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26082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1.44KB
岳麓版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教案.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课标解读】:
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2、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严重“左”倾错误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导致“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4、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5、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二、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
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标解读】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内容和意义
决策: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主要特点: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
(3)积极影响: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
①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影响: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如何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体制,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才能腾飞。
(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
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能够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课标解读】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形成,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②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的需要;③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需要;④树立新的国际形象的需要;⑤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需要。
(2)过程:
1986年开始中国正式申请入关→2001年完成入世的申请
(3)意义:
①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
③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标要求】
1、了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解读】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1)GDP快速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4)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2、影响其变化的原因:
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环境相对稳定,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我国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我们正是在把握住这种有利机遇的背景下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
②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文化大革命后的拔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使得我国安定的政治局面得以形成,这为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
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变起到关键作用。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融入世界大市场,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并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认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带来影响。
3、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缺陷:
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近代报刊和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的视野;
(2)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
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高考例析】
1.(2007年宁夏文综35)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
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2007年全国文综I21)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3.(200
7年广东历史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4.(2007年广东理基65)“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
”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5.(2007年山东文综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6.(2007年上海历史2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7.(2007年上海历史B1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
8.(2007年四川文综17)图5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
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9.(2007年广东文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10.(2007年广东文基2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
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1.(2007年广东历史14)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12.(2007年四川文综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三
材料四
表3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表3据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
表4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表4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编制)
材料五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了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材料三中图14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照图15、16、17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
(5)根据材料四、五,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3.(2007年江苏历史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
基本点还是那些。
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
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
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14.(2007年上海历史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
15.(2007年广东历史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16.(2007年海南历史2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17.(2007年天津文综39)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6)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7)依据材料二、三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材料五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9)依据材料五,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A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相对落后,为确保工业化建设,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B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
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3.D解答本题时应与时代背景相联系。
1959-1961年是我国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而此时国家采取相关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
4.B“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5.D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因此1960年冬天,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A抓住关键信息,时间是1956年,又提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无疑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D材料中有分田到户,自主经营的描述,这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才出现的。
8.D布票、粮票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物资的丰富而失去作用。
而粮棉物资统一管理实行于50年代,是走向计划经济的重要一步。
9.C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
10.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1.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
12.答案要点:
(4)体现:
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作用:
有助于冲破帝国主义外交孤立政策;有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助于新中国培养人才。
(5)特点:
重工业发展
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原因:
新中国缺乏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13.答案要点: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
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体表现: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14.答案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
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
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
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
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所有这一切都源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
考生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
(3)本题答案开放。
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做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15.答案要点: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6.答案要点:
(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
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
1981-1985年是经济体制改革。
17.答案要点:
(6)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7)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历史 必修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 道路 探索 word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