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docx
- 文档编号:418887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5.86KB
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docx
《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
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
2009-11-1116:
56:
00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朱森第
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对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信息社会的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言,两化融合无疑是对信息化、工业化两者本身及两者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信息化的客观规律的把握。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壮大的过程。
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是信息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融入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明显加速的趋势下,在先期工业化的国家已开始迈入信息社会的情形下,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是否一定要按照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过的历程亦步亦趋,是否有可能缩短这一进程,从而缩小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应该说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我国国民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已名列前茅,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仍处于世界中游水平。
不仅如此,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有效应用,无疑使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时空方面大大加速了、缩短了,在物质消耗方面大大减少了、有效了,在环境影响方面大大降低了、和谐了。
两化融合正是使我国的工业化不再沿袭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进程,而是真正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两化融合又使经济、社会信息化提前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适时进入社会转型,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就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当高,2005年工业在GDP中占41.8%,这几年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而制造业又占工业的80%左右。
因此,在我国实现两化融合,最大的领域在制造业,最为紧迫实现两化融合的领域,也是制造业。
因此,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重点。
制造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的过程,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贡献。
两化在制造业的融合如何实现?
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以下六条实现途径。
实现途径一:
制造业与物流业对接、联动。
我国这几年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这几年有所提高,但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已不小,但效率和效益不够高。
我国物流费用在GDP中约占18%,居于高位。
降低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例,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到74.7%。
可见,制造业挖潜的最大领域在物流,而物流业的最大市场在制造业。
因此,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与联动,不仅加快了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也加快了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使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共赢,也是两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联动,显然离不开信息技术,有赖于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广泛应用与渗透。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与联动,切入点在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制造业按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企业内部物流与企业上、下游及社会物流连接起来,实现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从而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加速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发展,并将带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形成,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效益。
实现途径二:
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世界制造业正孕育着根本转变,即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产品的生产,正从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型制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
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于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是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并使其在GDP中比重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
紧紧围绕制造业生产、加工、装配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构成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业态。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以及各类中介等制造的前端活动;围绕制造过程的下料配送、维修、检测、备件配件供应、生产线的上线物流、供应链管理、设备改造等;从单机提供到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以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还包括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着眼,废旧产品的回收等服务活动。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不仅仅做附加值低的加工装配环节,而且向附加值较高的前端和后端延伸,这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渐走向高端,从而使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实现途径三:
转变生产模式、制造模式。
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较落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形态还普遍存在。
而未来的制造模式是,小批量、多品种、质量高、成本低、研发期短、生产柔性、环境友好。
这种制造模式要求制造企业的形态是“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两头在企业,中间的制造尽可能利用社会的生产能力。
企业将逐渐转为“将辅助业务外包、专注做好核心业务”的企业模式。
借助于网络技术,制造企业的结构变为扁平结构,并进而实现网络制造模式,由技术集成而转为企业集成,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企业生产模式和制造模式的这种转变,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已非常容易实现。
实现途径四:
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
作为制造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为满足用户对装备大容量、高参数、自动化等的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和装备必须融入信息技术,使产品和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
唯有如此,装备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而且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往前推进,其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普遍。
用户部门的工艺先进性,节能、节材、节水的水平,运行效率和效益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装备。
装备制造业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实现途径五:
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
设计是制造业制造产品的第一个环节,是决定产品性能、水平的重要环节,同时,设计又是快速响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设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使设计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设计和开发的成本,减少物质消耗。
为了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和生产的柔性化,制造过程(工艺)同样要自动化、数字化,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造企业在设计、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有利于促进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有利于推行网络制造模式,并将加速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促进全社会朝资源节约型迈进。
制造企业在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整合、集成企业内各方面的信息化,构建信息化企业,这应是制造业两化融合的一个目标和具体体现。
实现途径六:
绿色制造、节能减排。
制造业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很重要的是,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要求在设计环节就考虑到产品的可拆卸、可维护、可回收,在制造过程中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产品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等。
无疑,绿色制造需要信息化,只有信息化才能促进绿色制造的实现。
制造企业要在制造过程中节能减排,而装备制造企业则既要在制造过程节能减排,还要大力采用节能技术、积极开发节能产品,为使用部门实现节能减排提供节能产品。
锅炉、电动机、发电设备、内燃机等都是装备制造业向用户提供的用能较大的产品,应用信息技术和节能技术,开发和生产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用工业锅炉、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燃煤锅炉和清洁燃烧锅炉、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高效电热材料、节能型风机水泵和压缩机、超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控增压车用汽油机、节能环保型内燃机等产品,已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两化融合在制造业上的实现,不仅能使我国的制造业,从大走向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并将大大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加速、有效,不仅能降低物质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使我国的信息化扩展、加速、深化,以尽早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2009-11-1116:
59:
00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科学地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确定了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路线。
关于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过去几年中,学术界对于我国目前究竟是处于“重化工化”阶段,应该优先发展“重化工”,还是应该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着不少的争论。
“五化并举”的提出,事实上对这些争论做了一个结论,进一步确立了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这里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深刻地阐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标何在。
“两化融合”不仅说明了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之所在;而且,也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推进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进军。
一、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工业化的准确含义是产业化,描述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过程。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结果,不仅使第二产业产业化了,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规模经济;而且,也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从全球工业化的进程来看,不仅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运输业、能源业、冶金业等不断地向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等等,第三产业的金融业、保险业、教育业、零售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饮食业(如麦当劳、肯德基等)等等,也都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为,在这个“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地发明和引进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提高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当然,工业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1775年前后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也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时代。
但是,那个时候的工业化是第一代的工业化,即机械化的工业化,以机器产生的机械力代替人和家畜的自然力为主要特征。
十九世纪上半叶电的发明和下半叶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不仅解决了能量的转换和远距离传送问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能源;同时,也解决了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问题,从而开启了电气化的工业化时代,即第二代的工业化。
列宁在1920年曾提出“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由此可见当时电气化对于工业化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武器系统,如火炮、雷达、飞机、鱼雷等发展的需求,使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工业化进入了第三代,即自动化的工业化。
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首先提出用“自动化”一词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过程的自动操作。
1952年J.迪博尔德的《自动化》一书出版﹐他认为“自动化是分析﹑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手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动控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开始广泛地应用,使自动化的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971年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导致工业化进入了它的第四代,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走向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工业化。
从那时起,各种各样的、数以亿计的微处理芯片和应用系统开始嵌入各种制造设备,计算机网络又将各种制造设备联为一体,使生产过程不仅自动化,而且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其中,典型的代表是数字控制机床的出现。
早在1952年,即商用电子计算机问世的第二年,美国柏森斯公司就以电子管元件为基础,设计了数控装置,试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虽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却开辟了一个数字控制的新时代。
1974年,也就是Intel公司第一个微处理芯片问世的第三年,第五代使用微处理芯片和半导体存储器的计算机数控装置研制成功。
随后,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控制机床的性能逐步提高,品种和加工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催生了许多的新的生产和制造技术,而且对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第四代工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IBM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于产品设计。
之后,计算技术对传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改造,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测试、供销等各个环节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工业化的内涵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全面渗透,不仅促进了制造业的全球化,实现了许多新的、复杂的生产技术,如“及时生产”、“全面质量控制”、“无库存生产”、“无废料生产”等等,而且,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将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各个生产和管理节点上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构造成了一个集成化的、可以覆盖全球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信息化使工业时代的“蓝图”和“图纸”的概念消逝。
既便是最先进的B-2轰炸机或F-22战斗机,在设计中也没有一张蓝图或是图纸。
所有的设计、制造说明和生产记录都在电子文件之中,通过网络实现共享。
数以亿计的零件可以在世界各地以各种各样的精度和要求实现“准时(just-in-time)”制造,而装配起来却没有任何困难和问题。
现在,一辆百万元以上的宝马汽车,其中电子产品的价值在70%以上,含有100个以上的微处理芯片。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说明什么是信息化的工业化。
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不能看出,传统工业化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意义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无他”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是建立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之上的,而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也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再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没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就不可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振兴装备制造业;没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也不可能实现。
而且,唯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才有可能促进我国信息化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和发展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不能看出,争论我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应该孰先孰后,是没有意义的,是对于工业化的实质和发展进程缺乏了解的表现。
今天,中国要实现的工业化,一定是信息化的工业化。
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一定是一个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的、传统的工业化。
这样的工业化道路,今天的中国还走得下去吗?
二、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
本质上,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和传播问题。
一般而言,人类的一切逻辑思维活动都可以计算机化。
因此,与机械化解决的是人类体力的延伸有所不同,信息化解决的是人类自然力—脑力的延伸。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手段会不断创新,信息化也会被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
信息化不仅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更大的提高,也将带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最终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引向信息社会。
显然,信息化不仅改造第二产业,而且,也将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
但是,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最重要的仍然是对于第二产业的改造。
因为,只有实现了对第二产业的改造,才能更好地支撑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改造。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极为重要。
因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都离不开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
马克思说过,“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
根据霍夫曼(WaltberG.Hoffmann)的工业结构四阶段理论,资本品工业的规模越发展,消费品工业的相对比重就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水平就越高。
显然,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是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关键。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同时,也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
当代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航天、航空工业,微电子、计算机工业等的“龙头老大”仍然是美国。
如果没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也不可能在信息革命中遥遥领先世界各国。
2006年,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各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为25.5%、13.9%、26.1%、和12.1%。
美国仍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
2007年,美国制造业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而且,劳动生产率还较2000年提升了25%。
显然,对于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不能估计过高,感觉太好,自以为是制造业的“大国”。
有人估计,202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有望升至22.4%,首次超过美国的22.2%;而2024年西欧将降至19%,日本将降至8.6%。
然而,占多大比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必须掌握先进制造业的许多核心技术。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早在200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3亿6000万元,占当年GDP的35.75%,全部工业的79.69%。
我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
但是,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劳动密集型居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较少。
作为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当代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力之一,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仅1/4强,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几年来进口的装备制造业产品每年均在1000亿美元上下,约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一半。
因此,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不仅是两化融合的战略重点,也是两化融合的难点。
为了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我国需要大力发展信息化的装备制造业。
其中,有的可能是对原有的工业化时代的装备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如大量使用数控机床和各种智能机器人;有的则可能需要“重起炉灶”,从改造产业基础的研究与开发起步。
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生产装备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改造,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力,例如钢铁、能源、材料、交通、制造业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质的、有形的、可见的;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力,如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送能力,各种软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的工具,通信系统等等,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似乎是不可见的。
由于这两种生产力完全不同的特征,人们往往容易将二者对立起来,或以前者否定后者,或以后者否定前者,争论不休。
事实上,工业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硬优势,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软优势。
在信息时代,两种优势缺一不可。
软优势必须附着在硬优势上,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而没有软优势的硬优势,在信息时代也只是一堆没有竞争力可言的废铜烂铁。
因此,推进“两化融合”不仅要发展硬优势,更要注重发展软优势。
三、关注国民经济的重点问题
“两化融合”的内涵不仅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研发、新产品研制、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产品检测、供销和市场等环节,而且更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如何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等等,以最终达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
无论就投资、技术或管理而言,都比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推进要复杂得多。
因此,在明确“两化融合”战略重点的同时,也需要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求的紧迫性出发,研究“两化融合”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一)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由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化生产系统,将新产品设计的速度加快了16倍,而产品更改和更新的速度则提高了数百倍。
我国由于既没有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努力的时间也不长,劳动生产率仍然相当低。
剔除农业人口多的因素,我国第二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
解决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途经无一不指向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电力、钢铁、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石化、机械、纺织等行业都迫切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进行彻底地改造。
这种改造,除了大量采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别无出路。
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解决低效率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提高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含量。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械、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石化、纺织、造纸、食品等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十个行业。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一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三维CAD和各种可视化技术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
利用各种嵌入式的系统和软件对企业产品进行智能化的改造,提高企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且可以大大地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因而对于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极为重要。
(二)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污减排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偏高。
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
钢铁行业的单位耗能最高;其后,是煤气生产和供应、石油加工、化学工业、有色、造纸、电力、食品。
我国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
因此,这7个行业是信息化节能降耗研究的重点行业。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约10亿吨。
从行业来看,冶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占18.8%,化工占13.2%,造纸占12.5%,食品和饮料业占3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造业 融合 六大 实现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