不够,陌生兄长主动帮“我”补足了钱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题干锁定范围,抓住关键信息:
人物、事件,概括即可。
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得到邻座先生的帮助内心感到温暖。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赏析。
首先确定赏析角度,句子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动词、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等。
句中“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表明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了……”,然后结合着具体的语境,套用比喻作用的格式回答。
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司机开始的惊讶和后来乐于帮助“我”的明确态度,表现了司机的善良、乐于助人。
解析:
此题考查人物描写及作用。
锁定句子,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从“一愣”和“说”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人物形象来分析。
4.“滚烫”写出陌生兄长帮“我”补钱后,“我”内心的无限感动。
“平静”写出陌生兄长帮“我”补钱后,他自然、平常的表现,突出他助人后不求回报的心理。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回到原句,分析上文,上文讲了陌生兄长为“我”补足“我”差的钱的事件,“滚烫”应该是“我”内心的感动,而兄长的“平静”可以从他的心理来分析,他帮助了别人,神态平静,可见他不求回报的的心理。
5.“增值”指“我”将好感赠予了别人。
如:
“我”替妇女刷卡;“我”给乞丐零钱;“我"为弱者争辩;“我”给老者或残疾者让座。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明确“增值”的含义,首先明白什么增值了,结合原句理解,“增加的价值”相对的是“陌生兄长赠予我的好感”,“增值”的含义就是我把好感又赠予了别人,至于事例,结合后文第⑥⑦段内容即可回答。
6.
“好感”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而产生的感激和愉悦之情;
“好感”是净世暖心、养性滋仁的温馨氛围。
解析:
此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包括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通读全文,理解分析“好感”的含义,从文中内容来分析,好感就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而产生的感激和愉悦之情;结合文章最后一句“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分析,题目的含义是净世暖心、养性滋仁的温馨氛围。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9】那年花开
(海南,14分)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
”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
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
”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
“文笔很不错嘛!
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
“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11“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12“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
○13“这太神奇了!
”我不由得惊叹道。
○14“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
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
○15听了徐老师
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16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分)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3分)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说说你的理解。
(2分)
5.文中的徐
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文题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或:
“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文章主要是记叙初三那年,“我”参加作文比赛失败了,后来在徐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终于取得了成功。
“那年花开”也就是指的是初三那-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2.
(1)“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
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2)“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
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答题注意结合相关句子的内容。
3.
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答题的角度,题干中已经作了明确“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不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赏析。
4.用“故事”深人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情境作用的能力。
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是有原因的,“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
于是徐老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5.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
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解析:
此题考在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
考点四: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0】手掌里的清凉
(湖北孝感,13分)
段奇清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
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
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
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
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
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
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
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
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
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
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
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
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
妈妈问哥哥:
“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哥哥说:
“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
”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
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
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
(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
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2分)
(2)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2分)
天气酷热
→
哥哥行动
→
哥握弟手
①
感受清凉
②
(3)按要求品析语言。
(4分)
①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分)
②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品味加点词语)(2分)
(4)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
(2分)
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3分)
参考答案:
1.
①题目新颖而优美感。
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暖的,这里用“手掌上的清凉”为题跳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由手掌上传递的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
③以“清凉的”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解析:
此题考查了题目的作用。
题目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④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回答时围绕以上各点回答即可。
2.①渴望(期盼)清凉②传递(给弟)清凉
解析:
此题考查了关键词语和情节的填充。
填充题,一般要注意所给出的内容与补写的内容的一致。
此题填写的是哥哥弟弟的关于清凉的感觉,第二空已给出答案:
感受清凉,所以我们需要填写的内容也应为四个字,也应是XX清凉的格式。
3.
(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哥哥帮弟弟解凉做铺垫)。
(2)拟声词,这里指哥哥搬砖时发出的粗重的喘气声,写出了他搬砖时的费力。
解析:
此题考查了句子的赏析。
句子的赏析的格式为:
此句运用了XX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浅层含义),表现了XX(深层含义)。
4.甲
解析:
此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
回答此题时,应联系前后文的情节,乙文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附参考答案解析 中考 现代文 阅读 散文 考点 标题 含义 作用 参考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