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七.docx
- 文档编号:420669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9.86KB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七.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七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七)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l~12小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阶段以()
A.活动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课程为主
D.综合与分科课程相结合
2.以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五大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赞科夫
C.凯洛夫
D.布卢姆
3.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
A.教案
B.教学参考书
C.教材
D.教学指导书
4.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A.教学相长
B.防微杜渐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5.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教育的()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6.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时,应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这体现了下列哪一特点()
A.创造性
B.综合性
C.灵活性
D.教育性
7.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提出者是()
A.凯洛夫
B.布卢姆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8.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方式的教育家是()
A.瓦·根舍因
B.杜威
C.布鲁纳
D.赞科夫
9.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大教育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10.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理想国》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大教学论》
11.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瓦·根舍因
D.布鲁纳
12.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作是()
A.《合作教育学》
B.《教育过程最优化》
C.《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D.《教学与发展》
二、辨析题:
l3~14小题。
每小题6分。
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13.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1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l5~17小题。
每小题8分,共24分。
15.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有哪些?
16.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7.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l8小题。
15分。
18.德育过程是一个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试论述这一基本规律。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l9~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常用的方法有()
A.领悟疗法
B.交朋友小组
C.宣泄疗法
D.系统脱敏法
20.有时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顿悟
B.认知风格
C.功能固着
D.知觉的特点
21.在一般人群中,智力呈()
A.常态分布
B.正偏态分布
C.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2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与自尊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3.在动机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害无利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
A.趋避冲突
B.双避冲突
C.双趋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4.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卡特尔
B.斯普兰格
C.霍兰德
D.弗洛伊德
25.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是()
A.马斯洛
B.卡尔·罗杰斯
C.弗洛伊德
D.艾里斯
2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的心理冲突主要属于()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7.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A.表象
B.知觉
C.感觉
D.后像
28.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他人指挥的心理现象是()
A.服从
B.从众
C.顺从
D.暗示
29.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
这属于印象形成的()
A.总和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法模式
30.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记忆力
B.抽象思维能力
C.观察力
D.创造能力
六、辨析题:
31~32小题,每小题6分。
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31.记忆的保持是一个静止的过程。
32.一般来说,质性与性格都受生理影响大。
七、简答题:
33~35小题。
每小题8分.共24分。
3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4.列出对世界心理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流派。
35.简述思维的过程及形式。
八、论述题:
36小题。
15分。
36.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如何促进社会态度的改变。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24分。
1.D2.B3.C4.D5。
B6.C7.D8.C9.Al0.Cll.Bl2.C
二、辨析题:
每小题6分。
共12分。
13.错误。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2)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有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性思维的形式。
(3)从传授知识的能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4.错误。
因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24分。
15.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16.
(1)作好个别教育工作;
(2)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意各方面的教育力量;(3)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4)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17.
(1)教材建设的突破;
(2)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扩大了教学规模;(4)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5)师生关系的突破。
四、论述题:
l5分。
18.
(1)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来自多方面的、广泛的教育影响,既有校内的、正式的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教育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
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从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
学生的思想是在活动和交往之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
(3)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活动和交往都能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品德,只有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精心组织、涉及、实施的活动,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的品德健康发展。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24分。
19.D20.C21.A22.D23.B24.A25.D26.A27.B28.C29.C30.B
六、辨析题:
每小题6分,共12分。
31.错误。
记忆的保持不是一个消极、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对输入的信息加工、编码,旧经验要对新知识主动整合,使识记材料在量与质上,都会产生变化。
从保持的量和质上的分析来看,保持这种记忆环节,并不是信息在脑中的被动的,简单的印留,而是主动的、复杂的加工过程。
32.错误。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七、简答题:
每小题8分。
共24分。
3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1)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一般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是较为明显的,特殊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类型差异。
(2)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它主要指智力发展差异。
在全人口中,智力分布呈常态分配的曲线形式,绝大多数人属于智力正常范围,智力超常或智力落后的人是极少数。
(3)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某方面优异能力,称能力的早期表现,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常被称为“大器晚成”。
但就多数人来说,中年时期则是成才或出成果的最佳年龄。
34.对世界心理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流派分别是:
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日内瓦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35.
(1)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
(2)思维的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八、论述题:
l5分。
36.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看法)与对行为成分的认知(行为)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态度维持不变。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例如有与原来的认知及行为相反的看法,或偶尔做了一件违背初衷的事,这时人的认知就失去了协调,产生了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
它迫使认知要恢复协调。
一种办法是改变原有的认知及与其一致的行为,即改变态度。
另一种办法是维护原先的态度,但必须加上一种辩护的理由,即要引进新的认知成分。
认知不协调理论能说明态度的改变,特别强调个人通过自我调解达到认知平衡而改变态度。
认知不协调理论告诉我们,要想引起学生态度的变化,必须给他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先引导他做出新的行为,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在认知不协调的过程中辩护的理由越多,原有的态度越难改变。
因此,在认知不协调中,要想使学生改变消极的态度,关键是减少为消极态度辩护的理由,驳倒这些理由,要维护积极的态度则要增加有关的辩护理由,使其立论充分。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12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的是()
A.课程内容
B.教材
C.学科课程标准
D.课程计划
2.专门论述教师的任务、师生之间的关系、选择教师的标准等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
B.《四书集注》
C.《大学》
D.《师说》
3.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
学生的反应:
无目标,道德和学习往往差。
这种师生关系类型是()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漠视型
4.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A.发现式学习理论
B.掌握学习理论
C.范例教学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广延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6.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过程》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教学与发展》
7.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赞科夫
C.拉伊
D.斯普兰格
8.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9.其教学法被称作“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10.对苏联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影响极大的一本教育著作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D.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11.提倡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杜威
D.赫尔巴特
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
A.教育规律
B.教育的本质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
二、辨析题:
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问卷法。
14.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
三、简答题:
15~17小题。
每小题8分。
共24分。
15.美育的任务有哪些?
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16.课外校外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17.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四、论述题:
18小题,15分。
18.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分析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19~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保持和联想
C.识记、再认和回忆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0.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提出者是()
A.斯普兰格
B.巴甫洛夫
C.希波克拉底
D.霍兰德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问题情境
B.原型启发
C.原型
D.问题对象
22.情绪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态度
C.动机
D.认识
2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A.表象
B.做梦
C.理想
D.幻想
24.人们在乘车时,观看外面远近不同的物体,结果会发现:
“近物反向移动快,稍远物体反向移动慢,非常远的物体是同方向运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明暗阴影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D.运动视差
25.在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兴趣
C.理想
D.气质
26.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顽固性
C.散漫性
D.动摇性
27.在分析问题中,有的人总是“人云亦云”,反映了该人思维缺乏()
A.深刻性与广阔性
B.逻辑性与严谨性
C.灵活性与敏捷性
D.批判性与独立性
28.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反射活动
B.意识活动
C.技能活动
D.无意识活动
29.学习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受到的干扰是()
A.单一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
D.双重抑制
30.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
A.抽象
B.概括
C.综合
D.分析
六、辨析题:
31~32小题,每小题6分。
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31.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和一般的随意运动没区别。
七、简答题:
33~35小题。
每小题8分。
共24分。
3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34.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它们的特征。
35.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八、论述题:
36小题。
15分。
36.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4分。
1.C2.D3.C4.C5.C6.B
7.C8.D9.B10.A11.D12.A
二、辨析题:
每小题6分。
共12分。
13.错误。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这是因为班主任可以经常深入到学生学习、劳动、课余和课外生活中去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获取真实材料。
问卷法只是辅助手段。
14.错误。
因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基本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
三、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实施途径: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6.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2)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
(4)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17.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几方面。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几方面。
四、论述题:
15分。
18.因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巨大的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24分。
19.D20.B21.A22.A23:
D24.D25.A26.A27.D28.A29.D30.B
六、辨析题:
每小题6分,共12分。
31.正确。
(1)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人在应付压力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应对压力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挖掘人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人长期处在压力应对状态,尤其是过多、过度的压力,可能造成应接不暇和身心疲惫状态,对健康发生明显的消极作用。
32.错误。
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七、简答题:
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通过研究产生心理现象的客观条件的原因和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
切忌根据实验者的主观愿望或猜测来分析人的心理。
(2)系统性原则。
在研究中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分析;也要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整体的研究。
(3)发展性原则。
在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心理现象,不仅要看到其现实特征,而还要看到其发展前景。
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
34.
(1)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
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
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35.
(1)区别:
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
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八、论述题:
15分。
36.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主要做法是:
①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②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定性;③帮助学生排除犹豫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果断性;④调动学生克服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⑤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B.克鲁普斯卡娅
C.凯洛夫
D.马卡连柯
2.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3.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 )A.文法、算术、天文
B.文法、修辞、辩证法
C.哲学、算术、音乐
D.辩证法、几何、音乐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增强学生体质
B.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C.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D.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 )
A.学校的领导和办学体制
B.学校的规章制度
C.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D.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6.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是( )A.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职业人才培训
B.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C.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D.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过“产婆术”,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练习法
D.情境教学法
8.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理论 成人高考 教育 理论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