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
- 文档编号:419253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16.18KB
解析版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
《解析版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必修)
―、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读我国A、B两地2014年部分统计数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1.与A区域相比,B区域的优势是
A.劳动力素质高B.产业结构成熟C.人均耕地面积大D.经济发达
2.A区域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B.工业化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1.C2.D
【解析】
1.读表分析,A区域每万人大学生人数比B区域多,因此A区域的劳动力素质高,A错误;A区域产业结构为三、二、一,产业结构更优,B错误;通过耕地面积除以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B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更大,C正确;A区域的GDP和城市化水平都高于B,说明A区域的经济更发达,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读表分析可知,A区域GDP高,而且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为三二一,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说明该区域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故答案选D。
3.下图为“澳大利亚某地区略图”。
读图完成下题。
“东水西调”调水工程对墨累—达令盆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加剧生态恶化B.减轻土壤盐碱化C.地下水位下降D.缓解水资源短缺
【答案】D
【解析】“东水西调”调水工程将东部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但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加剧,故D项正确。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5大工程。
干线起于四川达州宣汉,止于上海市,途经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全长1674千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川气东送管线走向的经济因素的是
A.城市分布B.地形因素C.交通运输条件D.工业基础条件
5.西气东输管线的终点是上海市,川气东送又向上海供气,这是因为
①长期来看,西气东输不能满足上海市发展的需求②可以增大上海港对外出口天然气的能力③增强对上海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④可以合理规划上海城市布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答案】4.A5.C
【解析】
4.看图可知,城市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大,管道经过沿线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所以城市分布是影响管道走向的主要经济因素。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5.上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西气东输不能满足上海市发展的需求,①对;天然气输送到上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上海地区提供能源,增强对上海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提供出口,②错、③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跟上海城市布局关系不大,④错。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
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
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读“某省及其四个区域2015年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6.从产业结构角度推测该省最可能的产业转移方向是
A.甲→丙B.乙→甲C.丙→丁D.丁→乙
7.该省所处的发展阶段
A.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B.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大
C.人地关系基本处于协调D.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化主要动力
【答案】6.A7.B
【解析】
6.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按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由表格可看出,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产业转移一般是由发达国家(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地区)转移,所以选A。
7.从全省的产业结构来看,该省第一产业比重小、二三产业比重大,经济较发达,环境问题应以环境污染为主,A错;读表可知,该省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大,B对;该省以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应处于工业化阶段,此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第二产业是推动城市化主要动力,C、D错。
【点睛】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地区:
一般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②部门:
一般是先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然后,再向外转出知识密集型产业。
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从低纬向高纬 ②从内陆向沿海 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A.东部荒漠化严重B.人口压力增大
C.西部大开发战略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8.A9.B
【解析】
8.据图判断,我国农牧界线从汉代到现代大致由南向北(低纬向高纬),从东向西(沿海向内陆),从东南向西北,从草原向荒漠演变,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A项正确。
9.西部荒漠化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原因,故A、D项错误;人口压力增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进而引起农牧界线的变化,故B项正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该时期农牧界线演变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
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0.该流域最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D.地面沉降
11.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沙尘暴强度和频率降低B.气温日较差增大
C.城镇面积增长幅度最大D.河流流量增大
【答案】10.A11.B
【解析】试题分析:
10.读图,该流域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水体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最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A对。
水体减少,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问题,B错。
不能体现地质灾害增多、地面沉降问题,C、D错。
1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强度和频率增加,A错。
水体减少,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增大,B对。
城镇面积增长幅度较大,C错。
河流流量减少,D错。
【考点定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影响。
【名师点睛】利用图示中的信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耕地增加,水体面积减少,农业耗水量大,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程度。
水体面积减少,林地、草地破坏,荒漠化加剧,气温日较差增大。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2.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13.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答案】12.C13.B
【解析】
12.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
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少。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
13.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
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选项B正确。
读某水库运行后入库泥沙量、出库泥沙量及拦截率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4.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该水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上游来水减少B.水库库容逐渐变小
C.库区水污染加剧D.入库泥沙量不断增多
15.2009年出库泥沙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土流失加剧B.水库库容变小
C.水库清淤D.水库拦截率高
【答案】14.B15.C
【解析】试题分析:
........................
15.1997年出库泥沙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水库清淤,C对。
上游水土流失加剧是入库泥沙量增大的原因,A错。
水库库容变小不是出库量剧增的原因,B错。
水库拦截率高,泥沙沉积加快,与出库量剧增无关,D错。
考点:
读图能力,水库的泥沙入库量与出库量变化的原因,水库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86~2016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
回答下列各题。
16.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A.东进B.南下
C.西扩D.北上
17.2011~2016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土地沙化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D.自然灾害
【答案】16.C17.C
【解析】试题分析:
16.由图示变化可以看出:
耕地向西南-西北-西南-东的变化,总体上是向西扩大。
选C正确。
17.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向东变化了,向水分较多的方向变化,可能是退耕还草了;若继续向西扩大,可能是沙化增加或耕地撂荒,会加重自然灾害。
选C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km2,1月均温为-21~-18℃,7月均温为21~22℃。
下图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劳动力短缺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D.洪涝灾害更频繁
19.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A.退耕还草,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水果园艺业D.扩大耕地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
【答案】18.D19.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草地、沼泽和滩地明显减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旱涝灾害更频繁。
沼泽、滩地减少最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退耕还湿。
18.读图,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草地、沼泽和滩地明显减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旱涝灾害更频繁,D对。
图示信息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不能表示出劳动力短缺、低温冷害更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减小,A、B、C错。
19.根据图示信息,该地沼泽和滩地减少最明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B对。
该地草地面积较小,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A错。
城乡用地面积小,人口少,不利于发展水果园艺业,C错。
扩大耕地面积,会加剧生态环境问题,D错。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地调整。
根据下面的鲁尔区三类产业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A.钢铁工业变化不明显B.第一产业迅速发展
C.新兴工业比重下降D.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21.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B.靠近莱茵河及鹿特丹港,降低运费
C.荷兰填海造陆提供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用水,西部水源丰富
【答案】20.D21.B
【解析】
20.从三角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①的钢铁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江苏省 南通市 启东 中学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