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255622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75.39KB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阅金经(________) 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
(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3)A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
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
⑴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③亭亭净植 (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
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
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多;洗;竖立;少
(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
(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解析】【分析】
(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鲜”读“xiǎn”,“少”的意思。
(2)本题翻译赋分点:
濯:
洗涤;妖:
妖媚;宜;应该;众:
多。
(3)C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多;洗;竖立;少
⑵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⑶C;
⑷【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文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
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
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
“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
“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
指曹操。
②自归:
自首。
③县:
同“悬”,悬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
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结合选文,说说曹操为什么没有怪罪库吏。
【答案】
(1)B
(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解析】【分析】
(1)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
认为/认为);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见:
被/看见);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忧:
担忧,忧愁/担忧,忧愁);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俄而:
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
故选B。
(2)语句“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的意思是:
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脸色上显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曹操刚劝慰儿子曹冲衣物被老鼠咬,所谓的“其主不吉”是“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在这种情况下,库吏再说马鞍被咬的事,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再追究库吏的罪责了。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B
⑵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⑶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曹操没有怪罪库吏的原因。
【参考译文】
一次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坏。
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
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
“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
”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
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
曹冲回答说:
“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
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
”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
“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
别再为这事苦恼了。
”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
“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
”他丝毫不加追究。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既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用原文内容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________
孙权劝学的办法是:
________
(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当道,当权;到,等到;重新;知晓事情
(2)①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
②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例如:
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
启示: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选自《资治通鉴》作者:
司马光年代:
北宋
(1)本题中的“见事”是“知晓事情”;“更”是古今异义词,“重新”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岂、治学、博士、涉猎、才略”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作答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相关语句的筛选作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办法是“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通过令鲁肃为之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表现吕蒙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当道,当权;到,等到;重新;知晓事情;
⑵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史成为博士吗?
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以前吴县的阿蒙;
⑶“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⑷例如:
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
启示: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
(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解析】【分析】
(1)A.是:
两个“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这”“此”。
B.尔:
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罢了”。
C.遂:
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就”“于是”。
D.但两个“但”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只是”。
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固”意思是本来;“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
⑴B;
⑵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②,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①未遑:
来不及。
遑,闲暇。
②旧窑:
年深日久的陶瓷。
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
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
⑴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
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
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
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
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
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下册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