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必修三.docx
- 文档编号:425814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2.85MB
一轮复习 必修三.docx
《一轮复习 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 必修三.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复习必修三
例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
同期,下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
2,赤道从背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
3,西临太平洋。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
例2.2012海南高考题(10分)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图10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
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4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2分)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4分)
例3(2012安徽)25.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例
4
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更肥沃B.热量更丰富C.降水更丰沛D.光照更充足
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年总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地带性植被改变D.自然灾害减少
例4.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
如图5中将某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
根据图5、表1,
1,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此地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长江下游
C.东北平原D.黄河下游。
读右图1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经过系统分析后,可以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
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材料所述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A.GPS—RS—GISB.RS—GPS—GIS
C.GIS—RS—GPSD.RS—GIS—GPS
2.“3S”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B.确定市区停车场规模
C.合理布局公交线路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据
例5
(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6)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8分)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10分)
【答案】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2分)
主要原因:
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4分)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4分)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6分)
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的含义:
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读图,回答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下列哪一个?
(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3.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4.图中a、b、c、d四个聚落,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B.bC.cD.d
(2009·江苏)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
(1)~
(2)题。
(1)与Q地相比,P地( )
A.年大风日数多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
C.增强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D.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30.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大力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右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20~22题。
20.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B.耐涝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
21.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洪涝C.台风D.冻害
22.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读下图4,完成13~15题。
2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25、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1,图中P地荒漠化的主要形式是;
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采取的措施是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7,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3.(2011·北京文综)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热带雨林
非地带性现象。
形成原因:
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②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③纬度较低,终年高温
森林破坏的危害
1.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表破碎(沟谷发育);2.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调节径流功能下降),水旱灾害加大
3.气候恶化(温差变大和干旱,温室效应加剧)4.生态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
5.风沙危害加大,荒漠化加剧(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破坏原因
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和贫困;环保意识差
直接原因:
1.毁林垦殖—为发展种植业,生产更多粮食2.过度采伐—3.开辟农牧场
4.采矿、修路、城镇建设5.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自然原因‥‥‥
保护措施
三保二设一结合
三保:
加强环保教育;环保法律的实行保护性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设:
设立国际基金;加强缓冲区建设一结合:
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读图分析,完成4~5题。
4.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
5.进入1950年后,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D.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林
读福建省某山区县1960-199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回答13~14题。
年份
(年)
森林覆
盖率(%)
耕地面
积(km2)
年降水
量(mm)
气温年较
差(℃)
河水含
沙量(%)
粮食总产
量(万吨)
人口
(万人)
1960
39.7
100.6
1560
18
1.3
10.06
41.5
1990
20
132.8
1080
25
3.8
12.5
62.8
13.从1960年至1990年,下列各项统计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森林覆盖率B.河流含沙量C.人均耕地面积D.人均粮食产量
14.造成该地30年中粮食单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耕地面积增加B.人口增长加快C.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D.农业科技发展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17~19题
17.该地最可能属于()
A.台湾山脉B.秦岭山脉
C.南岭山脉D.天山山脉
18.图中①②两地所处的坡向及迎风坡水汽的来源是()
A.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
B.①南坡,②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
C.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
图9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
26.下列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中,从图中信息无法获得的是()
A.调节气候B.调节径流功能C.降解污染物D.蓄洪防旱
图10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27~28题:
27.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夏秋流量增大,冬春期流量减小
②图示区域城市的防洪压力减轻了
③河流的含沙量变大
④图中地下水位普遍上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8.从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的鼓励B.城市化的推进
C.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
(1)图中D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该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规定草场载畜量;控制水井数量;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草;划区轮牧;防止盲目樵采(措施答两点即可)。
(6分)
(2)图中E为(山脉),该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为了保护该地生态环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答三点)(10分)
(3)1分析:
图示地区C湿地广布的原因?
12分
天: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寒:
纬度高,蒸发弱
地: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
冻土,不利水的下渗水:
河网密,支流多
(4)分析:
图示地区C地农业生产最不利的自然条件为?
热量相对不足
33.(30分)图10是某区域略同。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6分)
(2)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你认为主要由哪些负面影响?
(6分)
33,
(2)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
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
(3)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温变暖加剧。
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区域能源开发要因地制宜
1,这里有什么(煤)2,怎么样(煤的储量,分布等)3,要赚钱(发展)(市场)依托交通
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B.美国
C.印度D.日本
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回答14~15题。
“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14.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15.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规律方法: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实行战略性转移。
这类城市一般是随资源利用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以后应引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目光由地下转向地上,发展第三产业。
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2008·重庆高考)图1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问题。
(1)图2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
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
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读上图:
(4)甲、乙两城市未来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共同的障碍是什么?
简述两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0分)
资源(石油)枯竭、环境污染(4分),
1,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工业;2,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3,发展旅游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4,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贸易;
5,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任答3点得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2河流的综合开发
15.(2012·成都一诊)右图是我国某流域200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与1960年比较变化情况(%)图。
该流域可能是
A.松花江流域B.珠江流域C.塔里木河流域D.海河流域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5.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重点知识应用:
1、分析一条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与否的思路。
(河流水量河流落差)
2、如何分析河流内河航运是否发达?
水量、水量变化、落差结冰期流域内经济情况,矿产资源
分析西欧洲航运发达的原因?
例:
材料一怒江是我国尚待开发的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
图3为规划中的梯级电站示意图,怒江规划开发河段长742千米,天然落差约1578米。
(1)简要评价怒江水电能源基地开发的条件。
(6分)
图1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2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3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B支流:
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C支流:
发展航运
综合开发与整治的结果:
实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4)指出L河甲点以上河段流域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向并说明理由。
(12分),
1水量大,落差大,利用水能发电;
2利用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业;
3地处山区,注意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4为河流水源地,注意保护水质
下图1为“我国东部某外流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
读图回答3~5题。
3.若对该河流域进行植树造林,则该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A.防风固沙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美化环境
4.有关图中河流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a处水能最丰富
B.干流河段中bc段的落差最大
C.流向总体自东向西流
D.d处的流量最小
5.该流域各河段可能发生洪水危害的难易程度及理由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a处最不容易发生,位于上游水量较小河床较深
b处最不容易发生,有M支流的分流作用
c处最容易发生,河床浅水位高
d处最容易发生,水量大河床浅
A.
B.
C.
D.
(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8分)
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
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3)大豆是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之一。
从土地资源和市场因素分析中国某企业拟在俄罗斯租地种植大豆的原因。
(12分)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俄罗斯耕地资源充足;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大。
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及成因
(2012新课标全国卷1~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32.图13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单位面积产量)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图13
(1)由图可知限制C地生产潜力的是热量不足,但有人说其未来在我国商品粮基地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试分析得出这个判断的理由。
(8分)
(2)C地区是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地区,分析其沼泽形成的自然原因。
(6分)
32.(12分)
(1)东北:
地广人稀,后备土地资源多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潜力;土壤肥沃;人均耕地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占用大量耕地(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耕地逐渐转为以花卉、蔬菜和乳畜品生产为主,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
(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
(2)地势低洼,夏秋多雨,排水不畅(回答出降水及地势两方面原因得2分);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河流汇集;土质粘重,多年冻土,下渗困难。
(气温、河流、土质答出其中2点得2分)。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4)结合右图16,举例说出发展基塘农业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意义。
(10分)
1,经济意义:
延长产业链,产品多样化,增加经济收入。
(3分)
如:
桑基—植桑业—养蚕业—丝厂或蔗基—种甘蔗—糖厂。
(2分)
2,生态环境意义:
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3分)
如:
蚕沙→鱼塘;塘泥→桑基等。
(2分)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例:
读上图:
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9分)
1,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2,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
3,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4,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
三、问题与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问题1(原因)
经济腹地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图7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0.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思考5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线路分布特点?
地形:
沿和缓,避免跨越河流(工程量大)城市:
(市场)油气田:
(补充气源)
实施西气东输的意义: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
(2009·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B.ⅡC.ⅢD.Ⅳ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⑶在调出区和调入区中任选其一,说明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对调出区:
推动西部(调出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把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入区:
缓解东部(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调入区)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大气)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读上图(2012福建)
1.中国对美国投资主要分布在
A.太平洋及北冰洋沿岸地区 B.太平洋沿岸地区 C.五太湖及大西洋沿岸地区 D.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2.影响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因素是
A.矿产与技术 B.政策与市场 C.能源与交通 D.土地与劳动力
(2010福建)右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
完成1-2题。
1.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A.①B.②
C.③D.④
2.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A.石油开采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D.港口建设
读上图(2012海南)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
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见图3)。
据此完成8~10题
8、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
A.劳动力价格较低 B.技术水平较高 C.消费市场较广 D.资金较雄厚
9、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 B.交通运输 C.研发能力 D.环境质量
10、甲国边境工业区的发展,提高了
A.乙国的劳动生产率 B.甲国的环境质量 C.乙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轮复习 必修三 一轮 复习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