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docx
- 文档编号:423547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85.37KB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docx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
第9课 说“木叶”
古诗中写叶之名句可谓多矣,有不知谁裁出的细叶,有灯下白头人看到的雨中黄叶;有未落时沃若的桑叶,又有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在用衰叶纷落表现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无尽愁思时,为何用“落木萧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用树叶飘落表现情感的同时,为何用了“黄叶”落地?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在用寒叶表达复杂感情的同时,为什么用了“霜叶”已醉?
古诗中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众多名句,为什么最受青睐的是木叶呢?
由木叶又可嗅出古代诗歌怎样的气息呢?
美字体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赏美文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林庚
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朱彝尊说得好:
“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
”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
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模仿唐诗,但模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
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模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
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为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
这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
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
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
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
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
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
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
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
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
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
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
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
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终始。
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
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
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
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原文有删节)
课内素材
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学者,尤其是对中国诗的研究,有其独到的理解、欣赏和观点。
在《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正如林庚先生所说:
“诗歌能于一瞬间千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我们超越有限直面无限。
”“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欣赏,融入诗境中,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运用角度] “诗歌的美”“阅读”“欣赏”等。
精彩运用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升个人素养的香茗。
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诵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林庚:
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2006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20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
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
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
”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赏析] 本文是对已逝的林庚先生的追忆。
一生淡泊名利,“追慕‘寒士文学’和‘布衣感’”的林庚先生虽然并不显赫,但却会被学生永远铭记。
一、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察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解析:
“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
“各抒己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
①句中有“互不相让”,应填“各执一词”。
②句提及“有一点得到公认”,而“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只有“各抒己见”一词才符合语境。
故选B。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9月6日晚,年轻的中国女排以3∶1的成绩力克日本队,第四次斩获世界杯冠军,成为首支中国获得直通里约奥运会资格的三大球队伍。
B.近期,全国各地伤医辱医事件此起彼伏。
社会上弥漫着暴戾之气,既令社会各界深深感到忧虑,也伤害了医务人员的感情。
C.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等音乐作品,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成为当地人民广泛接受的作品。
D.河北小镇燕郊与北京隔河相望,立志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却屡屡被兴旺的房地产业抢去风头,十多年来逐渐坐实“睡城”之名。
解析:
A项,语序不当。
应将“中国”调到“首支”之前。
B项,不合逻辑,应将“令社会各界深深感到忧虑”与“伤害了医务人员的感情”互换。
C项,主语混淆。
“成为……的作品”的主语应是“《民族解放》等音乐作品”,可将“创作了”改为“创作的”。
答案:
D
3.筛选文中信息,选出下面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
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
“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解析:
B项,“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五学案第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