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424376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98KB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二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
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
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
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
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
《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
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
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
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
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
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
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
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
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
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
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
“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
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
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本课3个生字,会读”耘田/绩麻/未解/耕织”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背诵本诗;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山水田园风光的:
幻灯片轻松舒缓音乐卡片(1.词语昼耘田绩麻未解耕织傍桑阴2古诗<.山居秋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____现在我要带大家去春游!
大家想去吗?
(想)如果想去,就请闭上眼,做好出发的准备,因为我们这次乘坐的是无形无声的学生专用客机.”
2.多媒体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同时出示一组山水田园风光图片.(师简介图片内容)
3.欣赏后学生谈感受.
4.师小结导入本课:
这么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么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怎能不让人喜爱?
怎能不让人陶醉?
其实在宋代也有一位和我们一样喜爱山水田园风光的大诗人.___范成大(板书).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时田园杂兴>(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搜集到关于范成大和<四时田园杂兴>的资料.
5.检查课前搜集请情况.
6.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范成大,宋代诗人,字智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书香仕宦之家,自幼聪明,官至参知政事,曾多次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晚年退居苏州石湖,写下了颇具影响力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它包括<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共60首.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就是<夏日>中的一首.(多媒体出示整首古诗)
二.初步感知,了解古诗内容.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3个生字:
昼耘绩(指名读,正音,指名分析字型记忆生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全班齐读.
3>指名读古诗,师正音.(多音字:
“兴供”都读四声)
2.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1>放录音,生听并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3>师生分句读
4>男女比赛读
3.三读古诗了解诗歌内容.
1>默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感知诗歌大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交流汇报a.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解释
四时:
一年四季杂兴:
各种兴致昼:
白天耘田:
除去田里的杂草未解:
不懂得供:
从事傍:
靠近桑阴:
桑树下面
b.诗句:
指名汇报后,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
白天要除去田里的杂草,夜晚还要在灯下把麻搓成线.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各有各的拿手本事,各自都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
童孙未解供耕织: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田织布的事(却并不闲着
也傍桑阴学种瓜):
也在靠近桑树的地方学大人的样子种瓜.
3>同桌交流:
一人说诗句一人说意思然后交换.
三.品读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声.
1.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请同学们静静的读这首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看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2.生默读并思考。
(播放舒缓音乐)
3.交流汇报。
A.昼耘田b.夜绩麻c.学种瓜(板书)师:
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
为什么?
4.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
生:
我最喜欢“夜绩麻”的画面,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
生:
我喜欢“昼耘田”和“夜绩麻”,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们不分白天黑夜的辛勤劳动。
(板书:
辛勤劳动)生:
我最喜欢“学种瓜”的画面,因为从这个画面里我能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爱劳动。
(板书:
爱劳动)生:
我也喜欢“学种瓜”,因为从这里能看到那些孩子们很天真有趣呀,自己不会,还去学别人得样子,真有趣。
。
。
。
。
。
(板书:
天真有趣)
6.教师小结:
孩子们,你们真聪明,说的非常好。
请大家再想想面对这么辛苦的农民伯伯,这么天真可爱又热爱劳动的孩子,范老先生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们很棒!
你们值得我们敬重!
你们很了不起。
。
。
。
)非常不错。
诗人正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敬重和赞美,同时也赞美了农村儿童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四.指导朗读和背诵。
1.指导朗读。
A.师:
对这些勤劳的人们,你们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赞美敬重尊敬。
。
。
。
)请大家带着赞美和敬重的感情来读第一句,好吗?
(指名读)
b.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大家又是什么样的感情?
(赞美喜爱)好,我请个同学来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和喜爱的感情。
c.分组朗诵,全班朗诵(防轻松舒缓音乐)
2.背诵。
)a.看板书背诵b.同桌比赛背c.指名背d.全班闭眼在音乐中背。
五.拓展延伸。
1.师:
同学们,田园诗美不美?
还想欣赏别的田园诗吗?
多媒体出示:
王维的《山居秋鸣》及相关注释。
2.生自读古诗并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比赛读,比赛背(对于读的好的同学和能背的同学奖励一个小奖品)
六.作业布置。
师: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它体现了我国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希望同学们下来多去积累,多去阅读。
下节课我们接着比赛,看谁能夺得冠军?
有信心夺冠吗?
(好,下课)
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耘田辛勤劳动
(赞美)
夜绩麻
学种瓜天真可爱
(喜爱)
渔歌子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
本组教材以“热爱田园生活”为主题展开,《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那么,四年级学生对这首词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
这首词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
他们想以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朗读这首词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词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词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词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词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
85%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这首词,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词,能大概说出这首词的意思的占40%,能从词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实际的调查结果,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准备用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课前我就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看和听。
我这样导课:
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刚才的歌中隐藏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你知道是那几句么?
在此基础上板书课题《渔歌子》。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读出词的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词,重点认读:
鳜鱼、蓑衣、箬笠,并在读中指导“鳜、蓑、箬”的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
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词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
我读出了读出词中所蕴含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西塞山()桃花()箬笠和蓑衣,
流水()鳜鱼()白鹭()
()斜风()细雨(课件)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景物变的具体生动起来,进一步感受到颜色不一,姿态各异的西塞山风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词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降低了难度。
但是,此时整首词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怎样才能让画面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变得触手可及?
接着我让学生找一个词来概括江南的景色,学生可能会说“美丽的江南”。
我认为少了点特色,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引导学生抓住景色的特点来说。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说:
绿色(青绿)的江南,粉红(鲜花满地)的江南,流水潺潺(满地小溪)的江南,富饶的江南,悠闲的江南,细雨如丝的(湿漉漉)江南等等。
至此,学生对整首词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清晰地认识。
这美丽如画的风景就跃然于学生眼前了。
(板书:
美丽如画景)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完成目标中体会作者情感这一目标,我追问,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
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
轻松愉快心)但是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从哪知道的呢?
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这时出示《秋思》,让学生体会一下诗人马致远是什么心情?
从那些词语感受到的?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
在一个人的眼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
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快?
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词。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让学生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
因此我故作神秘的对学生说:
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
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学生对张志和纷纷猜测。
此时我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考取了当时最好的大学,读明经科。
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读文科,全族人都跟着光荣),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
后来因事贬官。
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
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引导学生再读这首诗,并追问: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
(悠闲自在人)也正是有了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中才有了这美丽的风景。
此时,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齐诵《渔歌子》。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渔歌子》的喜爱,我告诉学生,这首词甚至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纷纷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也开始学着填词。
引导学生再一次齐诵《渔歌子》。
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文章题眼“归”进行品词析句,谈阅读感悟,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顺着学生的学路、文章的文路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学习古诗词,就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从而爱上古诗词,所以我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词的语言,找出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
在欣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又引申到斜风细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悟到诗句实在是精妙至极。
至此,整个教学环节在重点突出、错落有致中全部结束。
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
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
诱导其主动探究,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由看景到阅心再到懂人,丝丝入扣。
渔歌子
美丽如画景
轻松愉快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三首 小学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古诗词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