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创新版课后作业必修3 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5讲.docx
- 文档编号:416993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8.67KB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创新版课后作业必修3 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5讲.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创新版课后作业必修3 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5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创新版课后作业必修3 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5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创新版课后作业必修3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5讲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辽宁凌源联考)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A、B、C分别表示刺激位点,距离AB=BC,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B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降低,则静息电位减小
C.若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静息电位不变
D.同时刺激A点和C点,兴奋传至B点后停止传导
答案 B
解析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由刺激点向两侧双向传导,A正确;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可见,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降低,则静息电位变大,若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静息电位不变,B错误,C正确;距离AB=BC,同时刺激A点和C点,产生的兴奋同时传导到B点后停止传导D正确。
2.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 C
解析 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大脑皮层是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唾液腺是效应器,A、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C错误;完成该反射活动,需由多个神经元参与,当兴奋经过突触时,即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3.右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
C.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D.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D
解析 在a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会引发局部电流,使乙电流表左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当局部电流流过后,左接触点恢复外正内负,右接触点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再次偏转,共偏转两次,甲电流表基本同理,共偏转两次,A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共有3个完整突触,d所在的神经元向右侧的突触没有突触后膜,B错误;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会测到电位变化,因为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能单向传递,能从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膜,但不能从树突传递到轴突,所以a、b点不会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使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可以引发甲所在的突触释放递质,引起f所在神经元兴奋,则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4.(2018·安徽省合肥第三次质检)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反射
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
C.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答案 D
解析 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反应,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A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但是不能向脊髓(神经中枢)传导,B错误;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都是单向的,C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是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5.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答案 B
解析 通过题干信息可以判断:
在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没有受到影响,说明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功能。
6.(2018·山东滨州期末)如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示意图。
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传到①时,引起①处Na+通道打开,Na+涌出
B.兴奋传到①时,乙酰胆碱以主动转运方式分泌
C.②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D.②处的乙酰胆碱与③处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膜产生电位变化
答案 D
解析 兴奋传到①时,引起①处Na+通道打开,Na+内流,A错误;兴奋传到①时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分泌,经过组织液运输到③,B错误;②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影响神经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C错误;②处的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与③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细胞膜产生电位变化,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D正确。
7.(2018·北京海淀期末)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表示反射弧中的结构,①、②表示刺激位点。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将兴奋向神经(反射)中枢传递
B.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和C处均存在突触
C.刺激②处可以在A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不是反射
答案 C
解析 首先正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结构,传入神经B将兴奋向神经(反射)中枢传递,A正确;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和C(神经中枢)中都存在突触,B正确;刺激②处后,在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不是反射,因为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刺激①处引起E收缩的过程不包括感受器部分,D正确。
8.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B.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D.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答案 A
解析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A正确;刺激图中1、2、3处,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4处不能,B错误;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C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D错误。
9.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减慢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突触小体内Ca2+浓度增大,会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过程,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A错误;①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导致Na+快速进入突触后膜,导致动作电位的发生,C错误;过程③表示递质的回收,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
10.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 A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生物节律的控制与下丘脑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C错误;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D错误。
11.(2018·北京海淀零模)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
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
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刺激突触a的突触前神经元后,兴奋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升高,推测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判定突触a为兴奋性突触;同理刺激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后,兴奋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引起了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降低,推测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阴离子内流,判定突触b为抑制性突触,B、C正确;直接从图中可以看出,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A正确;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传递时存在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再向电信号转化的过程,故此时兴奋的传递存在延迟,D错误。
12.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
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
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
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
D.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答案 D
解析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为外负内正,A错误;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错误;夜晚,大鼠SCN神经元胞内氯离子浓度小于胞外,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抑制兴奋,C错误;白天,大鼠SCN神经元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提高了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安徽安庆二模)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适宜强度的刺激进行如下实验:
只刺激a神经元、只刺激b神经元、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c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分别为曲线甲、乙、丙。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推知,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作用。
(2)产生曲线丙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检测,突触2释放的递质是甘氨酸,甘氨酸发挥作用后又可被突触前膜吸收。
则在该过程中,推测甘氨酸进出细胞的方式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抑制
(2)突触2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1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神经元c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
(3)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胞吐
解析 结合题意和图示分析,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说明c神经元兴奋;刺激b神经元,c神经元不产生电位变化,说明c神经元不兴奋;而先刺激a神经元,随后刺激b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的电位变化减小,说明兴奋减弱;由此推知,a神经元上的突触小体释放的是兴奋型神经递质,而b神经元上的突触小体释放的是抑制型神经递质。
(1)由分析可知,突触2释放的神经递质起抑制作用。
(2)产生曲线丙的最可能原因是突触2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1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神经元c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
(3)神经递质——甘氨酸的释放即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而回收甘氨酸的方式即进细胞的方式若为逆浓度运输,则为主动运输,若为顺浓度梯度运输,则为协助扩散。
14.(2018·山东滨州质检)神经元之间除常见的化学突触(依赖神经递质)外,还存在电突触,其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由离子通道连接,带电离子可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电信号。
两种突触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图________表示电突触,电突触体现的信息交流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类似。
(2)图中化学突触的兴奋传递方向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当突触后膜兴奋时,其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信号传递的速度________,据图可知,电突触信号传递的方向具有________特点。
答案
(1)乙 胞间连丝
(2)B→A 正 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快 双向(双向传递)
解析
(1)据题意可知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有离子通道,图乙有该特点为电突触,电突触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带电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直接传递电信号,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该通道进入相邻细胞和电突触的信息交流的方式类似。
(2)图甲的突触前膜B内含突触小泡,它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A的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其兴奋传递方向是B→A,当突触后膜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电突触的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据图乙可知,电突触的突触前膜内没有突触小泡,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且明显标注了双向传递的箭头,因此电突触信号传递的方向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15.(2018·山东烟台统考)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请利用下列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写出实验思路并在坐标中用曲线表示出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
生理状况正常的离体枪乌贼的巨大轴突标本、大培养皿、若干个示波器(电位测量装置)、适宜浓度的生理盐水、电刺激设备等。
(1)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
答案
(1)取一个大培养皿,加入适量适宜浓度的生理盐水,将新鲜离体的枪乌贼巨大轴突的神经纤维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在神经纤维某一端的适宜位置上正确连接电刺激设备,然后将多个相同的示波器等距离正确连接在神经纤维上;在电刺激设备上用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使之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同时观察并记录各电位测量装置的膜电位波形变化,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并比较最大幅度值(或最大峰电位值)
(2)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神经纤维上示波器与刺激点之间的距离。
(2)本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证明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此各个测量点的膜电位变化是一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创新版课后作业必修3 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5讲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创新 课后 作业 必修 单元 生命 活动 调节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