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互补发电系统.docx
- 文档编号:4167948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850.78KB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docx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光互补发电系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第一章绪论
1.1能源与环境问题
能源是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从原始社会开始,化石能源逐步成为人类所用能源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化石能源的储量正日趋枯竭。
此外,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己经为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全世界每天产生约1亿吨温室效应气体,己经造成极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影响。
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以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应对能源问题的有力方法之一。
1.2新能源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能源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与制度创新越来越受到推崇。
美提出培育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人员,建设世界一流的能源科技基础设施,整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研究电力储备、智能电网、超导输电、二氧化碳捕获、先进电池、纤维素乙醇、氢燃料以及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
日本也提出了引导未来能源技术的战略,从2050年、2100年超长期视点出发,展望未来能源技术,制定2030年科技战略。
我国也看到新能源发展的紧迫性,加快建立法律法规,积极扶持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
在新能源体系中,可再生能源是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1.3互补发电的概念
很多可再生新能源因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而且在清洁环保方面具有常规能源所无
法比拟的优势,因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小规模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就地向附近用户供电,非常近合在无电、少电地区推广普及。
不过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本身所具有的变化特性,所以独立运行的单一新能源发电方式很难维持整个供电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
考虑到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在大电网难以到达
的边远地区或隐蔽山区,一般可以采用多种电源联合运行,让各种发电方式在个系统内互为补充,通过它们的协调配合来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质量合格的电力,在明显提高可生能源可靠性的同时,还能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这种多种电源联合运行的方式,就称为互补发电。
1.4互补发电的特点
可再生新能源互补发电,具有明显的优点,总结起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既能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又能克服可再生能源本身的不足。
风能、太阳
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具有天然、分布广泛、清洁环保等优点,在互补运行中仍能推续体现,而其季节性、气候性变动造成的能量波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协调配合而相互减弱,从而实现整体的平稳输出。
b)对多种能源协调利用,可以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发电是为用电服务的,保障
用户用电的连续可靠是最基本的要求,单一的发电方式,在一次能源充沛(如风速较高或日照充足)的情况下,可能由于用电量的限制,不得不减额输出,而使很多能够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被轻易放弃;在一次能源减少(如风速很低,阴雨天光照弱或夜晚没有光照)时,又会造成供电不足。
多种能源的协调,可以很好地利用各种新能源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各自的能量,提高多种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c)电源供电质量的提高对小国设备的要求降低。
单一的电方式,功率的波动性和
间歇性明显,为了连续可靠地向用户供电,可能需要配备昂贵的大量储能装置或补偿装置。
而互补运行的多种新能源发电,其间歇性和波动性已经通过相互抵消而大大削弱,因而需要的储能或功率补偿要求明显降低。
d)合理的布局和配置,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
如果同时有多种电源可以用,通
过合理的布局和配置,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获取量。
反过来看,获取所需的能量,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和空间就可以大大减少。
e)多种电源共用送变电设备和运行管理人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多种能源互补发电,一方面将多个分散的电源进行统一输配和集中管理,可以通过共用设备和运行管理人员,减少建设和运行成本。
另一方面,总的发电能力增加了,也可降低平均的运行维护成本。
第二章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2.1风-光互补的基础
风能和太阳能是目前众多可再生新能源中,应用潜力最大、最具开发价值的两种。
近
年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很快,其独立应用技术已经成熟。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优点是供电可靠性高,运行维护成本低,缺点是系统造价高。
风力
发电系统的优点是发电量较大,系统造价和运行维护成本低,缺点是小型风力发电机可靠
性低。
二者的合理配置,有可能兼顾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和建设运行成本的降低。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本文主要考虑其中的光伏发电)系统有一个共同缺陷,就是由资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造成的发电量的不稳定及与用电量的不平衡,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都必须配备一定的储能装置才能稳定供电。
由于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本身的特点,同时用来发电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可以在很
大程度上弥补各自独立发电时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缺点。
例如,晴天太阳能充足,光伏发电
可提供大量电能;阴雨天和夜晚往往有较大的风力可用于发电。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很
多地区的风能和太阳能具有天然的季节互补性,即太阳能夏季大、冬季小,而风能夏季小、冬季大,很适合采用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
此外,在一些边远农村地区,不仅风能资源丰富,而且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风力与太阳能发电并联运行也是解决该地区供电问题的有效途径。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应根据用电情况和资源条件进行容量的合理配置,可以共用储能
装置和供电线路等,在保证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同时,还能减少占地,降低成本。
可见,无
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都是非常合理的独立电源系统。
对于用电量大、用电要求高,远离大电网,而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又比较丰富的地
区,风-光互补供电无疑是最佳选择。
它不仅可增加供电可靠性,还可降低系统的成本。
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目前运行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
西藏纳曲乡离格村风光互补发电站、用于气象站的风能太阳能混合发电站、内蒙微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
2.2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和配置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一般由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储能装置(蓄电池组)、电力变换装置(整流器、逆变器等)、卸荷器及控制器等部分构成,向各种直流或交流用电负载供电。
泄荷器是当蓄电池已被充满,系统发电量大于负载用电量时,即发电量过剩时,为防止蓄电池过充和确保逆变器正常工作,充电电路受控接通泄荷器,将多余的电能通过它消耗掉的一种装置。
独立负载包括交流负载和直流负载。
下图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风光互补模拟发电系统中,能量模拟是输入环节,MPPT控制器是中间控制环节,蓄电池是系统的储能核心,逆变器是发电过程后级输出变换环节。
直流负载电能输入不经过逆变环节,由蓄电池经DC/DC变换得到,它不是本文基于的发电系统研究的重点,因而只考虑交流形式的负载,而不涉及直流负载。
由于蓄电池上直流电压较低,在逆变器部分采用先升压再逆变,将蓄电池储能转化为交流电供独立负载或馈送电网。
2.2.1太阳能、风能发电简介
2.2.1.1风力发电部分
利用风力机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通过风力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通过控制器对蓄电池充电,经过逆变器对负载供电。
风电机组的发电过程如下:
首先风能吹动风轮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时发出的电能是交流电,如果是并网型风力发电系统,这时可以通过AC/AC电路控制风轮的转速并使得输出电能的电压、频率和相位等和电网相一致,同时蓄电池可有可无。
如果是离网型风电系统(一般蓄电池是必须的),负载是直流负载,这时可以首先将发电机输出的交流电通过整流桥转换成直流电,然后通过DC/DC电路实现对风轮转速的控制;如果是交流负载,可以直接通过AC/AC电路或在DC/DC电路后加上DC/AC电路为负载提供交流电能。
风电机组的控制电路的基本功能包括MPPT、过流过压保护、负载电流电压控制等,如果是大型风电机组还包括偏航控制、增速齿轮控制和桨矩控制等。
2.2.1.2光伏发电部分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光伏效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然后对蓄电池充电,或直接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负载进行供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过程如下:
首先太阳光辐射到光伏板上,这时光伏板正负两极形成了电压差(开路电压),如果将正负两极直接连接到一起则形成了电流(短路电流),如果将直流负载直接接到光伏两极间,就有电流通过。
为了使光伏发电系统可以输出最大功率,提高输出效率,DC/DC电路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分布式(离网型)而言,蓄电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负载是交流的,电路中还必须加上逆变电路(DC/AC);对于并网型的光伏发电系统而言,蓄电池电路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并网型的光伏发电系统而言,蓄电池可以省略。
2.3逆变器
作为发电过程后级输出变换装置,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
在很多应用场合,比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系统,汽车、电动车等蓄电池,当需要给交流负责供电时都需要逆变器。
在风光互补发电整个过程中,逆变器作为最终向独立负载或电网输出电能的环节,须将蓄电池存储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整机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因此它是风光互补发电的关键技术之一。
由于蓄电池工作电压在充放电过程中变动较大,使得对于逆变器,要综合全局,合理规范地提出设计方案。
2.3.1常见的逆变器主结构
(1)无变压器型
输入与输出之间无电气隔离,会产生对地漏电流,较大的对地漏电流不但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模式,而且会威胁人员生命,造成安全隐患。
(2)工频变压器(LFT)型
变压器置于工频电网测,可阻止直流分量注入电网,同时有电气隔离的作用。
如下图所示。
(3)高频变压器((HFT)型
如下图所示,可实现升压和隔离的功能。
工频变压器(LFT)与高频变压器(HFT)相比,体积大、重量重、价格上也无优势。
因此,一般在实际应用中选用高频变压器拓扑结构。
2.3.2采用的逆变器主结构
为了适应逆变过程中蓄电池电压较低且波动范围较大的实际情况,并且尽量缩小体积,逆变器采用两级式变流器:
前级采用隔离式DC/DC变换器,将蓄电池输出电压升到380V,同时实现隔离作用;后级为DC/AC变换器,实现独立/并网双模式工作。
其主结构框图如下图所示
2.3.3反馈控制方式
逆变器向独立负载供电时,相当一个电压源,必须保证其输出电压是稳定的工频交流,根据反馈控制理论,要控制什么就反馈什么,因此,引入输出电压反馈是必要的。
逆变器并网时,电网可视为容量无穷大的定值交流电压源,如果逆变器的输出采用电压控制,相当于两个电压源并联运行的系统,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就必须采用锁相控制技术实现与市电同步。
但由于电压不易精确控制,可能出现环流等问题。
如果输出采用电流控制,只需控制输出跟踪电网电压,即可达到并联运行目的。
因此,引入输出电流反馈是必要的。
2.3.3.1独立逆变与电压反馈控制
逆变器工作在独立逆变模式的时候,采用电压反馈闭环控制。
其控制结构如下图所示。
电压反馈控制
电压反馈闭环的工作原理是:
检测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与给定的参考正弦波相比较,误差信号经过PI调节器后,生成控制信号,再经SPWM脉宽调制电路,将模拟电压信号转化为四路脉冲信号,经驱动电路驱动功率管。
如果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输出电压下降,则与参考正弦波比较后的误差信号变大,控制信号变大,脉冲信号变宽,逆变输出电压上升,这样就抑制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电压下降;当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输出电压下降时,分析类似。
所以,电压反馈闭环满足设计要求。
2.3.3.2并网逆变与电流反馈控制
逆变器工作在并网逆变模式的时候,采用电流反馈闭环控制。
其控制结构如下图所示。
电流反馈控制
电流反馈闭环的工作原理是:
检测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与给定的参考正弦波相比较,误差信号经过P工调节器后,生成控制信号,再经SPWM脉宽调制电路,将模拟电压信号转化为四路脉冲信号,经驱动电路驱动功率管。
抑制扰动的分析类似电压反馈,这里不再阐述。
所以,电流反馈闭环满足设计要求。
2.3.4SPWM调制方式
随着逆变器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压型逆变器出现了多种调压、变频控制方法。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正弦脉宽调制调制技术,即SPWM控制技术。
2.3.4.1常见的SPWM调制方式
SPWM技术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单极性调制、双极性调制和单极性倍频调制。
单极性调制双极性调制
2.3.4.1.1单极性调制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两只功率管以较高的开关频率互补开关,保证可以得到理想的正弦输出电压;另两只功率管以较低的输出电压基波频率工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开关损耗,如图所示。
2.3.4.1.2双极性调制
四个功率管都工作在较高的频率,虽然能够得到较好的输出电压波形,但是其代价是产生了较大的开关损耗,如图所示。
2.3.4.1.3单极性倍频调制
在不改变开关管工作频率的情况下,通过对开关管的控制,可以使得输出波形中最低次谐波频率是开关频率的2倍,波形如图所示。
单极性倍频SPWM调制的方法:
用2个极性相反的三角形载波与正弦波交截产生开关管驱动信号。
这种调制方法含有两个极性相反的载波uc0和uc1。
uc0=﹣uc1,uc0与正弦波Ug交截产生两个互补的信号uc0单极性倍频调制
和uc1,uc1与正弦波Ug交截也产生两个互补的信号Ug3和Ug4。
输出电压U0的正半周是由Ug1和Ug4的与逻辑电平决定的,当Ug1和Ug4均为高电平时,VT1和VT4管导通,使得Uab=Uh,当Ug1或Ug4有一个为低电平时,VT1和VT3管或者VT2和VT4管导通,使得Uab=0,Uab在经过LC滤波后变成输出波形U0的正半周。
同理在负半周输出电压U0由Ug2和Ug3的与逻辑电平决定,负半周的Uab它只包含0和-Uh两个电平,经过滤波后得到U0的负半周,由于其Uh在一次载波周期内有两次状态转换,所以其频率是开关管的一倍。
2.3.4.2采用的SPWM调制方式
在常规单级性或者双极性SPWM波调制中,开关频率和输出脉冲频率是相等的,但在大功率条件下,开关频率不能过高,开关频率过高可能会导致开关管损耗增大、或者发热致其损坏等。
但是开关频率降低会使输出波形中TH。
含量过高,不能满足最终指标要求。
为了提高输出波形的质量,通常是加大主通路后端LC滤波参数,但是加大LC滤波参数会是逆变器体积增大、成本增加。
所以这里我们采用单极性倍频SPWM调制。
开关频率fs=16kHZ,输出等效输出频率fc=32kHZ。
2.3.5保护功能
逆变器需要完善的保护功能。
下图所示为保护电路功能结构图。
保护电路
输入电压、输出电流、输出电压、过热等保护需要响应速度非常快,故采用硬件保护。
硬件接口电路负责向保护电路模块传递保护信号,模块响应保护,输出信号以关闭功率管驱动,同时向微控制器发出逻辑电平,微控制器接受到信号后,将故障类型显示在面板或传递给上位机。
对于那些不需要快速响应的保护,可以先由单片机判断,再将信号传递给保护模块。
2.4常见的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变换器
2.4.1Buck(降压式)变换电路
典型电路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Buck变换电路
基本工作原理:
1)当开关管Q1导通(Ton)时,电感L将能量以磁场的形式储存起来,随着电源电压Vin对电感L的充电,L电流对输出电容Co充电,并提供负载电流I0,VD被反向偏置而截止。
当Q1截止(Toff)时,L中消失的磁场使其极性颠倒,VD加正向偏压而导通,L和Co在Toff提供负载电流I0。
2)Buck变换器输出电压平均值V0总是小于输入电压Vin。
2.4.2Boost(升压式)变换电路
典型电路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Boost变换电路
基本工作原理:
1)当Q1导通时,能量储存在L中,由于VD截止,所以Ton期间负载的电压和电流由C0供给。
在Ql截止时,储存在L中的能量通过正向偏置的VD传送到负载和C0,,L放电电压的极性与Vin相同,且与Vin相串联,因而提供了一种升压作用。
2)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平均值V0总大于输入电压Vin。
2.4.3Buck-Boost(升降压式)变换电路
典型电路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Buck-Boost变换电路
基本工作原理:
当Q1导通时,接在Vin两端的L被充电,由于VD截止,所以Ton期间,负载的电压和电流由C0供给。
当Ql截止时,储存在L中的能量通过VD传送到负载和C0。
L上消失的磁场颠倒了电感器电压的极性,因而提供了一种极性转换的作用。
2.4.4Cuk变换电路
典型电路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Cuk变换电路
基本工作原理:
当Q1导通时,耦合电容C1被充电,VD截止,电感L1通过Q1接收来自Q1的能量,而Cl通过L2,并通过滤波电容C2放电,这时C1将能量转移给L2。
当Q1截止时,L2中消失的磁通使L2极性相反,并使VD导通,然后L2将能量转送给C2和负载,在Q1截止期间,C1通过VD向Vin和电感L1放电。
2.4.5采用的MPPT变换器
由于蓄电池的外部端电压一般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即MPPT控制器的输出电压不变,在加在斩波电路中的开关管驱动信号占空比变化时,控制器输入电压就跟随着变化。
这个电压是输入电源电压,在系统搜索最大功率点时,它的变化范围很广,如前面分析的那样,这个过程也可看作是等效外负载在变化;在系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时,占空比基本稳定不变,控制器输入电压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加在风力机上的风速变化或光伏板的工作环境(光强、环境温度等)变化而引起的。
如果系统的最大功率点的电压值落在蓄电池电压两侧,那么MPPT控制器必须设计为兼有升压和降压功能,所以单独的Boost和Buck变换器将不能胜任,而Cuk或Buck-Boost电路虽能解决升降压问题,但它们的输出反压,Cuk电路更是需要用无极性电容传输能量,这会增加电路设计的不可靠性和成本。
鉴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常用一种Boost/Buck结合的简单可靠的变换器。
如下图0所示。
Boost/Buck结合的变换器
同一时刻Buck和Boost电路只有一个在工作,当VT1开通,VT2作为开关管时,升压;当VT2截止,V1l作为开关管时,降压。
2.4.6控制器与系统其它部分的关系
如图所示的系统为实际开发的风光互补发电实验平台,工控机上运行的是labview应用程序,用户选择所运行的MPPT算法,通过工控机RS-232通讯口,将设置参数输入MPPT控制器。
风光互补实验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其中,碘钨灯、调压模块、光伏板的组合代替正常日照条件下的光伏板。
太阳能模拟
2.5蓄电池组
蓄电池在整个发电系统的作用:
一是储能,由于自然风和日照是不稳定的,在风、照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存储供给负载后多余的电能,在风力、日照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输出电能给负载;二是稳压,风力发电机的转速和输出电压的大小取决与风速的大小,由于自然风的变化极大,随机性强,使得电压浮动范围很大,通过蓄电池调节,供电电压可以保持稳定;三是风光互补,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是两个独立发电系统,它们在某个时刻的发电强度有很大差别,利用蓄电池可以将二者产生的电能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互补。
蓄电池容量配置是否合理,对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的技术经济指标影响很大。
铅酸
蓄电池价格低廉、性能可靠、安全性高,且技术上又不断进步和完善。
2.5负荷的用电量及其变化规律
2.6太阳能和风能的资源情况
虽然对于任何适用的应用场合,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的风电、光电、储能容量之间,都可能存在性价比较高的最优配置方案,但实际的资源情况不一定都能支持这种人为“优化”出来的配置方案。
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实际状况,也应作为确定风电机组、光伏电池板容量配比的重要依据。
针对用电负荷确定了容量范围之后,要根据风、光资源情况,对风电机组和光伏电池组进行合理的配置。
根据风力和阳光的变化情况,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可能的三种运行模式:
风力发电机组单向负载供电;光伏电池组单独向负载供电;风力发电机组和光伏电池组联合向负载供电。
2.7负荷的用电量及其变化规律
作为独立运行的系统,发电量和用电量平衡才能保持整个供电系统的持续稳定。
为了使电系统能够以尽量低的成本很好地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应该合理地估计用户负荷的用电量及其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发电容量和储能容量进行合理的配置。
一般需要了解用户的最大用电负荷(一天中所有用电设备可能形成的最大用电功率)和平均日用电量(一年中或一个月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千瓦时)。
逆变器的容量不能小于最大交流用电负荷;平均日发电量可作为选择风电机组、光伏电池组和蓄电池组容量的重要依据。
2.8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应用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一种相当合理的独立电源系统。
其合理性表现在资源配置和性
能、价格等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在资源条件允许的地区,发展应用的前景非好。
实际上,风一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对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综合利用,对风力资源和
太阳能资源的各自要求都要低一些,因而受自然条件的限带|较少,应用的地域范围比单独
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还要广。
尤其在远离大电网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充足的地方,更
可以考虑发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其应用场所可以包含以下方面:
1)无电农村的生活、生产用电
2)半导体室外照明中的应用
3) 航标上的应用
4)监控摄像机电源中的应用
5)通信基站中的应用
6)抽水蓄能电站中的应用
第三章结论与未来展望
3.1风电互补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作为风光互补系统的关键一环,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由于风光互补系统发电量与负载不可能保持一致,在发电量不足时必须提供足够电量,所以必须使用蓄电池。
若运行状况和条件不利.则会使蓄电池的寿命大大降低,而蓄电池的投资又很大,如此便会大大提高运行成本。
要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连续浮充方式--浮充就是恒压小电流充电,目的一是防止蓄电池自放电;二是增加充电深度当电池处于充满状态时,充电器不会停止充电,仍会提供恒定的浮充电压与很小浮充电流供给电池,因为,一旦充电器停止充电,电池会自然地释放电能,所以利用浮充的方式,平衡这种自然放电。
(2)采用先进的充电控制系统。
(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比单独的光伏或风伏系统复杂的多。
需解决其管理和控制问题:
(1)风光互补系统受气象条件影响仍比较大。
(2)风能和太阳能在时间上存在互补,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控制这两种发电系统的能量输出。
(三)风光互补系统的最大障碍是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可靠性问题。
对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对风速要求高,一般用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而对于适用于更广泛围的风光互补系统,须选用适合的小型风力发电机。
小型风力发电机可分为水平轴发电机和垂直轴发电机。
3.2风力发电系统的展望
(一)小型风力机与太阳能电池结合作为最合理的独立电源可开发更多的应用领域,包括风光互补便携式电源、风光互补泵水系统、风光互补增氧系统、风光
互补供暖系统、风光互补海水淡化系统、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系统等等。
随着中小型风力发电机产品的多样化,风光互补独立供电系统在市政项目、边防哨所、偏远地区都有着极广的应用前景。
(二)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并网发电系统。
大家都知道,德国和日本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大大促进了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
但在英国等阳光资源不好的国家,正在推广风力发电机屋顶发电计划。
在家庭安装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并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光 互补 发电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