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ocx
- 文档编号:418850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6.44KB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ocx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海南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2007级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系别:
管理系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
指导教师:
本科生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本科生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黄溦指导教师:
高园讲师
(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福建的新兴经济城市——泉州,随着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而日益显著的公共交通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探讨了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泉州;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对策
Discussion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Quanzhou’sUrbanPublicTransport
Author:
HuangWeiTutor:
LecturerGaoYua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
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
Abstract:
Urbanpublictransportisoneofthemostimportanturbaninfrastructures,aspublicwelfare,whichisindispensableforurbaneconomicdevelopmentandpeople'slives.With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icconstructi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Urbantransportsupplyanddemandbecomesmoreandmoreserious.InthenewemergingeconomiccityinFujian–Quanzhou,withtherapidprocessofurbanization,thepublictransportproblemshavealsobeenpayedmoreandmoreattention.Fromtheview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withthethespecificissuesofreality,thisarticlediscussessomeproblemsofQuanzhou’surbanpublictransportdevelopmentandtriestoputoutsomepractical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Keywords:
Quanzhou;Urbanpublictranspor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引言
公共交通,又称“公交”。
是在城市或都市圈供大量公众共同使用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各种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和近郊列车等。
一般有固定线路和时刻表,以及规定的票制。
具有载客量大,运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相对污染少和运输成本低等特点。
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能满足城市及其周边居民的出行需求,也对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压力急剧增大,如何解决好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泉州作为福建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地区之一其公共交通的发展也与许多新兴的经济城市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目前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泉州市的主要支柱产业,如纺织鞋服、日用化工等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和容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截至2007年底,泉州总人口已达762万 (未包括金门),是福建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至2006年底,泉州全市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通车总里程达10670公里,公路密度达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
与泉州的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伴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私车、货车以及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
泉州的市区规模本就偏小,一直是泉州交通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今人口与社会活动的大规模集聚必然导致日常交通量大幅度上升,高峰时期,道路拥堵问题十分严重,大大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
人多车少、车多路少的矛盾以及公共交通存在的种种问题日益突出。
一、泉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设施建设与需求严重失衡
从社会需求上分析,泉州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然而,作为一个拥有700多万人口、占福建省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地级市,泉州的中心市区目前仅有70万人口(含外来人口),如此看来人口数量似乎并不庞大,但仔细观察一下泉州的版图以及实际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以泉州市区为中心,围绕着泉州湾,晋江鞋业重镇陈埭和罗山镇、时装产业发达的石狮市区、工业重镇洛阳和石雕之乡惠安县城,这些区域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实际上已与泉州市区连成一片,如此计算人口已超过了200万。
因此,可以说泉州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个海湾都市的规模!
如此庞大的人口衍生出的交通需求可想而知是十分之巨大的。
从经济需求上分析,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反映在城市交通需求上,最根本的表现是对交通需求发生“质”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高污染的、低效率、乘坐极不舒适的传统公共交通服务,而是对公共交通提出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其中既有对大批量的、快速运输的需求,又有对乘坐的舒适和安全的要求;反映在对货运需求上,就是对便捷、高效、畅通、大规模的物流通道的需求。
2007年泉州市GDP已达到2276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25.06亿元。
经济总量处于全省和全国地级市前列,但是作为福建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泉州的市区规模与经济总量却极不相称,车辆不断增加,道路资源却未能相应增加,特别是中心城区,近十年面积都没有再加以扩充,一些路段通行能力极差。
泉州中心市区道路大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多为双向四车道的设计,保留在中心市区的古城区的主干道因为需要保护沿街文物建筑无法拓宽,有些街道还是双向双车道,且还大多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城市,泉州近年来私车保有量激增,近10年来,泉州的汽车保有量每年平均递增率接近20%,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加率仅为1.2%和3.7%,致使汽车交通需求, 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
道路容量严重不足,市区的街道仅仅承载居民出行就已不堪重负,更何况还要承载运量巨大的过境货运车流。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道路、路口设计先天不足,混合交通大量存在,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互相占道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
市区商业繁荣带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公交系统不够发达导致市民出行交通方式多样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较经济的发展明显迟缓滞后,交通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二)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
泉州早些年的城市规划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和长远清晰的规划意识,公共交通设施设置或布局不合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有:
1.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
泉州公交站点的设置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以临近居民小区为主,而是以临近商业场所为主,许多小区到最近公交站的距离较远,市民乘坐公交车十分不便。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站点间距设置不均匀的问题,市区站点过密,距离最近的两个公交站点距离不足400米。
一来造成公交车停车上下客频率过高,影响了行车效率;二来公车在市区繁忙街道频繁停靠,也影响了整条街道的通畅度。
而郊区站点设置过疏,最远的两个站点相距3000米左右,且郊区站点大多只有站牌没有站台,导致居民在郊区难以发现公车站点,乘车十分不便。
2.客运车站设置不合理
泉州客运车站是泉州每天吞吐客流量最大、旅客来往最频繁的客运枢纽,现位于泉州中心城区鲤城区的主干道——温陵路北段,毗邻由国美温陵店,苏宁温陵店,大洋百货等几个大型商场构成的城雕商圈,中医院、泉州第三幼儿园和泉州第七中学,这几个地方刚好集聚在一个十字路口上,由于公共场所密集所以公交站点也相对集中,途经此段的公交车密集,再加上学校、医院、百货本就是人流、车流较易集散的场所,客运站每日出入的2000多部中大巴车一出车站马上就汇入到十字路口本就庞大的南来北往车流中,如恰逢上下学时间,短短的五百米可以足足走上半小时。
很显然,将客运站设置在中心城区的主干道这一布局是十分不合理的。
3.居民小区出入口设置不合理
泉州市区的居民小区大多沿街设立,出于安全考虑大多四面封闭或半封闭,且一般只有一个面街的出入口,这就造成街道上各个小区出入的路口道路压力巨大。
如泉州最大的小区——丰泽小区,位于现在泉州最繁忙的田安路中段,整个小区近7000的居民每天上下班都只能从一个狭小的面街出口进出,高峰时间需要三个协警在此出口疏导交通。
4.道路本身设计不合理
市区有些道路本身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远远不能适应实际交通需求。
有的道路偏窄,不能实现顺畅通行;有的路口偏多,不断造成新的拥堵节点;有的分流点规划设计不合理,不能起到较好的分流作用。
就比如泉州三大主干道之一的泉秀路,设计上集中体现了以上几大问题,首先是道路偏窄,作为主干道之一只有双向四车道;第二就是路口偏多,泉秀路只有1000米左右,但是大大小小的路口共有20多个,且在就在这些路口中分别有一个车站,两所中学,一所小学,一个鞋品批发市场,两家家电超市,一家市立医院,一家私立医院,整条路段少有分流点。
小学生家长大多使用摩托车接送孩子,中学生大多骑自行车上下学,家电超市的运货车辆多且出入频繁,车辆混行情况极其严重,在交通高峰时间,道路拥堵不堪甚至连医院的救护车也难以开出道路。
(三)公交企业运营管理落后
和邻近的厦门市相比,泉州的公交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所承担的运载量估计不到市区总运量的20%,而厦门的公交承担了该市总运量70%以上。
泉州市区的公共交通发展还十分不成熟,目前只有一家公交企业,经营结构比较单一,运营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公交线路设计不科学、线路分布上很不均衡,热线上布线过多,不仅路线重叠严重而且部分线路非直线系数过高导致线路过长,而冷线上投入的车辆质差量少,有些地方还存在着公交盲区,车辆换乘也很不方便;
第二,运营管理手段落后,公交车上基本都没有配备先进的设备,发车频率也比较僵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在节假日等出行高峰增加班次和密度等。
截止目前,泉州的公交车辆上甚至连基本的监控设备都没有配备,近五年来,泉州的公交盗窃数量居高不下,但由于公交车没有监控造成了破案及举证困难,一时难以遏制。
在泉州电视台的一次专题节目的随机采访中,有六成的市民曾经在公车上被偷窃过财物,市民乘坐公交时感觉财产安全难以保证,这也极大降低了市民对公交的好感度。
第三,因为缺乏竞争,公交服务质量还不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良莠不齐,乘务员的整体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站外停车上下客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远远不能让市民深切地感觉到乘坐公交车是方便、经济、舒适的。
(四)公共交通主管部门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公共交通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引导生活方式的媒介与载体,加强对公共交通的管理,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是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管理者所应尽的职责。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泉州的公共部门虽然已经开始关注泉州公共交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开始致力于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的改善,但总体来说,交通管理水平仍然不高。
即使已经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力。
作为主管部门,泉州的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对公交企业的扶持和监管乏力,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泉州的公交公司长期负债经营,老旧车辆无钱更新,现有车辆也无钱保养,车辆短缺致使现有的车辆超负荷运转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资金的短缺也在客观上造成其发展举步维艰。
同时,主管部门对公共交通的长期规划意识还比较薄弱,大运量的快速交通系统建设可以说还完全没有起步,泉州现在只有常规公共汽车、出租车从事公共客运,至今还没有规划出公交车专用车道,人行天桥数目屈指可数,而由于地质限制和技术原因目前还没有条件开凿地下人行通道,大量的人流车流几乎完全是依靠本就容量不足的地面道路设施来承载,这些客观存在的限制也使得泉州公共交通企业发展空间狭小。
除了交通管理部门自身管理水平不高之外,交通部门也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程度也不高,管理效率比较低下。
如交通部门与媒体合作贫乏,泉州大多数路况信息由泉州广播电台交通台播报,从开播至今,播报出的实时路况信息80%以上都是由市民自发提供,市民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市民还会提供一些不实或夸大事实的路况信息,而且多是零散偶发的交通状况,缺乏全局性,而交通部门和媒体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圈”来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市民出行。
此外,在交警执法过程中,人情管理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依法严管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市内的交通事故率一直居高不下,交管部门对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对行人、驾驶员的教育管理也并不到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泉州交通参与者整体道路交通意识淡薄。
在泉州市区,行人、非机动车横行无章;机动车辆超速、超载问题严重,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时有发生;大部分的出租车司机没有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的习惯,甚至司机自己也对系好安全带并不重视;乱穿马路已经变成行人的普遍习惯,斑马线、交通信号灯形同虚设;商人、摊贩以街为市、无证占道经营现象屡禁不止。
这些交通乱象使本来规划上就已较为狭窄的市区道路如雪上加霜,变得更加阻塞和不堪重负。
(五)公共交通的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公共管理部门,特别是交通管理部门是公共交通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城市公共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公共部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一大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公民的行为,而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泉州公共部门在公共交通管理上的一大不足。
法律法规的颁布不仅有利于对交通违规行为进行事后的惩戒,对普通交通参与者的日常行为也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所以说整治交通,法规先行。
不仅是在泉州,公共交通发展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也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正是因为只能依靠政府行政管理,没有切实的法律法规保障,所以上文所说的人情管理现象才难以避免,对交通违规行为也难以进行强有力的处罚和震慑。
目前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着较为完善、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法规体系,如美国的《城市公共交通法》、《城市公共交通扶持法》、法国的《公共交通法》和德国的《改善地区交通状况的财政资助法》。
在这些法律中,既规定了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责任,也规定了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补贴制度,从而确保了对公交财政补贴的实现和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其所在国公共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普遍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除上海、武汉、大连等几个大城市外,许多城市都还没有专门的公交立法。
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发展就只能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
如果公共交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不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仍依赖政府机关的协调和行政干预,无法可依的现象会必然影响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泉州城市公共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从理论上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必然导致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而在按照利润原则运行的城市经济中,非营利和低盈利的部门(主要是基础设施,如城市交通建设等)供给不足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城市的发展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的,然而人口的流动却是迅即且随意的,这也就致使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增长难以准确被地预测和控制,居民对道路交通的需求也充满变数极难准确把握的,而道路设施的增加和更新更不是随时能够跟进的,这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从而导致了城市中“人-车-路”矛盾的产生。
从历史情况来看,中等城市大多是由小城市甚至是城镇发展而来,泉州也是从原有的鲤城区发展壮大的,原来的鲤城区面积仅为539.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含外来人口),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泉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有凝聚力,从而吸引大量周边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向城市转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泉州城,且整个城区和人口如今仍在持续膨胀。
与此同时,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还面临着保护文物建筑的艰巨任务,泉州古城区有很大一部分沿街建筑是联合国核定的历史文化遗产或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意味着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原有道路难以改造拓宽,而这些街道又大多处于旧的居民聚居区或旧商圈所在地,这一现实的难题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些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
(二)主观因素
诚然,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有可能导致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产生,但这些都不是出现交通拥堵的必然的决定性因素。
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有关决策部门疏于制定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意识以及对交通问题管理滞后等原因造成的。
公共管理部门是公共交通规划和监管职能主要的承担者,公共管理部门的规划意识是否先进科学也直接影响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长期以来,泉州公共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对城市交通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规划内容往往只局限于城市工程建筑设施,很少考虑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居民的实际交通需求,对于长远的交通需求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测算分析体系。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泉州在泉州近些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届政府对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确实有着不同程度的忽略,有时为了招商引资在审批土地时甚至牺牲了原本预留给道路拓展的空间,导致城市交通畸形发展,加剧了交通容量与交通需求的失衡。
纵观泉州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早些年的城市规划的长远性明显不足,且大多采取了一种“摊大饼”的扩张方式,即车多了就拓宽道路,路宽了又将车流引导至宽阔的路面,造成城内的主要道路始终处于“拥堵—拓宽—拥堵”的怪圈当中。
结果造成沿街建筑密集,车流、人流交叉集中,交通混行情况严重,从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扩建道路。
但道路的拓宽总是有限度的,而且一味拓宽道路也是治标不治本,在泉州交通局主持召开的一次泉州公共交通问题研讨会上,有一位道路规划专家指出,如果不能摆脱“一个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划思路,就会使泉州的交通日益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当中。
(三)技术与资金因素
从技术上讲,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政管理日趋复杂,对城市管理的技术的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泉州并不缺乏引进先进技术的财力和能力,而且已经引入了不少的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设备,问题就在于泉州的交通管理部门对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不足,甚至不当。
根据泉州新闻报道,早在2005年泉州的118条主要街道就已安装了最先进的监控设备,各路口都设置由立杆、摄像机、控制箱、电子警察、语音广播等组成的成套监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道路状况和各种交通违法行为。
但是,这个系统强大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截止目前,泉州交通管理部门仅仅将其作为单纯的监控工具而不是利用实时监控的情况更好地调派警力疏导交通。
另外,在泉州的五大十字路口都设有大型LED显示屏,设立的原意在于滚动发布实时路况信息,但这个功能仅仅真正使用了一个月就已陆续停用,目前这些LED显示屏都处于闲置状态。
而前文说到了泉州的公交车上盗窃案件频发的问题,其实只要在公车上安装基本的监控设备就可以有力地遏制公交盗窃,公交监控设备成本并不高,但一来可以对盗窃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二来也有利于警方破案和举证。
从资金上说,任何城市交通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由于城市道路交通是市政建设,属于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应由市财政出资解决。
但财政资金是有限的且还需要多次分配,这就难免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投资相对不足,这又直接导致了城市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以泉州的实际情况来看,1995年泉州公交公司成立至今,投入资金购买近百亩土地用于建设6个主要公交站场,投资后共负债达4000多万元。
由于资金短缺,热线也只能选择比较便宜的普通客车,冷线甚至只能使用热线淘汰的车辆修理改装后加以使用的,乘坐舒适度差,安全系数低,市民意见大。
因此,资金短缺已成为目前泉州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巨大瓶颈。
(四)体制因素
具体地说,体制上的原因有两个层面:
一是宏观经济体制的原因;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原因。
总体而言,宏观经济体制上的缺陷突出表现在对公交企业的管理问题上,目前我国的公交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运营效率不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企业毫无危机和竞争意识,也缺乏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动机,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在公共交通行业,民间资本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很难进入,即使有些大中城市有公交第一、第二等几大公交公司,但其实都是一大公交集团旗下的几大分公司,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的竞争态势和氛围,没有真正的竞争、缺乏危机意识这也是导致许多公交企业懒于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就单纯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来说,其存在着以下几大弊病:
1.交通管理职能分割
目前,我国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划分大致是:
城市交通规划有专门的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负责,由建设部门建设,再由交通管理部门、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来共同管理,三个职能分属于不同的机构,部门间沟通协调相对比较不充分,容易造成规划、建设、管理三环节相互脱节的现象,譬如规划部门往往比较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这样就容易致使道路设计上存在一些“先天缺陷”,进而造成日后道路管理难。
2.决策系统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
由于交通管理涉及面广,各项职能往往分属各级机构和不同的部门,各级管理机构往往容易从自身的角度作出指示和决定,政出多门,使下级难以适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管理的复杂度,影响了管理的效率。
3.缺乏完善的反馈系统
在泉州,至今尚未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管理信息反馈系统,一般都是由公共管理部门单方下达命令,决策不透明,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而且下级执行机构和居民难有渠道向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和沟通。
决策与执行机构都忙于具体事务,无暇顾及评价自己的工作,往往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恶性循环,或者因关系到切身利益而对真实情况进行掩饰,对问题姑息,或者部门间相互推诿,从而造成决策失误。
三、解决泉州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以公交系统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泉州 城市 公共交通 存在 问题 对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