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小学下音乐教案第七课.docx
- 文档编号:423317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97KB
人教版一年级小学下音乐教案第七课.docx
《人教版一年级小学下音乐教案第七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小学下音乐教案第七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小学下音乐教案第七课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七课《大海的歌》第三课时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意识。
2、知识技能: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
3、过程方法:
聆听、听唱、动作表现、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
三、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多次聆听环节,让学生在每次聆听后,多获得更进一步的收获。
学会歌曲以后,让学生创编,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
教师:
磁带《云》、录音机、琴、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七、大海的歌
云
三角铁 34 X —— ‖
铃鼓 34 O XX X‖
双响筒 34 X X X‖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云》是一首抒情儿童歌曲。
3\4拍,五声D宫调式,四句一段体。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
《海》
1、说说这首歌是几拍子的?
2、边拍边唱。
(二)、新课。
1、播放《云》的录音伴奏作为背景,学生有感情的读歌词。
2、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音乐。
3、师生一起说说云和雨的关系。
4、再听。
随音乐做“拍手、拍肩、拍肩”的动作,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5、再听。
边听边看书上歌词。
问:
歌中唱到了什么?
“帆船”指的是什么?
6、随录音唱歌。
问:
你观察过云吗?
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
歌中的云是怎样的?
7、教师纠正字音。
8、分组表演。
9、给各组分发乐器:
铃鼓、三角铁、双响筒等,各组选择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10、分组演奏。
11、小组评议。
(三)、小结。
这几堂课我们学习了和海有关的音乐作品。
音乐家根据大海不同的变化,潜心构思,用不同的节拍、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配器手法、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表现了不同的大海。
我们利用了几堂课欣赏了音乐大海中的“一滴水”。
音乐的创作是无止境的,音乐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创新着,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这几首作品,要了解和欣赏更多的音乐作品,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七课《幸福生活》第一课时 课型:
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
(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2)、初步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
(3)、初步了解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
(4)、用动作表现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3、过程方法:
聆听、看录像、表演、跳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三、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多次聆听,让学生在每次聆听时带着不同的问题,边听边思考,听后从不同角度获得收获。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看录像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根据学生好动的天性,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
磁带《阳光下的孩子》、《快乐的啰嗦》、录音机、有关彝族文化的录像资料、相关课件。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1、阳光下的孩子 2、快乐的啰嗦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
《阳光下的孩子》。
1、播放歌曲录音。
问:
你听了这首歌后心情怎样?
为什么?
2、教师读词,讲解歌词所表的的思想感情。
3、再听。
学生边听边和着节拍拍手。
4、教师简单讲解“独唱”、“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
问:
这首歌曲的羊肠形式是什么?
(二)、聆听《快乐的啰嗦》。
1、播放弹拨乐演出录像。
2、教师简介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
3、播放乐曲《快乐的啰嗦》录音。
问:
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
4、再听。
5、随教师的琴声哼唱主题。
44 55 3︱55 3︱35 51︱3 32 13 32︱126︱62 16︱11 6‖
6、教师播放课件,边看边听老师讲,让学生了解彝族的民俗。
7、学习几个一族的舞蹈动作。
8、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用学过的彝族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再次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二课时 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了解各国及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感受音乐的情绪,并用舞蹈、乐器等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唱歌,进一步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3、过程方法:
聆听、看录像、朗读、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唱出彝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多次聆听,充分感受音乐。
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
看录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教学手段,了解有关彝族人民服饰、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四、教学准备:
教师:
磁带《夏天的阳光》、《阳光下的孩子》、《彝族娃娃真幸福》、录音机、琴、彝族服饰、生活等方面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1、夏天的阳光 2、彝家娃娃真幸福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夏天的阳光》。
1、复习《阳光下的孩子》。
说说音乐的情绪怎样?
是什么演唱形式?
2、播放《夏天的阳光》。
问:
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你听了以后心情如何?
3、复听歌曲。
问:
你听了以后,感到这首歌曲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
4、请学生在树上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5、各组表演,互相评议。
(二)、唱歌《彝家娃娃真幸福》。
1、播放有关彝族服饰的课件、生活情况的画面。
2、完整聆听歌曲。
3、随教师按节奏读词。
4、听录音,学生轻声唱歌。
5、分句唱,纠正错误之处。
注意:
衬词应唱得轻巧。
6、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
7、分组讨论:
使用打击乐器,按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8、分组演奏,互相评议。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一课时 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
2、知识技能:
(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2)、学唱歌曲《乃呦乃》。
(3)、能初步听辨出音的高低。
3、过程方法:
聆听、唱图形谱、表演、演奏、听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唱歌。
(2)、听辩音的高低。
三、教学设计思路:
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如何让学生将他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导入本课的学习,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曲学习过程中我设计多次的聆听,充分感受音乐。
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
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磁带《乃呦乃》、录音机、琴
五、板书设计:
八、幸福生活
乃呦乃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土家族名“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民间歌曲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
“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
一般三天、五天、七天。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听辨游戏。
1、复习第五课学习的声音的高低。
2、听辨游戏:
教师在琴上每组弹两个音高距离较远的两个音,弹三遍,当弹第三遍时,学生分别作出两个相应的动作:
高高举起手再垂下手或先垂下手再高高举起手。
边做这些动作,边用“高——”“低——”模唱两个不同的音。
3、教师纠正。
(二)、唱歌《乃呦乃》。
1、完整聆听歌曲一至两遍,学生虽音乐拍手。
2、播放课件,边看边听教师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俗、语言、音乐的情况。
3、学生猜一猜“乃呦乃”的意思。
教师解谜(快乐的意思)。
4、随教师按节奏读词。
5、听教师弹琴,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唱歌,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变化。
(先慢速学唱,稍微熟练后,按原速学唱)
6、唱歌。
7、分组讨论:
用什么动作表现歌曲快乐的情绪?
8、分组表演。
9、师生共同评议。
10、给各组分发乐器,讨论用什么节奏为歌曲伴奏,以便更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绪?
11、分组表演。
一组表演时,其他组唱歌。
12、师生评议。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一课时 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
(1)欣赏歌曲、乐曲,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认识串铃。
(3)、用乐器伴奏表现音乐的情绪。
3、过程方法:
猜谜、聆听、看图、看图形谱、唱图形谱、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用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思路:
猜谜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指认图形谱,让学生直观感受旋律线条的起伏,并在认、唱的过程中,记忆旋律的主题。
听赏歌曲时,设计表演环节,体会劳动是的快乐心情。
乐器教学仍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磁带《铁匠波尔卡》、《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串铃及其他打击乐器、录音机。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铁匠波尔卡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二拍子 洗衣裳洗手绢补袜子缝纽扣
快速 修桌子补图书平操场载鲜花
活泼 种葵花种蓖麻拾麦穗拔野草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波尔卡:
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
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各地。
特点:
二拍、快速、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
最先将此种舞曲形式用于器乐和歌剧创作的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斯美塔那(如其创作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波尔卡本是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
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
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
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
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
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
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
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
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
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
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
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
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
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
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
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
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
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
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
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
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聆听《铁匠波尔卡》。
1、猜谜:
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些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请学生说说手的作用。
问:
铁匠的手有什么作用?
3、完整聆听乐曲。
问:
你听了乐曲以后心情怎样?
乐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
问:
你能听出乐曲中有没有不是乐器发出的声音?
4、教师简介乐曲的来历。
5、再听。
6、看P54图,告诉学生在维也纳音乐会上常演奏该乐曲。
7、再听。
学生边听边用手指指着P55上的图形谱,试着记住这句旋律..
8、按乐器的声音图谱(P55下),选择打击乐器和着乐曲敲击,体验参与音乐表现的快乐。
(二)、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教师讲:
刚才我们听了《铁匠波尔卡》,感受到了铁匠劳动是的愉快心情。
其实,我们用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事情。
下面听听这首《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中唱的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
2、完整聆听歌曲。
3、学生回答“小手能做的事”的问题,教师板书。
板书时注意顺序,写成后做歌词的提示。
4、再听。
看黑板上的歌词提示轻声唱歌。
5、再听。
学生随音乐做动作,表现歌词中提到的事情。
6、给各组分发乐器——串铃,学生观察,探索演奏方法。
7、教师简介串铃的名称、演奏方法。
8、再播放音乐,一组用串铃及其他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另一组用动作表演。
9、两组互换。
(三)、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二课时 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
(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用舞蹈动作表演歌曲。
3、过程方法:
聆听、唱歌、(默唱、出声唱、接唱)、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用舞蹈动作表演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
学唱之前,先聆听,留下完整印象。
通过解疑,了解歌曲表现的内容、意义。
唱歌时,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表演时,教师教一些动作,学生再创编一些动作,两者相结合,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教学准备:
磁带《粉刷匠》、录音机、琴、旧报纸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粉刷匠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粉刷匠》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聆听:
1、播放《粉刷匠》的录音伴奏。
问:
你能猜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劳动场景吗?
2、出示课题。
请生说说“粉刷匠”是干什么的?
3、听歌曲录音。
问:
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
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二)、唱歌。
1、再听,边听边随音乐心里默唱,看谁记得旋律多?
2、师生接唱。
3、小组接唱。
问:
如果你是粉刷匠,或者帮妈妈做了一些好事,得到妈妈的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唱歌呢?
(三)、表演。
1、学习几个表现歌曲内容的动作。
2、学生分组创编动作:
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
3、分组表演。
带上教师提供的用旧报纸折的帽子。
4、小组互评。
(四)小结。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三课时 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
2、知识技能:
(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通过创编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能力。
(3)、认识沙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多种演奏方式。
3、过程方法:
聆听、演唱、创编、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唱歌。
(2)、通过创编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学唱之前先聆听,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完整印象。
之后采用有趣的接唱形式,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乐器学习时,采用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乐器——沙球的演奏方法,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探索精神。
四、教学准备:
磁带《理发师》、录音机、沙球、琴
五、板书设计:
九、巧巧手
理发师
沙球:
24X X︱X XX︱XX︱X XX︱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二幕喜歌剧。
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爵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AntonioRossini1792-1868)作曲,切萨雷.斯特比尼作词,1816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阿金蒂纳剧院。
剧情描述了17世纪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尔的一则故事。
伯爵阿尔马维瓦与富有而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但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而狡猾的医生巴尔托罗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音乐教师巴西利奥为他出谋划策。
在机敏幽默而又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巧妙安排下,伯爵和罗西娜冲破了巴尔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成眷属。
作曲家吸取了德国和法国喜剧中夸张幽默的手法,结合意大利歌剧注重旋律和歌唱技巧的特点,使明快华美而独特的音乐喜剧风格,在该歌剧的许多著名的咏叹调、演唱曲、浪漫曲和重唱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
(一)、聆听:
1、播放《理发师》歌曲录音伴奏。
问:
这段音乐表的是什么劳动场景?
2、播放歌曲录音范唱。
问:
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唱歌。
1、复听歌曲。
边听边在心里默唱,看谁记得旋律多。
2、学生试着唱一唱。
3、师生分句接唱。
4、小组接唱。
5、歌曲处理。
6、问:
说说这首歌曲表现了理发师怎样的心情?
7、问:
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唱歌?
8、分组唱歌,看那组唱得好。
(三)、乐器——沙球
1、给各组分发乐器。
2、各组观察乐器的形质,探索演奏方法。
3、小组汇报,展示探索出得多中演奏方法,并口头描述它们不同方法产生的不同音响。
4、教师简介乐器名称、形质、正确的演奏方法。
(四)、演奏。
1、分组讨论:
用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分组表演。
3、小组评议。
4、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演奏,一部分唱歌,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
(五)、小结。
表现理发师的音乐还有很多,著名的有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表现理发师的艺术形式也很多,除音乐外,还有电影、绘画诗歌等等。
这都说明劳动者是被人尊重的,劳动是光荣的,是被艺术家大力歌颂的。
同学们在这节课不仅要学会这首歌曲,同时也要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十课《汪汪与咪咪》第一课时 课型:
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观察能力。
2、知识技能:
(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初步了解速度变化对音乐带来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2)、学会用动作表现音乐。
3、过程方法:
聆听、设疑、解疑、动作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初步了解速度变化对音乐带来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分别欣赏题材相近的两首乐曲。
每首乐曲的欣赏都设计了多次的聆听环节,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音乐。
并进行对比,横向比较两首作品的异同处,学会理性的分析音乐。
培养欣赏能力。
最后让学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
磁带《小狗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录音机、
五、板书设计:
十、汪汪与咪咪
小狗圆舞曲 跳圆舞曲的小猫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狗圆舞曲》:
D大调圆舞曲("小狗")(作品64之3)作品64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
其中第三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称为《小狗圆舞曲》。
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
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
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
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
全曲为简单的三段体。
在四小节序奏后,主旋律以反复回转的形态出现,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则是甜美而徐缓的旋律,与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鲜明的对立;第三段为第一段之反复。
F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3:
此曲因为第三段旋律的各个音都使用了装饰音,上升的形态很像小猫跳来跳去,就被后人命名为《小猫圆舞曲》。
这是一首非常轻快活泼,充满热情的圆舞曲。
在强有力的16小节序奏后,圆舞曲分做四段呈现,最后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一年级 小学 音乐 教案 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