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56套.docx
- 文档编号:416683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78.81KB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56套.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56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56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第56套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加,雾霾逐渐消散。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2009年11月3-8日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
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是影响雾霾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后,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与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风速与雾霾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
研究发现:
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
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
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
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
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于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读秀网《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1.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严重的雾霾一旦形成,大多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或水汽条件较好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而且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C.雾霾天气之所以形成污染,是由于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D.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能见度的变化和PM2.5浓度、相对湿度、温度与风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温度、相对湿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比。
C.2009年11月的那次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它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D.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
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B.雾霾天气如果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就会表现出:
PM2.5浓度、相对湿度、风速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线性关系。
C.雾霾天气人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了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形成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灾害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措施,就有利于防范这种天气灾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
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
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
“何书生勤如此?
”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
“《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
“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密至,谋曰:
“今天子远在辽左,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
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
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
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
”玄感曰:
“公之下计,乃吾上策。
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
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
”密计不行。
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
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
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
密揣其贰,谓玄感曰:
“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
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
”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
“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
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
”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
因为让计曰:
“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
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
”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
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
密曰:
“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
”让不得已,阵而待。
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适:
恰好
B.顿兵坚城下顿:
驻扎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会:
时机,机会
D.项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少却:
稍稍休息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密“趣解雄远、多策略”的一组是()
①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②公之下计,乃吾上策。
③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
④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
⑤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
⑥密率骤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B.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
“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5分)
⑵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
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
(5分)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8-9题。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8.结合全诗,简要评析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思的?
(6分)
9.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5分)
㈢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③陛下亦宜自谋,,。
(诸葛亮《出师表》)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
(25分)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
“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
“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
“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
“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
“老师到哪里去?
”“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
“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56套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新人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