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425579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73MB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汽车电子浪潮方兴未艾:
汽车电子是指安装在汽车上所有电子设备的总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替代机械的作用,目前已愈发精密复杂。
汽车电子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一方面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其带来广泛的应用空间,另一方面电子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为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成本占比呈稳步上升趋势,已经由1970年的3%提升至2015年的40%,2020年有望进一步达到50%。
根据产业信息网预测,2017年到2022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6%,超过全球水平。
汽车电动化大势所趋:
全球多个国家纷纷列出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汽车电动化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布局,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们预计,在技术升级/供求层面政策推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2018E-2020E销量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37%。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使得汽车上功率半导体器件、MCU等电子元件的数量大大增加,进而推动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智能互联化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17年9月我国第一部V2X应用层团体标准发布,对于汽车智能互联化起到重大推进作用。
除车联网外,未来在ADAS、5G通信、高精度地图等技术的加持下,智能汽车有望获得长足发展,加速渗透,届时市场规模将呈现大幅增长。
汽车电子厂商布局抢滩,推动非标设备需求:
企业卡位电动、智能网联化的趋势,当前为非常关键时期。
因此,未来3-5年将会是汽车电子厂商资本开支的高峰期。
国内汽车电子龙头联合电子,高投入向新能源方向转型,重点开拓的产品为电桥、48V系统等,并在太仓建设电桥生产基地。
国际龙头德国博世则大力发展智能互联方向,并宣称,2020年所有新的电子产品都将具有互联性。
汽车电子厂商的高投入,直接推动了对于非标设备的需求。
上市公司克来机电抓住此次机遇,成功拿到德国博世海外关键供应商的资质。
汽车电子产品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为防滑维稳最高解决方案;电机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与“大脑”;低48V系统,成本节油技术方案;LED大灯,行车安全护航使者。
一、汽车电子:
浪潮方兴未艾
1、汽车电子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汽车电子是安装在汽车上所有电子设备的总称,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用于感知、计算、执行汽车的各个状态和功能。
按照电子装备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一般可分为汽车电子控制装备和车载电子装置两类。
汽车电子按照应用分类划分,种类较多,一般可以分为发动机电子系统、底盘电子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车身电子电器、安全舒适系统、信息娱乐与网络系统。
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汽车电子带来广泛的应用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汽车年销量在2006年时为718万辆,2017年增长至2,88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49%。
我国汽车销量全球占比从2005年的8.73%提升至2017年的29.9%,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科学技术,尤其为电子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指引着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也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当今,汽车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汽车综合性能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上来看,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而这四个发展阶段,也与电子技术的换代升级,密切相关。
自1990年起,汽车电子产业步入第四个发展阶段,数字技术得到应用,汽车整体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市场集中度较高,为国际寡头所垄断
汽车电子产业链由三大部分组成:
上游为汽车电子元器件厂,主要负责提供汽车电子的相关核心芯片及其他分立器件,而代工与封装厂商(Tier3后段厂)为其提供代工及封装服务。
中游为汽车电子的系统集成商(Tier1),主要进行汽车电子模块化功能的设计、生产及销售,例如博世、大陆、德尔福、日本电装等公司。
下游则为整车厂。
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基本上都涉及汽车电子业务。
在《美国汽车新闻》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百强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名单里,前十名分别为博世集团(BOSCH)、电装(DENSO)、麦格纳国际(MAGNA)、大陆(CONTINENTAL)、采埃孚(ZFFriedrichshafen)、现代摩比斯(HyundaiMobis)、爱信精机(AISIN)、佛吉亚(Faurecia)、江森自控(JohsonControls)和李尔(Lear)。
这些企业的汽车电子产品线较广,并占据着中高端市场,具备较大的附加值。
汽车电子产业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进入下游整车厂的认证周期长,使得行业壁垒较高。
目前汽车电子行业中,Tier1系统集成商行业集中度高,呈现出寡头垄断格局。
其中,前十大汽车电子供应商占据70%市场占有率,博世与电装两家企业的收入规模之和占据了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
而国内汽车电子产商相对落后,国内轿车主要汽车电控单元产品,包括动力控制系统,基本被外资零部件巨头所垄断。
3、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整车占比不断提升
汽车电子按用途可分为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三类。
传感器可以测量位置、压力、力矩、温度、角度、距离、加速度、空气流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对其进行处理,随后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到执行器,由执行器最终执行。
汽车电子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产品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最早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工业的时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
当时在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中率先采用电子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燃油效率。
从此以后半导体开关、微处理器、传感器等新兴电子技术,不断应用在汽车工业中,驱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数字技术也得到应用,汽车整体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汽车电子逐渐替代机械发挥作用,汽车电子系统愈发精密复杂,现代汽车已成为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物。
2010年后,汽车电子行业加速推陈布新,胎压监测系统、48V系统、碰撞避免系统、线控技术、LED大灯、无线连接技术等新兴产品不断涌现。
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汽车竞争日趋白热化,汽车电子智能化已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和产业战略新兴增长点。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开放,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进程,参与的主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技术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电子电器在汽车产业应用逐渐扩大,市场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成本占比,已经由1970年的3%提升至2015年的40%,2020年有望进一步达到50%。
二、多重趋势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加快前进
1、汽车电动化趋势大势所趋
(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愈发地被重视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望解决传统燃油车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以及美国18个州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组成了“零排放车辆同盟”,承诺到2050年,不再销售燃油车。
随后,荷兰、挪威、印度、德国、英国、法国等先后公布了更为具体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在政策及技术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汽车电动化已是大势所趋。
(2)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布局,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近年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免征购置税、政府采购、充电设施奖励等支持政策,同时国内企业成熟新能源汽车产品陆续上市,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快速扩大。
2018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16,918辆,同比增长136%,增速依旧亮眼,并超出市场预期。
今年下半年,将会完全执行2018年新能源补贴政策,续航较低的A00级电动车补贴将大幅减少,甚至被取消,因而出现了部分主机厂上半年抢装新车的风潮。
(3)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前景不变
1)未来补贴或更偏向于以技术优劣为基准;2)由于市场经历过2017年初补贴调整影响,预计2018年车企的终端售价调整速度或快于2017年同期、叠加2018年4月双积分的正式实施,依然看好2018E销量稳健增长前景;3)综合考虑车型研发/量产周期、以及2019E的缓冲因素,预计2019E-2020E市场竞争加剧/政策倒逼有望带动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快速增长。
我们看好技术升级/供求层面政策推动的市场长期发展前景,预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2018E-2020E销量年复合增长率约37%。
(4)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电”系统,变革了传统车的动力系统
“三电”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整车成本中的比重已达到50%。
“三电”系统的产业链都比较长,电池主要有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组成,电控方面主要有功率变换器、逆变器、散热系统、IGBT芯片等,电机方面主要有硅钢片、永磁体等。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使得汽车上功率半导体器件、MCU等电子元件的数量大大增加,进而推动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2、智能互联化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2018年4月“第二届汽车创行者大会”上,上汽荣威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智能汽车”——荣威MARVELX。
这款汽车结合了上汽在新能源技术、互联网科技、智能驾驶领域的先进技术,在业内创造了多项全球第一:
第一款搭载“AR增强现实技术”的量产车、第一款搭载3.0版本互联网汽车斑马智行系统的量产车、具备第一套全方位智能迎宾系统、全球第一台搭载无线智能给电系统的纯电动车、全球第一台会自己找车位、自己泊车入库的量产车。
智能汽车,也被称为智能网联汽车,与一般所说的自动驾驶有所区别,它指的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公路技术实现的汽车自动驾驶。
智能汽车运行的前提是,需要导航信息资料库、GPS定位系统、道路状况信息系统、无线通信系等进行辅助。
当前,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参与层面,汽车智能互联化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化及新能源汽车,均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车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X(X为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心交换的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2017年9月我国第一部V2X应用层团体标准发布,为国内各车企及后装V2X产品提供了一个独立于底层通信技术的、面向V2X应用的数据交换标准及接口,对于V2X大规模路试和产业化具有良好的推动效应。
目前,在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中,车联网配置的装配率依然较低。
但是,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推出,车联网的装配比例也有所提升。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16年上市的新车中车联网配置占比为16%,2017年占比大幅提升至21%。
车联网俨然已成为整车企业、互联网巨头、通讯运营商等竞相角逐之处。
根据IHS预测,2022年全球范围内,联网车辆保有量有望达到3.5亿辆,市场占比可达到24%。
2022全年,联网新车销量有望达到9800万辆,市场占比为94%,其中嵌入式模块接入数量为4800万辆,智能手机接入数量为1800万辆,两者混合模式为3200万辆。
车联网仅仅为智能汽车的基础,未来在ADAS、5G通信、高精度地图等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汽车有望获得长足发展,加速渗透。
未来五年,智能汽车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0年以ADAS为主流的智能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50%,2025年L4-L5级别智能汽车实现产量,届时市场规模将呈现大幅增长。
3、乘用车“国六”高标准,带动产品新需求
2017年12月,轻型车“国六标准”发布,标准设置国六A和国六B两个排放限值方案,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实施。
从环保部发布的意见稿来看,国六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包括一氧化碳、总碳氢化合物、非甲烷总烃、氮氧化物等,都比国五的排放标准更加严格,此次力度的提升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国六”排放标准的制定借鉴了欧洲“欧六”排放标准。
欧洲排放标准自1992年执行“欧Ⅰ”算起,22年间更新了5个版本,平均4年半更新一次。
“国六”重型柴油发动机排放标准中的一氧化碳、烃类、氮氧化物以及PM限值都与“欧Ⅵ”完全相同。
国六标准进一步加严对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汽车尾气主要排放气体和颗粒物的解决方法上可以看出,提高喷油压力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
为实现国六标准,整车厂一般可以通过降低车辆重量,或者增加发动机压力两方面实现。
从国五升入到国六,发动机压力提升了至少100倍,对应的零部件性能均需要大幅提升。
国内汽车电子厂商龙头联合电子,2017年投产了第一条针对国六标准的350bar高压项目——高压燃油分配管总成3号线。
与此同时,发动机内部安全监测及诊断的要求也相应大幅提高,DMTL(油箱泄漏诊断模块)、GDF(压力传感器)等新型部件推出,带动了汽车电子产品新的需求。
4、国产乘用车品牌的成长为本土汽车电子提供机遇
汽车电子市场目前集中度高,为国际寡头所垄断,本土企业优势并不显著。
随着国家对汽车电子产业的大力扶植,一些本土企业专注核心技术研发,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并辅以提供整车厂高效的服务,有望逐步突破国际企业的封锁。
同时,近年来国产乘用车品牌获得长足进步,也为本土厂商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国产乘用车品牌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已经开始逐步展现出自己的竞争实力。
近年来,二三线城市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国产品牌凭借较好的性价比,在二三线城市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根据尼尔森数据,国产乘用车份额2014年占比为33%,2016年提升至39%。
2018年,补贴“滑坡”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调,倒逼企业不断提升新能源车性能。
国家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为新能源汽车使用者带来便利,让消费者因自发需求而购买电动汽车,逐渐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相较于国外整车品牌,国产品牌对于本土汽车电子厂商的接受程度更高。
本土企业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性价比及优质的服务。
本土企业未来有望逐步从后装走向前装市场,从二级、三级供应商升入到一级供应商。
5、需求和政策共同驱动产业发展
(1)消费升级促进汽车电子需求升级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未来汽车向着“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发展。
另一方面,人们使用车载导航的视频、音频播放、游戏等功能逐渐形成习惯,消费升级也使人们更注重汽车的使用感受,汽车厂商便需要大力发展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为5400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17.6%。
根据产业信息网的预测,2017年到2022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6%,超过全球水平。
(2)国家战略发展规划进一步助推汽车电子行业发展
从2011年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时起,政府便已经确认了汽车电子行业的重要性,过去几年中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多次发文支持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017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要“引导创新主体协同攻关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增加基础、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又一次强调了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核心芯片等汽车电子领域发展的重要性。
三、汽车电子厂商布局抢滩,推动非标设备需求
1、在汽车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大趋势下,汽车电子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对于汽车电子厂商,为使不被这场时代潮流所摒弃,企业纷纷推动战略转型,并高投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企业卡位电动、智能网联化趋势,当前为非常关键时期。
2、未来3-5年将会是汽车电子厂商资本开支的高峰期
虽然我们目前没有得到整个行业的投资数据,但是通过透视国内龙头联电、国外龙头博世两家企业的发展规划,整个行业状况有望清晰得到。
3、联合电子为国内汽车电子领域龙头,高投入向新能源方向转型
国内乘用车销量中的一半以上均采用联合电子的发动机控制器。
联合电子在2014年起,业绩加速增长,三年时间销售收入由110亿元增至200亿元。
联电目前收入主要集中在传统内燃车上,向新能源汽车电子方向转型,已成为公司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规划。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电子方向重点开拓的产品为电桥、48V系统等,公司还在太仓投资建设了新能源汽车电桥生产基地。
4、博世集团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未来大力发展智能互联方向
2016年,博世在全球取得了731亿欧元的总销售额。
根据博世年报数据,四大业务板块收入分别为:
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439亿欧元、工业技术63亿欧元、能源与建筑技术52亿欧元、消费品176亿欧元。
博世公司未来战略方向为,智能交通与物联网互联化领域。
博世规划,2020年公司所有新的电子产品都将具有互联性。
互联性的关键技术为人工智能,五年中博世将投资3亿欧元新建人工智能中心。
以博世及联电为首的国内外汽车电子厂商,纷纷加大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直接推动了对于非标设备的需求。
以德国博世为例,由于欧洲非标设备厂商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公司前往东亚地区需求合作伙伴,以便能够承接欧洲产能扩张的需求。
上市公司克来机电,为联电非标设备的核心供应商,依靠与联电多年的合作,在汽车电子柔性生产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借此机遇,于2017年4月成功获得博世海外关键供应商资质。
自2018年起,克来机电在德国博世方面的订单,有望实现大幅增长。
另外,上市公司快克股份,依靠过去在3C领域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经验,在汽车电子领域成功取得突破。
四、新兴汽车电子产品
1、防滑维稳最高解决方案: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和牵引力控制系统功能上扩展出来的,旨在提升车辆的操控表现的同时、有效地防止汽车达到其动态极限时失控的系统或程序。
简单来说就是纠正汽车行驶姿态,提高行驶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
ESP属于主动安全系统,其在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方面效果显著。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由博世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专利产品,因此只有博世公司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才称之为ESP。
但实际上,提供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厂家有很多,并不止博世一家,我们把其他厂商生产的电子车身稳定系统统称为ESC。
由于不同汽车生产厂商采用不同车身稳定系统厂家的解决方案,导致了各厂商对其ESC系统的命名不一致。
目前,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供应商主要是德国博世、美国天合、德国大陆特维斯、日本电装、日本爱信、美国德尔福。
作为电子车辆稳定系统的发明者,博世ESP的性能最好,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
博世最新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已经发展到ESP9.0,在体积、重量、运算能力、功能上都比上代产品有较大的改进。
ESP9.0除车身稳定控制功能外,还增加车道检测、碰撞预警、自适应巡航等多向功能。
多维因素助力未来ESP安装率提升。
ESP被称为是“汽车安全领域继安全带之后最具拯救生命潜力的科技”。
由于技术先进,ESP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逐渐受到政府各界的重视。
早在2011年,美国和欧盟就立法强制安装车身稳定系统;随后,欧洲于2014年11月起一律强制性要求所有乘用车和轻、中和重型车辆装配车身稳定系统;日本和韩国的装配率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目前尚无强制装配法规,普及率相对较低。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ESP电子稳定系统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重视。
据盖世汽车数据,通过对2015年上市新车型分析,ESP逐渐向中低端车型渗透,10万以上车型安装率过半,20万以上安装率达100%。
外资巨头垄断,国内自主逐渐崭露头角。
虽然车身稳定系统行业被外资巨头垄断,车身稳定系统高度集成式发展趋势,从技术趋势来看,其成本会逐渐降低,车身稳定系统装备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国内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竞争力。
2、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与“大脑”:
电机控制系统
(1)电机电控高集成、高功率密度是未来趋势
电机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车辆行使中的主要执行结构,也是电动汽车的重要核心部件。
电机驱动系统主要由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两部分构成。
电机控制器是电机驱动及控制系统的核心,主要用于电动汽车中连接电池与电机的电能转换单元,简单的来讲,其工作原理就是控制器接收从加速踏板、刹车踏板和变速箱档位的输出信号,控制牵引电机旋转,通过减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半轴等机械传动装置,带动车轮旋转。
其关键技术主要包含功率半导体模块和电机控制算法等。
从主机厂的电机驱动系统配套组成来看,大多的电控供应商与电机供应商是一致的,主要因为电机与电控需要高效匹配。
特别是未来在乘用车领域,集成度高的电机电控,无论在能耗水平,还是在功率密度上都将会更优,因此,我们认为电机电控的集成化是新能源汽车的必然趋势。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量超过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以约40%的复合增速成长。
未来客车销量将保持平稳低速增长,乘用车和物流车将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2)高复合增速,650亿市场空间
以新能源客车电控单套平均售价3.5万元,电机单套1.5万元;新能源物流车、乘用车电控单套平均售价2万元,电机单套1万元计算,2020年电机电控市场将达到约65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5%,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
(3)相比新能源客车电机、电控,新能源物流车和乘用车市场空间更大
到2020年,新能源物流车和乘用车与客车的电机电控市场占比将达到5:
1。
我们认为,电机电控企业未来主要竞争将在新能源乘用车和物流车市场展开。
(4)市场格局变化,带来新机会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市场主要由汽车企业自供及第三方供货两种。
2016年全年大约有56.24%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由整车企业生产,43.76%的驱动电机由第三方企业生产。
在乘用车领域,第三方电机电控企业尚未有效渗透,龙头整车企业自配电机电控依然是市场主流。
在客车领域,大型客车企业一般选择自主研发生产和外购相结合的方式。
大部分使用自身的电机电控产品,少量从第三方企业外购;中小型客车企业一般选择外购第三方电机电控产品。
2017年1-5月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除中通客车外,内部配套电机的车型比例均超过50%。
中型车企如珠海广通,第三方电机、电控企业供应比例分别达到97%和41%。
万象汽车等小型车企第三方电机电控企业装机比例也较高。
专用车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整车性价比,车企通常选配第三方电机电控产品。
2017年1-5月新能源专用车销量排名前五的企业,除成都雅骏外,第三方电机企业供货的车型占比均超过50%。
电控方面,除传统车企如东风汽车、陕汽等大量使用自产电控产品外,成都雅骏、新楚风等企业采用第三方电控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随着电机电控对于技术参数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乘用车企业会寻求更为专业的第三方厂商供货或合资生产,未来乘用车电机电控市场将向第三方电机电控企业发生倾斜。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分工将会更加细化,第三方电机电控企业凭借研发积累的先进技术、产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电子 行业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