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评价 具体内容.docx
- 文档编号:4139758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6.15KB
土地资源评价 具体内容.docx
《土地资源评价 具体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评价 具体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资源评价具体内容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5.1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
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基本特征:
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实质:
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定义: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表明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2土地评价的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3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交易
土地税收
土地补偿
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土地管理
估计土地利用
评判经营好坏
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多样性原理: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综合性原理:
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
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
所以,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原理:
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
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相对性原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
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于一定地区而言的。
可比性原理:
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限制性原理:
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
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30ppm,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5、土地评价的依据
(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
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
(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这既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又直接决定于生物的特点、更替及产量等。
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
(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指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
分为稳定性限制因素和不稳定限制因素
6、土地评价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
可比性原则:
要求对不同的土地类别在可继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要能够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等级之间要能进行比较。
时效性原则
相对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限制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地域分异原则
级差收益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产性原则
7.土地评价的分类
目的:
多目的(综合)和单目的(单项)评价
如1:
100万土地资源图是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属综合评价;以种植业为对象的土地评价是单项评价
根据对象:
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土地、旅游用地、土地自然、土地经济等评价
时间:
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
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下的土地适宜性;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良之后在将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
土地评价的分类
①多目的(综合):
多目的(综合)评价
②单目的(单项):
土地单项评价
③评价目的的不同: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8.土地评价的类型
评价目的: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评价目标:
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参评因素性质、土地自然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评价对象:
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
土地评价的实质:
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向与途径
研究对象:
土地质量(如气候、地形、土地、水文、社会经济因素等)和土地用途(包括各种土地利用方式)
研究目标:
是分析各种可能被考虑的土地用途在一定区域内的适宜性程度,包括当前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生态适宜性、经济适宜性和社会适宜性。
a、土地自然评价
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
b、土地经济评价
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投人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
c、综合性土地评价
是在评价过程中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用途最为适宜。
d、单项土地评价
是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只考虑一种土地利用,如建设用地选址的土地评价。
9、评价单元的划分与选择:
土地评价的基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度用于制图的区域;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
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
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
②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
③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④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⑥以地理坐标网格为评价单元。
10、评价因素和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因素、因子,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核心,也是土地评价依据在定性基础上的量化过程,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置信度。
①因素、因子的选择的原则:
差异性(可分性)
代表性要选择那些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和因子。
如黄壤或紫色土种植茶叶的土宜评价。
相对稳定性要选择那些较长时间影响土地质量或适宜性的不易改变的稳定因素和因子。
如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侵蚀状况、盐碱化及改良条件、排水性能等
可比性
②评价因素、因子的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方法:
经验判断法:
根据经验判断选择评价因素,并将诸因素以等权或赋予各因素以等差指数处理。
多元回归分析法:
用回归分析法筛选评价因素,并确定其权值。
但比较适于研究成线性分布的现象,尤其是要求足够数量代表性好的样本。
正是这些,使回归分析法在土地评价中广泛和可靠应用受到了限制。
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
对单项评价综合的早期做法大多据经验判断,如柑桔土地评价、宜农荒地评价及江西泰和县土地评价。
极限条件法
非等权累加指数法
③评价因素、因子的指标确定:
度量指标要能满足划分等级的需要,使之相互吻合。
>25°的耕地应退耕还林,则以25°临界值。
各项评价因子的指标分级应与土地的质量分级大体一致,如地下水埋深、潜育层深度等。
④目前常用的评价因素和因子
主要由土地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构成(见下表)。
11、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1)评价层次:
分全国、省、县、乡四个层次。
(2)选择评价单元
(3)评价程序:
室内准备
野外调查与制图
成果整理
土地评价程序可划分为两阶段法和平行法(FAO)
两阶段法通常为概略的规划目的而进行的资源调查和生物生产潜力评价的研究
平行法可在较短时间内提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4)土地评价的方法
直接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
间接法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质量。
归类法该法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也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上的相似性与差别,对土地类型再次进行组合、分类和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
数值法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根据各要素性质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工资,以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算术得出总数,按指数出土地等级。
经验判断法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逐步聚类法
(5)分级系统
指在土地评价工作中评定土地质量的等级序列系统。
代表性评价系统有:
①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
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三级序列;
②FAO“土地适宜性分类”评价系统:
适宜性纲、适宜性级、适宜性亚级、适宜性单元四级序列;
③前苏联的评价系统:
土地类、土地级、土地亚级、土地种四级序列;
④澳大利亚土地潜力系统:
限制性等级、适宜性类别二级序列;
⑤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
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序列。
鉴于土地评价因素与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复杂关系,模糊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我国晚近的土地评价中已开始被采用。
其研究始于昌纬在河南目县山区的土地评价,通过计算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并结合权数分配得到各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据其综合评定土地级别。
土地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土地评价专家系统。
5.2土地资源评价程序
1.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
立项、确定目标、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等。
(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
商讨的内容:
①评价目标;
②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
③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
④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
⑤评价方法;
⑥评价要求进行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
⑦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
⑧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
(2)评价目标的确定
(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包括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入、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
(4)工作计划的拟定
包括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评价的类型、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例尺、划分工作阶段。
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
2、土地资源评价阶段
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
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
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
3、土地资源评价汇总
土地评价报告
土地评价的目的
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土地评价图
土地评价的结论
比例尺
图面设计
制图综合
5.3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土地自然适应性的类型
根据不同用途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
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
2、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方法
比配:
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1)比配的过程:
(2)比配的方法:
最小因子法,即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
具体要求是:
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见表)
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③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3、对土地自然适应性评价的评述
要求:
(1)评价结果应用广泛;
(2)方法简便易行;
(3)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4)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
5.4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5.4.1土地生产力和生产潜力
1、土地生产力
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
2、土地生产潜力
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3、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定性法:
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
定量法:
(多用数学模型,如莫斯模型、GOSSYM等)。
5.4.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1、土地生产的潜力发择程度的计算公式
2、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
根据某一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人为地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通过田间实际栽培,来取得作物最高产量;再通过对该地区土地生态条件(包括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分平衡、养分平衡等)的定位观测,研究各种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推算出一定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
(2)典型调查分析
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3)机制法
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
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
Pa为土地生产潜力;
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
Pf是光合潜力;
PT是光温潜力;
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3、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
(1)光温潜力(PT)的计算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光温潜力计算的模型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
适用于全球范围估算综合的生物生产量的数学模型
①用降水量和平均温度估算生物产量的迈阿密模型(miami—model):
或
式中:
y—生物生产量(g/m2·y)
t—年平均温度(℃)
p—年降水量(mm)。
计算同一地点的资料,会出现不同的数值。
根据Liebig定律,最小量因子制约生产水平,因此要选用生产力数值中最低的值。
②用实际蒸散量估算生物生产力的桑斯韦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
式中:
P—生物生产量(g/m2·y)
E—年实际蒸散量(mm)
e—自然对数的底。
第二类:
适用于小范围的估算某些或某种作物产量的数学模型
①瓦赫宁根(Wageningen)方法:
式中:
yo—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毛重(Kg/hm2·d);
F—白日的阴天部分(小数);
yc—给定地区的全天阴天时的标准作物下物质产量毛重(Kg/hm2·d),
ye—给定地区的全晴天时的标准作物干物质的毛重;
Rse—植彼地面在晴天里吸收的短波幅射最大值(卡/cm2·d);
Rs—植被地面实际吸收的短波幅射值(卡/cm2·d);
ETM—生育期内日平均最大蒸散量(mm/d)
CT—温度订正系数;
CH—经济系数;G为生长期(天);Y为光温生产潜力。
②农业生态区域法
其基本思路与瓦赫宁恨法相同,但比其适用的作物面广,是求算生产潜力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当ym≥20时
当ym<20时
式中:
Y为光温潜力(千克/公顷);
ym为一定温度下的干物质生产率(千克/公顷.小时);
CL为叶面积订正系数;
CN为干物质产量订正系数;
其他符号表征意义与赫宁根法公式相同。
③综合生物生产光温潜力计算的公式(国内学者提出):
式中:
Y为光温生产潜力(0.5千克/亩);n为无霜期(天);Q为太阳总辐射(4.18焦耳/厘米2)。
式中:
Y为光温生产潜力(0.5千克/亩);q为呼吸作用率(温度t时呼吸损失光合产物的百分数);Pt为相对光合速率(Pt=0.492t-6.6×10-4t2,t为气温(℃));Q为太阳总辐射。
(2)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
计算依据:
专家提出的大田水分利用分析模型,可以依据一个地区的可利用水资源和气象因素,计算出某种作物可能达到的产量,为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提供依据。
气候生产潜力的具体计算:
主要是根据一个地区气候过程中的水热配匹比平衡来确定其水分有效系数(W)。
一个地区降水与其温度热力条件下地面的蒸发力之比等于1,则麦明其配比合适,自然界将提供较多的生物量。
反之,降水将作为限制性气候因子,对光温潜力有衰减作用,而使之气候潜力小于光温潜力。
①由于我国季风盛行,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当年降水量等于蒸发力值时,并不意味着整年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因为一部分降水已作为径流流失,而不能满足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之用。
提出:
②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对具体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水分有效系数可用计算时段内作物耗水量与需水量的比率或其因数来代替。
作物需水量可以采用实验数据,或采用此时段内农田可能蒸散量代替。
作物实际耗水量等于下垫面对降水的截流量。
于是水分有效系数为:
③作物实际耗水量在降水量大于或等于可能蒸散量时,取可能蒸散量值;而当降水小于可能蒸散量时,实际耗水量等于降水量与该时段内土壤有效水贮量的减少值之和。
对于有灌溉水补给的土壤,还应加上该时段内的有效灌溉水量,并根据作物对产量在水分不足时,与水分供需的关系(
④确定了水分有效系数,便可以根据Pw=PT·W的关系,算出一个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
(3)土地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的计算
土壤有效系数的确定
是以土壤或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根据比较原则、针对性原则、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来进行土地(或土壤)的适宜性评价,确定土地(或土壤)的质量等级。
适宜性等级越高,则其限制性越小,土地有效系数也就越大。
反之则土壤有效系数越小。
土壤有效系数的计算:
①将气候生产潜力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合进行土地生产潜力计算,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莫斯教授以加拿大生态土地分类单位生态区作为土地评价单元,首先根据桑斯维特模型进行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计算。
依照生态区内的土壤结构,求出生态区的平均潜在净第一性生产力。
即:
其中:
是每种土壤类型占生态区的总面积的百分比;
是每一等级NNP值的中数;
NNP为潜在第一性生产力;
然后分析有机质腐烂和分解率[Y=1.127+0.0018X,Y为每年枯枝落叶分解的百分率,X为年实际蒸散量(毫米)],确定各类土壤的等级值(Vi),求出土壤特性指数:
n为土壤类型;是i类土壤所占面积的百分比。
这样土地生产潜力(ANNP*)为:
ANNP*=ANPP*PI
②我国学者对土壤有效系数的确定,多是设理想土壤状态,其土壤有效系数为1,然后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与理想土壤的差距,具体赋值,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③土壤有效系数也可按照土壤或土地评价等级而分要素或综合赋值计算确定。
S=(F1a1十F2a2十F3a3)/(∑Fia1)
式中:
F1一等地面积;F2二等地面积;F3三等地面积;∑Fi耕地总面积,a1,a2,a3分别为一、二、三等在一定条件下的产量;i为耕地评价的等级。
5.5土宜评价
1、土宜的概念
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2、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3、土宜调查
它是土宜评价的基础,它针对某些土宜而进行的详细土地调查。
土宜要求与土地性状比配
土宜评价结果表达或分类方法
5.6土地经济评价
1、土地经济评价:
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3、土地经济分级:
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1)城镇土地分等的程序
建立因素因子体系
确定各因子的相应权重
分析并建立评价标准
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
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
编制成果图、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
建立因素体系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
计算指标值和作用分并制表
划分城镇土地定级单元
初步划分土地级
验证和调整土地级
编制成果图、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资源评价 具体内容 土地资源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