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docx
- 文档编号:421736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918.03KB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检测题
第7单元检测题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选择题
1.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2.下图的宣传单中印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学校罢课,商界罢市,期促政府之反省”等语句。
这份宣传单可用来研究()
A.义和团运动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D.护法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4.下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D.国民大革命的发动
5.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
以下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7.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的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B.皇姑屯事件
C.东北易帜D.宁汉合流
8.周恩来说: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
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这句话中的“起义”是指()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百色起义D.广州起义
9.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遵义会议召开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0.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一思想包括()
①武装斗争②土地革命③根据地建设④战略转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
A.北伐战争B.秋收起义C.红军长征D.挺进大别山
12.下图中有“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等标语,其反映的史事是()
A.虎门销烟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D.八七会议
13.读下表: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上表中话题变化的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的示意图,其变化得益于()
A.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开办工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5.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革命北伐胜利进军B.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端,也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性质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的重要标志。
1922年6月,中共组建有严密领导的工人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表现出自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
……诚如毛泽东所论: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的理解。
材料二
《南昌起义军安民布告》 《井冈山会师》(油画)
(2)材料二图片是国家博物馆的两件馆藏。
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
要求:
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简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红军战士写在包袱上的“六项注意”。
材料二 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部队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当时称三条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是:
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六项注意是:
(一)上门板;
(二)捆稻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这些规定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对于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正确处理军队内部的关系特别是军民之间的关系、瓦解敌军等,都起了重大作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根据地发展、巩固的原因。
(2)依据材料,说明军队纪律建设、作风建设与实现革命理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本题考查陈独秀的历史事迹。
教材中与陈独秀有关的史实有: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创办《青年杂志》;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
由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
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
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南昌起义是周恩来等领导的,排除A、C、D三项。
2.C
解析:
本题主要根据宣传单的内容来做判断,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
通过材料中“还我青岛”“学校罢课,商界罢市”等主要信息,可以判断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
正确答案选C项。
3.D
解析:
李大钊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李大钊还组织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故正确答案选D项,其他三篇文章是十月革命后介绍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其中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
4.B
解析:
这幅图来自教材,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
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5.C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时序。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
五四运动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建立了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
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在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装斗争。
故正确答案选C项。
6.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历程,关键在于理解“道路”的内涵,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根据关键词“在农村”“毛泽东”“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城市,遵义会议是纠正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排除A项。
B项和D项事件的时序混乱、颠倒,排除B、D。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斗争策略和特点分析的文章。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
7.C
解析: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中国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建立。
1928年,日本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不满足日本侵略要求的张作霖;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东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故正确答案选C项。
8.A
解析:
1927年,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历程。
正确答案选A项。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等发动的湘赣边界农民起义。
百色起义是邓小平等领导的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是张太雷等领导的武装起义。
周恩来说“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现在”“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是特指南昌起义的军队。
9.D
解析: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军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正确答案选D项。
中共一大的任务是建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10.A
解析: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军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1928年,朱德率领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工农革命军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地市的道路。
故正确答案选A项。
战略转移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1.C
解析:
这道题考查长征的意义与地位。
正确答案选C项。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纪实性很强。
1936年,在延安等地实地采访的基础上,斯诺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革命领袖的情况。
12.C
解析:
标语的口号反映了五四运动中学生“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主张。
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销毁鸦片的爱国行为。
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起义。
八七会议是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故正确答案选C项。
13.D
解析:
本题通过全新情境,通过展示不同历史阶段流行话题的变化,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宣传民主、科学,宣传新的社会风俗,流行语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
五四运动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流行语集中在劳动、阶级等词语,是知识分子宣传发动劳工阶层并与劳工阶层结合的表现。
正确答案选D项。
14.D
解析:
清政府引进西方设备开办工厂是洋务运动时期的表现。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民族资本家兴办实业的热情被激发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国民经济又出现迅速发展。
图中数据显示,外资比例下降,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均有增长,这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
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15.C
解析: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927年4月到1928年中国共产党员构成比例的变化,其中农民党员的比例迅速增加。
这与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革命斗争,建立根据地紧密相关。
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
(1)中国革命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并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等等。
要点叙述,史实运用得当即可。
(2)答案提示:
一是注意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
《南昌起义军安民布告》图中有“此次南昌起义”“转战千里来粤”,说明是南昌起义后起义军的一部分南下广东与当地的农民革命军会合。
《井冈山会师》(油画),描绘了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革命军队到达井冈山,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
二是突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这个重点。
解析:
第
(1)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处在革命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富强的政党,而建立革命政权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第
(2)小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图片信息的提取与解读,是网络信息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提取信息可以从图片的标题中获得,也可以从图片本身的画面、内容中获得。
提取信息后,要结合历史背景对图片进行解读与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解释问题。
17.
(1)提出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加强军队建设,正确处理军民关系;红军会师加强了根据地的军事力量;采取正确的军事斗争策略,打击敌人的进攻;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人民解放而斗争,为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富强而斗争。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加强了军队的纪律与作风建设,改善了军民关系,红军得以在根据地立足。
军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就能战胜敌人,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
解析:
(1)材料一是历史文物材料,材料二是历史著作研究的结论。
两则材料能相互佐证,说明井冈山根据地发展、巩固的原因。
材料一、材料二创设的情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军革命斗争生活的情景,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构建一个适合于论述问题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训练,在记忆的同时,注意把教材内容与新情境的内容整合起来,思考问题、解释问题。
(2)日常生活习惯与作风建设紧密相关,理想的实现又有赖于纪律和作风建设。
学生能把其中的关系阐释明白,并在学习生活中借鉴历史经验,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就达到了历史学习促进自身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中国的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即深陷分裂的共和国出现在一个危险的国际环境中,它甚至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本报记者,北京,2月25日)中华民国总统于今天接见了受邀造访的外国记者,并就中国的事件进行了坦率的谈话。
总统说,他会格外关注中国工业发展。
在中国工业发展上,他欢迎外国的参与。
总统最后又补充说,他对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感到很满意。
-----摘编自方激《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材料三:
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若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概括以上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论证: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⑤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合上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不能简单用反动统治来慨括
【解析】
【详解】
根据四则材料中“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现代史观而不是革命史观,定位北洋政府统治的统治,可知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所以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民生等相关史实,以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论证时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注意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别
历史大事记
德国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1913年,德国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
1945年5月德国战败,被盟军分区占领;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1951年,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1993年,德国加入欧盟;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3.7%,在欧盟中一枝独秀。
中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3—1957年,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布;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
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答案】例: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论述: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
从历史上看,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
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
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德国和中国发展历程,材料内容强调了德国从1871年统一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强调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德国和中国统一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材料内容论述观点。
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
……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
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
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可支持、否定或修改该观点;要求:
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答案】评分标准态度清晰、准确、符合题意,论述,结论(或给在卷面整洁上)。
示例一:
我不赞同,我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一向重视人治,与西方重法治有所不同。
论述:
在二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整个官僚机制的运转服务于君主,从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到明代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表现中国传统政治中人治色彩、权力过度集中不断加强,到封建社会后期官僚体制不断僵化,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束缚了人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方社会中有法治的传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即是成文法的开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到公元6世纪,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尽管古罗马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法律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西方社会有法治观念的存在。
示例二:
我赞同,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论述:
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为历代所传承,为庶族地主和平民入仕提供了重要途径,为传统社会的基层流动提供了可能性。
但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土,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僵化的科举取士束缚了人才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成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被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宋明以后阻碍的思想进步,禁锢了人才。
综上,政治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否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
我认为传统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论述:
角度1:
可从封建社会前后期论述分别论述其积极和消极作用角度2:
可从传统制度对后世、对西方的影响论述其积极性
示例四:
我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述。
比如同意“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的观点的可以从科举制度创立与发展以及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分析回答。
对于材料“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持不同意观点的可以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出人治思想以及西方罗马法倡导的法律理念等分析回答。
5.古代中国的辉煌值得我们骄傲,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单元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