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加强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docx
- 文档编号:420000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1.71KB
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加强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docx
《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加强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加强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加强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加强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清初康熙年间,下列机构中权限最大的是()
A.殿阁大学士B.中书省
C.议政王大臣会议D.军机处
2.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说明了()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
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D.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
3.清王朝自认为:
“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形成这一可笑认识的主要原因是清朝()
A.政治经济制度先进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D.政治黑暗腐败
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其主要依据应包括()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设立军机处,跪受笔录 ④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D.专制集权的加强
6.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选项中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已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活跃异常,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C.苏州等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D.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成为主要货币
7.以下是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大事年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中国
欧洲
1729年始设军机处,文字狱盛行
18世纪欧洲兴起了宣扬理性主义思想
1792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
179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①中国疆域在不断扩大 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兴起
③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被强化④欧洲兴起了启蒙运动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8.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反映了()
A.地主权力增大B.相权不断加强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不断膨胀
9.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
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④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
A.
B.
C.
D.
11.下列言论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心理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B.“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如此非分于求,究其(洋人)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预为之防”
12.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不许外国商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1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厂卫特务机构B.内阁
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
14.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繁荣,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A.帝国的繁盛B.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C.近代的曙光D.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有何积极作用?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趋势。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
材料二: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
此辈(注:
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嗣后应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其复回。
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
(1)材料一反映清政府奉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朝实行这种对外政策的原因。
(3)你认为这种对外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联系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7.读一读,写一写。
材料一 据记载,从1655年到1816年的161年里,西方的使节抵达北京,要求通商、传教不下十数次。
他们是真正的叩关使者。
虽然当他们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带走的多半是深深的失望,但新的使者又会带着新的希望再一次漂洋过海而来。
材料二 乾隆有诗云: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
材料三 马戛尔尼说:
“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
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
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经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方和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清朝统治者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的原因。
(3)综合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学了这段历史的感悟。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1)结合材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理由。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送到皇宫的奏疏共1660道,涉及3391件事。
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2)有人说:
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朱元璋对“内外诸司”改革的直接后果。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3)朱元璋为解决材料二所示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摘自《乾隆实录》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乾隆认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明清时期皇权变化的趋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初政治制度,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C.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议政形式有二:
一为廷议,一为交议。
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用兵频繁,军情险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AB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军机处,要求具备理解历史题材古诗词的能力。
【解答】
A.题干看不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排除A。
B.从诗词可以看出,军机大臣是依样画葫芦,这是他们工作状态的写照,他们并不作出任何决策,只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写诏书,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故B符合题意。
C.军机大臣是皇帝的亲信,“没有任何地位”表述绝对化,故排除C。
D.皇帝掌握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故排除D。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的能力
【解答】
A.清朝制度渐趋落后,政治经济制度先进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B.“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出自乾隆帝的“圣谕”,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落后的状态导致了近代的挨打局面。
故B符合题意。
CD.这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CD。
故选B。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答】
①②③.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①正确;明朝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强化皇权,②正确;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③正确。
BCD.④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错误。
故选A(①②③ )。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要求具备对题干信息整合归纳的能力。
【解答】
A,题干中“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不属于特务机构,故A项错误。
B.题干中“文字狱”“八股取士”属于思想控制的加强和文化专制的强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不属于,故BC两项错误。
D.题干中诉述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都是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故D项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解答】
A.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一直占主导地位,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实行,故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材料可知苏州等地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
D.属于对外贸易,和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要求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②③④“1729年始设军机处,文字狱盛行”说明③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被强化;“18世纪欧洲兴起了宣扬理性主义思想”说明④欧洲兴起了启蒙运动;“179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说明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兴起,故②③④正确。
①题干表格中信息不能体现中国疆域在不断扩大,故①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A.题干和地主阶层权力增大与否无关,故排除A。
B.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意味着相权走向终结,故B错误。
C.题干无法体现军政实现合一,故排除C。
D.由“废除丞相”到“设置军机处”可知,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权膨胀,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旨在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对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思想原因,包括专制皇权高度加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①②③都符合题意,故A正确。
BCD. ④自然经济的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故BCD项排除。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①④.两项所述符合史实。
②③.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唐朝沿用并完善;内阁制形成于明朝,故②③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心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解读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答】
A.该项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故排除A。
BD.该项反映的传统士大夫的华夷观,故排除BD。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天朝”是指清朝,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即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心理,导致我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
A.根据材料:
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不是全面禁止对外贸易,故排除A。
B.根据材料“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上进行了种种限制,故B正确。
C.不许外国人来华居住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规定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故排除C。
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的说法错误,是严格限制,故排除D。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军机处,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是军机处。
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故C正确。
A.厂卫特务机构的职责是监视官民,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明代内阁,大学士一度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错误。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故排除D。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从明中期到清晚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但是另一方面,明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到外来侵略,由于对外紧闭国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所以明清时期最典型的社会特征是:
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故B正确。
A.帝国的繁盛概括不全面,故A错误。
C.“我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繁荣……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盛世与危机,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错误。
D.此项不能全面概括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
(1)秦朝。
(2)三省六部制度。
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3)不再设置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1)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反映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秦朝时期开创的政治制度,而这个制度的创立者是秦始皇。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具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一小问,观察材料二的图表可知,材料二中,皇帝之下设立了三省:
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在三省之下又设立了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是隋朝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从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以往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阐述。
(3)本题考查的是明朝中央机构设置,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没有丞相,也没有中书省,皇帝之下有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趋势,要求具备归纳概括的能力。
本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通过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丞相在秦朝秦始皇时期设立,在唐朝时期通过设立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削弱了相权;在明太祖朱元璋时被废除,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却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16.【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
(2)维护清朝统治;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弊大于利。
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依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很容易得出清政府限制与西方贸易往来即闭关锁国政策。
(2)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维护清朝统治;依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得出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依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西方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
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解答本题,首先,亮明你的态度。
而后,从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的角度,说明其有限的合理性。
从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的角度,展开说明其消极作用。
17.【答案】
(1)西方采取对外开放、积极进取的政策,中国采取闭关锁国、保守防范的政策。
(2)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防止西方的外来影响,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
(3)开拓进取的民族才有生机。
【解析】
(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西方的外交政策,要求具备对材料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从1655年到1816年的161年里,西方的使节抵达北京,要求通商、传教不下十数次。
他们是真正的叩关使者。
……但新的使者又会带着新的希望再一次漂洋过海而来”说明西方采取对外开放、积极进取的政策,材料二“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显示中国采取闭关锁国、保守防范的政策。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保守防范对外政策的原因,要求具备对材料信息整合的能力。
材料二“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说明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为了防止西方的外来影响,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
材料三“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经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表明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
(3)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外交政策的认识,要求具备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通过上述三则材料可知,只有开拓进取的民族才有生机。
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回答符合题意均可。
18.【答案】
(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他是为了强化君主集权,巩固统治。
(2)赞同。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3)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4)雍正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5)明清时期,皇权高度强化。
【解析】
(1)本题考查朱元璋废除丞相,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归纳的能力。
依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分析可知,朱元璋认为前朝丞相往往容易专权,是王朝衰落的原因,故为了强化君主集权和巩固统治,方才废除丞相。
(2)本题考查明朝废除丞相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依据材料“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送到皇宫的奏疏共1660道,涉及3391件事”分析可知,这是朱元璋对“内外诸司”改革尤其是废除丞相的直接后果,故赞同其观点,因为朱元璋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导致皇帝政务繁忙。
(3)本题考查明朝设殿阁大学士,要求具备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明初在废除丞相之后,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4)本题考查清朝加强专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依据材料“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皇权变化的趋势,要求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
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秦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高度强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初中历史 社会 人教版八 年级 下册 第五 单元 第三 皇权 加强 近代 前夜 中国 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