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整合.docx
- 文档编号:4185707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6.18KB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整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整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整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整合
一、总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经过讨论,根据表达方面的特点,我们分了六个单元分别是写诗,动物,写事,历史,科普,写人。
1.写诗
《4、古诗两首》《1、走,我们去植树》
《20古诗两首》学习诗的特点
2.动、植物
《3.燕子》《15、鸟语》《16、天鹅的故事》《17、生命的壮歌》
《18、云雀的心愿》《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表达方式:
从哪些方面介绍动物,学习抒情、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写法
3.写事
《12番茄太阳》《13、第一次抱母亲》《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表达方式: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告诉的道理
4.历史故事
《8、三顾茅庐》《9、祁黄羊》《10公仪休拒收礼物》
通话历史故事的特点,学习课本剧等特点。
5.科普
《4、苹果里的五角星》《6、最佳路径》《7.人类的老师》
表达方式:
托物言志比喻生长描写、
6.写人
《2、第一朵杏花》《11永远的白衣战士》《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23.黄河的主人》
表达方式:
写人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写人的方法。
二、具体内容
诗类
写诗
《1、走,我们去植树》《4、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
《20、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学习诗的特点
古诗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学习,获取诗歌语言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诗文的魅力,懂得诗歌节奏感强、表达含蓄、意境优美的特点。
学生在掌握生字词语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地搜集描写春之美的诗歌,读一读,背一背,在领会诗歌之美的同时,带着自己对春天大自然的想象,用手上的彩笔画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三篇课文形式都不同,可以平均用力用时,都安排精读,按参考书意见分配课时。
只是学会这两首古时候以后,再补充有关写景的古诗让学生背诵,增加阅读量。
1、《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
“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关于这首诗的教学,应该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一、诗歌意义的理解与领悟读懂一首诗,首先须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内涵。
在提到植树的作用时,诗歌运用了一些形象的语言,如“绿色工厂”、“叫风沙乖乖低头”、“让鸟儿翩翩起舞”等等,这些言语表达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只有大概理解了内在的科学道理,才有可能对诗歌的主旨作深一步的感悟。
“感悟是建立在对文本材料阅读感知的基础之上的,扫清知性上的障碍,理解知识的意义,阅读行为才有可能持续地走向深入。
”语文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的学科也是多样的,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而不致讲解了科学知识导致语文学科味的冲淡与弱化。
应该以“语文的方式”解释和表达,以保持语文的学科属性。
教学时,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悟出答案,“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纳故吐新,空气循环,这些道理已经含蓄形象地予以表达了。
当然,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不少学生对树木的环保作用已有所知晓,固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也能说出一二。
来自学生鲜活经验的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里加以放大,成为大家共知的事实,为学生读懂诗歌作好铺垫。
二、诗歌语言的朗读与欣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其固有的表达特点,音韵和谐,节奏分明,读上去琅琅上口。
这首诗长短句相间,词句相映,节奏分明,头脑中的画面也在不断的切换跳跃:
沐浴着大好春光,每一处地方都有少先队员欢乐的身影,洋溢着他们欢乐的笑颜,映着一棵棵翠绿的幼苗,大好春色仿佛也被感动得摇曳多姿。
语言的存在形式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情感参与,在朗读时,语气的抑扬与快慢自然地流露出来。
整首诗的韵脚是间句押韵,“植树”、“音符”、“幸福”、“版图”、“宝库”……气势连贯,行云流水,只要读上几遍,无须刻意记忆,如春风拂过学生的心田,语言与精神的种子也会悄然萌生。
另外,整首诗的语言是一种行动性表达,“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全诗鲜明而有力的行动号召,是一面高高扬起的旗帜,满怀着希望,充满着力量。
三、诗歌精神的内化与生长植树的环保意义与价值,诗歌里涉及到很多。
这是现实的意义,是应该让学生理解与领会的。
但对于“红领巾们”而言,将他们与春天,与植树联系起来,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愫与意境在胸中涌动与形成。
春光烂漫处,童心也烂漫,在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里植下一棵树,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光里播下希望。
当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孩子们也成了祖国的栋梁。
向着明天,才是金色的希望。
所以,把握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体验潜伏在诗里的激情之流,生机与力量将会充盈于我们的心中。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
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
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
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更是很少,所以在课上,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
课后有第五题是: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2、《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3、《枫桥夜泊》首先是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远景和近景:
残月、山寺、霜天,这是远景。
江枫、渔火、客船,这是近景;其次是运用了“设色”之法:
霜天的透明,渔火的鲜艳,二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再者是诗句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
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
不但把近景、远景联系到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穿夜空,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使整个的意境更加清幽、凄楚。
全诗表达手法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
有颔联中一个“愁”字笼罩全诗,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之情。
再通过描写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这些景物,由景物中渗透诗人苦闷心情,再由寒山寺和钟声的动静对比,衬托出诗人内心无法派遣的愁苦。
让学生写有关“晚上我一个人在家”的一段话,训练学生将周围事物对比描写来衬托内心情感的写法。
4、《古诗两首》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学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这两首诗清新活泼,描写了小孩子有趣的生活,表现了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所以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
教学时,重点防守让学生自学,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弄懂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读诗。
本课的重难点是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并且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之美。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多去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文。
在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能在课堂上背诵出这两首诗。
引导学生明白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动植物类
这一组课文可以重点学习《3.燕子》《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进行精读,感悟思想,学习表达,用课时多一些《15、鸟语》《16、天鹅的故事》可以教师出题目引导学生自读,《17、生命的壮歌》《18、云雀的心愿》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即略读。
本单元是动物篇,是围绕“团结合作”这一主题展开的,意在让我们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走近动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它们身上拥有许多值得我们敬畏和颂扬的东西。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较感兴趣。
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三个重点学习项目:
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学设计要更多的考虑这些学习重点的落实。
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的了解是有限的,本单元的内容一是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二是了解了动物间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
只要教师把文章的重点——倾听并揣摩鸟语、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蚂蚁、羚羊逃生时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那么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1、《燕子》图画和课文都是以燕子从南方飞来为主要内容,表现它们怎样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怎样在电线上停歇,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趣。
本文描写具体生动,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作了细致的描述,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文章语言优美,层次分明,表现了作者遣词造句、安排篇章结构的功力。
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是一篇形神兼备的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4个自然段,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
《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文质兼美的散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着“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人与鸟儿和谐共处的呼唤。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写事类
写事类
语文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写事的记叙文就是把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叙述出来的文章。
一般要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并告诉读者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说明的道理与表达的情感合二为一,在文章中同时表现出来。
这组教材的共同特点:
通过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组教材《12番茄太阳》《13、第一次抱母亲》《14.我不是最弱小的》还可以补充其他的故事进行略读。
1、《“番茄太阳”》主要讲了盲童明明虽然生下来就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活泼爱笑,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懂得关爱他人,“我”在与她的相处中,被她清脆的笑声感染了,被她美好的“爱心”感动了,让“我”感到温暖。
如何解读这篇课文呢?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通课文不难,但是文本较长,头绪很多,读完一遍也不易。
如何在简短的课堂上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这篇课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线索”:
“我”的心情变化、明明的笑声、“番茄太阳”的含义,教学就可以抓住这几条主线进行牵引式的阅读感悟来解决课文篇幅偏长不好把控教学时间与收效的问题。
紧紧围绕“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个支点,抓住语言之本——描写明明的四次笑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重点字词品味涵咏,层层深入,由感悟笑容到感悟笑中纯真、笑中乐观、笑中温暖,以致感悟课文主旨,懂得做人要有爱心,要善良,要乐观,帮助学生留下人生的启迪,留下乐观生活的信念。
2、《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
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课文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
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
让爱的眼泪飞起来。
3、《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这篇课文中,最小的孩子萨沙讲的一句话。
表层的意思很清楚,我并不弱小,还有比我更弱小的。
深层的意思是说,我要把关爱传递给比我更弱小的,我要保护比我更弱小的。
这篇文章,是在这种关爱的传递进行的。
课文的主体写了两次让雨衣,第一次是妈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第二次是萨沙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
第一次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是因为妈妈认为萨沙是他们四人中最为弱小的。
妈妈的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已经在说明此点。
同时为下文蓄势,使萨沙的行为不显得突兀。
第二次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于第一次妈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都写了让,但对象发生了变化。
萨沙意在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并不是最为弱小的,他有能力保护比自己更为弱小的蔷薇花。
萨沙的反问——“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已在告诉读者,他很自信他不是最弱小的。
接着萨沙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
作者在描写蔷薇花时,写得及其生动、具体,用来突出萨沙对弱小的保护,比如花的低垂,娇嫩纤弱。
课文最后写萨沙的话中,把“妈妈”两字后置,一是回应妈妈的反问——“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二是再次强调萨沙的自信,强调萨沙对弱小的保护,强调关爱的相互传递。
课文写两次让雨衣,同是保护弱小,但同中有异,非常像层波叠浪,顺着主题,一个浪头过去了,一个浪头跟上来。
文虽短小,但气韵生动,富于节奏变化,文气厚重。
课文第一二节中写天气闷热,写刚刚开放的野蔷薇,都是为下文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埋下伏笔。
其中也不排除萨沙的父母(文章背后的作者)在这种闷热的天气里有意只带一件雨衣,来培养自己孩子健康人格的用意。
比如妈妈对萨沙的两次回答,都含有引导的意味。
但我觉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领悟到对弱小的保护,体验到关爱的相互传递就可以了。
历史类课文:
《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前两篇是叙事写人文章,后一篇是剧本,是三篇有关历史人物的课文。
文章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它们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的崇高品质,刘备是为“公”求贤;祁黄羊是为“公”举荐;公仪休是为“公”廉洁。
《三顾茅庐》课文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讲刘备三顾茅庐,侧重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同时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有所反映,教学设计要注意因文而异,分清详略。
《祁黄羊》这篇课文讲了祁黄羊因病辞职、外举解狐、内举祁午三个小故事,表现了他出以公心的可贵品格。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
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在当代极具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国这个讲人情的国家中,如何学会拒绝真是一门艺术呀!
本组课文可以把《三顾茅庐》当做重点课文来进行精读,《祁黄羊》用来让学生自读,用上前两篇课文学到的方法,《公仪休拒收礼物》可以略读
崔峦老师在语文会议上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
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
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表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三顾茅庐》赏析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环境烘托的作用。
《祁黄羊》抓住悼公和祁黄羊说话时的神态,揣摩人物心理。
《公仪休拒收礼物》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寓于朗读训练之中。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教学建议:
采用自读等多种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课的重点是2—4自然段,具体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品读感悟。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和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精妙的比喻。
本课共有三个精妙的比喻句,结构大体相似。
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朗读,明白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注意积累或迁移运用。
环境烘托。
第三自然段有一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积累记忆。
《祁黄羊》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内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重点。
在举荐人才的过程中,用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祁黄羊为了国家利益,不避亲仇,处事公正的高尚品德。
在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对话、说话时的神态,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另外,也可结合训练点,创设情景对话,加深对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
如:
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推荐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祁黄羊的亲朋好友或嫉恨他的小人又会说些什么?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
剧本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的活动情况。
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了解一下独幕剧的特点,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要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指导学生的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把对词句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寓于朗读训练之中。
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学上明显就有了两个重点,一是对剧的认识,一是对剧中人的认识。
通过这个剧本里的故事来认识公仪休这个人物,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如果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能水到渠成的演一演也是可行的。
四年级下册历史类文章(8、9、10课)学习单
一、看拼音写词语。
gōngjìng tuījiànshènzhòngjiētì
( )( )( )()
jùjuézǎixiàng wéifàn wúkěnàihé
() ( )( )( )
二、填字成词。
群雄()争 青翠()滴 ()()尽瘁 死而()()
料事如() 独木难()()()起伏 心()意()
三、读成语,想名人。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
负荆请罪( )乐不思蜀( )
锦囊妙计( )管鲍之交( )
四、做客歇后语王国
《三国演义》里的一干人等现在来到了歇后语王国做客,他们是谁?
请你来填一填。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五、课文冲浪
1.在本单元,我们认识了的刘备,的诸葛亮,的祁黄羊,的公仪休。
2.《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请你再写出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它的名字是《》。
六、拓展阅读
诸葛亮从师
传说诸葛亮小时候是水镜先生的弟子。
先生隐居在襄阳城南水镜庄,院里喂了一只花颈公鸡。
这只公鸡每天晌午总要叫三声,水镜先生一听鸡叫就下课。
诸葛亮听先生讲学入了迷,听到鸡叫就打心眼里厌烦。
于是,他在裤子上缝上一个小口袋,每天装上几把米,看到那只公鸡要叫时,就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米,等鸡把一口袋米吃完再叫唤时,下课已经晚了一个时辰。
水镜先生知道了这个顽童竟敢捉弄师长,便把他辞退回家了。
小诸葛亮走了几天,师娘给他讲情:
“小诸葛亮喂鸡也是为了求学,我看就饶他一次吧!
”水镜先生知道诸葛亮聪明过人,十分好学,但是收是退,还要看看他的品行如何,就派了书童去诸葛亮住的隆中访问。
书童回来向水镜先生讲了三件事:
一是诸葛亮的母亲冬天怕冷,他上山割来水晶草铺在床上,自己先睡上去暖一会儿,再让母亲安睡。
二是诸葛亮家里井太只隔两畦菜地,他人小个头矮,生怕水桶碰着人家的麻秆篱笆,每次挑水都多走许多路,绕过山脚边再往回拐。
三是诸葛亮曾经到附近向一个青年人请教,后来,虽然他的学问超过了这个青年,但仍虚心待人。
水镜先生听罢这三件事,点头说:
“小诸葛亮日后必成俊杰!
”当下就催书童带路,亲自到隆中接诸葛亮回来求学。
水镜先生看到诸葛亮品德优良,就将平生的本事传授给他,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比一比,再组词。
隐()响()竞()虚()
稳()晌()竟()虑()
2.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杰”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可先查部首。
“杰”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才能出众的人;②特异的,超出一般的。
在文中,“俊杰”的“杰”应取第种解释。
3.根据短文内容,在恰当的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诸葛亮被水镜先生辞退,是因为:
(1)诸葛亮上课不守纪律,故意喂鸡。
()
(2)诸葛亮想多听先生讲学,不让鸡叫,上课时喂鸡。
()
(3)诸葛亮为了捉弄师长,上课时喂鸡。
()
4.水镜先生说诸葛亮“日后必成俊杰”,是因为他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盂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
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
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
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
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
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没过几天,盂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
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材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