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docx
- 文档编号:4215280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48KB
医学论文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docx
《医学论文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论文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论文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知识丰富、医风严谨的医学人才,实现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慎独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方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的诚信守信传统美德;“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的义利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这些在医学教育中应大力传承弘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移,而耻智之不博”,体现了谦虚好学的求知精神和传统;“反者道之动”,阐明了万物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辩证思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的是反对盲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精神。
李时珍本着强烈的实证精神,认真研读文献,实地调查研究,亲自采集、品尝草药以判断药性药效,历经数十载,编著《本草纲目》。
清代的闻若豫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几乎找到了古文《尚书》中每一句话的来源,举了100多条证据,证明古文《尚书》是后人伪造的。
对古代最具有科学精神的墨家学派,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曾说:
“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
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
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
(三)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
尊重人、关爱人,追求人的幸福和自由,是人文精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怀。
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
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有云: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陈竺院士曾说:
“医学工作者从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离开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总纲,医学科学精神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归宿和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等各家学派互相渗透的基本文化格局,蕴含了以人为中心、追求和完善人的理想人格、先义后利、群体利益至上等丰富的人文精神。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民为本、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医乃仁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阶级和时空局限的生命力和价值。
(四)有利于中国特色医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和在数十万首古代方剂中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治病经验、用药规律和原创知识,蕴含着巨大宝藏,需要进一步发掘,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
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相关记载的启发下,提出了使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从传统中药青蒿,创新研发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对造福人类、促进人类医药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
“屠呦呦的研究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这扇窗户也是对中医中药内涵的再发掘。
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
二、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充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落后,备受西方国家的压迫。
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图存图强的紧迫感,使得传统文化一度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进而受到矫枉过正的全面、激烈的否定和批判,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
特定的历史和国情背景,使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和公正。
这种否定和批判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保持优势,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识产生负面影响,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与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
(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冲击。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思想上比较偏重专业学科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把专业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传统文化的弘扬。
孔子说“君子不器”,而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像一种工具,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沦为青年学生学习谋生技能的“企业”或者“工厂”,学生忙于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忙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忽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育的目的、视野和任务都从内转到了外,从人转到了物,从德性转到知识,从行为转到技能。
”医学教育实践中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没有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三)教师队伍素质的制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授业解惑”指的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传道”之“道”是为人之道,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
即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既教书又育人。
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文理分科、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隔离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本身的传统文化素质也是欠缺的。
具体表现为:
传统文化功底薄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薄,重视科研轻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对传统文化及人文学科心存轻视,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学科;教学方法落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增强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成就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同科学精神绝不是相对立的关系,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归结为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没有揭示出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而数学和可控制实验是科学革命的主要特征。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发展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改革开放、鼓励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制约近代中国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因素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特色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认为: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师的质量。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
因此,搞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
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医学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加强激励引导,在教师培养、职称评审和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
在各类医学专业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培训、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非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对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哲学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医学专业素养。
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医学教师,讲授人文课程或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建设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人文素质较高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三)规范课程设置,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
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
加强对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提高教材质量和水平。
改变单一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更多采取参与式、启发式等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
开展专题教育和专题研讨,增强针对性。
举行传统文化节,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设学校网站传统文化专栏。
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弘利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论文 加强 医学 传统文化 教育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