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423161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85.63KB
西哲名词解释.docx
《西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哲名词解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
“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无定形”不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它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它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赋予这个概念“神性”。
3.数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5.存在(巴门尼德)
“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
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无始无终,但却不是无边际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
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是“有定形的”。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
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飞矢不动
“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
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动的,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8.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
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它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不变得
9.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
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10.奴斯(阿那克萨哥拉)
“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心灵)。
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11.原子与虚空
原子与虚空:
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的。
他们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
又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空。
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12.精神接生术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中的第三个环节诱导,即通过启发、比喻揭露矛盾而帮助对方说出预先蕴涵在自己意识中的思想。
他把自己的方法比做他母亲从事的“接生术”。
苏格拉底的方法
问答法,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和回答的方式,从具体问题出发,是问题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达到正确的普遍的知识。
四个环节:
反讽、归纳、诱导、定义。
美德即知识
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探讨,得出“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
即美德是关于善的的概念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
苏格拉底把美德完全等于知识,因此,一种符合某种善行的人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
13.理念(柏拉图)
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
在柏拉图哲学里“理念”的实质为思维或理智的对象,“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而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
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原型或根据,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14.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或者说,先天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
学习的作用在于出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回忆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
15.通种论(柏拉图)
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这就是通种论。
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16.实体(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它具有“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这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
第二实体就是逻辑的中和属的概念,它仅仅只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的特点。
17.四因说
“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得一种理论概括。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提出了“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但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于形式因。
因此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是合一的,“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和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
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此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18.中道(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的概括为“中道”。
“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德性是相对于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中道”表示德性的特征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19.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是与“理性智慧”并列的理性,两者的区别在于:
“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的环境和事实,“理性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理性智慧”的对象却是普遍的本质;最后,“实践智慧”乃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的获得的只是像数学这样的“理性智慧”。
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一方面表达了理智主义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志自由”观点的萌芽。
20.智者
“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
直至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腊城邦的繁荣时期,在希腊人中的观念中,文雅的举止和合宜的表现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智慧就是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
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
但“智者”并非思辨家,他们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商业性。
21.皮罗(皮浪)主义
皮罗主义是希腊后期哲学的怀疑派的指导方式,其代表人是皮罗。
皮罗主义承认任何判别真理的标准,基此提出一个口号:
“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和不可判别的,因此,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
与“悬搁”这一认识态度相适应的是被称作“皮罗方式”的实践态度,这种方式是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执和困惑,保持灵魂的安宁,即不动的状态。
22.流溢说(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用形象来比喻其规定的第一本体“太一”。
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
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
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它本体。
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23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在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24爱与恨
恩培多克勒认为爱与恨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
25真理与意见(柏拉图)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包括理智和理性。
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不是那么无知。
理想国:
柏拉图试图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使哲学家与统治者融为一体,从而建立一种“哲学王”的理想国度。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那么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哲学家)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
国家应该有三个社会阶级,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以智慧来治理国家、以勇敢来保卫国家和遵行节制而勤奋工作。
所以理想国的统治者必定是掌握了最高知识拥有智慧的哲学家
辩证法:
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辩证法中,柏拉图集中考察了各种纯哲学范畴,他发现纯粹哲学范畴有一种特点,就是超出自身而向它的对立范畴转化的内在必然性。
整个理念世界就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对立统一的严密逻辑体系了。
柏拉图由此就大大超出了爱利亚派和智者派的带有诡辩色彩的“消极的辩证法”,而提升到了黑格尔所谓的“积极的辩证法”的水平。
这就是柏拉图的辩证法对后世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重要的启发。
“线段”之喻
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他把一条线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它们各自又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就有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
可见世界的知识即“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即“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
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经院哲学
原义:
“学院中人的思想”,“士林哲学”特殊含义:
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延伸含义:
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
“实在论”“唯名论
“三位一体说”德尔图良
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为圣子,圣灵则是上帝的智慧。
圣子和圣灵产生自圣父,但三者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具有同一性质,是同一个上帝。
上帝是全部、是整体。
1.教父
教父是继使徒之后具有希腊哲学素养的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确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
按使用语言的不同,教父被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3.唯名论
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
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实际存在的意义。
唯名论是为了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从理性上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主要代表是极端的唯名论者洛色林和温和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
4.唯实论
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
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存在的客观存在,它构成了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
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
另一种温和的是在把一般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阿奎纳)。
5.文艺复兴运动
欧洲的14-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教廷的衰落和皇室的兴起,它的标志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观念。
它从宗教精神内部创立了纯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博爱的、无所不包的、无处不在的、普遍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
由于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而实际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人本主义、古典哲学的复兴和宗教政策。
6、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指与神学相区别的那些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学、道德哲学等。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主义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人文主义思潮极大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它做的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的发现”。
7.启示的真理
即由上帝直接的启示,并且有《圣经》记载下来的教义。
这种真理有两个渠道:
一种是自然启示,通过自然规律显示他的高妙,二是超然启示,上帝通过语言与人类交流。
8.自然的真理
指人类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以认识神的高妙。
凭借思辨理性直接获得关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思想。
9.奥康的剃刀
由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康姆提出。
它的基本命题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可以用少数几个原理或原则来说明事物的时候,却用了许多的原理或原则,那就是浪费。
原罪论: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
罪恶的根源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判离了善之本体,导致了人类永恒地罪性,即“原罪”
时间(奥古斯丁):
持续的知觉,是心灵(上帝的心灵)的延伸。
上帝是永恒的,并不是时间中的存在。
时间的理念“现在”是上帝心灵的瞬间创造。
上帝心灵之中的“现在”理念是一切时间的原型,人所知觉到的流逝的时间是对时间原型的模仿。
“现在”是时间的全部(过去、将来都不能度量)
神创世界
神既然是至善的,他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当然也就是最好的,因为神的至善本性使他“根本不会也不允许作出什么不是最好的事情来”。
神根据至善至美的原则创造出惟一的世界,把生命和灵魂赋予世界,用秩序与和谐来统辖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万事万物,让地球处于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转动,并让具有理性灵魂的人居住在地球上,成为万物的灵长。
光照说
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
上帝:
真理之光;人的心灵是眼睛,理性是视觉,心灵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理性依其本性自然的趋向光照,只有信仰上帝的人才能自觉地、充分地接受真理。
第三章
详细内容:
一、名词解释
四假象说
是培根提出的,影响人们认识,使人们产生错误观念的,阻碍人们通向真理的,占据着人的理智并在里面已经根深蒂固的各种假象理论。
有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
5.实体(笛卡尔)
所谓实体,笛卡尔指的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东西的一种东西。
”他实体分为绝对实体和相对实体。
绝对实体是自因的存在,就是上帝。
相对实体只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他事物就能存在的东西,它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
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它们构成了两个互相平行的世界本原。
心物二元论:
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把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看做是相互独立的,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它们构成了两个互相平行的世界本原。
一切物质性的现象都依附于物质实体。
一切精神性的活动都依附于精神实体,它们分别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法则而运行。
6.实体(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绝对无限的实体,就是神或自然。
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即可以无须借助于外物。
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实体是自因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产生。
7.属性(斯宾诺莎)
在斯宾诺莎看来,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征。
尽管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属性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维。
广延和思维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一种心物平行论的观点,即谁也不能决定谁。
8.样式(斯宾诺莎)
样式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学说。
样式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
样式的定义是实体的分殊,即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样式也具有实体所固有的属性。
其中思维的样式表现为理性,广延的样式表现为运动。
9.“白板说”
洛克明确地表述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凡在理智之中,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人心就如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
这就是洛克的“白板说”。
10.两种观念(洛克)
通过感觉和反省得到的是简单观念,是心灵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毁灭的,是被动接受的;复杂观念是心灵通过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而得出的,它是由人心随意做成的。
复杂观念可分为三类,即样式、实体和关系的观念
11.两种性质
性质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
洛克把物体的性质分为两类:
第一性质,指物体的原始性质(广延、形状、大小、动静、数目);第二性质,指由物体节其体积、形相、运动及其结合形成的一种能力(色、香、味等)。
洛克将第一性质归于客观实在,把第二性质归于主观感觉,导致了两种性质的分裂从而使他在唯物主义立场和经验论基本原则陷入了两难境地。
两种本质:
洛克将本质分为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
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理论上的假设,没有经验的来源,无法认识;名义本质是指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名称
双重经验论:
洛克把经验分为两种,即感觉和反省。
感觉是指外感觉,关于外部事物的形状、运动、色、声、味以及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
反省是指心灵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注意,内感觉,由此获得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等观念
12.单子
单子指构成万物的基础或单元,是一种不具有广延性,只具有一定质的能动的精神实体。
单子具有单纯性(不可分割,没有部分,是最小的单位,无广延,不能借以自然的方式产生,通过组合而产生,分解而消灭)、独立性(单子之间不能相互影响和作用,彼此孤立,自行封闭的实体)、多样性(事物由不同质的单子组成)、能动性(单子作为精神实体有欲求和知觉,决定它运动变化,单子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3.前定和谐
14.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这一命题是肯定外物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观点。
按照这个命题,根本不存在任何独立于感觉观念的事物,所谓事物无非是被“心灵”实体感知的一组观念,事物和观念是同一个东西,它们的存在只在于被心灵所感知,这夸大经验中的观念,从而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15.印象与观念(休谟)
休谟提出一个命题:
“凡在理智之中,无不在感觉之中。
”在论证这一命题时,休谟把感觉经验叫做知觉,认为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
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的知觉是印象,包括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则是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
印象又可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种,而感觉是观念和反省印象的基础,观念则是感觉印象的精神的表象。
16.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他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笛卡尔正是以此作为根基而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但是这条原理本身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建立在内在反省的自我经验之上,是一种直觉活动的结果。
笛卡尔所说的“我”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他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地觉醒。
18.认识论
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标准等。
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论关系十分密切,是研究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由于对这一前提和出发点解决不一样,形成了各派认识论的根本对立和分歧,由此,引出了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这个前提出发,主张认识是对“理念”的回忆(柏拉图),是对“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是主观自生的“感觉和经验”(贝克莱)等等,把认识的对象看作是感觉、经验和观念本身。
唯物主义从物质,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这一前提出发,并把反映论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思想路线。
哲学史上还有对人的认识能力提出怀疑,否定客观世界的可知性的不可知论。
此外,就认识方法而言,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四章法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穷根究底、试图认识事物的本质、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基本特征称为“理性主义”
1.自然神论(自然论上帝观、合理的上帝)
是17—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普遍信仰的一种宗教形式,它把理性确立为上帝的本质,认为上帝按照理性法则创造了自然界之后就任其这些法则运行,不再干预。
自然论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两点:
上帝的本质就是理性,这理性就体系在上帝所创造的自然界中,因此无须借助于神秘的启示,只要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就可以认识上帝;第二,道德是宗教的首要之义,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扬善弃恶的基本原则。
自然神论不仅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实验论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17世纪英国宪政体制和政治妥协在神学上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构成了从宗教专制向科学理性过渡的重要中介
伏尔泰自然神论(合理的上帝)
在伏尔泰看来,物体的本性是广延性和不可入性,宇宙是一架巨大而协调运转的机器,一切是按照数学力学规律运动的,上帝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伏尔泰认为物质是惰性的,自身没有运动的能力,因此,要理解物质的运动,就必须像牛顿那样,假定一个“第一推动者”的存在。
上帝虽创造了世界,但在他给世界以最初的推动之后,便不再干预世界,而听任自然规律去支配一切。
3.自然法(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认为人类有自己固有的法,就是自然法。
自然法包括四条:
一是和平;二是自保;三是爱他人;四是合群。
人类由于有这四条规律,才脱离了原始自然状态而过度到社会状态。
他认为自然法从根本说来就是人类的理性。
6.人是机器(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称“人是机器,这是对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一书中的观点的进一步推进。
他设想人正是像机器一样构成起来的,肌肉如弹簧,肺如鼓风机,心脏如水泵,大脑如控制器。
人是机器的说法消除了宗教教会加在人性上的一切欺骗的灵光,使人追求自己在人世间的物质利益,但这种观点导致了庸俗唯物论。
7.物质(霍尔巴赫)
物质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是有质的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