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幼儿心理特征及教育要领.docx
- 文档编号:416393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56KB
6岁幼儿心理特征及教育要领.docx
《6岁幼儿心理特征及教育要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岁幼儿心理特征及教育要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岁幼儿心理特征及教育要领
3-6岁幼儿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第一节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长到3岁,己经经历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语言基础己经奠定,思维方式初步形成,行为习惯初步具备,可以说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发展时期了。
常言道:
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又道是:
三岁看大,十岁看老。
正是说三岁左右的儿童基本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的起点与发展方向。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到3岁,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理
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
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
2、突出的群聚心理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
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己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
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而前是大人,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
当今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家中无兄弟姐妹当伙伴则显得孤独与寂寞,儿童需要进幼儿园,除家庭生活之外又过一定的群体生活。
幼儿园的生活把儿童带入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
让儿童交结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发展能力。
因此,3岁幼儿如果能够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两个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3、无意识模仿心理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
比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和动作,装模作样打电话,有板有眼翻看电话本,用成人的口吻接电话;学包饺子、擀面皮;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男孩子模仿成人站着尿尿,全不管裤子是否被尿湿等等。
再如语言上的模仿,接受了东西说“谢谢”,遇到不如意用“讨厌”,命令别人“你不该怎样怎样”。
总之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己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一下。
因此不可低估3岁儿童的模仿性,他们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这也是这个年龄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一一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
所以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做出好的模仿榜样,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用语、声调、行为举止、爱好、姿势、习惯、情绪等无不被儿童所模仿。
如父母的饮食偏爱就会无形中直接影响儿童,母亲情绪无常,也影响孩子情绪反常不听规劝。
如果善于利用这年龄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成人要检点自己,一些不介意的行为小节,常会被儿童模仿而形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4、严重的情绪支配心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
比如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
3岁儿童有时还要哭闹,就是情绪的波动表现。
比如,明明吃完一块冰糕还要妈妈买,不买他就站在马路旁哭,坚决不走;看到一个并不可笑的人,孩子却笑翻了天,让大人难堪,却不能制止。
同时,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所谓依恋就是指儿童对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经常照料他的亲人的依恋,时刻离不开他们。
像在家对母亲、父亲或对祖父母的依恋,一般在3岁入幼儿园时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
表现为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种依恋很使家长伤脑筋。
我们认为依恋感受的产生是自然的,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不要指责,也不要割断,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关心疼爱儿童出发,慢慢地度过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
另外,有的儿童刚入园是总要追随一位教师,教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并且还要老师总领着他,这些表现是由儿童羞怯心理以及害怕离开亲人的依恋心情所致,如老师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关心他满足他渐渐可消除他的不安感,用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儿童忘却孤独而投入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变消极的情绪为积极的情绪。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家长可将儿童认识的事物编成游戏,在儿童玩的过程中让儿童自然地认识事物。
如将旧画册上的儿童熟悉的物体如电视机、钟表、小车、动物、房子等剪下来,各剪成两半,和儿童玩拼图游戏,拼成了让儿童说出名称。
如玩语句游戏,由母亲像唱歌似的有节奏地问,让儿童回答:
热的东西是什么?
冷的东西是什么?
飞的东西是什么?
甜的东西是什么?
能吃的东西是什么?
不能吃的东西是什么?
每个问题可以有几个答案,每次说几句,问题应该是儿童体验过的。
这样的练习使儿童更加关心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性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如练习记忆的取物游戏,可在桌子上放上桔子、勺、小杯、小汽车、书等物品,用一张布盖上,让儿童听着由成人说“小杯、书”然后把盖布揭开,让儿童把刚刚听到的物品用手把它拿出来。
这个游戏是练习儿童听觉记忆力的,有助于巩固儿童对物品的认识。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安全的情况下,要让儿童和更多的人相接触,在接触中练习交往,其中有成人也有年龄不同的儿童,让儿童认识和各种人的关系,懂得用不同的称呼叫人,知道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和人怎样交往。
如家里来客人了,要有礼貌地问候,有人问话要会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跑来打扰,到别人家做客也要先问候,不要乱翻人家的东西,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人家给东西要说谢谢,和邻居或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要友爱,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不能独占玩具;乘车时,人家让坐了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随时教儿童会正确地称呼人;在家庭中应创造一些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和伙伴一起玩,允许孩子找一两个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让孩子到邻居家玩,发展儿童的独立交往能力。
儿童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验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接触活动中不断适应对方,彼此关心,逐步学会和谐相处。
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3岁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己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还不限于能力的形成,而在于养成独立的性格。
3岁儿童的生活能力是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喝水,会漱口,会洗手,会用水吞药片,会系大个的扣子,会盖被自己睡觉,会解裤子大小便,会用手帕擦鼻涕。
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儿童独立地做就可以渐渐学会,贵在放手让儿童练习,开始不要怕儿童做不好,不要怕太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儿童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
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儿童的笨手笨脚。
还要利用儿童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儿童模仿大人的生活。
除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外也可以利用游戏加以辅助练习,如系扣练习就可以让儿童脱下自己的衣服或用妈妈的衣服练习解扣、系扣;给布娃娃穿脱衣服,用空勺给布娃娃喂饭等。
在培养生活能力时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
比如进行吃饭能力的练习,应要求养成进餐时不得撒饭撒汤、不得玩玩具、不得看书、不得讲故事片的好习惯;又比如睡觉前要小便、脱了衣服放在椅子上、不蒙头睡觉、手里不拿东西睡觉等好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3岁儿童可以按大人提出的要求去行动了,但又不是大人说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而常常是他们自己总想寻找机会来表现自己的独立表现能力。
所以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儿童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
一般的,成人监护下则就不允许3岁儿童的这些独立行动,采取预先限制或当时强行制止儿童的愿望和去表现的机会,这样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燥不安或有意反抗。
比如爱说“不”或不让动偏用手去摸,成人叱之为“不听话”,实在是冤枉儿童。
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4岁,他们总想将己经获得的经验和认识在另一个环境里试一试,想要自主地行动。
对待3岁儿童出现的反抗行为重要的是理解和有条件地满足,理解儿童要独立行动的要求,尽量多地创造一些条件满足儿童做多种活动的要求,使儿童有事可做。
3岁儿童己不满足于家里的狭小空间了,要使室内外活动兼有、动的和静的活动兼有、动手动脑的活动兼有,使儿童生活不单调。
儿童的活动要求得到了适当的满足,自然地,“反抗”行为就会较少发生。
一旦发生了反抗行为,成人不要对儿童急躁,更不要和儿童对抗,要耐心询问,设法创造条件去满足。
如3岁的明明画画,爸爸看他画的不像就拿笔在他的画上画出了一只大公鸡,这下孩子哭了。
他本来没画好心里就不高兴,这时成人代他画出来了,他的能力更无法表现了,于是不良情绪发作了。
这时妈妈过来看了看说画还没画完呢,现在让明明自己来想把这画画完,明明你想得出来还该画些什么?
明明点点头,情绪就平稳了。
这就是正确对待三岁儿童的教育方法。
第二节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教育要领
(一)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4岁儿童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4岁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机勃勃地发展着,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能吵闹等新的心理特征。
4岁的儿童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人,不易控制的人,其心理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1、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
4岁儿童明显地比3岁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比如走路总爱走在不平的地方,如过一堆沙子,一定要跑上去再跑下来,再用手扬沙子,而3岁的孩子则只在沙堆边站着玩沙土;故意走在积水中,踏得水花泥点四溅,而3岁孩子往往站在水边不敢踏上水而。
由此可以看出4岁儿童与3岁儿童之间的一个主要不同之处。
当然,活泼好动对4岁儿童来说并不是表现为做一些无目的的活动,他们的好动突出表现在对做游戏的兴趣上,这时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织到一块儿玩,在游戏中会岀主意,会出花样,玩得有兴致。
在家里一个4岁儿童可以开医院,把桌上摆满药瓶,把布娃娃当病人,一个人又打针又诊病又取药,玩得很热闹。
给4岁儿童一点水,他就可以玩起水的游戏,又是灌水、装水,又放游艇。
玩游戏时己有了关于角色的记忆,他们不依赖成人,不用成人管,会自己“架锅烧饭”“找菜切”等。
在游戏中表现着自己是个很能干的人了。
儿童从爱玩中得到很大的长进,如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在窝里可孵出小鸡,他也学母鸡孵小鸡,玩中探究思考没人解决的问题,终成大发明家。
所以,不要轻视儿童活泼好动好玩,天才往往就出自强烈的兴趣和执着的入迷。
2、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
4岁儿童主要依靠头脑中己有的印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
4岁儿童的头脑中己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印象,比如常用物体的印象、认识的各种人的卬象、常见的各种自然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印象等等,每当想起这些印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离开这些原本的印象或木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4岁儿童对数的概念是从对事物本体数量的认识开始的。
如让4岁儿童做分类游戏,给而包、椅子、小杯、桌子、床、篮子、水果、被子、妈妈、小孩、自行车、汽车、火车、司机等分类。
许多4岁儿童将椅子、桌子、小杯、而包放在一类,说人坐在椅子上,面包、小杯放在桌子上吃早点;将妈妈、小孩、自行车放一类,司机、汽车、火车放在一类,这是日常生活经验中的多种卬象应用于分类的必然结果,具体形象思维维使4岁幼儿不能按物品概念进行正确分类。
4岁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也是和己有卬象相联系的。
如给4岁多儿童讲《水浒》,孩子听了却理解成水壶。
因为这个词发音与水壶相近,儿童己有水壶的具体卬象,而对《水浒》却一无所知,所以就无法理解。
针对这个特点,对4岁儿童的教育就要多引导其认识多种事物。
3、有意行为的心理特征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往往有一些有意行为,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
比如在幼儿园里可以开始当值H生了,在家里也可以交给儿童一些固定的事情做,让儿童做吃饭前摆碗筷的准备,家中有老人的可让孩子每天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管理好自己的玩具用品,不乱放物品等。
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如玩食堂游戏请妈妈去吃饭,为托儿所送饭等。
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
在游戏中也能抑制自己的行为。
例如玩竞赛游戏虽取胜心切,但仍能坚持游戏规则,3岁儿童则在竞赛游戏中极少有意遵守游戏规则。
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还表现在注意、记忆、想象的有意性上。
如4岁儿童己不完全凭兴趣去注意了,妈妈向儿童交待一些事时儿童会有意地听和记,儿童可以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想象,让儿童给爱听的故事“龟兔赛跑”画画,每个儿童可以画的都不一样,因为这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己经很丰富而且己经能进行有意的想象活动。
(二)对4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要注意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生活,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4岁儿童的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了,所以应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引导幼儿有意地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在观察活动中不断的增长见识,同时发展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五种认识能力。
可以从观察家庭周围的邻居、店铺、街道、马路等开始。
如单元房可以让儿童记下楼房号,周围有什么特征,住平房可记住周围邻居;观察马路上的设施、车辆,各种职业的人工作的情景。
周围环境是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等教育的好教材。
家长还可利用每天接送儿童的路途风景,引导儿童观察,进行有效教育,这当中家长要有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感,选择那些较好的有价值的情景向儿童进行点滴的渗透教育,这样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理想。
还可利用节假日带儿童到公园或大自然中、到博物馆中、到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去,从更广阔的角度观察感受生活,以大量的生动的具体形象丰富儿童的头脑,这样便能适应4岁儿童活泼好动和思维具体形象性的心理发展特征。
在观察生活中,4岁儿童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是远远出人意料的。
如在看到马路上的汽车后会问,为什么车的辂辘都是圆的,院子里的花为什么会开等等?
对这些问题要抱着尊重儿童的态度给以具体形象的合理解答。
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类共存共生的情感基础,4岁儿童己受到一些人生观念的教育,其木性中的同情心己经被触动。
如对同伴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打人,不欺负人;敬老爱幼,同情残疾人,尽力去帮助他们;保护对人有益的动物,不任意催残它们;疼爱父母和照料自己长大的人等等。
同情心的培养首先在于成人的榜样感染,做父母应具有同情心,对弱者同情并付诸行动,并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适当地讲解一些为什么要那样照顾奶奶,为什么下了班还要去一个阿姨家帮助她做事,使儿童既理解又有榜样,从而在父母的感召下,儿童渐渐滋长出同情心,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3、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4岁儿童活泼好动,有一定独立能力,富于想象,这些都是发展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儿童才能发展的标志。
儿童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和创造。
儿童的创造不是自身能力的创新,而是本能被唤醍的结果,这种能力的可贵之处不在于目前,而在于将来,是十分可贵的能力素质,未来的发展创造正是从这里挖掘的。
在家庭中怎样为孩子提供表现与创造的兴趣和机会呢?
要有一个可供儿童独自活动的环境,鼓励儿童用语言和表情进行表现。
如伴着音乐儿童自编自舞的活动,儿童自由地画、贴、剪、做玩具等活动。
对此,我们不要太看重儿童表现与创造的结果,而是要看儿童表现和创造的努力过程如用心程度、认真态度、坚持精神和创造等特点。
要做到经过每一次的表现和创造活动使儿童都能增长信心,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儿童的表现与创造活动是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的,但不宜过多,更不要代替。
鼓励的方式重精神鼓励,不宜多用物质奖励,因为物质的引诱将把幼儿的纯真的创造活动引入歧途。
4、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下而介绍几种发展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游戏:
1、目的:
通过玩球游戏,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注意力。
玩法:
(1)随便用各种持球方法做动作,如双手举起球,过头顶,往前举,坐着举,把球夹在两腿间。
(2)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持球方法做活动:
如站起、坐下、跑、钻桌子、从椅子上跳下、一手托球走。
(3)练习左右手传球,和母亲互相传球。
(4)拍球。
(5)选定目标投球(目标可逐步移动)。
(6)滚球:
叉开双脚,或用椅子作拱门向空间滚球。
(7)练习接球和往远处投球。
(8)练习用脚向一定方向踢球。
(例二)目的:
通过说反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增加儿童的词汇量。
玩法:
问,“高的反义词是什么?
上的反义词是什么?
干净的反义词是什么?
亮的反义词是什么?
冷的反义词是什么?
哭的反义词是什么?
”也可指图让儿童回答。
讲解反义词:
如硬、软,香、臭,笨、聪明,饱、饿,重、轻,远、近,高兴、生气,长、短等等。
(例三)目的:
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玩法:
(1)让儿童看一些《幼儿品德教育挂图》中的图片,并根据图片内容提一些相应的问题,如:
图中哪个是好孩子,哪个不是好孩子,哪个孩子做的不对,要求用手指出,并说明其中的理由。
(2)让儿童说出正确的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三节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一)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5岁儿童正在走完学前期,同时又为将要进入的学龄期做了必要的身心准备,要知道进入学龄期后,游戏己不再是儿童的主要活动,而是让位于学习活动了。
我们认为5岁儿童有以下几个显著心理特征:
1、爱学好问的心理特征
好奇心是学前儿童的普遍心理特征,但5岁儿童的好奇好问却是不满足于表而性的现象,他们己能注意到一些较深的或是相关联的现象,喜欢追根问底。
这表明他们思维更活跃,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好学心。
如问蜡烛点燃后,为什么到烧光也没有渣呢?
虾皮就是虾的皮吗?
吃它有什么用?
我爸爸为什么那么厉害,爱训人?
(母亲回答“其实他很爱你,也许由于他干公安工作严肃惯了,有时候和你在一起也犯职业病了”卅么叫职业病?
又如,5岁儿童周扬听了广播“小英雄赖宁”的故事,知道赖宁小时候有一次没和妈妈说就抓知了去了,妈妈和二叔急得到处找他,赖宁听见叫他但没回答,怕知了跑了。
周扬问妈妈:
“妈妈你说他做得对吗?
我说他不对,他应该和妈妈说一声再去,妈妈叫他应该答应,知了飞了还可以再抓,妈妈找不到他多着急啊?
”
5岁儿童的好问,有的情况是真正不知而求答,也有时是喜欢用自己己经知道的知识去考问别人而提出问题。
5岁儿童提出的问题己不求回答是什么,而更多的是问为什么?
从为什么的提问中己看到儿童对因果关系的注意。
如一个孩子问「'为什么坏的鸡蛋会浮在水面,好的鸡蛋沉下水底?
”听者故作难以回答的样子,于是这个孩子就得意地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还一口气地解答了蒸汽为什么会把壶盖顶起等好多个为什么,因为他的母亲每天都给他讲《十万个为什么》。
5岁儿童不仅好问好答,还爱听成人的讲解,特别是讲解他不曾看到、不曾知道的事,如南极、登雪山,人在宇宙飞船上,海底世界等等,他们都很感兴趣。
5岁儿童好学好问还表现为自发的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活动越发地多了起来。
比如有儿童长久地观察金鱼怎样吃东西,怎样排便,又怎样睡觉。
有的儿童把瓢虫捉来,放在长满酚虫的石榴树叶上观察瓢虫是怎样吃蜗虫的,有的儿童竟把闹钟拆开说要看看里而是什么东西让钟每天走动不停。
有个5岁多的孩子把爸爸画画的颜料拿来配色玩,配出了桔黄、粉、紫等各色,可是弄脏了桌子、衣服。
所有这些表现不要简单地说是越大越淘气了,会搞破坏,甚至由于这种求知欲望的表现加上年幼无知毁坏了一些物品,而对之进行批评和惩罚。
这实在是委屈、伤害了孩子的求知好学的热情。
2、抽象思维的心理特征
5岁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己经明显地发展了,就是说这时儿童己经能进行一些更加概括的思维和逻辑抽象的思维活动了。
比如对物体的分类,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了,他们即可以像4岁儿童那样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分类,也可以按物体的使用功能或范围来分类。
对一类物体的概念范围也扩大了,可以建立相应的几级概念,如会按交通工具分为船、车(火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电车)、飞机、飞船、潜艇,而车又分为卡车、小汽车、自行车、大轿车、面包车等。
又问他车多还是交通工具多,汽车多还是小汽车多,他们可以回答交通工具多,因为交通工具不只有车,还有飞机呢,汽车不只有小汽车,还有别的车呢,所以是汽车多。
这是对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的正确认识,这正是依靠逻辑思维的活动才得到的。
另外,给5岁儿童一些逻辑思维的题,他们也能自己解答了。
如小明、小刚、东东三个人不一样高,现在只知小明比东东高,东东比小刚高,问他们三个按高矮怎样排队(高个在前)(小明、东东、小刚)。
又如几个小朋友排队,小红前边有3个小朋友,小红后边有4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排队?
怎样算出来的?
当然5岁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较浅层次的,但这种能力的出现是可贵的,它标志着儿童思维能力己开始了新的质变,是儿童进入学习活动重要的前提。
3、会话性能力讲述表现欲的心理特征
会话就是指谈话的或对话的能力。
讲述是指个人独自叙述事情或是讲述故事的能力,讲述要求叙述完整,语言连惯。
5岁以后儿童应该基本可以用清楚连续的语言交谈交往了,他们能把一件事说清楚、讲明白。
语言的连续性既有逻辑思维发展作基础,又要有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词汇的支撑。
5岁儿童词汇已明显增多,掌握了大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数量词等。
如果这时尚有发音不正确的现象,就要进行纠正发音的练习了。
口头言语能力是学前期要完成的口语交际任务,是入学学书面语言的基础。
4、有意行为增多的心理特征
有意行为在4岁己经出现,到了5岁有意性有了发展。
儿童可以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活动。
比如观察两幅图片找出异同时,5岁儿童不再是乱看乱找了,而为了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尽快把相同和不同处找全,会从左至右将画而上的物体一一对应着看,这就是在动用一定的方法了,是在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观察活动。
在画画时5岁孩子再不像以前那样拿起笔就画,而是静静地先想想,对画而在头脑中先有个构图设计,然后再动笔一部分一部分地画出来,这也是有意识、有策略行为的表现。
带5岁儿童去人家做客,当主人给他东西吃时他会拒绝不要,但走岀客人家后他也许会对妈妈说:
“妈妈,我真想吃,可那是客人家的,吃人家的东西显得多馋呀。
”这时他己经可以用意志来控制自己。
到商场转也是以看为满足,不买也不哭闹了,回来说:
“那只玩具真好玩,可是家里也有许多玩具呀,只有我一个孩子哪能要那么多玩具呀。
”这也是能用意志来控制自己了。
有意行为增多对儿童入学后学习和独立生活都是必要的准备。
5、个性初步形成的心理特征
个性是人的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性格和能力等心理成份上。
儿童进入3岁后随着各种心理过程逐渐发展,个性便开始形成,但这是个缓慢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心理特征 教育 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