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doc.docx
- 文档编号:4138929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54KB
太原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doc.docx
《太原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原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doc
太原市2012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
(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
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C.天下盟主向天下共主转变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25.《尚书·尧典》说:
“食哉唯时”。
《吕氏春秋·审时》提出“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这些史料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非常注重
A.因地制宜B.因时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优种
26.下表为历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低主要是战乱造成的
B.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寒门子弟入仕率低
C.隋唐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
27.《景德镇陶录》载:
“(清初)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
”到清代中叶则变为:
“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这说明A.广州取代了景德镇的制瓷中心地位
B.西方经济侵略瓦解了广州自然经济
C.海外市场需求促进国内的地域分工
D.广州由商业中心转型为手工业中心
28.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
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
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
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A.承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有效地保障了帝国的社会稳定
C.保障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的权利D.体系完备程序严谨并且得到确实执行
29.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其理由如下:
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
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
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
A.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对世界市场发展缺乏正确判断
C.低估了海上霸主英国的实力D.对中英贸易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30.萧功秦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A.百日维新模式——具有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不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31.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革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并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的“光荣革命”实现了人民的自由权力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共和国
C.美国联邦制实现了人民权力与政府权力的平衡
D.美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对英法民主政治的兼收并蓄
32.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矛盾论》中对俄国十月革命做出了如此评价: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看,材料中第二个“新纪元”是指
A.革命结束了俄国封建专制统治B.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C.人类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D.世界局势发展由战争走向和平
33.2008年9月,美国由于次贷危机而引发了严重的金融风暴。
以布什为首的美国政府决定拿出7000亿美元挽救市场,美国财政部通过该计划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并试图终止金融危机。
美国这一行动
A.说明政府干预是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措施
B.表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正在日益加速
C.表明美国分权制衡政治体制开始发生变化
D.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政策有继承关系
34.“如果说19世纪的文化是江是河,它流淌着理性主义的欢歌,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情调,构筑成精神憩园;那么,20世纪的文化则似海似洋,它激荡着相对主义文化的泡沫,充满非理性主义的洪流,构筑成悲观主义的精神家园。
”下列作品可以代表20世纪世界文化特征的是
A.《唐璜》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母亲》
3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
“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主要是指
A.“建立了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其扩展至每一个乡村、城镇和家庭”
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关税与贸易资料
年代
马尼拉和阿卡普尔科货物进港税总和
其中中国商品进港(马尼拉)税
1591-1595
58515比索
22065比索
1596-1600
60220比索
24155.5比索
1601-1605
60686.8比索
30304.2比索
1606-1610
77433比索
46390.6比索
1611-1615
84973比索
64482比索
注:
马尼拉是菲律宾的港口;阿卡普尔科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港口。
——《西班牙与美洲社会经济史》第3卷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
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
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
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
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三国际贸易被证明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跨区域贸易在塑造历史中起到了突出作用,至少在过去的500年间,它充当了使世界一体化的力量。
它较近的起源是短语“自由贸易”(freetrade),这意味着跨越国界的贸易摆脱了国家施加的限制和制约。
自由贸易问题引起了关于自由贸易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繁荣的争论。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11分)
(3)以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为例,简要评述材料三中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争论。
(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民族征服有三种可能:
一是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民族;一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一是发生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
这是从经济角度讲的,但从文化角度看也是大体如此。
西方殖民者对东方文明古国的征服,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以西方文化强加于被征服的东方文明古国,而是“发生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文化形态。
我们认为,这才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真实情况。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近代文化转型,即是研究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与近现代的,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
……许许多多的人,对这种转变都感到不适应。
偏于保守的人,有的认为,这种转变是“用夷变夏”,犯了祖宗之大忌。
有的认为,这种转变远不如像从前那样在旧传统中生活得自在。
一般人,也多因为不适应这种带有外来色彩的变化而陷入深沉的、持久的困惑。
这困惑,首先,是关于文化之“中”与“西”的对立和难于化解;其次,是由此而强化了的文化之“古”与“今”的困惑,以及关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关系的困惑,等等。
诸如此类的困惑问题,人们争论了一百多年,只有很少数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相当了解的人,才能以比较健全的心态对待之,才能超脱这些困惑。
——《西学的中介:
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看法。
(12分)
(要求:
围绕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答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把答题卡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怎样推动了当时秦国的社会转型?
(7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有哪些?
其实际效果如何?
(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
1901年5月10日,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创刊号刊发《美国独立檄文》。
这是在中国最早全文介绍美国《独立宣言》。
1903年,支那翻译会社有《译文四种》,其中之一即是《美利坚独立檄文》。
1903年,文明书局刊印《美国独立檄文、法国人权宣言书、玛志尼少年意大利章书、噶苏士戒国人书合刻》。
1911年11月21日,由上海一些革命派学者创办的《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
1912年1月11日,《民国报》再次发表《北美合众国宣告独立檄文》。
孙中山早在1904年著有《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该文被认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宣言书,其思想内容和政治倾向,明显地受到《独立宣言》的影响。
孙中山说,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就必须建立一个新的、进步的、开明的政府。
由此不难看出。
《独立宣言》所体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北美人民追求“幸福权利”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独立宣言》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学术界广泛编译《独立宣言》的意义何在?
(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50年6月25日清晨,朝鲜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达到顶点。
北朝鲜政权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命令10万军队穿过三八线对南朝鲜发动了突然袭击,他们迅速击退了大韩民国的防御部队,于6月27日占领了汉城。
美国确信北朝鲜的进攻是受苏联指使的,所以美国政府不失时机迫使联合国通过了要求所有成员国“为大韩民国提供驱逐侵略者必需的援助”的决议。
在联合国的授权和来自20多个国家的地面部队象征性的支持下,美国军队采取了军事行动。
材料二除了人员伤亡外,朝鲜战争还鼓励了对全球化的遏制。
由于认为北朝鲜的进攻是共产主义世界征服世界企图的一部分,美国政府扩大了对亚洲非共产主义政府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
美国还参加了许多安全协定,以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而达到顶峰,在亚洲与北约相对应。
到1954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接受了“多米诺理论”。
……后来,美国政府将这一遏制政策扩大到许多地区,并且将这个理论应用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局部地区或者设想的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地区。
——均引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什么出兵朝鲜?
(7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朝鲜战争造成的影响。
(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
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社会革命”的原因及其具体主张各是什么?
(5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
对此,你如何评价?
(10分)
太原市2012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
(二)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24、A25、B26、C27、C28、C29、B30、D31、D32、B33、D34、B35、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40.(25分)
(1)亚洲与美洲贸易呈上升趋势;中国商品比重大;新航路开辟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发展迅速。
(4分,答出2点即可)
(2)程度:
世界市场不断扩展:
北美、大洋洲、欧亚内地不同程度卷入;(3分)世界市场格局转变:
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3分)
角色:
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输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5分,1点2分,答出3点满分)
(3)述:
对自由贸易推动社会繁荣的程度,人们有不同认识。
(2分)
例如:
二战后,关贸总协定、WTO确立和发展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或欧共体等经济区域组织不同程度实现了区域内国家间的自由贸易)。
(2分)
评:
人们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对自由贸易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2分)自由贸易一方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2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全球生态危机、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2分)
41.(12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11—12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文化转型是文明融合与冲突的结果;文化转型必须解决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0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文化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文化转型是一个双向交流、融合的过程;文化转型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等。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
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3—7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
提炼出一个视角。
如,文化转型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等。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其他答案: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分)
45.(15分)
(1)“坏井田”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急耕战之赏”,打击了分封制下的世袭贵族,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发展;“行县制”使地方分权体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7分)
(2)措施: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4分,答出2点即可)
效果: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变法失败。
(4分)
46.(15分)
(1)原因:
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压迫和经济剥削。
(6分)
(2)特点:
短时间内多次被编译;传播迅速;编译的阶层广泛,有留学生、商人、革命者等。
(4分,答出2点即可)
意义:
反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宣传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的
兴起和发展。
(5分)
47.(15分)
(1)美苏冷战加剧;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指使的,威胁了美国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7分)
(2)造成了双方人员的伤亡;遏制了全球化;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措施加剧;由此形成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多米诺理论”;冷战扩大到全球范围。
(8分,任答4点即可)
48.(15分)
(1)原因:
欧美国家强大,但人民穷困,阶级矛盾尖锐。
(3分)
主张:
平均地权(或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贫富悬殊问题)。
(2分)
(2)新发展:
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6分)
评价:
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并能够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4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原市 高三二模 历史试题 doc