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复习.docx
- 文档编号:4205168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1.67KB
社区工作复习.docx
《社区工作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工作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工作复习
名词解释
1、社区:
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区工作:
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
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
2、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及睦邻运动、乡村建设运动
(1)汉堡制。
汉堡市民在1788年组织了一个团体,其主要目的就是改良市政管理制度。
(2)爱尔伯福制。
1852年,德国另一个小城市爱尔伯福仿照汉堡制并加以修正改良,提出了一种在制度和方法上更加严密、灵活、有效的社区救助方式。
(3)十九世纪后期的睦邻运动
1884年,巴涅特(SamuelABarnet)在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去创设汤恩比馆(ToynbeeHall);
1886年美国人柯伊特(StantonCoit)在纽约创立睦邻公所;
1889年亚当丝(JameAddams)在芝加哥设立霍尔馆(HullHouse)
睦邻运动是最早的以社区为本的助人活动,区别于慈善组织会社的特点在于:
1)机构设立在贫民区,工作人员和穷人住在一起生活;
2)工作内容和时间视居民需要而定;
3)发展当地人力、培养自动自发、互助合作为地方服务;
4)既是服务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服务教育并重。
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与梁漱溟)
1920’s中期由乡村教育演变到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比乡村教育运动更加全面地关注农村危机,挽救农村,是一个包含乡村教育、乡村经济、乡村政治、乡村卫生等全面内涵的乡村建设运动。
3、社区工作的原则:
指在开展工作时所要遵循的准则,它是由社区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基本目标所决定的。
4、社区服务:
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受人民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依赖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有组织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动员居民群众,发扬扶弱助贫、尊老爱幼及互相帮助的精神,因地制宜兴办各种小型福利、设施,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为居民群众,特别是有困难的家庭和居民,提供各种服务。
5、社区建设:
我国开展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6、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或者说社区发展),可以指以整个地理社区,也就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实体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的发展。
地区发展可以指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需要居民的参与、合作,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方法。
7、社会策划模式:
社会策划就是社区工作者以理性方法,通过清楚理解工作机构的工作理念、政策、资源和方向而确立社区工作目标,从多个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工作策略,然后根据社区需要而动员及分配资源,并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变化的实际随时修改计划,使计划按预定的目标行进,待工作结束时对计划执行情况加以检讨和反思。
8、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是组织社会上受到忽视、压迫或受政策不合理对待的低下层群体,通过集体行动,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及较多运用冲突对峙的策略,争取第三者支持,以伸张居民权益,向当权者争取群体的本身利益,以期获得应得的资源,使社会权力、地位及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配,并在过程中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及无助感,达成更公平、更公义的社会。
9、社区照顾模式:
社区照顾是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规支援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的家庭环境下得到照顾,过着正常的生活,加强在社区内的生活能力,达到与社区的融合,并建立一个具有关怀性的社区。
正规照顾:
由政府、非政府福利组织及营利机构等专门机构和支薪人员提供的照顾服务。
非正规照顾:
是指亲戚、朋友、邻居、志愿者以及案主群的互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
10、社区工作者: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区工作者强调其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
目前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
一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二是将专业人员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
“实际社会工作者”的社区工作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大部分人员在社区基层组织或机构中从业,其工作或职业是社区事业和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事的主要是社区管理及服务性或福利性工作,不以赢利为基本目标;三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11、社区领袖:
是指能够抓住团体希望和要求的实质,代表团体意愿,为团体行动提供意见和方向的核心人物。
12、社区政策:
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政策目标是及时回应社区问题,有效满足变迁的社区需要,实现社会整合。
社区政策分析:
是社会政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政策分析核心是国家与社区关系、社区结构与社区实务模式,目标是及时回应社区问题,有效满足社区需要,发展社区福利。
13、社群主义:
亦被译为公共社团主义、共同体主义、社区主义等,是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
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
是认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
14、社区照顾的策略:
主要是指我们运用什么方式使服务的使用者和服务者相互理解沟通,进而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我们使用什么方式建立社区照顾的服务网络,以完成社区照顾的任务,实现社区照顾服务的目标。
15、社会系统分析、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书本57—60)
16、社区资源:
是指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一切自然物质资源和人为的社会文化制度。
17、社会支持网络:
是一套个人联系,个人通过它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接受情绪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帮助、服务及信息。
18、不同的网络介入策略-Froland的五种网络策略
(一)基本概念
(1)个人网络策略:
强调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置身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
(2)自愿连结策略:
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使他们建立联系,促进他们的互相支援的功能。
(3)互助网络策略:
为需要帮助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辅助关系。
(4)邻里援助网络:
由社会组织或机构对社区中存在的非正规的辅助网络和“自然辅助者”进行识别,这些自然辅助者可以在向邻里提供支援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5)社区增权网络策略:
识别并联系社区内的关键人物、社区领袖及主要社区代表,发展一个非正规化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以便有效地表达社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
19、社区教育:
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
20、“阶段性介入模式”是指将社区工作过程划分为清晰和可行的步骤或阶段,每一步骤都规定了一系列应采取的行动。
第一章社区和社区工作
1、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工作的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工作将为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改革和NGO、NPO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看得见的抓手。
第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促进政府逐步确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第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急需的专业性很强的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支持、社会维权、社会辅导等在内的专业服务。
第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有助于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工作能力和社会声望。
2、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购进,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相应服务
(2)社会化功能,就是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当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任何一个人的社会化实际上总是在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
(3)社会控制功能,在现代社会,社区既通过社会化来实现对其成员的内在控制,更通过各种组织及其规章制度来实现其对成员的外在控制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是居民生活和交往的场所,也是他们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进行各项活动的场所
(5)社会福利功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等最终要通过社区社会工作来加以落实,具体说就是通过多种社会服务,发动和组织本社区的力量,为社区成员解决困难和提供各项福利。
3、社区工作的特征
(1)以社区为对象
社区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区,不能局限在或等同于个人、家庭和小组。
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表现在两个方面:
地域社区和功能社区。
(2)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介入层面
社区工作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宏观的,认为问题的产生不在于个人本身,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及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3)居民的集体参与性
社区工作的目标并不是为居民提供一切所有的社会服务,也不可能提供所有的社会服务,而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合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任务目标是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解决社区问题,争取居民应有的资源和权力。
而过程目标是让居民在社区工作过程中得到成长,提高社会意识,积极参与社区。
此外,社区工作还有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以及具有政治性的特征。
4、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1)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功能主要指专业性的社区服务,如社会工作者、医护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用其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等进行社区分析与社会诊治,向社区提供专业化服务,也就是专业性的助人工作。
(2)社会保障功能
①补偿功能,当社区居民因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收入时,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详细了解居民及家庭的具体情况,寻求多方面的帮助,能够使得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取得补偿。
②调节功能。
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3)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稳定或社会的有序使人们的行为可以被预期,也就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正因为如此,社区社会工作发挥和体现出社会稳定的功能。
(4)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促进人的发展功能
在社区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目标中,人们大多要涉及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可以把发掘社区资源看做是发现和动员各种有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力量、援助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章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1、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特征
(1)以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个人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是社会工作包括社区工作的核心价值。
(2)以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
社区工作重视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平等机会和福利责任。
(3)以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
社区工作者坚信,人民的民主权利需要通过社会参与来实现,参与制订涉及其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是不同社区成员的基本权利。
(4)以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
注重社区成员、团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交往,强调居民建立邻里关系、强化互相照顾、建立和谐的社区的重要性。
(5)以社会行动取向的工作策略
对制度化的歧视、剥夺行为采取某种社会行动是社区工作的重要操作性价值或工具性价值之一。
社会工作者应当挑战社会的不公正,适当运用组织和行政的动员过程维护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
2、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社区社会工作就是
要促进社区居民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和促进社区发展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
(2)以社区发展为目标
在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要通过解决社区问题,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潜力,协调社区与社区、社区与个人、社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社区发展的目的。
(3)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旨是发展社区,即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增强社区活力、培育社区归属感等活动,使居民与社区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和谐有序的平衡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社区成员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参与。
(4)开展广泛合作
社区发展需要广泛的团结合作,协力解决非少数人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不但包括与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与社区内政府部门的合作,也包括社区同外在环境的协调,特别是同资源占有者的合作。
第四章地区发展模式
1、社会工作者所用到的工作方法(案例)
(1)进入社区阶段的方法:
拜访关键人物(事先认真准备;学会倾听、同理反应等沟通技巧;事后的回忆和总结,以及跟进联系);
和居民进行街头接触或深入访谈;
公共集会和公益活动;
事件的介入和焦点小组
(2)社区研究调查的方法:
社区行走观察法;
文献分析法;
深入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3)建立和发展居民组织的方法:
清楚界定和大家共识的组织目标;
功能清楚地组织内部结构和岗位分工;
对组织成员的激励和组织领袖的训练;
组织的财政资金支持;
对外关系和公共关系
(4)社区项目管理的方法:
项目策划是指如何选择社区问题作为解决对象,然后评估需求、设定目标、计划项目活动的次序,然后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决定项目的可行性。
获取项目资金是指在项目获准立项后,通过自己的产品销售、申请各种拨款、贷款成立商业、游说政府资助等措施,获取资金,支持项目的发展。
执行项目是要建立项目发展的时间表,有计划地监督项目活动的执行,并预计突发事件,应对危机和冲击,也包括是否把某些项目活动承包给其他机构完成,或者合作完成等。
项目的评估是指监视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项目的结果和影响,评估项目目标的完成程度,处理意料之外的一些影响等。
2、地区发展模式的讨论
地区发展是社区工作的一种理想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它本身存在一定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①地区发展模式着重于建立社区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社区成员能自发、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
②采用和谐渐进的工作手法,并强调居民与团体问的互助合作,利于建立不同的社区网络以及培养互相关怀的社区氛围;
③适用的案主系统是整个地理社区,即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实体,案主的角色则被看成是有相当丰富的潜能但尚未得到开发的公民社区内的组织和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易于寻求到共识和民主意识;
④目标和工作手法的运用,较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如不喜对抗但爱面子,所以较适合在华人社区中推行,达到社区互助和解决社区问题的目标。
局限:
①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所面对的问题呈现出复杂化,成因往往多方面。
地区发展模式中单靠调动社区中的资源和鼓励居民的参与,未必能够有效和彻底地解决问题。
②地区发展模式假设社区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团体或组织的利益是相容的,通过沟通与合作可以化解它们之问的矛盾。
但实际社区内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并各自关注着本身的利益和所获得的资源分配,对本身所属利益团体的认同远远高于对整体地域社区的认同,导致这些团体之间因为资源分配不均或立场不同而形成对立。
这些矛盾并不容易通过和谐合作的方式得以化解。
③地区发展模式只能触及一些影响较小、无足轻重的问题,对于由基本矛盾引起的问题常显得无能为力。
④有的学者批评在这种参与下所得出的解决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社区问题,而且要花费不少资源和时间,不符合计算成本效益的原则。
3、地区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扶贫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启示
对农村扶贫的启示:
中国农村的发展同样需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谁的发展?
如何发展?
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究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唯一导向,还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等等。
这些问题在中国农村的社区发展中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倡导注重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民主管理和平等分配,注重发展过程中居民能力的提高,保持民族文化和自信,尊重当地的知识和技术,避免把传统的文化和技术简单地看作落后,避免把当地居民改变成为简单的雇佣劳动者,或许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中也是一种积极的有启发性的发展思路。
(中国对地区发展模式的实践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各种互助合作,官方也不乏通过乡村绅士进行乡村治理活动。
但是现代社区发展历程应该始于1920一1940年以改良中国乡村社区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对发展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知识分子“深人民间”,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扫除文盲和脱贫致富。
一些实(试)验区(县)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仍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农村扶贫也是一种地区发展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及其他基本的生产资料,并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把单户单干的农民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建设。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是集体化农业劳动生产,国家计划农作物种植,规定农产品价格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时对农村的贫困援助主要是集体经济的公益金、家庭照顾和国家对农村的救济等。
但是由于人民公社运动和浮夸虚报的作风以及天灾人祸,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一度受到负面的影响,加上粮食统购统销的制度,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等,使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
1978年以后,农村土地经营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允许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实际收益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国家划分出18片农村贫困地区,采取计划手段,实行以工代赈的方式对这些地区进行扶贫。
具体的办法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把扶贫物资拨到贫困地区,再由贫困地区的计划委员会落实到各乡(镇)、村庄,开展扶贫工程,如道路、涵洞、兴修水利、农田建设等,同时要求地方出配套资金。
1986年,国家正式成立国务院农村扶贫办公室,重新划定农村贫困地区的类型和区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式扶贫。
在1993年提出、1994年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这种新的扶贫方针既强调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同时也强调要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注意在贫困地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的需要,在教育、科技、文化上对贫困地区进行智力扶贫。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大幅下降,由1993年初的8000万减少到2000年的不到l000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有所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状况不断改善。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走的现代化、市场化道路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农业生产市场化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偏低、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使农村社会秩序趋于不稳定,传统的家族式关系网络重新成为农民规避风险的屏障,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等。
)
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启示:
由于社区是历史悠久的社会实体,人们从事社区建设的实践活动也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成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城市基层社区工作的范围进一步拓宽,为全面启动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全国各地城市相继普遍开展了社区服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逐渐展开。
这其中,上海市起到了带头作用,并对全国推进社区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伴随全国性社区建设的兴起,民政部开始启动社区建设试验区活动。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城市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基于加强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配合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建立以社区为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以社区为本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以地域为特征、以认同为纽带,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的现代化的社区。
所以,我国的社区建设实则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社区环境建设以及社区管理体制和参与机制建设的复合体。
进行社区建设的手段由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逐步过渡为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专职工作者与志愿工作者相结合、与政府管理相配合的社区自治建设为主导的模式。
社区建设所采取的策略是依靠传统的行政网络来动员居民配合参与政府制订的社区工作计划,并结合市场化的策略推行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实体化和法制化。
考察我国社区建设的内容和策略,我们会发现在我国开展的城市社区服务偏重于社区的行政管理、社区福利服务的市场化和社区建设的生活化。
它忽略了社区的生活共同体的基本定义,只是简单地把社区理解为地域生活场所,而没有兼顾社区居民自主决策控制社区的发展方向和活动,因而削弱了居民自主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和解决社区生活问题的可能性,使得社区成为国家政权建设的延伸,成为市场体系扩张的基层空间。
所以,西方国家城市社区发展的模式可以为我国的社区建设提供若干借鉴:
一是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不是依靠外界来管理社区,而是依靠社区自治;二是专职的社区工作者不是作为社区建设的领袖而存在,他们只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工作人员,只有社区居民才是产生社区领袖的真正基础;三是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便民利民的福利服务,更要重视社区居民自主参与、自我发展等的能力提高;四是社区不仅仅是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是居民合作生产的场所;五是不能将社区经济视为市场经济的延伸,而应将其看作社区居民合作生产与消费的经济形态。
第五章社会策划模式
1、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步骤
(1)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和规划者的能力。
平衡好自己的服务宗旨和服务能力的平衡,既要防止出现偏离服务宗旨的服务项目,又要防止超出自己的承担能力的服务项目。
(2)社区问题的调查分析。
定义社区、社会存在的共同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和结果,相关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谁在问题中是获得者,谁是损失者等问题。
(3)需求和目标的界定。
界定目标群体的需求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目标群体的条件,谁具有什么条件是该服务的目标群体;二是目标群体的需求,关键是界定清楚目标群体需求的性质、满足手段和数量等。
然后是分析服务方案要实现的目标,通常表现为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什么手段,以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4)澄清自己可动员的资源。
项目之间的资源是不可以挪用,必须专项专用,剩余资源可以机动使用。
(5)服务方案的制定、分析和优选。
根据不同的环境预测,制定出不同的服务方案,包括各个方案的资源投入、产出形式和产出数量以及受环境因素的波动概率等,然后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风险敏感度分析,选择一个成效高、风险敏感度低的方案。
(6)方案测试和调整。
在选择出优秀方案后,还要有一个小规模、小范围的测试,评价方案的实际运行情况,作出调整,才能正式推行。
(7)方案的执行。
根据预定的计划,组织实施方案,通常包括工作的指挥布置、人事的激励、工作程序的优化、工作进度的监测、工作质量的控制和服务对象的意见调查等任务。
(8)方案的反馈和调整。
方案的反馈、调整也可以说是方案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是指根据对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意见调查,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调整、优化服务方案,保证服务成效最佳。
(8)方案的评估。
是指在服务方案执行的一个阶段或结束时,对服务方案进行的评估,以评价工作成效、资源消耗、相关的社会影响,对工作人员进行激励。
所以评估分工作投入评估、工作产出评估、工作成果评估、工作成本效益评估等。
2、社会策划模式下的工作方法
(1)社区问题和资源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区 工作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