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docx
- 文档编号:4204298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70.24KB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docx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
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
摘要:
网络、手机等新一轮媒介扩张全面侵入儿童生活世界,给儿童文化秩序、儿童文学的创作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并对儿童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章以回溯性视角梳理了儿文学发生、当下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大众传媒的紧密联系,阐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传媒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选取跨媒介传播、展示性的生产、接受机制转变等典型现象,阐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的新变。
关键词:
儿童文学;跨媒介传播:
新媒体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大增。
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手机彩信、炫铃、手机动漫等已成为当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形式。
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手机等充溢着互动性、融合性、虚拟性、个性化的特质的数字化新媒体侵袭并分割了原本圈定于儿童文学的受众版图,对以纸质传媒为主要载体的儿童文学形成冲击之势。
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媒介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会在儿童文化、儿童文学中留下相应的印记。
面对电子媒体、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受众,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儿童文化生产和传播需要的不是惶恐和徘徊,而是积极的调整和建构。
一 大众传媒与儿童文学的发展
“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
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
”鲍德里亚的认识与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论断异曲同工。
大众传媒影响和意义并不局限于其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作用,而是从其本体论和交叉学科的多种视域广泛进行。
以文学的传媒研究为例,“进入199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相关论著陆续涌现,且有成为新一波‘显学’的潜在优势”。
九十年代至今,文学的传媒研究不仅印证了传媒之于文学发展进程的深刻影响,更是彰显了传媒视角带给文学研究的广阔空间。
儿童文学作为服务于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学样式,其诞生、发展、演变进程有着自己迥异的轨迹,并成为文学整体中相对独立的一支,并由此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研究批评体系。
但是,就文学传媒研究来说,一方面,相对于成人文学界对传媒视角的迅速接受应用和遍地开花的研究成果,儿童文学研究长期注重作家作品分析和迟缓于新理论接受的相对封闭的研究格局搁置或者说缺失了儿童文学的传媒研究;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累积与大众传媒密切联系的丰富事实存在又亟须当下儿童文学批评展开传媒研究。
就大众传媒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来看,从近代传教士报刊对儿童读者的重视、儿童的发现,到“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诞生,大众传媒不仅见证并促成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而且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载体。
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
化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显露在儿童文学生产、流通、消费等的诸多层面,传媒要素跃升为研究中不可规避的强势因素。
问题是,我们如何意识到这种媒介的力量,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开启媒介研究的视角。
这就需要走出原有的作家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的研究格局,引入传播学、传媒视角与理论话语,重视儿童文学发展中的媒介因素,关注儿童文学传播环境、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
另一方面,传媒视角对儿童文学研究而言,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研究视域的拓展和新的研究增长点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广义的儿童文学概念将儿童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都涵盖其中,不过受惠于传媒文化大发展的文化语境,儿童电视剧、新闻、广告,儿童电影、儿童动漫、网络游戏等都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因而本文所指涉的儿童文学侧重以传统纸质媒介为其存在方式。
二 大众传媒与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
八十年代以来,在儿童影视、动漫等在内的传媒文化的冲击下,儿童文学受众的版图呈现萎缩的势态。
许多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刊物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发行量大幅下滑,儿童文学发展进入忧虑与困境丛生的边缘化境地。
但媒介又以多种形式丰富了儿童文学的生产和存在样式,拓展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渠道,为儿童文学生产增添了新的质素。
媒介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敞开了更为多元、宽广的平台和渠道:
从单一的纸质媒介到集影像、声音、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存在,从时空受限的流通到便捷、迅速的下载和分享,从封闭、单向到开放、互动的受众交流模式,从单一、精英化到多元、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性。
而双媒互动小说、低龄化写作、图画书等新现象的涌现与传媒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载体的意义来看,影视、网络等媒介将儿童文学改编转化为内容资源,实现了儿童文学的跨媒介传播。
儿童电视剧、电影的创作向来重视对儿童文学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负载着大量儿童文学信息的影视作品的传播,有效播散并扩大了儿童文学受众面和影响力。
1960年第一部儿童电视剧《刘文学》就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作品,开创了儿童文学电视传播的先河。
之后,《第三军团》、《我要做好孩子》、《小鬼鲁智胜》、《女生日记》等作品都被拍摄成电视剧。
随着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的推进,儿童文学更是成为国产原创动漫培育民族品性,增进民族文化底蕴的有效路径。
如《舒克和贝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淘气包马小跳》等都源自于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电影的发展更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像转化。
《鸡毛信》、《宝葫芦的秘密》、《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轰动一时的作品都来源于同名儿童文学。
新时期以
来,《红衣少女》、《哦,香雪》、《下次开船港游记》、《男生贾里》、《人之初》、《我的九月》、《花季雨季》、《草房子》、《女生日记》、《一个都不能少》、《再见,我的1948》、《危险智能》等都是儿童文学搭载电影平台传播的例证。
儿童文学甚至成为提升儿童影视品质的通衢,荣膺“童牛奖”、“金童奖”、“百花奖”、“金鸡奖”、“飞天奖”的儿童影视作品大多以儿童文学为蓝本。
而《宝葫芦的秘密》、《淘气包马小跳》等为儿童电影票房杀出一条血路的作品,更是让长期贫弱乏力的国产儿童电影看到收复失地、抗衡境外影视的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搭载影视媒介的传播不仅是拓展传播渠道的需要,更是解决儿童影视发展瓶颈,培育国产原创影视竞争力的“源头活水”。
相对于影视媒介与儿童文学互惠互利的传播关系,网络媒体对儿童文学的传播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纯粹作为展示载体和平台的意义,即对传统纸质媒介生产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电子化处理,用网络的渠道进行传播,读者可以通过搜索方式实现网上阅读或者下载。
另一方面,网络的自由、平等、开放、互动等特性为儿童文学传播提供的多种可能性。
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传播主体即作家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文学创作和传播活动,实现与读者的互动;而且各类儿童文学的编辑出版机构也可以建立各自的网站、网页,发布各类出版信息,图书资讯,促进创作、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沟通。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终端——儿童群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儿童文学的生产和传播,实现从受众到传播者的转换,使儿童文学传播主体出现泛化的现象。
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介作为单独媒介主体实现儿童文学的传播之外,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快,影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对儿童文学的传播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向。
而媒介的融合对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更为深远。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浦尔(i·pool)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
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形成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we-beast)、博客(podcast)、网络电视(iptv)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最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建构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集网络游戏、新闻、影视、音乐、flash动画、论坛、博客、聊天等于一体的融合多种媒介形态下的媒介文化对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传播乃至写作方式、价值取向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印刷文明主导时期,儿童文学主要以报刊、杂志、图书为存在样态,儿童在接受上呈现出单向度的、线性的、平面的特点;而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向数字化整合的态势,各种不同媒介形态的传播内容可以轻松实现转换,相同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介形态中传播。
较之线性、抽象、理性的文字阅读,电视、电影、网络游戏、手机动漫等视听融合的体验无疑更富吸引力,也使儿童的阅读接受更加多元、自主。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报刊、图书纸质出版主体的儿童文学如何利用不同媒介形态拓展传播渠道,把握儿童受众的接受需求,实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了。
三 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生产传播的新变
儿童文学生产和传播在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文化语境和受众审美需求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势必要积极向传播媒介借力,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出版物设计、装帧精美化的前提下,适当吸收电子媒介的互动性、开放性特点;加强出版物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实现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于一体的多维度、非线性的阅读,使作品产生全新的艺术效果等。
中国朝花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你好,花脸道》被认为是文学与电脑互动的双媒互动小说。
《你好,花脸道》融儿童文学作品、电脑知识及游戏娱乐于一体,是国内第一部将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相结合而出版的青少年图书,开创了少儿图书创作与出版的新观念、新形势,即一种体现信息时代特征的、多种媒体互动互补的立体的创作与出版方式。
此后,电子媒体通过丰富的声音、影像等因素积极介入到儿童文学生产,使儿童文学出版物在保留纸质传播形态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媒介的表达方式。
有“文字女巫”之称的儿童文学作家饶雪漫就是以“展示性生产”的方式在文学生产和传播中融合多种媒介样态高手。
在保持故事情节等文字魅力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图片、影像因素,将文学生产演化成为可展示的文化狂欢。
如青春疼痛系列《校服的裙摆》、《左耳》、《左耳终结》、《沙漏》、《离歌》等创作,就糅合了音频和视频材料,且制作了作品相关单曲、mv等影视作品。
《校服的裙摆》被认为是内地第一部音乐小说,描写了女孩“伊蓝”从7岁到20岁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
书中配有大量真人演绎的青春影像,该书的主题曲《校服的裙摆》和副曲《苍天知道》制成音乐光碟随书附赠。
此后出版的小说中,不仅作品有主题曲,书中主人公都配有专门的音乐。
这些歌曲都由作家作词,邀请流行歌星演绎,并通过网络广泛播散、流传。
另外饶雪漫还将作品的生产流程与读者互动,掀起了一场“图书娱乐化”革命。
在《左耳》的创作中提出“青春互动小说”的新概念,从故事、封面、制作到出版后的阅读全程与读者互动:
举办大规模的漫girl海选,启用普通学生为书模及演员,为其作品拍摄封面、插图,并在其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担纲男女主角。
尽管这样的出版和传播方式在儿童文学中还带有一定的先锋和试验的性质,但不可否认,面对浸润在多样态的媒介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儿童受众,仅仅依靠单纯文字的叙事魅力远远不够,儿童文学要与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直观、体验性艺术性抗衡,就得在传统的生产、传播中予以更新,吸收各种媒介形态的传播优势。
来自儿童文学销售现场的现象更能说明各种媒介样态融合之于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受惠于国内动漫作品的热播,近年来动漫图书出版出现井喷状态。
借助《蓝猫淘气三千问》、“虹猫蓝兔”系列等动漫品牌影响力,相应纸质图书如“虹猫蓝兔”系列、《虹猫蓝兔七侠传》续集、《小卓玛》、《小鲤鱼历险记》等都成为畅销书。
作家们以网络、博客等为创作形式的作品已经推出也赢得良好的市场效应,如商晓娜的《我们班的博客》,巧妙地以博客为载体,以日记体小说的形式讲述成长故事,校园博客小说的美誉自然为其吸引不少眼球。
当然,这种迎合读者与市场的实践,倾斜于向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维度的创作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儿童文学秉持的精神底蕴、诗意、人文关怀等传统品质。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双城记》的开篇文字用以形容媒介时代儿童文学欣喜与隐陇并存的复杂处境极为妥帖。
处于传媒文化场域中的儿童文学,无论处以转型、裂变抑或危机与终结的评判,显而易见的是:
文学由表及里都已被烙上深刻的传媒印记,文学已然传媒化。
作为独特的文学样式,儿童文学因其读者对象——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而拥有相对独立的领地和话语体系,但是面对不断扩张的传媒,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批评都不可能再囿于“自己的园地”,而应积极迎向媒介的“后果”,以理性而开放的姿态直面、利用媒介平台,在众声喧哗中坚守维系其特质的“韵味”。
同时,在与影视、网络等媒介文化的对话、博弈中,儿童文学的生产和传播势必会迎来更多值得深究的问题。
注释:
①[法]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②陈平原、山口守: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孟建、赵元珂:
《媒介融合:
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新闻传播》2007年第2期。
④王泉根:
《文学与电脑的对接:
双媒互动小说》,《文艺报》2000年2月15日。
⑤[英]狄更斯:
《双城记》,罗稷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媒介 时代 儿童文学 生产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