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docx
- 文档编号:420132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64KB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docx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
下面是由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有感3000字,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
(一)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刘备: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
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在所有名著中,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为此,我废寝忘食,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编成主要人物的小结,希望能给大家打来帮助。
蜀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
魏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
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
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
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
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
吴
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
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
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
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其他
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
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
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
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
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
(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当滚滚江水咆哮大地东去,无数的游人都为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不过,湍急得水流却让渔夫们懊恼不已:
水流这么急,又这么浑浊,我可怎么捕鱼啊!
大家放心,在下不会无聊到跑题,只是在做个比喻而已: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无数的传说故事让后人心驰神往,却在史学家面前立起了一座迷宫,让人无法真正说清谁是谁非,孰真孰假。
不过,渔夫有渔夫的任务,游人有游人的乐趣。
在下今日小品三国,正是以游人的乐趣出发,唯演义独尊,抛开历史,以娱小可。
先要向大家说明一下题目中的阴暗面指的是什么。
嫉妒,滥情,屠城,以上让人很不舒服的词语都能在《三国演义》中找出一段故事。
先说曹操嫉妒刘备拥有关羽一事。
关羽,字云长,刘备的结义兄弟,三国屈指可数的大将之一。
《演义》中二人的结义过程很是简单。
刘备正在和张飞喝酒,恰巧关羽来到同一家酒吧,且口出豪言要去当兵报效祖国。
刘备认为此人非比寻常,于是把关羽拉来一起喝酒。
三人言语投机,遂结为异姓兄弟,投入虞州牧刘焉帐下出兵镇压黄巾起义。
到了曹操和关羽相见时,关羽就不那么低调了,他以弓马手的身份斩了董卓帐下的骁将华雄,令在场的诸侯吃惊不已。
当然,曹操的戏份要比其他的诸侯重一些,他在关羽出战前不仅力挺关羽,还准备敬关羽一杯酒,只是关羽未饮,让人先将酒温一下。
当关羽回来时,那碗酒还是温的。
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温酒斩华雄。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关羽两次出场的不同。
第一次出场,关羽没有露出自己的本事,身份还是逃亡犯(关羽杀过人,当时正在四处逃亡)。
第二次登场,关羽斩将立功高调登场,也找到了合适的主公刘备。
从关羽的两次登场,我们可以发现刘备这个人的优秀之处:
慧眼识英才。
刘备以布衣的身份发现了同为布衣的关羽,而且只是通过一桌饭局就淘到了关羽这位SuperStar。
曹操是一个爱才(人才)如命的人,关羽与他相见的时候,可是把自己的武艺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了,他会不动心?
可惜,关羽已经是刘备的人了。
曹操毕竟不是常人,他不会像常人一样仅仅是妒嫉刘备拥有关羽,他应该会更多的注意刘备这个人吧!
这个不显山水的家伙又拥有怎样的魄力,竟然收到了关羽这位军神!
曹操得到了张合,张辽,徐晃等人才,因为他们的主公都是庸才,他可以轻易的挖墙角。
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却大不相同。
关羽忠心耿耿,刘备也是一个可以和曹操叫板的高手。
当曹操复夺徐州击败刘备后,关羽向曹操三约而降,曹操终于暂时地得到了关羽,赠关羽赤兔,金银,美女,官爵,可关羽却是真心实意地为曹操工作,死心塌地地忠于刘备,另曹操懊恼不已。
不过曹操却是更欣赏关羽了,关羽也在此期间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诛颜良,斩文丑,解白马之围。
关羽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还是离开了,除了汉帝封他的爵位,他把曹操的封赏都流了下来。
最后关羽还是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他和曹操在此之后只能以敌人的身份见面了。
曹操和刘备都是有资格得到并发挥关羽才能的人,也许关羽先和曹操见面,他就不会跟着刘备了。
曹操可以大度地让关羽安全地离开他,但他不会让自己的敌人威胁他。
得不到的东西就毁灭了吧!
关羽虽不是死于曹操之手,但在下认为,如果曹操再有杀死关羽的机会,他一定不会手软。
毕竟,一个自己非常想结交的朋友突然变成了自己的敌人,他就不会再有和自己做朋友的可能了。
或许是在下用词不当,当曹操看着关羽远离自己的身影时,他更多的是在羡慕刘备吧!
三国中有无奈的友谊,也有无奈的爱情。
东汉末年董卓专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司徒王允为了杀死董卓重振朝纲,利用貂蝉的美色挑拨离间董卓与其心腹大将吕布之间的亲密关心,最后成功诱使吕布杀死了董卓。
这表面上是一场情杀大戏,可留下的却是一群木讷的观众和台上哭泣的戏子。
既然是充斥着利用与背叛的爱情,我们就要考虑到当事人是否真的付出过感情,如果不是,她又为什么要这么做。
貂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在下甚至认为她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最聪明的女性。
她会放弃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在吕布和董卓二人之间周旋,为的是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
但她不是王允手中的提线木偶,她在入住董卓府后,是用自己的智慧挑拨离间二人。
王允不可能在貂蝉入董卓府中前告诉应该怎么做的,因为男女之间的情事不是政治,王允没有那种智慧算出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在下敢说貂蝉就算不是演义中最聪明的女性,至少也是最懂男人心的女性。
可惜在乱世三国中,女性的地位是可怜的,聪明的女性更是可怜,因为她们常被自以为聪明的男性当成是利用工具。
就像王允一样,虽然铲除了董卓这个祸首,却被董卓势力的残将李催郭巳所杀,吕布也带着貂蝉兵败逃亡了。
江山美人吕布不是真正的英雄,她得不到江山,也保护不了美人。
吕布逃亡后先是和曹操大战,失败后到徐州投靠了刘备,并将刘备驱逐出境,自己占领了徐州。
贪心不足的吕布到了徐州后又纳了一个小妾,貂蝉会怎么想?
她应该是不在乎的,自己现在除了活下去还有什么希望呢,汉室没有保住,唯一的亲人王允也死了,自己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喜欢自己却不爱自己的吕布了。
生逢乱世,有人可以为了霸业而战,有人可以为了仕途奋斗,但是没有人是在为了爱情战斗。
或许貂蝉曾经因为吕布为了自己的付出感动,看着吕布的背影悄悄地说一声谢谢。
或许吕布曾经为了貂蝉去战斗,甚至是为了貂蝉去争夺天下,但也只是一时。
乱世中只有滥情没有爱情,当戏子在台上独自哭泣时,台下的观众或许会叹息,但他们无法改变剧本。
吕布最后在曹操和刘备的合击下兵败,被曹操绞死在白门楼,貂蝉的下场却无法在演义中找到。
或许罗贯中本人也只是当貂蝉是一个跑龙套,毕竟是军事历史小说,不是爱情剧,只是利用一下这个角色而已。
我们行军打仗,往往要杀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
要想效法秦皇汉武一统天下评定万民,我可不知道要杀多少人,生灵涂炭方能达成。
但是,只要杀一小撮人,更多的人就可以太太平平,快快活活的活下去。
这,就是以杀止杀!
这段话在演义中是找不到的,因为这是在下待曹操说的,也是曹操为自己屠城找的借口。
始终觉得此话不通,却想不出如何反驳。
那咱们就暂时先同意他的看法,认为以杀止杀是对的。
但我们要认清俩个杀的意义。
第一个杀,是真正地杀,是让士兵用手中的兵器杀死手无缚鸡之力的无辜百姓。
第二个杀,不是杀,是在救人,是通过杀的威慑力让人臣服于自己,而自己不会杀死向自己效忠的人。
那么,是不是能通过杀救人呢?
曹操在中原稳定了根基后,派人去把老爸曹嵩接过来享清福,却在路经徐州时被徐州牧陶谦手下的黄巾降将杀死。
曹操大怒,迁怒于陶谦兵发徐州,下令沿路屠城,攻城略地杀人无数,甚至出现了死尸塞江而下的情况。
但他还是未能攻下徐州,刘备及时的带领援军赶到,吕布(吕布当时得到了军师陈宫,还没有挂掉)也乘机兵袭曹操后方大本营,曹操只好卖刘备一个人情,撤军和和吕布打仗去了。
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屠城的确是震慑到了陶谦,徐州城内也是人心惶惶。
但所谓的以杀止杀不过是震慑到了自己的敌人,自己敌人的成败则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死存亡,直接的受益者只有曹操自己而已。
三国时期佛教还没有普及,大家也很是排斥众生平等。
但生命的意义却不是历史可以藐视的,一个人可能轻易地决定一群人的生死,但在下不相信一个可以面对那么多的生命跪在自己的面前,面无起伏地下达斩杀令。
永远不要有牺牲小我以取大我的想法,以暴止暴终非正道,因为藐视他人生命的人已经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又怎么可能是在为他人谋求福利?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万事都没有绝对的正误,所谓的对与错只是站在不同人的不同利益与角度上所说的,不是你错了我就对了,大家都有可能是错的。
历史上的错误没有亡羊补牢的机会,但我们这些后人却可以通过前人的故事自省。
如果可以脱开历史的局限,在下真的很想重生到三国,作为关羽在和刘备见面之前结交曹操,作为吕布去为了心爱的女人征战天下,作为曹操善待百姓,可惜重生只在网络小说中出现过。
其实,在下只是在以一种调侃的语气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真正的历史和小说中的出入还是很大的,还是唯演义独尊,抛开历史,以娱小可。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三)
《三国演义》这部书内容跨越90多年,书中对各种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确实精彩,除了民间熟知的刘、关、张、赵等人物写得很生动之外,还有一些人物,不经意的几笔,就展现在人们面前:
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蒋干;昏庸、低能、乐不思蜀的刘禅;富有政治、军事才干却残忍、阴毒异常的曹操等,给人深刻的印象。
书中武将们金戈铁马厮杀之馀,文官谋士更是大显身手,各派势力的谋士勾心斗角,什么二虎竟食、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疏不间亲、美人之计、连环之计不一而足,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各样阴险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来,整部书足以编写一部《阴谋大全》!
这些读书心得,是在读《三国演义》之时,结合读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关章节写成的,选摘若干。
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
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
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计》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但还是要问:
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
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
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
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
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
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上可顺流而东。
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
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方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
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
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
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
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
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
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
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
所谓:
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
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
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字可说明:
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
),金银各二千斤。
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
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
(予按:
今之为政者当鉴之!
)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
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
难怪诸葛亮又承认: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
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
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
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
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
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
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
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爪牙,守候时机。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000字(四)
滚滚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这正是书里的句子。
本书主要讲:
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
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
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
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刘备的谦逊;关羽的豪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诸葛亮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这一位先生。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
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
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
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
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
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
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
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
有人说,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
然而却不尽然。
因为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
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
时,孔明听罢曰:
此乃天意,天不灭曹。
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
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
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
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实不遗余力。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
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采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
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读后感 范文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