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题经典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423049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479.94KB
五年级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题经典及解析.docx
《五年级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题经典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题经典及解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题经典及解析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1.
1.飞快往回跑(扯开喉咙喊)跳(跳进河里)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2.内容上表现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3.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4.好。
这个标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其次,这也象征了哥哥六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照顾,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高度责任感。
2.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chěng)赛场的长跑健将。
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
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后,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
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
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
“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着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
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
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
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
“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他们,踢翻他们,绕过他们,就会抵达梦的前方。
1.第①自然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2.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
又为什么难过?
3.仔细品读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三十二”“不仅”表现了;
“第一个蝉联”说明。
4.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5.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
为什么?
6.品味选文,谈谈你对如何成功有什么见解。
1.差→羞
2.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
3.贝基拉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
5.不好。
“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
(意近即可)
6.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坚持下去。
3.
送奶工杨琴
①从背影上看,杨琴就是那种蹬着踏板助动车送货的人:
她的腿有点罗圈,送奶时,她从不敢把奶箱绑在后面,都是把它们放在踏板上,经年累月弯着膝盖,别扭小心地载着奶箱骑行,腿就变成O形。
②杨琴45岁,凌晨三点半就起床送奶的日子已经有12年,这12年,她用爬楼送奶赚来的辛苦钱,将一对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大学;孩子上了大学开销大,加上另一个片区送奶的姑娘回老家结婚,杨琴把她手上的五栋楼也接了下来,这样,为保证所有的奶在早上七点前送到人家门口,杨琴凌晨两点就出发了。
③听说我要跟她一起去,杨琴特地叮嘱说,别穿硬底鞋,订牛奶的人以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一到后半夜,整个睡眠就像发青的薄壳蛋,有一点点动静就碎了。
杨琴12年前曾经遇上这样一件事:
她爬到某栋楼的五楼时,楼道里黑黝黝地候着一个人,定睛一看,是一个70来岁的老爷子,用压低了的喉音问她:
“姑娘,你明儿来,开奶箱的动静能不能再小点?
”老人的老伴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是惊醒了非得睁眼到天明的那种人,随后又对杨琴暗暗拱手说:
“麻烦你了!
”
④杨琴默然点头,从此改掉了戴着粗线手套放奶瓶的习惯,代价是冰凉的奶瓶,把她手上的温度和油脂水分全带走了;涂护手霜也没用。
杨琴的手,只有夏天才不长满口子。
⑤杨琴记性特别好,在昏暗的楼道里,她在某些单元房的门口停下,手脚麻利地抽去了人家门把手上卷插的广告纸,但在她放奶的那些人家门口,她却没有去理会那些小广告。
她小声说:
“有些老人到南方的儿女家去过冬了,临行,他们会退奶,等回来才续订。
我记得他们的门牌号,顺手把小广告清理了。
听说有些小偷,专靠这个判断家里有没有人。
”
⑥这种贴心细节,订户都记在心里。
杨琴去收奶款的时候,有的老人专给她留了从云南、海南那边带回的稀奇水果,还有的老人把空瓶放回奶箱时在里面放一张纸,杨琴抽出来打手电看,老人用一丝不苟的小楷在纸上写:
“闺女,我去医院疏通下血管,也就五天时间,奶不退了,从今天起,你帮我喝了吧;另,上次听你讲,我小院里的梅花好香,给你折了些回去插瓶,就放在门口。
”
⑦杨琴蹲身下去,果然,地上有个自做的小布兜,兜里是旁枝斜出的绿萼梅一大束,清香如泉水一样在窄小的旧楼道里流动。
小布兜有把手,杨琴可以把它套在车把手上,心情舒畅地骑车回家。
1.文章第①自然段对杨琴的腿有几处细节描写,请用横线画出,并说说这么写的好处。
2.送奶工杨琴的贴心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3分)
3.第③自然段写“订牛奶的人以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一到后半夜,整个睡眠就像发青的薄蛋壳,有一点点动静就碎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对于刻画送奶工杨琴有什么作用?
4.第③自然段插叙了杨琴12年前曾经遇上的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第⑦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6.文章结尾说杨琴“心情舒畅地骑车回家”,你能说说杨琴心情舒畅的原因吗?
1.“她的腿有点罗圈……腿就变成O形。
”这样写的好处:
对杨琴腿的描写主要为下文作铺垫,她的腿已经那么不健康了,还能帮助老人们做那么多贴心的事,更加突显她的善良。
2.不穿硬底鞋,不用粗线手套,轻拿轻放奶瓶,清理小广告。
3.比喻。
把小区老人的睡眠比作发青的薄壳蛋,极其敏感和脆弱,形象地表达出60岁以上老人睡眠质量差,很容易被一点点动静吵醒,而这被杨琴留意到,体现出她对老人生活状况的关心。
4.补充交代了杨琴为订户着想的品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也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富有变化。
5.这一束梅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其实是杨琴精神品质的写照,她在她的事业中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她付出的更多的是爱心、细心和耐心。
这句话是对送奶工杨琴精神的赞美,她就像这把清香蔓散在楼道里的梅花般,把爱洒满整个楼道,给小区里的人带来了幸福快乐。
6.她对订户们的真心换来了订户们对她的真心,她觉得自豪和感动。
4.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
“多少饯一穗?
”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
“你能吃四穗?
”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
“不卖!
”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
“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
⑩“那也不卖!
”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
“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
“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
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
“好吃了再来啊。
”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
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二个卖烤玉米的人只顾眼前利益。
5.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
(2)畅通无阻:
(3)行云流水:
(4)文思泉涌: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1.
(1)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一起。
(2)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3)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
2.自豪
3.事情发展穿针线春风
4.“不敢”“唯恐”“轻轻”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
5.“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
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6.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6.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①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rěn)了起来。
②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
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
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③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
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过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④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
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
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⑤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
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
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⑥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sǒu)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
她说:
“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和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
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
”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
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
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
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zīzhū)必较?
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⑦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地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地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
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
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
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
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⑧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
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
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
我心里暗暗地感叹:
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的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那么多。
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那么多呢!
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
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⑨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
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
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
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
人啊!
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⑩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
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
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
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选自《美文精选》2015年版,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
(2)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
()
(3)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
(4)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
2.文章第⑧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的______描写,表现了修鞋女人_________的形象,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修鞋女人是“幸运”的?
4.如果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但作者还是保留了这一段文字。
请你试着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
”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活的认识。
1.
(1)斤斤计较
(2)门可罗雀(3)不可开交(4)小心翼翼
2.外貌因操劳而苍老生活的不易
3.①丈夫有工作可做,儿子学业有成,自己也有谋生的手段,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
②懂得生话的哲学,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被生活的艰辛所打倒。
4.①内容上更能表现修鞋女人生活艰辛,衬托出修鞋女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出修鞋女人的热情以及纯朴厚道的特点。
③突出主题,歌颂了像修鞋女人一样为生活辛勤付出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也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5.生活可能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
①人只要活着,就应该为了希望而辛勤付出;②为人实在,用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辛苦的生活也会很充实乐;③不必计较付出多少,要保持心境平和快乐;④无论自己处境如何,不必总是叹气,不要总和别人比,要时刻拥有好心情。
(言之有理即可)
7.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①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②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
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
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③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
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
老常并不顾忌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④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
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
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
调皮的孩子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许多的麻烦。
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⑤老常从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
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⑥老常被派出所抓啦!
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
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
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⑦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
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
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
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
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
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最后,所长只好打电话到镇中学。
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
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
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⑧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
他在各个班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
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⑨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⑩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
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我们只是听,不愿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
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⑥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
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
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写出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顾忌——()
依然——()宛如——()
2.根据所给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
(2)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
(3)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4)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
3.作为全校最守时的人,老常为什么并不受我们爱戴?
4.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孩子们问老常的话,实际上他们想表达什么?
5.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常是一个怎样的人。
6.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尊敬顾虑仍然犹如
2.
(1)惺忪
(2)有声有色(3)议论纷纷(4)理直气壮
3.①他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②还因为他没老婆。
4.同学们想表达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阅读 理解 试题 经典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