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梳理.docx
- 文档编号:419897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16MB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梳理.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梳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观题解题思路梳理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自觉性,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
(2)独立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
(3)创造性,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的主要权利
(一)受教育权
1.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是指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2.学习权是指学生有权利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诸如听课、写作业等的权利。
3.公正评价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
(二)人身权
1.身心健康权。
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
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禁止向学生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2.人身自由权。
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3.人格尊严权。
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4.隐私权。
学校和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私人、不愿或不便让他人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
(三)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财富内容,直接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
一般而言,学生(幼儿)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以及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
四、教师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领教育教学,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并解决问题。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因是:
①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综合化的趋势。
②当代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问题意识增强。
④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2.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要善于制订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预见性、有序性;
(2)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3)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
3.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要有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2)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能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自我反思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职业心理素养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五、教师专业素养
1、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
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文化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基本哲学理论知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观点等。
2、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巧:
导人、强化、变化刺激、发问、分组活动、教学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的技巧、补救教学的技巧。
教师教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
(1)教育理念
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2)专业情意
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几方面。
(3)职业道德
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六、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科学研究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评价权: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获取报酬权: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七、良好师生关系作用和建立
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身体状况等,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或是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3)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4)要发扬教育民主。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特别是教师能与学生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理解学生,这是解决师生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5)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牢固树立民主思想,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地处理问题,用更为宽容的态度去接纳学生的独特个性行为表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一般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要经历四步:
接触—亲近—共鸣—信赖。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法制意识淡薄,意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
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八、新课改
(一)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要提高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还要锻炼并形成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已不能再关起门来搞教育,而应该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应向学校开放自己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特别是要尊重那些被世俗观点所认为的“问题学生”,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既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面进行引导,还要引导学生怎样做人与做好人。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群体的作用,而不是某个教师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教学,最终促进教育的发展。
此外,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合作。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让学生经历过程
(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
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五)评价理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2)关注过程性评价
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九、教学
(一)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师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3.直观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乌申斯基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4.启发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包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定义: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
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
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提问准备。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4)读书指导法
定义: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
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定义: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作好教具准备。
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
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三类:
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
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
按培养学生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师 招聘 主观题 解题 思路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