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总复习笔记整理.docx
- 文档编号:41466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320.29KB
教育心理学总复习笔记整理.docx
《教育心理学总复习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总复习笔记整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也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以促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的研究内容
1、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五要素组成。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三活动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①首先,群体差异。
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
②其次,个体差异。
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
异。
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条件。
2)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
3)教学内容:
这是学与教过程中传达室递的主要信息部份。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
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臵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教学媒体: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A、物质环境包括温度和灯光、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以及空间布臵等。
B、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而获得
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
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第一章)——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概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作用等。
2)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主要包括中生学的认知、个性与社会化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学习的基本理论,如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心理健康等。
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管理心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师心理等内容。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3
二、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 初创时期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1913年—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其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份,包括:
1)第一部份讲人类的本性
2)第二部份讲学习心理
3)第三部份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二、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已的内容。
2、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份。
3、到40年代,费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领域。
4、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中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第学科。
三、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工末)
1、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有向个方面的研究似乎为多数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在形成。
2、这一时期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3、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少教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四、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这样四方面: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限。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2、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l目标:
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1、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 少年期(11、12——14、15)的阶段
1、 概念:
少年期是指11、12岁至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特点。
2、 特征:
1)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期的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5)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已的行动。
6)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他们开始关心自已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已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相矛盾的行为。
(二) 青年初期(指14、15——17、18)的阶段——相当于高中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青年初期的特征:
1)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2)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够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首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3)他们对未不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相脱节的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关于学习准备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A、纵向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B、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关于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的发现。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其思维有如下特征:
1)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不具有可逆转性。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1)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
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
39
真实性的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
—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可逆与补偿——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复习 笔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