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鉴赏.docx
- 文档编号:4213242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93KB
诗文鉴赏.docx
《诗文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文鉴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文鉴赏
第1节
【诗词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时文赏读】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
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
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
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
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
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
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
有话流传:
“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
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
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
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
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
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
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
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
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
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
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
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
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
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3.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诗词鉴赏】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时文赏读】
海南杂忆茅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
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
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
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
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
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
我们当时说笑话:
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
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
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
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
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
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
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
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
“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
”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
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
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
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
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
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
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
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
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
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
“不是!
”她回答,“这叫飞机草。
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
”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她说:
“喂畜牲。
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
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
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
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
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3.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4.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5.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6.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第3节
【诗词鉴赏】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时文赏读】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忆,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
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黏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想像。
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
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
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
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确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
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注释:
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景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 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渐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4.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答:
5.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答:
6.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答:
第4节
【写作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
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
“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题分析】
本题完全具有“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特征。
材料本身不算复杂,两个事例进行对比:
前一个是丛飞无私捐助与受助者不知回报,后一个是学生小李“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从审题上说,并没有多大障碍,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很容易想到“学会感恩与回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
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
比如,如果我们从歌手丛飞“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的话语立意,就可赞扬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和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开阔胸襟;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的角度立意,还可批评一种狭隘的“面子”观;从“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的角度立意,还可强调帮助别人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尽我所能就值得颂扬……当然,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除审题准确、思想健康外,还应力求感情真挚、认识深刻、情理并重。
就“认识深刻”来说,你可以着重剖析“感恩之心沦丧”的深层原因,可以审视慈善事业在中国难以“火暴”的根源所在,等等。
【例文选评】
爱心—一一杯香气四溢的茶
爱是博大的,它能容纳百川,它能渗透一块坚固的巨石,它又如一杯香气四溢的茶,你越细细品味,你也就越能品出它的香味。
丛飞,这个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这个曾经赠送物品和300万元的人,这个帮助过178名贫困学生的人,在病危时竟没有人看望的人坦然地说:
“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
”这是何等的宽容,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丛飞的品格,但我却说这是丛飞心中爱的表达。
因为爱心是博大的。
爱心不是覆水难收。
有人说,爱心就像一盆水,泼出后将不再收回。
我却说,爱心本来就不像水,因为爱心可以传递,爱心可以容纳一切。
也许,有些人认为爱心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我说这是肯定的。
爱心永存,我心永恒。
曾经说着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曾经读着一些令人感触颇深的文章。
想到爱心,就想起一篇文章。
文中记叙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向因为火灾失去了妈妈的小强捐赠物品的经过。
开始时,小姑娘只捐些自己不想玩或是已经旧了的玩具,经过小姑娘妈妈的劝导:
“捐赠时,需要捐赠对自己,对别人很重要的物品。
”年幼的小姑娘思索了一会儿,又问了一句:
“妈妈,捐赠的物品可以要回吗?
”妈妈说:
“当然不可以。
”小姑娘静静地思索着,终于含着泪,牵着自己妈妈的手跑向小强,对小强说:
“小强,我把妈妈给你了,今后你就有妈妈了。
”说完小姑娘便跑出了人群,哭泣着……
当然这对于我们来说,这小姑娘是多么的幼稚,可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姑娘的内心是多么的美好。
爱心是无价的,爱心是永存的,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心,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真的,爱心真如一杯茶,你愈品时它愈浓。
它可将每一个心灵融化。
即使品一口也能品出茶的清香,品出一个人的品格的美丽,乃至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丛飞的一句话,小姑娘的一个动作和一句稚嫩的话语,我们可以品出他们的人格美和心灵美。
没有太多的理由,都源于爱心的作用。
爱心永存,我心永恒,世界也会因爱心而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共同期待着充满爱的世界。
我们畅想那里山清水秀,那里鸟语花香。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评为优秀作文,其主要特点是材料新颖,切合题意。
材料一是阳光少年黄舸的故事,他的“感恩之旅”令国人动容;材料二是青岛爱心团体“微尘”的事迹: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展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
两则材料无疑对诠释文章的主旨“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表明考生并非一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密切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获得阅卷教师的好评自然是顺理成章了。
守住心灵的绿茵
目睹了太多的催人泪下,听闻了太多的感人肺腑,我明白了心灵的绿茵不能荒芜。
如果说他们的无私的付出只是芸芸众生中一颗微不足道的颗粒,则世间没有能容得下这颗颗粒的大江。
只因为他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心灵的那方绿茵随时准备着为别人撑起一片清凉,却忘了自己也需要放下疲倦的脚步去尝试这方清凉,这就是丛飞的一生,他没有太多的哀怨与要求,所有的只是无私付出。
当丛飞憔悴的面容出现在电视机的屏幕上时,我的眼里有冰凉的东西滑落,是为了他的奉献和一颗博爱之心而感动泪流,还是为那些在接受帮助之后却忘恩负义的几个学生的卑微丑陋而哭泣,这一切我也无法说清。
只任泪水打湿我的双颊,没有人看到我滑落的伤心的泪水,同样也没有人能了解他心中流淌着的鲜血,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所用心浇灌、培养的和苦心所经营的一切在最后的一刻却彻底崩塌,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残酷的打击,更何况他只是一个凡人,用自己的行动叙写不平凡的人生,淡泊了功名利禄,远去了你争我斗,他以自己不朽的信念和坚定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人情中最美好的一面,把清凉留给别人,把炎热和危难却留给了自己,直至消失的那一天。
生活中的许多人也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中博爱的一面,那穿梭于崎岖山路的“乡村医生”,他们不是不明白为自己谋福利,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将别人放在了第一位,已无暇去顾及自身的功名利禄,他们需要的只是别人的理解和用心的感受,但能真正明白他们并将爱心传递下去的又有几人呢?
一个美好的举动,一个让人痛苦的结局,尽管已明白了这一切,但生命的信念仍教会我们去默默行动,不为有爱的回报,只要自己用心地付出了,滋润了别人就行。
泰戈尔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所有的他们都是这样做的,从不曾奢求有自己的印痕留下,只为一扫青天,展翅飞翔。
正是这些无声、无痕的一切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那爱的世界他们都能和谐以待,共同携手去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这是他们留给世人的以自己不朽的信念谱写的一首长歌。
一枚贝之所以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那是长期的用心哺育,经过了无数个黑夜的承受,那是所有用心坚守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我们不仅要看到那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也要看到那个经历了无数个日夜只为别人获得一枚明珠的劳作。
世间所有最美都从凄凉中用心生出,生命中的那片绿茵不会凋谢,守住心灵的那片绿叶,你便守住了整个春天的绿茵,从那片丝丝的绿茵中读出世间最美,使生命之火愈燃愈烈!
【专家点评】
本文题目富于文学色彩,文章开头即点明题旨:
“心灵的绿茵不能荒芜。
”接着,以抒情的语言,叙述了丛飞无私奉献的一生。
读一读这样的句子:
“当丛飞憔悴的面容出现在电视机的屏幕上时,我的眼里有冰凉的东西滑落,是为了他的奉献和一颗博爱之心而感动泪流,还是为那些在接受帮助之后却忘恩负义的几个学生的卑微丑陋而哭泣,这一切我也无法说清。
只任泪水打湿我的双颊……”可谓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请你试笔】
审清题意,参考例文,试着仿写一篇,或者构思一个提纲。
《语文读写》答案
第1节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
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3.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
用意:
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4.
(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练意志。
5.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
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6.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第2节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3、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
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
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4、“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5、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
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6、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第3节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DE
4、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5、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意思对即可。
6、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
意思对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文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