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新技术技术说明资料.docx
- 文档编号:421698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68.71KB
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新技术技术说明资料.docx
《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新技术技术说明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新技术技术说明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新技术技术说明资料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
包括上部凝液集箱、下部凝液集箱、顺流管束和逆流管束,本实用新型通过引流管道的排汽进入上部凝液集箱扩容后再与集箱内部安装的全阻汽格栅网进行接触,以实现蒸汽无损耗减压,再经过若干根错列布置的顺流管束以及逆流管束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交换后凝结下来的凝液再经过与下集箱连接的回流管道通过高度差自流回凝液闪蒸器底部液相空间,以完成对汽相空间排汽的收集,降低热能浪费,改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工业生产中水平衡,提高能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摒弃传统排汽回收时使用的动设备如电动循环水泵以及各种换热器机组、各种喷射器等耗能设备,便于实际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请注意审核
1、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上部凝液集箱、设置于上部凝液集箱下方的下部凝液集箱以及用于与外界空气换热的顺流管束(11)和逆流管束(13),所述上部凝液集箱内设置有用于将该凝液集箱分隔为相互独立的顺流段和逆流段的盲块(15),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上设置有用于引入凝液闪蒸器
(1)排汽的引流管道(18),下部凝液集箱内设置有用于将该凝液集箱分隔为顺流段和逆流段的阻汽格栅网,该阻汽格栅网的下半部分留有供凝液通流的缺口,顺流管束(1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对应相连,逆流管束(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部凝液集箱的逆流段对应相连,下部凝液集箱的逆流段上设置有用于排出凝液的回流管道(23),上部凝液集箱的逆流段上设置有排气管(20),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内设置有阻汽格栅网,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通过该阻汽格栅网划分为用于连接引流管道的部分以及用于连接顺流管束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凝液集箱以及下部凝液集箱为水平设置的钢制圆筒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内设置的阻汽格栅网为与上部凝液集箱截面尺寸相应的圆形隔板体,该隔板体上均布有单孔尺寸为5-10mm的小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凝液集箱内设置的阻汽格栅网为半圆形隔板体,该隔板体上均布有单孔尺寸为5-10mm的小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顺流管束和逆流管束为若干根连接于上、下凝液集箱之间的错列布置的列管,相邻列距离为60-8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流管道(23)以及引流管道(18)为钢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流管道(23)与凝液闪蒸器
(1)的液相空间连通,引流管道(18)与该凝液闪蒸器
(1)的排汽管道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20)内设置有阻汽格栅网。
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闪蒸器排汽回收的处理,尤其涉及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设施。
背景技术
在国内工业生产中,冶金、石化、机械、电力、煤化工等很多行业的凝液闪蒸器、除氧器等设备设施产生0.02~0.15Mpa的乏汽或二次闪蒸汽,均外排大气中。
由于凝液闪蒸器本身的设计要求,存在外排汽量不稳定等原因,其排出的热能不能被有效利用,通常被直接对空排放,导致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热污染及噪音,由于通过闪蒸后的乏汽排出是没有被污染的蒸汽,若将这部分闪蒸后的外排汽回收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部分工业企业通常将凝液闪蒸器的外排汽通过增加动力设施进行回收,即乏汽余热回收装置,该种装置是由乏汽增压、乏汽换热、乏汽制冷三个部分组成,它的原理是利用由高压蒸汽形成的高速射流来吸引低压乏汽(废气),高压、低压蒸汽混合后,达到工艺所需的蒸汽压力、温度。
乏汽回收装置利用动态两相流原理、文丘里管原理和微过冷度原理,通过用低温水来吸收外排低压乏汽,然后将增压后的蒸汽作为热源,经过换热器将低温循环水或除盐水加热。
换热后的乏汽则随着温度下降被排出大气。
此类凝液闪蒸器排出的乏汽较为常见,但此种装置投资较高,且需要电泵、换热器等设备设施,对于回收水泵则时常出现汽蚀现象,造成后期维修费用增加和大量电能浪费,尤其对于低压乏汽的回收则入不敷出,不便于实际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装置,以简单实用的静设备来实现对闪蒸后的排汽回收利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包括上部凝液集箱、设置于上部凝液集箱下方的下部凝液集箱以及用于与外界空气换热的顺流管束和逆流管束,所述上部凝液集箱内设置有用于将该凝液集箱分隔为相互独立的顺流段和逆流段的盲块,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上设置有用于引入凝液闪蒸器排汽的引流管道,下部凝液集箱内设置有用于将该凝液集箱分隔为顺流段和逆流段的阻汽格栅网,该阻汽格栅网的下半部分留有供凝液通流的缺口,顺流管束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对应相连,逆流管束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部凝液集箱的逆流段对应相连,下部凝液集箱的逆流段上设置有用于排出凝液的回流管道,上部凝液集箱的逆流段上设置有排气管,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内设置有阻汽格栅网,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通过该阻汽格栅网划分为用于连接引流管道的部分以及用于连接顺流管束的部分。
所述上部凝液集箱以及下部凝液集箱为水平设置的钢制圆筒体。
所述上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内设置的阻汽格栅网为与上部凝液集箱截面尺寸相应的圆形隔板体,该隔板体上均布有单孔尺寸为5-10mm的小孔。
所述下部凝液集箱内设置的阻汽格栅网为半圆形隔板体,该隔板体上均布有单孔尺寸为5-10mm的小孔。
所述顺流管束和逆流管束为若干根连接于上、下凝液集箱之间的错列布置的列管,相邻列距离为60-80mm。
所述回流管道以及引流管道为钢制。
所述回流管道与凝液闪蒸器的液相空间连通,引流管道与该凝液闪蒸器的排汽管道相连。
所述排气管内设置有阻汽格栅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引流管道的排汽进入上部凝液集箱扩容后再与集箱内部安装的全阻汽格栅网进行接触,以实现蒸汽无损耗减压,再经过若干根错列布置的顺流管束以及逆流管束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交换后凝结下来的凝液再经过与下集箱连接的回流管道通过高度差自流回凝液闪蒸器底部液相空间,以完成对汽相空间排汽的收集,降低热能浪费,改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工业生产中水平衡,提高能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摒弃传统排汽回收时使用的动设备如电动循环水泵以及各种换热器机组、各种喷射器等耗能设备,而创造性的利用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通过传热,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内能发生改变的能量传递的原理,仅使用了诸如全阻汽格栅网、半阻汽格栅网、逆流管束、顺流管束、上部凝液集箱、下部凝液集箱、引流管道、回流管道等静设备及非耗能设备,便于实际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闪蒸器排汽回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3、18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同时,图1左上角增加了管线方向箭头,并删除了文字中冷却器的描述。
图2是图1所示闪蒸器排汽回收设备的全阻汽格栅网的主视图(a)和侧视图(b);
图3是图1所示闪蒸器排汽回收设备的半阻汽格栅网的主视图(a)和侧视图(b);
图中:
1.凝液闪蒸器、2.闪蒸器凝液泵入口管道、3.凝液泵入口阀门、4.凝液泵、5.出口管道止回阀、6.闪蒸器安全阀、7.闪蒸器排汽管道、8.闪蒸器本体压力表、9.全阻汽格栅网、10.上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1.顺流管束、12.下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3.逆流管束、14.半阻汽格栅网、15.盲块、16.下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7.上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8.引流管道、19.全阻汽格栅网、20.排汽管、21.全阻汽格栅网网孔、22.半阻汽格栅网网孔、23、回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在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上的应用为例,提供一种闪蒸器排汽回收设备。
如图1所示,该排汽回收设备主要包括超导材料制作(这个是否删除,否则,需要在后文对应位置说明采用超导材料的原因)的全阻汽格栅网、半阻汽格栅网14、逆流管束13、顺流管束11、上部凝液集箱、下部凝液集箱、引流管道18、回流管道23等部分。
所述排汽回收设备将凝液闪蒸器1的外排汽通过利用加工特制(不得使用,同时,对于管网的结构特点需要在后文对应位置具体说明)的阻汽格栅网及逆流管束和顺流管束,蒸汽在管束中与外界空气对流生成凝液进行回收,凝结后的回水通过具有足够高度差的管路自流到凝液回收装置(前文有益效果部分记载的是流入闪蒸器液相空间,请核对)。
所述上部凝液集箱,是一个直径为200㎜-750㎜、壁厚为1.0㎜的圆形钢制筒身,两端封闭,主要用于对进入的排汽进行扩容。
通过在内部设置盲块15,分隔为相互独立的两部分,分别为与顺流管束11连通的上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0以及与逆流管束13连通的上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7。
所述下部凝液集箱,是一个直径为200㎜-600㎜、壁厚为1.0㎜的圆形钢制筒身,两端封闭,主要用于对冷却后的凝结水进行收集,与上部凝液集箱水平平行排列。
其与顺流管束11连通的部分构成下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2,与逆流管束13连通的部分构成下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6,两部分之间以设置的半阻汽格栅网14分界。
参见图2,所述全阻汽格栅网9、19,是一个形似蒸笼的,圆形均匀布孔(这样的描述不够清楚,请参照图2进行正面描述,而不是说形似,例如,全阻汽格栅网是一个布置有多个孔的隔板吗?
但是,从侧视图看,似乎还有一些特别之处,请文字描述清楚),全阻汽格栅网网孔21的单孔尺寸为5-10㎜。
该全阻汽格栅网在所述排汽回收设备共设置两个,分别安装在上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0内部以及与上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7连通的排气管20内部。
其作用是对通过的蒸汽进行减压使其凝结成水(其作用的发挥依据什么原理,请简要描述)。
所述半阻汽格栅网14,是一个形似蒸笼的,半圆形均匀布孔,半阻汽格栅网网孔22的单孔尺寸为5-10㎜,半阻汽格栅网14安装在下部凝液集箱内上半部分,作用是对通过的蒸汽再进行减压使其进一步凝结成水。
所述逆流管束13,是一个单根公称直径为DN15-25㎜的列管,其连接上部凝液集箱与下部凝液集箱的逆流段,为错列布置,以凝液闪蒸器1排气量的大小确定逆流管束的数量,一般为25-50列,相邻列距离为60-80㎜,作用主要是对通流的排汽进行冷却。
所述顺流管束11,是一个单根公称直径为DN15-25㎜的列管,其连接上部凝液集箱与下部凝液集箱的顺流段,一般为25-50列,相邻列距离为50-70㎜,作用是对通流的排汽和凝结下来的凝液进行冷却和收集。
请结合图1看看13和11的作用是否需要对调或各自完善
所述引流管道18,是一个直径为DN50-80㎜,壁厚为4.5㎜的不锈钢管道,主要作用为连接凝液闪蒸器排汽管道7与所述排汽回收设备的上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0。
所述回流管道23,是一个直径为DN32-75㎜,壁厚为4.5㎜的不锈钢管道,主要作用为连接所述排汽回收设别的下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16与凝液闪蒸器1排污口(前文记载是使凝液进入闪蒸器液相空间,请核对)。
所述排气管20,是一个(请补充),排气管内设置有(全阻汽格栅网还是半阻汽格栅网?
)
其注意,图1中2、3、4、5、6、8,请简要说明作用。
说明最好能融合到下一段
上述排汽回收设备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从闪蒸器排出的蒸汽经引流管道18进入上凝液集箱后,首先经过全阻汽格栅网9缓冲压力后在上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0再次扩容降压,降压后的蒸汽在顺流管束11进行大面积与外界空气换热,冷却后进入下部凝液集箱顺流段12,其中经过顺流管束11冷凝下来的水直接经过半阻汽格栅网14所在位置处下凝液集箱的下半部分进入下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6,然后经回流管道23直接进入凝液闪蒸器1液相空间进行回收。
部分未完全冷却下来的排汽再经过半阻汽格栅网14上的小孔缓冲,进一步降压,降压后的微压蒸汽再经下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6扩容后进入逆流管束13深度换热,后排入上部凝液集箱逆流段17,最后通过排气管内的全阻汽格栅网19进一步降压、凝结,通过该全阻汽格栅网后的少量蒸汽排出外界,从而实现全面完成排汽冷凝水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静设备代替动设备,如电动循环水泵以及换热器、喷射器等耗能的设备,降低了设备能源及经济消耗,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可靠性,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部凝液集箱、顺流管束、下部凝液集箱、半阻汽格栅网、盲块、逆流管束、引流管、全阻汽格栅网、排汽管等都是采用普通钢材制作的常压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
(3)本实用新型采用巧妙的设计,利用热力学原理将闪蒸器外排汽进行自然对流冷却回收,简单有效。
(4)本实用新型可以使汽水分离过程自然化,并与闪蒸器排汽与凝液回收整合成一个整体,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程度(这个是什么意思)。
图1
(a)(b)
图2
(a)(b)
图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种凝液闪蒸器排汽回收新技术 技术说明资料 一种 闪蒸 器排汽 回收 新技术 技术 说明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