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docx
- 文档编号:4156092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90KB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
1、选择题
1.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2.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3.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红溪惨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
于是,1757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D.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4.“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5.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6.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
“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
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7.
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
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
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9.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
这反映出
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10.
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
C.公民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
11.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
“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
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作者意在强调()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12.
西汉武||帝时,南阳大盐铁商孔仅提出: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盘”,并“||总其原,一其价”;随后政府“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这表明,||西汉政府
A.谋求与民间大商人合作经营B.决心铲除地||方经济的膨胀
C.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的技术D.希望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
13.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
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⑨④D.②③④
14.清代学者陶煦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材料表明
||A.农本思想受到冲击||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农业发展为工商业提供了资||金保证
15.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
“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16.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1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很发达,除了利用||天然河道之外,还开凿了人工河渠以利灌溉、通||航和漕运。
下列属于汉朝开凿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白渠D.大运河
19.马克思指出:
“小农人数众多||。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0.《新全球史》写道: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21.《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
“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22.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发展
B.租佃关系盛行
C.||土地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3.“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
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
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4.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
2、非选择题
||25.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3分)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3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现这一观点的过程。
(3分)
26.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
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
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
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
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6分)
试卷答案
1.D
2.D
3.B
4.D
5.A
6.B
7.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
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材料表||明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的规定,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8.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是在唐宋以后,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土地制||度改变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9.答案:
C
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告缗”政策实质上是抑制商||业发展,鼓励民众告发商人,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体现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C项正确;材料体现抑商政策,但没有||涉及重农政策,排除A;农业税收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偷税漏税的相关信息,排除D。
所以选C
10.A
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11.D
我国封建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排除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但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因此“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说法不当,排除B;材料的转型是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排除C,选D。
12.B
【试题||解析】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会谋求与大商人合作经营,故A项错误;||汉武帝采纳了大盐商孔仅的建议,实行国家盐铁官营化,抑制地方豪强大族,其根本目的||是扩大财政来源,稳定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普及和推广冶铁煮盐技术,故C||项错误;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主要北击匈奴需要军费,从而扩大税源,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希望国强,但希望民富的目标材料体现不了,故D项错误。
13.A
14.B
15.C
16.B
17.B
18.C
19.D
20.B
21.A
22.C
23.C
24.D
25.参考答案:
(1)||宋代:
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装等服务设施;
明||代: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商人的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
(2)新||现象:
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观点: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
过程:
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题分析:
宋明商业的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和明代商业发展的分析与掌握。
回答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纳总结。
回答后一问,主要结合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及所||学归纳。
(2)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与认识。
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及材料,如材||料“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3)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分析与理解。
首先||要归纳出材料四的观点: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然后在联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邓小平的作用归纳总结。
同时注意行文条理,||语言简洁。
26.
(1)信息:
棉纺织业产品除了自用外,还用于还债和交税;棉||纺织业分工细;统治者重视棉纺织业。
(6分)
(2)新现象:
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
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
(3)作用:
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洋务派发展军事企业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或:
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任答3点,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 必修 专题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